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三下册语文《小男孩》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01 10:00:43 九年级 我要投稿

初三下册语文《小男孩》教学设计「汇编」

  《小男孩》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初三下册语文《小男孩》教学设计「汇编」

  1、理清故事的情节框架,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理解本文写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采用第三人称,在写作中不动声色,不加渲染地叙述。

  二、活动引导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读顺文。注意体会作者仿佛是在不动声色地讲述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故事时所蕴涵的情感倾向。

  (2)读清章,读通意。初步理出文章结构(注意空间转换),把握文章大意,圈出让你心灵感到震撼的语句内容。这篇小说完整详细地记叙了主人公“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已和妈妈离婚的爸爸那里要生活费的过程,塑造了一个由于父母离婚而变得无所依靠、寂寞孤独的近似孤儿的形象,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3)读背景、读作者。魏志远,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小男孩》选自他的小说集《我以为你不在乎》,另有文集《关于生活和命运的断想》。文章反映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开课导语

  我很喜欢《小男孩》。这是一篇独特的小说。没有故事。小男孩的妈妈叫九岁的小男孩到爸爸那里去要钱。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妈妈说,爸爸要是不给钱,我们这个月就没有生活费。妈妈说,要不到钱你就别回来!详详细细记录了过程,小男孩坐电车,买冰棍,在电车上和小女孩的妈妈的谈话,进小巷,找楼号,上楼,敲门,回家……没有写小男孩的心情(只有蚊子,蚂蚁招他的厌烦),小说作者也只是记流水帐似的记录了小男孩的动作,不带感情。这种写法不妨称之为“跟踪叙述”。但是很感人。

  播放《世界只有妈妈好》的主题曲,帮助调动感情。

  三、活动过程

  1、自读活动

  自读要求和提示:

  (1)小男孩的故事发生在哪些地点,就此可以怎样去整和小说的情节框架。

  (2)小男孩身上有哪些特点,你是通过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小男孩的父母有哪些特点,年一又是通过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3)这篇小说在写法上与你平时读的小说有哪些不同。

  2、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思考并讨论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练习思考。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1)关于情节

  故事线索——小男孩的行踪

  事件大意——小男孩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

  情节展开——

  故事开端(第一段)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索要生活费。

  故事发展(从“太阳已经偏西了”到“像叮满了小蚊子”)小男孩在找爸爸的路上坐电车,买冰棍,在电车上和小女孩的妈妈谈话的情景

  故事高潮(从“小男孩开始上楼”到“小男孩的声音在夜里传得很远”)小男孩在二栋四单元九号楼上上下下找爸爸的情景

  故事结局(最后一段)小男孩因没有要到生活费不能回家,晚上只得露宿菜场的凉棚。

  (2)关于人物

  (一)小男孩

  人物定位:小说主人公,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

  个性分析:

  A、天真——

  特点: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稚气,与其九岁的年龄相吻合。

  表现:妈妈揍他屁股——“手臂笔直地贴在身体两侧,看着妈妈的鼻尖。”

  妈妈讨厌他这样子——小男孩便“收拢右脚挺了一下胸晡”

  看见妈妈嘴角有油渍——仍然想提醒她

  车站见到一只蚂蚁——玩得那样认真。

  见到小女孩吃着甜甜的`雪糕——流出口水,控制不住自己,买雪糕吃

  上楼——反复默念着要跟爸爸说的话

  B、善良——

  特点:寂寞孤独无助时仍具爱心、亲情

  表现:电车上对女孩——见小女孩的妈妈“用手绢擦脸上的汗,又给小孩擦脸上的汗”,便“离开座位站起来”,说,你们坐。

  楼道里对爸爸——虽然,爸爸抛弃了他,连每月生活费都不给他,即使找上门,爸爸都不认他,可临离开那坐楼时,依然“边走边叫,爸爸”。

  C、聪明细心——

  特点:九岁小男孩的调皮、聪慧

  表现:上车时人多——他便贴在车门边上,“电车驶进站台的时候他把木片一扔就冲上去了。”“然后他看见了一个空位,就扑过去坐了下来。”

  下车时查票——机智地躲过了售票员的检查。

  楼下找爸爸——把爸爸住的楼号记得清清楚楚,把妈妈告诉他的话默念一遍又一遍,把和爸爸相关的每一个细节都看得仔仔细细,甚至敲门还是喊门都要动一番脑筋……

  人物小结:

  可爱的小男孩,因父母离异而落到孤独、无依的地步。爸爸不但连每月生活费都不付给他,即使是找上门,连认都不认,父子亲情完全断绝了。妈妈呢?她把小孩子当成出气筒,把他当作向丈夫要钱的一个工具,最后小男孩钱没要回来竟不能回家,只得露宿街头,成了有爸有妈的一个孤儿,成了父母婚姻的牺牲品。

  典型意义:

  小男孩的不幸,直接原因来自父母的离异。但根本的还有其社会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未真正得到落实。作者塑造的“小男孩”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他艺术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痛苦,批判像小男孩的爸妈那不负责的态度,急呼要真正落实我们的《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二)小男孩的爸爸妈妈

  人物定位:作品中都是略写人物。不懂法、不守法,法律意识淡薄的离异夫妇。

  个性分析:夫妻离异,本是自己造成的,但他们都没有考虑给孩子内心造成的伤害。

  妈妈——不管孩子有什么困难,要孩子必须向爸爸要来生活费才能回家,把索要生活费的责任推到小男孩身上。

  爸爸——虽自己亲生儿子找上了门,却视而不见。法院本判他要付给小男孩生活费,可小男孩找上门来他都不给。

  典型意义:折射我们公民法律淡薄,说明公民守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作者仿佛是在不动声色地讲述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故事,你认为是这样吗?说说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一个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你喜欢作者选取的这个角度吗?你认为这个故事从哪个角度讲述更好,谈谈你的看法。

  3、读了这篇课文后,假如你遇到了这个“小男孩”,你会对他说些什么?用一两百字把你的话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天真善良 寂寞孤独

  小男孩

  细心聪明 无望无助

  直接原因:父母离异家庭破碎

  根本原因:“两法”落实不力

  离异夫妻 缺乏亲情

  小男孩父母

  推卸责任 法律淡薄

  《小男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的情节,了解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2、学会分析小男孩的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3、赏析本文写法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赏读课文,体会本文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安排为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音读顺文;理清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播放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二、寻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的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孩子?下面,请快速地浏览课文,结合课文中具体的词语、句子,分析小男孩的性格特点。

  2、出示问题:文中刻画了一个 的男孩。

  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寻找依据,尽量用两字词语概括。再请同学自由发言,相互交流。

  3、教师引导、归纳小结:

  【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寂寞、孤独、无助的小孩。】

  三、品读课文,把握文章主题。

  1、我们的主人公小男孩才九岁,为什么却要如此体验生活的艰辛,甚至要在雨夜的凉棚下过夜,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2、此刻,小男孩的心里最渴望什么?

  3、夫妻离异,本是自己造成的,但他们都没有考虑给孩子内心造成的伤害。你想对小孩的父母说些什么?

  4、文中的父母缺乏责任感,作为公民,他们的法律意识怎样?结合小说创作时间,假设故事发生在今天,又会怎样做?

  5、总结主题,请同学们尝试每个角度用四个字归纳概括:

  (主题:小男孩:呼唤亲情 父 母:担负责任

  公 民:遵守法律)

  四、赏读课文,体会写作特色。

  1、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本文与我们平时读的小说,有哪些地方不同?

  2、回忆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找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描写,说说感受。

  3、出示细节描写的例句,赏析21段。读一读,找出环境、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真实典型的细节迸发出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4、老师出示自己的改写,体会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不同表达效果。

  五、拓展延伸。

  提问:假如你是过路人,看到小男孩蜷缩在凉棚里,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说出你的心里话。【学生交流。】

【初三下册语文《小男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三下册语文《小男孩》导学案04-07

初三下册语文《笑》教学设计05-06

九年级语文《小男孩》教学设计04-07

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12-28

语文下册《人之初》教学设计12-29

初三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4-02

语文下册《春夏秋冬》教学设计12-29

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02-09

初三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范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