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十一册《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

时间:2021-08-12 08:31:05 六年级 我要投稿

湘教版十一册《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

  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十一册《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

  《采访对象是棵树》是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高原,走近西部”为主题,选取西部几个不同区域的人和事为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部人民的精神品质。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塔里木垦区采访树,其实是为了怀念与树有关的人,着重描写了长眠在边疆的英灵们,他们的奉献精神尤其令人感动。这些人扎根边疆、绿化边疆,为建设边疆无私奉献。作者赞颂了这群为建设边疆而默默奉献的人们。整篇文章按作者的采访及行踪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和行文的,中间有详有略。

  六年级的学生属于高年级学段,每读完一篇文章都会有自己一定的初步认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自己的简单想法,这篇文章的重点就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难点是“以采访对象是棵树”来命名和行文的写作技巧。而我要做的就是带着他们深入文本,去揣摩文章中作者在采访这几棵树时所流露出的另一层情感,感悟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读懂这采访的真正对象是什么?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及写作手法。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从本节课的学习中领悟到边疆建设者的艰辛,能感悟到为边疆建设默默奉献者的精神品质,学到相关的写作手法,那这堂课的效果便是可观的。

  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我采取了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分享体会→情感升华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

  2.学习相关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文中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在保卫和建设西部的过程中那些人(物)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激发自己长大后努力建设西部的豪情壮志。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边疆建设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图片视频资料、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引出课题“采访对象是棵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1.作者分别采访了几棵什么树?

  2.这些树的背后有一个关于谁的.故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三)细读课文,深入文本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故事,画出重点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作出相应的指导与评价。

  (四)品读课文,体悟情感

  1.合作学习,分组交流

  将想学习同一个故事的同学分成一组,交流个人的学习成果。

  2.小组汇报,教师引导品读关键语句。

  (1)白杨树背后的故事:

  “临死前,他对连长说,……养不活一棵树。”

  从这句话中体会到老班长的什么精神?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教师相机点拨感悟,并指导朗读。)

  (2)沙枣树背后的故事:

  “到塔里木后,它和老兵们并肩拉犁,风餐露宿,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从中你看出这匹军马的什么精神?

  (引导学生理解风餐露宿的意思,教师指导朗读)

  (3)柳树背后的故事:

  ▲“地平线上凭空出现了一道黑色的墙,……向人们推进。”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手里拿着锅铲的李月娥猫着腰躲进了渠中,……去追赶那被风吹走的锅……”

  感受李月娥的人物精神。

  ▲“这棵垂柳被人精心修剪过,……显得婀娜多姿。”

  体会人们对李月娥的情感。

  重点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心中的怀念。

  (五)延读课文,情感升华

  1.学完三个故事,你对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英雄们最想说些什么?

  2.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文章最后一段中“少年种下白杨树”的情怀。

  (六)点题总结,课外拓展

  1.课题“采访对象是棵树”,仅仅是棵树吗?

  2.写作方法探究。

  3.课外阅读链接——《白杨礼赞》

【十一册《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相关文章:

我家是棵“树”10-12

奶奶是棵树02-08

我想做棵树03-30

三棵树06-12

窗外有棵树09-16

三棵树06-12

思念是棵树散文03-15

幼儿园教案《两棵树》11-03

读《妈妈是棵树》有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