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3-02-18 10:34:31 七年级 我要投稿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14篇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1

  一、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地说话。②掌握“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作文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二、课前准备

  1、让每位同学在课前都去收集妈妈(或者爸爸、奶奶等长辈)的唠叨;

  2、让两位同学排练小品《妈妈的唠叨》。

  三、活动过程

  (一)复习课文,导入活动

  同学们,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感受亲情的温馨。在《风筝》中,我们感受到兄弟之情;在《羚羊木雕》中,我们经历了一场家庭冲突;在《散步》中,我们体会到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的复苏;《诗两首》让我们重温母爱这一主题;不过要感受亲情,关键还是亲力亲为。今天这堂课,就是给我们一个机会,体会我们的.家所带来的温馨。谈到“家”,我们就会想到一家之主——我们的父母,说到父母,大家总会用“罗嗦”、“唠叨”来形容他们,下面,我们先来听听同学们收集到的父母的唠叨,看看是不是这世界上的父母都那么唠叨。

  (二)收集材料,谈谈感受。

  听起来他们的父母真的是唠叨,我们听听这两位同学对父母唠叨自己有什么感受好吗?

  (请两位同学谈感受)同学们,觉得父母唠叨自己的人其实还不止我们,还有下面小品中的主人公孙萌,我们看看他会怎么做。下面有请小品表演《妈妈的唠叨》

  (三)表演小品《妈妈的唠叨》

  故事就说到这里了,这下可糟了!孙萌要离家出走了!同学们,赶紧想想办法,做做他的思想工作(四人小组探讨,应该如何劝说孙萌,列出发言要点),过一会再来劝说这位孙萌吧。

  (四)口语交际训练:

  以说服小品中的孙萌为切入口,进行下列活动: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大家合作探讨,应该如何劝说孙萌,并把想对孙萌说的话写下来,注意要使用第二人称。

  2、集体活动:讨论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该如何劝说孙萌,然后请孙萌及同学们来评价一下哪些同学说得好,好在哪里?(同学们讨论并得出答案)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表现,提出问题:说话怎样才有条理,重点突出并有说服力?

  通过说服孙萌,大家应该想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同学说服成功,有的却不被采纳?也就是说,怎样才能说服别人,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板书:

  语气温和恳切

  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

  换位思考

  用词委婉

  (五)快速作文,深情告白

  引导并布置作文:孙萌最终决定不离家出走了,这真是大家的功劳啊,但是孙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念头,与他的妈妈平时对他的唠叨有一定的关系。他们以后要怎么相处呢?现在请你给孙萌的妈妈写一封信,把你的想法告诉她。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扩展并完成课堂上的作文训练:给孙萌妈妈的一封信

  附:

  剧本:《妈妈的唠叨》

  人物:孙萌(儿子)、妈妈

  道具:椅子、桌子、饮料一瓶、扫把、围裙、漫画书、碗一个

  内容:

  孙:(一边喝东西,一边看漫画,坐姿粗鲁,大笑)哈哈哈……

  妈:(边扫地边看他一眼,不解地自语):这傻孩子在干什么啊?

  孙:(拍桌子旁若无人地大笑)哈……

  妈:(大步走过来,一手拿扫把,一手叉腰):孙萌!你在看什么!这么好笑?

  孙:(企图收起漫画,放在身后):没,没什么。

  妈:(喝令):拿出来,快点!

  孙:(不情愿地递给妈妈)

  妈:(和颜悦色地唠叨)什么!你又在看漫画书!(拍孙的胳膊)我说过多少次不准你看这些书,这些书对你有什么作用呢?看看你这几次考试的成绩,一次不如一次!你现在越来越不像话了!气死我了!(拿过他的书)这书不要了!

  孙:不要!妈妈,这书不是我的。

  妈:(怒)不行,你快去做作业,作业都没做完,快回房间去,怎么还不去,快点!

  孙:(不耐烦地):行了,行了。(回房趴在桌子上写字)

  妈:(端着汤走进房):孙萌,累了喝碗汤,……你看你这字写得啊!东歪西倒像睡着似的,别写得那么潦草,一字一画来。(拿起笔手把手教他)快点做啊,别老想着玩!你看楼上的小丽姐姐,她平时读书多用功,这次考试,听说考了年段第一名!你可要好好跟她学啊。不认真读书,长大就没出息了啊!……

  孙:(双手握拳向天,脸上异常愤怒):天啊!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妈妈啊!我要离开这个烦人的地方!(退场)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2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揭题,板书课题、作者。

  2、师:你们在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有没有猜想过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

  猜一猜老师希望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

  山的那边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希望,这是因为大家所讲的城市、大海、草原等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已经成为了一种理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这个从湖北的大山中走出来的诗人的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前要求学生讲讲朗读的几点要求,然后尽量读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2、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点评、指导。

  3、教师配乐范读,师生有感情地配乐齐读。

  4、我们已经读了那么多遍,你们明白王家新要说什么了吗?

  5、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山海

  困难理想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可从不同角度)

  板书:时间童年时期长大以后。

  事情渴望“海”追寻“海”。

  心理向往和困惑感悟和信念。

  方式与妈妈的对话与读者的对话。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那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注意:回答时要采用“我认为(词)用得好,好在”的句式;

  或“我认为(句子)写得好,好在”的句式。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3、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4、在讨论中结合学生的理解再次穿插朗读指导,准确把握重音、停顿等。

  5、试背。

  四、体验与反思

  1、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五、总结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你们的面前正横亘着很多座高山,但只要坚持不懈,山重水复后必能柳暗花明。

  最后,我为同学们朗诵一下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诗《山高路远》作为这节课的尾声,让好诗伴你健康成长!

  《山高路远》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不论激越/还是宁静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唤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布置作业

  1、根据自身实际抄写词语,准备听写。

  2、选择喜欢的诗句背下来,有能力的背诵全诗。

  3、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本文情节环环相扣、文笔流畅的特点。

  2、学习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思路】

  以“痛快”为切入点,以“笑”和“静”为立足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这是一堂怎样的数学课?

  二、分析王老师形象。

  PPT显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回答格式:采用 (描写方法、修辞),表现了一个 的老师。(1)从同学们的“笑”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2)从同学们的“静”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三、PPT显示课文语句:“可惜,从来没有一位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思考:你认为在与王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会当面喊“王几何”吗?

  四、运用语言、心理、神态、动作、外貌等描写方法,描写一位自己熟悉的老师。

  五、课堂小结:

  请注意,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跟我学课文、写作文。我只是想跟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生活就是语文,动笔即是作文,只要我们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时时刻刻都能被爱感动的人,让爱和欢笑充满我们的生命,这,便是语文!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4

  一、目标导引:

  1、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3、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二、自主预习:

  1、阅读《幼时记趣》课下注释(1),了解作家作品。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 )藐( ) 项为之强( ) 怡( )然 唳 ( ) 凹凸( ) 壑( ) 庞( ) 哈蟆( )

  3、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四、导拨提炼:

  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注意“释”、“补” 、“调”、“连”的具体运用)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 补 使与台齐 实为“使之与台齐”。

  (2)、 以……为…… 把……当作……

  (3)、见二虫斗草间 见二虫斗于草间 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 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 表被动

  五、反馈提炼:

  1、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②

  ③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六、检测反馈:

  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 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七、教后记: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5

  1.忆读书

  冰心

  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点:这篇我是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教学难点:《忆 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方法,手段: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 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 读懂意,指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导入新课:

  诗人徐志摩曾表达过读书后的不可言说的愉悦:'我觉得读到好的诗的时候,真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都受了感动,精神上好像复新了一般。在诗里,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他指出了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 诵读活动

  1、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2、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忘我、深入地体会;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 正音释义

  笸箩 天罡 地煞 无聊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不能自已

  (四) 思考活动

  1、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2、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

  (五) 交流活动

  1、 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 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3、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六) 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更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七) 课外小结

  1、 请同学按时间顺序,课外小结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2、 关于对作家冰心的介绍。(可附图、文)

  3、 课外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向同学推荐,并附推荐意见。

  第二课时

  (一) 活动导引

  1、 请同学介绍作者冰心及其创作。

  2、 导入课文:正如同学们所了解的,冰心女士在作品中讴歌和颂赞的是壮美的自然、纯晶的童心、真挚的母爱。

  巴金在谈到少年时代和哥哥共读冰心作品时的感受说:'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现在我不能说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给我加添过一点生活的勇气,可是甚至在今夜对着一盏油灯,听着窗外的淅沥的雨声,我还能想起我们兄弟从书上抬起头相对微笑的情景。具有永恒魅力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冰心女士不竭的创作之源是什么呢?

  (二) 诵读活动

  1、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速读课文,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2、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三) 交流活动

  1、 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2、 请同学将本文结合自己上一节课后小结,概括归纳'读书好'的体会。

  ①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②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③ 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④ 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3、 作者关于'读好书'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明确: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四) 提高升华

  1、 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指出文中总结性的语句。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同学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怎样的启示。

  教师辅助策略

  除关键词语外,教师可提示文中的细节,如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红楼梦》不同年龄、阅历的不同解读等,引起同学的关注。

  (五) 迁移活动

  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是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是介绍一篇。

  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体会读书要用心,要能够读出真心、真人、真情以至创造真我。

  板书设计

  忆读书

  中心内容 记叙顺序

  多读书

  读书好 时间顺序

  读好书

  《忆读书》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能抓住思想内容的要点,对作者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课型:讲读

  课时2课时

  二、 教学过程

  (一) 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 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 读懂意,指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二) 正音释义

  笸箩 ( )

  天罡 ( )

  地煞 ( )

  无聊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 )

  不能自已 ( )

  悬念()

  消遣()

  风花雪月()

  索然无味()

  (三)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由俗语或谜语来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请打一物)谜底为 书。

  2. 学生回忆小组讨论:自己阅读过的一本好书,印象深刻的书,向同学们介绍。

  总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言如玉。我们还能从书中得到很多启发,尤其是从一些名言警句中。

  (四) 诵读活动

  1、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2、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忘我、深入地体会;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交流活动

  1、阅读后提问: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3、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梳理结构

  理解了的顺序,我们看一看分为几个部分?

  4. 让每位同学制定学年读书计划:

  规定:一个月一期《读者》,并要有读过的痕迹,如圈画、短评、摘记。

  一年一本名著,在老师开的推荐书目中选择。

  (五) 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更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课题:《忆读书》课型:讲读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品味平实、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 联系自己读书实际,引导自己对读书要做一次总结。

  3、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

  一、导入:1介绍作家冰心及其作品

  2 回忆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新课:(本环节由学生讨论整理)

  1、 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2、读书有哪些好处呢?试着概括一下。

  “读书好”这是全文的重点。

  3、“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读好书”在冰心看来又应是如何的?

  三、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来让同学们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内容。

  如有关于《水浒传》中的人物名称及其绰号。

  有关《红楼梦》中人物命运。

  有关《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分类。等等。

  四、(1)课后二题,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2)讨论课后第三题

  1、 小结全文。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同学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怎样的启示。

  (五) 迁移活动

  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是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是介绍一篇。

  1、 请同学按时间顺序,课外小结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3、 课外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向同学推荐,并附推荐意见。

  板书设计

  忆读书

  中心内容 记叙顺序

  多读书

  读书好 时间顺序

  读好书

  作业:

  片段作文训练: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读一本好书如同与高尚的人交谈,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仔细品读,你或许会有独特的读书体验,或许会产生一些感想,把你的感想或体验写下来,与人共享。

  要求1、题材不限,题目自拟。2、字数200字左右。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6

  一、 目标展示:

  1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感知王几何的人物形象。

  3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敬佩、尊重老师的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二、自主预习:

  1 走近作者:

  马及时,四川都江堰人,笔名小非。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诗集《泥土与爱情》和《小精灵拼音童话故事》丛书(4册),诗集《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等、歌词《茶山谣》等。

  2 字音、字形:

  须臾 徒手 屏息 绰号 嘈杂

  轮番 喉咙 铭记 高涨 弥勒佛

  三、 自主学习:

  1 快速浏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

  2 王几何本来叫什么名字?“王几何”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3 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 合作探究

  1 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2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 .“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第三自然段)

  (2) “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 。(第十自然段)

  (3) 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第八自然段)

  (4) “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第十五自然段)

  3 王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 交流分享、话说老师

  同学们,你们已经离开了生活六年之久的小学,离开了那里的老师,想必一定有那么一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就来说说他(她)的外貌特征,或者他(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或者最常做的一个动作。

  提示:一定要抓住老师的特点,说出老师的与众不同。

  六、作业

  请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所熟悉的一位老师。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通过联想和想像解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探究并理解文中“大海”与“山”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朗读技巧,能正确处理重音和停顿,并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抓住“只要翻过……看见大海”一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

  2、 想像文章描写了怎样的一组画面?跟同学相互交流一下。

  想像这组画面时要注意少年当时所面临的情境:一是他走在青草湿气笼罩的崎岖山道上;二是他已经非常疲惫了,呼呼地喘着粗气,脸上、背上滚满了汗珠,可他面临的依然是不见终点的长长的山道;三是海鸥的.出现,给了少年以信心、勇气和希然,使得他继续沿着山道缓缓爬去……

  3、 与同桌讨论一下这组画面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这句话的作用如何?

  明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六次,从立意上看,它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只要满怀坚定不移的信念,就能战胜困难与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结构上看,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刻画人物上看,它表现了少年坚定执著的性格。从语言表达上看,它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格,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学生自由讨论,不要求学生完整地答出每一点,只要能通过集体的智慧总结出以上几点即可。

  学情预测:这句话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恐怕难以想到,需要教师相机提示点拨。

  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 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①“大海”、“山峦”、“海鸥”具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②我们每人的心中也有这样的大海吗?我们该如何去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大海?

  2、 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大海” 、“山峦”、“海鸥”的象征意义。学生通过讨论应明确:涛声回荡的大海已不是自兢界中的海洋,而是一种理想的象征;连绵起伏的山峦也不是自然界的山脉,而是通往理想的一道道壕沟,一个个关卡;而“海鸥”也不是自然界的小鸟,而是希望的使者,幸福的向导。

  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去思考文章的象征意义,使学生的思维由文本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用从文本中获得的启示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围绕“考上好学校”、“成为名人”、“将来有一份好职业”、“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来谈,教师不宜随便否定学生的答案,应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只要有着远大的理想,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克服千难万险,战胜彷徨与动摇,坚持不懈地攀登通往理想世界的高峰。

  第二课时

  三、精读课文,训练朗读

  1、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

  2、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设计朗读方案。

  3、 学生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三,自己设计朗读方案。

  小组内可分工合作,一人设计几段,完成对全篇课文的朗读设计。

  4、 根据各自设计的朗读方案,小组内朗读。

  读的同时,互评互改,推选读得最好的同学准备参加全班的朗读评比。

  四.朗读课文,选评最佳。

  1、 由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朗读。

  2、 师生共同评议,评出朗读效果最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3、 全班朗读,要求准确流畅、有感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进行拓展与比较阅读。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朗读诗歌做到节奏分明,读准重音,读出感情,并能背诵。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能力目标

  1、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通过复述,运用比较法揣摩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诵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

  老师激情导入,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两手大母指按在太阳穴,闭上眼睛,静静地轻揉。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师问: 生答:

  1、诗人看见了什么? (月光)

  2、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 (白霜、故乡)

  3、李白思的是什么? (故乡、亲人)

  4、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女神》之后的诗文集《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这时国内的“五四’海潮已过,政局混乱作者思想感情极端矛盾,他既对现实不满,有强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抗精神,又希望在大自然里或在超现实的空幻境界里找寻暂时的逃避和慰安。因此,诗中想象大胆,表情含蓄。

  三 、诵读与感悟

  1、学生自由诵读。

  2、正音:笼罩lǒng zhào 模糊 móhu 鲛人jiāo

  3、朗读指导:节奏和重音 (课件)

  4、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

  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板书:

  写实:月光、树林、白云、疏星

  想象: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小结:第一节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鲛人对月流珠的情形。

  5、配乐范读,领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

  问:

  ①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什么旋律?

  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

  ②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

  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6、请同学们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一下全诗的意境。(课件)

  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那一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一位美丽的鲛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宁静、美好却又凄清的月夜,伤怀流泪呢?

  7、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课件: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地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

  8、联想在诗中的作用(课件)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联想,由星空联想到天河,联想到《鲛人流珠》的传说,从而抒发了诗人复杂的心情。

  四、秀一秀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展示个人风采。

  五、拓展延伸:

  1、理解小诗

  繁星 冰心

  嫩绿的芽,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 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1)诗中的“和”是什么意思?

  (2)这三节诗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3)“嫩绿的芽”、“淡白的花”、“深红的果儿”说的话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4)请想象一下“嫩绿的芽”、“淡白的花”、“深红的果儿”它们各自的愿望是什么?

  2、请仿照例子用下面所给的6个图形,先拼成一幅图,再说说它所表示的含义,并给所拼图形起个名字。

  例子:

  我这幅画名字为《青山绿水》,它可以给人的身心带来美的享受。拥有清秀洁净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希望大家都来珍惜保护这份灵秀,不要随意破坏!

  六、作业设计

  1、背诵

  2、阅读《倍速》第27课练习《云和月》,完成作业。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繁衍(yǎn)迁徙(xǐ)譬如(pì)小憩(qì)栖息(qī)遨游(áo)惭愧(kuì)冥思遐想(xiá)觅食(mì)搓捻(cuō niǎn)花团锦簇(cù)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二、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深层研读

  1、莎莉文老师为“我”再塑生命,做了哪些事?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复述老师的事迹。

  2、再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确: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的文字;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

  3、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明确: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4、海伦凯勒的成功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她本人的努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请再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作者本人心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精神品质。

  明确:

  ⑴海伦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也无法用自己的嘴说出自己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关于这一点,本文描述:“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这种性格,即使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后,也时有表现:“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这些都是急于想走出黑暗、沉寂世界的焦躁不安的心理反应,文中十分形象地展示了这一阶段的心灵历程:“朋友,你可曾独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光明!快给我光明!”

  ⑵但她毕竟是一个求知欲极强、悟性极高、感情丰富的孩子。“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doll)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在学习过程中,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着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着事物。这样,她能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⑶海伦不仅对知识总是怀着这种新奇的'感受,对大自然也格外敏感。“在这里,我明白了大自然施与人类的恩惠,我懂得了阳光雨露如何使树木在大地上茁壮成长起来;我懂得鸟儿如何筑巢,如何繁衍,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也懂得了松鼠、鹿和狮子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何觅食,如何栖息。我了解的事情越多,就越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即使在给自然的恐吓之下,仍然细心地体验着这个自然世界的另一面。在美好的春光中,她更是热切地体察和探索着大自然的奥秘,即使是爬树被擦破了皮,仍然“有一种美妙的感觉”。

  ⑷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急于运用,历尽艰辛,总是感到“无比美妙”。因为她能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进行无限美妙的想像”。对“爱”的困惑,反复追问,得不到满意的回答,仍执著痴想,“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直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小结:海伦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可以说,她虽是一位盲人,但她的心灵比常人敏感而丰富,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

  5、文中有一句话指出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人生影响,请找出这句话并理解“再塑生命”这一标题深刻的含义。

  明确: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莎莉文老师。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文章的标题为《再塑生命》,它的深刻的含义是: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⑴“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

  ⑵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本文以“再塑生命”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五、品味语言

  莎莉文小姐以她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她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感情──隽永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植于海伦的心田。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如果有三天视力的话,首先想长时间地凝视着莎莉文老师的脸。在写这篇文章时文笔优美,充满了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2、结合实际体验,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设想:

  (一)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多种形式的阅读(默读、朗读、品读),在自主学习中体会作者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二)以生动、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共同探讨、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生活,你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然而,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第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人生。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课《生命生命》。

  (说明:导语设计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并用X饱满的语言使学生入境传情。)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文章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初次感知课文,教师提出默读要求:

  (1)结合文后注释理解词义。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看文后注释,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投影复习、反馈文中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品读文章,提高读书质量,默读要求:

  (1)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

  (2)找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

  学生交流:

  1、朗读自己勾画的'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并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处理好朗读技巧。

  2、交流自己找出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并结合作者的身世,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文章的优美语言和表达的思想内容。

  3、齐读课文。

  (师):杏林子本人就是一个热爱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而奋斗的榜样。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这支生命的赞歌。

  在前两次默读、同学交流、语段理解试读的基础上,出声齐读文章,再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增强对生命意识的体会和认识。

  4、出示投影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应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

  (补充名句,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1、说

  (师):作者从生活中的寻常小事,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你也能从生活中的寻常小事,感悟出有关人生的认识和道理吗?当然生命本是多姿多彩、博大丰富的,你也许有和作者不同的、作者未提到的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我们先欣赏几幅图片,看看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投影展示五幅图片,教师先示范(选一幅图):

  (师):我看到了白茫茫的雪地上,有一串串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伸向远方。我们想到生命是一场艰难的跋涉,那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正记录着我们人生的历程。

  其余四幅同学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已有的体验,学生谈了关于生命的不同认识和感受,言之有理,都应给予认可。

  2、写

  通过课文、图片、同学们的交流,结合你自己的实际体会,写出你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当场写作,并进行全班交流,共同体验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老师也交流自己写的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四、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欣赏生命。其实欣赏生命的过程,也是在欣赏多姿多彩的自己。尽管只有短短的45分钟时间,老师非常有幸能和同学们共度了一段难忘的生命时光。愿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热爱生命、珍惜时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书写自己人生的篇章。

  五、布置作业:

  以“生命”为主题的综合性作业:

  1、查询有关生命的形成和起源。

  2、摘抄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3、收集珍爱生命的名人佚事。

  4、上网搜索感悟生命的精美散文。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阅读课文,能理解本文所选的细小平凡的事中所蕴含的质朴纯洁的人间真情。

  2、 技能目标:

  激发兴趣,在合作中得到肯定,在探究中有所创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3、 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图象的熏陶,体会至爱深情,激发学生珍视亲情,尊重生命。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出示名言(1)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2)有时我们做不了很伟大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小事——南丁格尔-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2、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感受了人间的挚爱亲情,兄弟、母子、父子间的血缘亲情让人感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一个名叫落落的孩子的微笑,去感受另一种诠释的“亲情”。(出示课题《落落的微笑》)

  (二)、读一读,体会任婆婆无私的爱

  1、要求:大声地读课文,找出老婆婆带大落落所遇到的困难和波折,并说说都是怎么解决的?读的时候可以用圈点勾画、写眉批的方法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整理好你所需要的信息。(投影显示读书要求)

  2、交流:经济困难,缺钱 租地,摸黑干活

  身体消瘦,孩子被送人哭着追回

  背上生疮,无法下炕落落照顾婆婆

  夏天干活口渴落落送水

  落落要上学拿出多年积蓄交赞助费

  落落在学校挨欺负下决心要给孩子治病,“微笑列车”免费治疗

  3、在任婆婆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慈爱、善良等)

  4、在落落的身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懂事、知恩图报等)

  5、小结:任婆婆克服了重重困难,毫无怨言地带大了落落,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超越了母爱的伟大心灵,而落落的微笑正是人间真情浇灌的灿烂花朵。

  (三)、品一品,品味文中感人的语言

  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词语或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并简单说一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例: “他哪怕是片落叶,落到我的.窝窝里,也不能让别人拿走。”

  (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朴素,却能感动读者。)

  “在鄂西北那个小山洼洼里,太阳东升西落,一老一少两人朝夕相守,相依为命。”

  (不能再普通的语言了,读来却使人无比感佩,只因为是真情的流露。)

  小结:这篇文章没有夺人眼球的鲜艳色彩,没有时尚摩登的人物造型,但似乎总能抓住我们的目光,因为作者选取生活细节加以表现,打动我们的恰恰是朴实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超越了血缘关系的亲情。而这些又离不开朴实自然,真情流露的语言。

  (四)、展示平台

  1、先天生理有缺陷的落落体验到的人间真情,不仅是任婆婆无私地付出,而且是“微笑列车”的工作人员给予的。(出示“微笑列车”创始人王嘉廉先生的图片和在20xx年3月2日在北京“第一届‘微笑列车’国际唇腭裂治疗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所说一段话:“在世界许多国家,唇腭裂儿童患者面对的将是终身的孤独和羞辱,他们几乎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上学和就业,更不用说为社会做出贡献。救助这些孩子的关键是技术。‘微笑列车’正通过先进的技术,更有效而经济地为医务人员提供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为当地‘无助而又无望’的唇腭裂患儿提供帮助。世界上还很少有哪种‘投资’项目能获得如此惊人的‘回报’。仅仅一次手术,就可以让一个孩子不仅获得一张全新的笑脸,而且开启了新的人生。”)王嘉廉做着他力所能及的事,为中国的唇腭裂儿童带来了无比灿烂的微笑。你能为大家展示一下你了解的爱心故事吗?

  2、学生交流展示

  (五)、课堂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能给老师的课堂教学提一些建议吗?

  (六)、总结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生存的权利,他们渴望被人尊重。我相信落落的经历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大家捧出一份爱心,尊重与善待每一个生命吧。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做到节奏分明,读准重音,读出感情,并能背诵。

  2.了解联想和想象的概念,并能合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3.通过复述,运用比较法揣摩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背诵诗歌,运用比较法揣摩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合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老师激情导入,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两手大母指按在太阳穴,闭上眼睛,静静地轻揉。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齐读课题。

  3.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4.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老师纠正字音、重音、节奏。

  附板书:模糊(mó)(hu), 鲛(jiāo),怕会有/鲛人在岸

  5.学生自由朗读

  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地学习,想想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生讨论归纳,板书

  6.配乐范读,领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

  问:①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

  ②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③请同学们用散文笔法叙说书中的.静夜景,(学生讨论、归纳: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忧愁,故乡的松林啊,依稀在梦中,点点落在笔下,可能身处他乡的缘故,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因此,这几句要念得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

  ④哪些诗句充满了迷惘、追求?(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凄婉的鲛人流珠。

  讨论、归纳:异乡的月光令人思接万里,故乡的印象充满了淡淡的愁伤,为什么?诗人联想到那银亮壮观的天河被海雾笼罩、隔断、感到困惑、迷惘、追寻,这里的天河指银河吗?不,是诗人所热爱的美丽的祖国。祖国灾难深重,令诗人痛心忧伤,诗人怕祖国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雾似有泣——远远的海雾模糊,由此,又产生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想象——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⑤鲛人真的是指鱼吗?这泪为什么而流呢?

  师生讨论、归纳:鲛人指的是诗人这类爱国青年,他们看到祖国的现实,天河的无处寻觅,只能遥望茫茫的大海,像伤心的鲛人伫立岸边,对月深思,思乡泪、爱国泪、忧心泪,化成一行行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这也可视为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投射吧?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读出联想的迷惘追求。

  7.学生范读,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学生领悟了诗的旋律,意境,张开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体会亲切,在反复的诵读中,欣赏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诗中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怎么说呢?(学生讨论、归纳)

  板书: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8.全班齐读全诗,赏析写作特色

  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揣摩作者的语言。叠韵词“淡淡”“团团”写出景物的朦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伤;动词“笼罩”,以动衬静,写出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夜景;“疏”与“漏”的照应,写出了几颗星透过云层无意而自然显露出来,让人看到一丝光明;“怕”字写活了海雾似有情似有泣,诗人的忧与爱感动海雾中的鲛人,使人领悟到鲛人流的不是泪,而是心血、真情,语言精练、含蓄、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诗人修辞的妙用,第二节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令人悬念在心,言尽而意未尽;诗人引用鲛人的典故,显得凄婉动人,真切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情。

  9.全班齐读第一节,领悟写景美

  学生练习:模仿第一节写景,写一段《校园月色》,用比喻、拟人、对比、叠字等修辞手法,发挥想象、联想。

  写作之前,老师范读《荷塘月色》片段:“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是动态的,柔和的,朦胧的,花和叶笼罩在梦的意境中,杨柳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灌木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0.抽几个学生朗读自己的写作,师生共同点评。

  五、 作业:收集信息,拓展学习

  让学生课外收集郭沫若的诗集,如《女神》、《星空》等;赏析他的《夕暮》;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孙莉的小说《荷花淀》,体会现代作品中写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笔。

  六、 板书处理

  板书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高度概括,反映教学思路,突出教学重点,以文中的主要词句为点,文章脉络为线,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写景抒情,联想丰富,以求自身的情感体验去领会全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

  附板书:

  月光 海雾

  写实 松林 联想 天河 想象 表达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白云 鲛人

  疏星

  教学反思:

  一、情景创设是导引

  学生所处时代毕竟离郭沫若所处的特定时代遥远,不可能设身处地去体验郭沫若的复杂心境。因此,这首诗所含的深刻内蕴和爱国情怀,必须由我来点破。如何巧妙为之?我选用了绚丽的图画,幽雅的古筝,通过视觉、听觉,调动学生的感觉,将学生引领进郭沫若所处的静夜之中。如此情景的创设,对学生朗读感受音乐美,对赏析诗歌意境美起到了导引作用。

  二、反复朗读是基础

  如果诗歌不反复朗读,那么情景创设也只是徒劳无功。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某种意义上比赏析诗歌还重要。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才会在脑中不断加深印象,不断完善认知,从而为赏析诗歌打下坚实基础。

  三、语言凝练是难点

  赏析诗歌可以看内容,析写法。但关键是让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学生如何体会并言说,重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我在引导学生赏析《静夜》语言凝练时,用《春》中一个“闹”字来抛砖引玉,启发学生来欣赏诗中“漏”一字之妙,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由已知推未知,由熟知解决不知。

  四、想象联想是目的

  本单元、本诗的重点就是要学生体会想象联想的作用,进而培养其想象联想的能力。我在引导学生赏析第二诗节时,抓住诗眼“鲛人对月流珠”这一景象展开想象,试图激发学生想象联想之潜力。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上更是巩固强化这种能力。

  五、板书简洁是亮点

  我的板书设计是在简洁的原则上,追求重点突出,学生一目了然,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诗歌描写的重要景物和手法,亦可以帮助学生背诵全诗。

  这五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不足时明显的:

  1、在教学环节的衔接和过渡上还不够娴熟、自然,幻灯片放映时,因为手误,把本应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考查内容提前显示。学生欠缺思考、回答得过程。

  2、在诗歌教学情景的引申和体会上还做得不够。“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是全文的诗眼,也是意境升华、拓展部分。但我在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对诗歌“情景交融”这一特点,讲解太突然。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三、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五、教学设计

  1、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感知课文内容

  ① 检查生字词。

  ②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 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3、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4、[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5、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6、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7、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七、信息反馈: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板书文题)

  设计二: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⑴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⑵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⑶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08-25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01-05

初一上册语文《黑信》教案08-11

初一上册语文礼记教案08-20

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03-16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02-08

初一上册语文优秀教案09-26

初一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02-15

《静夜》的初一上册语文教案01-16

《秋天》的初一上册语文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