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语文教案:《氓》

时间:2022-05-26 16:43:23 高二 我要投稿

高二语文教案:《氓》(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语文教案:《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语文教案:《氓》(通用10篇)

  高二语文教案:《氓》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四、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五、研读全文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高二语文教案:《氓》 篇2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

  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 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高二语文教案:《氓》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中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了解诗中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课文,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把握《氓》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让学生在日常写作中正确学习、应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把本课升华为对学生“理智的爱”的教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跟课堂气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爱情就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主题为世人所歌颂。纵观历史,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悔;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浪漫;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取舍;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贞。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爱情有关的诗歌——《氓》

  《氓》选自《诗经》中的“国风”,讲到《诗经》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诗经》?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以彼物比此物。即对人或对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发端,已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二、研读课文

  1、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大家在听的时候找出你认为应该注意的或不懂的字词,包括课文中的注释部分。(通假字——于通吁,感叹词 说通脱,摆脱 无通勿,不要 泮通畔,边岸 至于顿丘:至于—到达 将子无怒:将—请,愿 乘彼诡垣:登上那倒塌的墙 以我贿迁:贿—财物,指嫁妆

  体无咎言:体—卦象 ; 咎—灾祸 其叶沃若:沃若—润泽的样子 无与士耽:耽—沉溺

  自我徂尔:徂—到 三岁食贫:三岁—指多年 ;食贫—食物贫乏指生活贫困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

  2、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3、总体概括:按诗歌的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诗歌分为抒情诗跟叙事诗,那大家觉得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请用最短的话复述这首诗。(恋爱——婚后——决绝)恋爱——婚后——决绝各是在文中的哪些部分?

  4、让一个学生领读“恋爱”部分,讨论这首叙事诗是以第几人称来叙事?

  体会在第一部分中氓和女子的形象各是怎样的?(氓:易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做铺垫。 女子: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 ,不见复关,既见复关(一悲一喜,既写出女子感情专一炽烈,又写出其纯情痴情))

  5、这一部分是回忆追述恋爱生活。它的基调是什么?(热情、幸福)

  6、让一个学生领读“婚后”部分,让学生自由讨论分析这一部分。

  (第三段——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兴起,总结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 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内心的痛苦。写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以告诫后人

  第四段——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老色衰。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并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段写婚后的辛劳,不幸,再加上无情男子的瘧待伤上加伤。

  人物形象:勤劳善良(女子),背信弃义、冷酷无情(男子)

  基调:怨恨、沉痛)

  7、让一个学生领读“决绝”部分,以同样的方式思考总结这一部分,教师从旁引导

  (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意识到凡事都有个度,忍耐有,爱情也有。女子通过反思而变得刚强。)

  8、问题小结

  1、高尔基说过,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结合本课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从原先的温柔痴情到成熟刚毅、坚强果断)

  2、这首诗的题目是《氓》,如果要给题目添个定语,或副标题(例:无情的氓),你会怎么添,为什么?

  3、从这篇课文中大家学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引申到中学生恋爱问题,引导他们“理智的爱”)

  三、总结

  这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最后通过反思变得刚强,清醒过来,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的《氓》随感,字数不限。

  高二语文教案:《氓》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

  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高二语文教案:《氓》 篇5

  一、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三、知识积累

  (一)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 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乐。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宫赋》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内,由建筑到人物,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大笔墨的描写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这是写“外”,主要描写楼台建筑,如此的建筑之内,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接着,文章自然而然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描写皇宫内的人物活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如此奢华的生活,除了皇宫内的妃嫔媵嫱,又有何人能够享受得起呢?然而,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们“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漫立远视,而望幸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秦始皇时期奢靡、腐朽的宫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

  4.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高二语文教案:《氓》 篇6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

  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

  (1)抱布贸丝。

  (2)至于顿丘。

  (3)匪我愆期,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6)泣涕涟涟。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体无咎言。

  (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0)之耽兮,不可说也。

  (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劳矣。

  (16)夙兴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好处结构上:

  (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是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 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似连;

  高二语文教案:《氓》 篇7

  【教材依据】

  《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 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 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

  伸、拓展。过程与方法:

  1、 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 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学法: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分组讨论探究 合作交流展示

  教法: 点拨 梳理归纳

  【教学准备】

  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板书题目)

  一、预习检测:

  检测题1、简要介绍《诗经》(括号部分设空,幻灯片展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以前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六艺内容上是:(风雅颂),手法是:(赋比兴) 形式以(四言诗)为主。《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师强调:《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浪漫主义源头是下一课即将学习的《离骚。》

  检测题2、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师生互动,共同评价修正,幻灯片展示)

  诗歌内容:

  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2、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3、劝诫女子不要沉溺爱情;

  4、控诉男子不要移情别恋;

  5、女子婚后生活痛苦;

  6、女子决绝离开。

  故事情节: 恋爱(一二)婚变(三四五)决绝(六)

  师过度:看来同学们预习的还不错,这节课我们在大家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作更深一步的分析探究。请同学们带着导学案上的问题快速浏览全诗,然后集体朗诵课文,注意节拍。

  二、课堂探究:

  导学案上“课堂探究”部分设计的四个问题给学生12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学科长组织本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展示问题形式为:每组一题,抽签决定展示任务;剩下一个小组点评其他小组的回答并打分。问题一、二黑板展示,其他的口头展示。

  问题一: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并填写下表。(学生展示教师点拨,依据学生展示成果生成以下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分析男女主公性格,每一个性格的生成都要从课文找到相关依据。

  氓:抱布贸丝 来即我谋 尔卜尔筮(“尔卜尔筮”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任感,现在很多高中生早恋,你现在还处于为自己前途奋斗的年龄,你的未来还是一个未知数,那么另外一个人的将来你更是负担不起,在你展翅高飞的时候,你给自己的翅膀上压上太多的东西,恐怕你会成为折翼的天使。

  问题二: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让变化的?(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辅以幻灯片)

  教师点拨:恋爱时: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沉醉爱河 热情幸福

  婚变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怨恨沉痛 心如帏湿

  决绝时: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回头是岸 清醒刚强

  师过度:女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情感从沉醉幸福到清醒转身,是什么造成了她情感的变化?她的坚强的形象也值得我们探究。

  问题三:除了婚姻的不幸外,有哪些因素让女子更痛苦?你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的?(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

  ①使学生明白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发生不但是“氓”的性格多变造成的,更是时代悲剧。

  ②教师可联系古代婚姻制度里女子被休弃的“七出”拓宽学生知识面。

  教师点拨: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以及女子在爱情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时代悲剧。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上都处于附庸地位。他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到一个类似“氓”这样的丈夫,其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幻灯片展示)

  问题四:“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为什么?(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并了解比兴艺术手法的好处。 教师点拨:不能删去,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种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以桑叶枯黄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这两句同时也是“兴”,先说桑树再说氓和女子的爱情故事,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拓展探究

  女主人公决绝的转身留给我们一个坚强背影,而男主人公氓的“二三其德”也让我们唾弃,假如你是她(他)的朋友,请你发一条短信或者写一首诗送给她(他)。

  设计意图:

  ①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对“氓”的做法持否定唾弃的态度而对女主人公是鼓励支持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②发散思维,锻炼学生文笔。

  ③与高考语言运用题挂钩,力求表达鲜明、生动、准确、得体。

  同学自由发挥,精彩展示。

  四、师生共结:男主人公“氓”的不负责任让一位痴情纯真的女子遭受了婚姻悲剧,但女主人公决绝的转身留给我们一个坚强的背影,“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们祝她幸福。我希望在座的女生同学也能像这位女子一样独立坚强,最后老师把课文中的这句话送给各位女同学“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五、背诵:最后让我们一起看着板书试着来背诵这篇课文。

  六、作业《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课后反思】

  上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很不错,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展示问题三时学生总结了三点:一是结婚前的幸福甜蜜到结婚后“氓”对女主人公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这么大的变化让女主人公很痛苦;二是娘家人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让女子失去了依靠的坚强后盾很痛苦;三是当时女人地位低下的时代因素。这个讨论结果比我自己预设的答案全面,所以我以学生回答为准。拓展探究题目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写诗的同学大有人在,比如一位同学写给女主人公“多年泪沾裳,爱恨两茫茫。冷若寒风逝,此戏已散场。世事变无常,勿要空悲伤。愿有一人心,伴你天地荒。”不但给予了女主人公劝慰更是对她后面的生活展开了幸福的期盼。另外一位男同学写给女主人公“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老矣生哀怨。”还有同学写道“一场失败的婚姻并不是你一人之错,不要悲伤,不要哭泣,要乐观向前看,相信你一定能遇到一个与你相伴终生的良人。”这位同学肯定对《诗经》里的《国风·唐风·绸缪》 比较熟悉,“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存在的问题是展示问题一时,学生回答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说女主人公温柔纯真,任劳任怨等这些性格时没有及时点出,导致性格和情感扯到一起混为一谈。另外展示拓展探究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写给坚强的女主人公的,仅有两名同学是写给“氓”的。以后课前设计应该注意到这些细节问题,可以设计成女同学写给女主人公,男同学写给“氓”,这样更合理。

  高二语文教案:《氓》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2、品析语言,感知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不知大家有否读过这样一首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初读——正其音

  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生交流纠错。

  (齐读)正音: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师作配音范读。生齐读。

  二、再读——懂其文

  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找学生将这首诗歌以恰当流畅的语言韵译。

  三、研读——明其意。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

  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

  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生活贫困

  (2)日夜操劳

  (3)男子变心

  (4)男子施暴。

  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齐读最后一节。

  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

  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美读——诵其文

  学生齐背全诗。

  质疑探究:

  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被休回家。象征悲伤的泪水。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比,比喻。痛苦的生活漫无边际。

  淇水,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

  拓展提升:

  读这篇文章,我一直有个困惑。印象中,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要给男主人公取一个名字,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万喜良,《西厢记》中的张珙等,这首诗为什么不给男主人公取个名字呢?

  明确:真情永恒只是个例,故能被人牢牢铭记,而负心忘义之人却比比皆是。所以,这个女子所遇到的命运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一批人,甚至是几代人。这个女主人公的可敬之处,就在于她不愿屈服,而是敢于抗争,勇于把握个人命运,勇敢追求独立幸福的生活。她和我们将要学到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无论是从行为上还是从思想上、精神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布置作业:

  你认为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推荐阅读:

  1、《孔雀东南飞》

  2、《娜拉出走之后怎样》

  高二语文教案:《氓》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从而分析卫女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方红笺承载了薛涛无尽的爱恋;一枝青梅读懂了易安懵懂的初春;漫天飞花飘零了黛玉满腹的爱恨;无际的沙漠抚慰了三毛不羁的灵魂;而滔滔的淇水见证了女子艰辛的情路。淇水与女子的生活和命运始终相随,我们就随着缓缓的淇水去见证一下女子的喜怒与哀乐。

  二、整体把握——把书读薄

  《诗经》被誉为现实主义的渊源,其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卫风·氓》里面又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1、主人公是谁?以第几人称来讲述故事的?

  女子第一人称

  2、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

  女主人公回忆了与氓从相恋结婚到婚后被弃再到决然分手的故事。

  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请找出依据

  淇水旁

  第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第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4、请仔细品味这些地方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还有哪些段落也是在表现同样的内容?

  第一、二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的甜蜜

  第三、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的沉痛

  第五、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分手的决绝

  (讲解其中字词,推测事情变化)

  三、细嚼慢咽——把书读厚

  (一)一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的甜蜜

  1、根据诗中的描写,想象一写此时的淇水是什么样的?

  淇水:平静安详波澜不惊

  2、如果淇水是有生命的他会看到什么样的两个人?请找出描写人物的地方。

  直接描写——动作:送、涉、将、乘、望、泣、笑

  ——温婉、多情、天真、善良

  直接描写——蚩蚩、即、卜筮

  间接描写——无怒——憨厚、老实、认真、暴躁易怒

  (他们在这里盟誓,在这里分别,淇水是那么的静缓、安详,一如一位慈祥的月老分享着女子的幸福甜蜜。)

  3、“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陈其事

  (二)再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的沉痛

  1、再次写到淇水,淇水是什么样子?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汤汤: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动荡不安

  情海波澜命运动荡心潮澎湃愤愤难平

  2、淇水浩荡,女子的内心愤愤难平,从哪里可以看出女子内心情感的剧烈变化?

  于嗟女兮,无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愤然直抒惨痛教训,语调激切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诚恳审视自身不足,内心愤然

  3、在这两章中表现了她和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她: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任劳任怨

  女也不爽——感情专一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老色衰

  他: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情不专

  4、女子最想说的莫过于刚才讲过的那些教训和被弃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还要写桑树呢?在诗经里有没有写植物的地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或发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对象。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子容颜靓丽;两人的浓情蜜意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容颜憔悴;两人的感情枯竭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子不要沉醉于爱情的甜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三)三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分手的决绝

  1、这次强调了淇水的什么特征?

  有岸有泮——我的容忍,我的退让是有限度正比

  有岸有泮——氓的放纵,氓的暴虐没有止境反比

  2、此时女子处于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处境:往事不堪回首;前途复又可畏,体会女子想走还是想留?

  想留:“及尔偕老”“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对以前温馨时光的深切怀念

  不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老使我怨”“不思其反”

  ——对以后悲惨遭遇的清醒认识

  3、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他和她?

  她——清醒、刚烈、坚毅

  他——暴虐、毫无担当

  四、消化吸收——把书读薄

  淇水见证了女子怎样的性格变化?

  温婉、多情、善良、单纯

  任劳任怨、忠贞不二、年老色衰

  清醒、刚烈、坚毅

  ——痛苦的心灵挣扎,完成了一个女子自我的心灵救赎,表现了她的个性成长和人格的完善

  五、探讨爱情——共同成长

  寄语少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寄语少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启示:爱情幸福而美好,但也会有痛苦和伤害,不要因为害怕受伤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随意放弃。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真诚负责的态度。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六、作业布置——学有所用

  围绕“淇水”,从卫女的角度,以第一人称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高二语文教案:《氓》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高二语文教案:《氓》(通用10篇)】相关文章: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氓》教案12-24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教案:氓12-24

关于高一语文氓教案01-06

高一语文《诗经.氓》优秀教案03-28

高一必修二语文诗经氓教案11-30

高中语文《氓》ppt04-13

语文高二语文教案12-19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05-19

氓的语文教学反思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