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教案

时间:2021-03-02 18:44:41 九年级 我要投稿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杜少府之任蜀州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学生根据注解自学。

  二、根据课文注解补充介绍作者及诗题,并讲解这首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人,曾做过虢(guó)州参军等几任小官,因故被革职。后来到交趾探望父亲,由广州渡海时溺水而死。

  王勃少年时就显露了出众的才华,后来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人称“初唐四杰”。他又擅长骈文,代表作有《滕王阁序》。

  教师参考:

  王勃的生卒年龄,根据课文注解为公元650—675年,按《旧唐书·王勃传》说:“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新唐书·王勃传》说:“父福畴,……左迁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而卒,年二十九。”按:上元二年为公元675年。据考订,王勃生于唐宗永徽元年(650年),死于上元二年(675年)十二月,是二十六岁。一般介绍都把他的生卒年定为650—676年。

  关于王勃诗文的评论: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题解:

  这是一道送别友人的诗。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今四川崇庆县)去任县尉,王勃写了这首诗送行。“少府”,当时对县尉的敬称。(县尉,在县令属下,主管“治安”方面的一种官职。)“之任”,赴任,即上任。之,动词,前往。

  这首诗的题目也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课文讲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què),帝王宫门前的望楼,也指城门两边的观楼。“城阙”,指帝王居住的地方,这里指长安的城郭宫殿。“辅”(fǔ),辅佐,夹辅,卫护。“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一带的地方(今陕西潼关以西的地区)。“辅三秦”即“辅以三秦”,以三秦为辅。“风烟”,随风飘散的烟。“五津”本指蜀中岷江上的五个大的渡口,这里泛指蜀地。“城阙辅三秦”写作者送别友人的地方,是在三秦辅卫着的长安;“风烟望五津”写友人将要去任职的地方,是五津流经的蜀州。“城阙”显示长安的气势,“风烟”显示远处的迷蒙。作者在长安,心已经向往于友人即将去到的蜀州,一个“望”包含无限深情。

  教师参考:

  关于“三秦”:秦之后,项羽曾将长安一带秦地方分为雍、塞、翟三国,分封秦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故统称三秦。关于“五津”: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中,当时有五个渡口,名为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宦”(huàn),做官。“宦游人”,离乡在外做官的人。宦游,也称游宦。“与君离别意”是说和你分别的情意,“同是宦游人”是说两人都是他乡的人。“我”来长安,“你”去蜀州,临别时有无限深意,作者自己远离乡土,又逢别友,十分感慨。他就用两人相同的处境来安慰临别时的朋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四海之内,天下。“存”,有。“知己”,知心朋友,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天涯”,天边。“比邻”,近邻。比,紧挨着(按:比,旧读bì,今通读bǐ)。“海内存知己”是说四海之内还有知心朋友存在;“天涯若比邻”是说即使在“天涯”也好像是近邻。作者和朋友分别不免有别离的伤感,但想到四海之内,只要是知己的朋友,即使山川修阻,远隔天涯,也如近邻一般息息相通。“天涯”极言其远,“比邻”极言其近,远近对照,就显出了知己的可贵。这里表现了作者对朋友不拘行迹的真势感情。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不要做。“歧路”,岔路,这里指分别之处。“儿女”泛指青年男女。“沾”,湿。“沾巾”指哭泣。这两句诗是说不要在分别的地方(也是指分别的时刻)像儿女般啼哭,让眼泪弄湿了佩巾。在全诗结尾处,作者勉励朋友,也勉励自己:在即将分手时,不必作儿女情态,依依惜别,涕泪沾衣巾。这样写来,全诗气氛就变悲凉为豪放了。

  全诗风格清新、质朴,意境开阔明朗,语言流畅,与通常送别诗的缠绵、悲凉的调子截然不同,表现了作者不拘泥于儿女情长的远大志向和不平凡的胸怀。

  望天门山

  1解题:“望”,远看,跟“风烟望五津”的“望”词义相同。安徽省当涂县、和县境内东西面两座梁山在长江两岸对峙着,气势雄伟,意境壮美,富有诗情画意。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就艺术地再现了这种形象。

  2学生试读后教师指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每句四拍,也有读为三拍即以最后三字为一拍的。

  3讲析内容(教师可以设计提问)。

  诗人写诗时立足点在哪里?

  站在行驶于长江中的船上,“望”的基点不断移动着,视角也不断转换着,自然景观也就不断变化着。时间又在推移着,全诗在移步换景。

  “望”的情况如何?

  长江西的梁山和长江中的梁山,隔江对峙,形成一山中断状如“天门”。“断”字妙极,显出“狭险”与“激荡”之状。这是远景第2句写碧绿的江水受到撞击以后到天门山的崖壁而形成漩涡,这是近观。诗人进入两山对峙时,好像觉得两岸青山急剧流转,是从江中涌现出来,真实地写出诗人的视觉感受和触角感受。第4句写过了天门山再凝神远望,满眼是浩渺的江水和澄碧的天空,只有一叶小舟从东方升起太阳的`地方驶来,平稳中见出沉静。本诗描绘了祖国山河壮丽。

  4分析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地把远望和近观、把运动和沉静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激荡跟潇洒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浩荡渺邈色彩明丽的长江山水图画。诗人游览祖国名山大川,以他浓烈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审美能力,细致地观察了自然界事物的千变万化的众多美感因素,把握住它们的特征,并用精练形象富有音乐性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解题:苏轼是一位充满矛盾、苦闷而又竭力挣扎希望精神解脱的大诗人。这首词不仅创造了许多洁净华美的形象,更加洋溢着一股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词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呈现出心灵的觉醒亦即超越现实终又回归现实的历程。

  2学生自读找出不认识的字,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自行解决。

  3讲析内容。不要求学生全懂,因为词中含有深奥的哲理。只要求学生就文字形式表示的意思有大体的了解。词人一开头就把自己置于茫茫青天之中,廖廓无边又孤独可怜,自然的伟大跟人生的渺小在皎洁的月光下映衬得鲜明醒目。一个“问”字又在巨大与渺小的反差中蕴含了希望和豪放的情怀,寄托着词人与天地万物同一的超脱思想。词人心灵负担毕竟过重,实实束缚他,又陷入了深深的苦痛,他徘徊,猜测,想飞往月宫却又不知道今夜是什么日子,又害怕天上理想的境界比地上的现实更苦,于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还是在人间吧!人间固然有悲欢离合,自古如此,只希望人能“长久”,“千里共婵娟”。

  4分析艺术手法:这首词设置了一个博大、洁美的境界来抒发清醒、苦闷、彷徨而又回归现实的跳脱过程,胸襟旷达,蕴含量极大,——既解剖了自己,又劝慰了弟弟。这是词人一生的宿影,也是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的心态,还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结构的体现——入世的儒家思想跟出世的佛家思想的交融。因此,这首词具有极大的形象精练的艺术价值。

  山坡羊潼关怀古

  1解题这首词写作者去陕西赈灾路经潼关时的感慨。当时陕西大旱,灾民易子而食,作者极其关心人民疾苦,以至于忧愁而死。

  2学生运用教师所讲知识先读出节拍来,能够背诵出来。

  3讲析内容。峰峦聚集拱卫,黄河波涛汹涌澎湃。潼关东有崤山,北接中条山,西接华岳三峰,形势险峻,外面又以黄河萦绕作为天然屏障。“潼关路”三字点出行路艰难,既描述上句,又开启下文“望西都,意踌躇”。“踌躇”什么?“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秦都咸阳的阿房宫,被楚国人烧成焦土。后来元朝的京城又修起了“宫阙万间”,又被毁了,剥削大量民脂民膏。总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里深刻形象地点出了主题。

  4分析艺术手法:看似怀古,其实伤今。立意警辟,形象鲜明,在浓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人民民主思想的光辉。语言明白晓畅,富于节律,艺术魅力极大。

  留作业:

  1自己划分《天净沙秋思》中的节拍,并且体会。

  2抄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押韵字。

  3品味以下句子中加黑点字的好处: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2)天门中断楚江开。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邹月)

  附:《山坡羊潼关怀古》难句解析

  ①峰峦如聚,‖②波涛如怒,丨③山河表里潼关路。

  1并列复句。第一部分又是并列复句。第3句分句的主语是“山河表里”,以下的是名词性谓语。

  2第一部分的两个比喻都是把具体的事物比成一种动作,较为奇突;“聚”指峰峦重重迭迭,“怒”,指波涛翻滚激荡,表面写潼关气势雄伟、是险峻异常的要塞,实际写作者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修辞上这是一种巧妙的比喻,但同时又描写了景物。

  3“山河表里”是主语,“潼关路”是谓语。“山河表里”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原来写晋国外有黄河作屏障,内有太行山可以固守。这是一种“合叙”的修辞手法,意思是“里山表河”,或者是“山里河表”,现在说成“山河表里”,“合叙”中又有交错变化,难度就更大了。

  译文:“山峦重迭,波涛翻滚;外面有黄河里面有太行山,这是潼关一带的路途。”

  伤心秦汉经行处。

  单句。主语自述省。谓语是“伤心”,“秦汉经行处”是偏正词组作处所补语,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又,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有“伤心千古”,也是“伤心于千古”,“千古”作时间补语。“秦汉”是“经行”的处所宾语,因音律要求而提前,也可以说“秦汉”是被动主语。“秦汉”代替“秦汉故地”。

  译文:“在经过秦汉宫阙遗址时非常伤心。”但译成现代汉语,必须把作补语的介词结构移到前面作状语。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中国现代诗四首教案03-07

外国诗四首高二语文教案03-15

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四首》教案03-07

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四首教案03-08

《中国现代诗四首》高二语文教案03-08

中国现代诗四首高二语文教案03-07

中国现代诗四首教案08-27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0-12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