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名人故事

时间:2022-05-30 10:22:16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中国名人故事21则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属于口头文学,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名人故事21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中国名人故事 篇1

  鲁迅曾经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这句话告诉我们,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今天,我在《中国名人故事》里认识一位勤奋的画家——徐悲鸿,了解了关于他勤奋的故事。徐悲鸿是一个美术天才,在法国留学时,一个外国学生嘲笑中国人又蠢又笨,就是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外国人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所以徐悲鸿更加勤奋地学画画,他一有空就到巴黎博物馆临摹世界名画,常常只带一块面包、一壶水,一画就是一整天。大画家达仰都被他的坚毅品质感动了,邀请他到家里画画,并亲自指导他。徐悲鸿用勤奋的态度,坚持的品质,高超的画技,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让外国人刮目相看。

  我的心里十分敬佩徐悲鸿,因为我也在学画画,已经学了三年了,徐悲鸿就是我的偶像。虽然我和他相比简直弱小得不值一提,但是这三年来我可是每一天都在进步。记得刚学画画时,因为很新奇,所以我的兴趣很高。可是,慢慢的,我觉得画画越来越难,每次一画就是一上午,特别是涂颜色的时候既要小心翼翼地涂,以免颜色涂到轮廓外面,又要一气呵成,不能分心。整个一上午都是在涂颜色,我的手涂得又脏又酸,我开始感到厌烦了。老师说:“要学好一样本领是非常难的,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新奇而简单,但是越往后就越要坚持和努力,只有努力到最后的人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妈妈也教育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后来,每次练画的三个小时,我都认真对待,从不喊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的着色水平越来越棒。

  现在,徐悲鸿的故事更让我明白了,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我已经由儿童画晋级到了水墨画,虽然暂时还画得不是很好看,但是我也会像徐悲鸿一样,勤奋学习,慢慢进步。因为我知道:勤奋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勤奋的人也一定能成为强者!

  中国名人故事 篇2

  倪萍的《姥姥语录》出版发行,她说这本书写得相当顺畅,前后也就二十几天。签售当天,倪萍不施粉黛,是真正的素面朝天。

  这个当年的中国主持第一旦,当年如此温婉动人如此美丽大方的女性,终于通过一本朴实的《姥姥语录》宣布了自己的转身:她扔下身后千浓万艳、千是万非、千光万彩……走进了真挚夯实看似平淡实则韵味无穷的凡人生活。

  倪萍说,她到菜场买菜,卖菜的大妈看到她,忽然就牵手哭了,说:“你怎么这么显老,是不是过得不好?”倪萍就笑,拍着大妈的手,问:“大妈,我过得不好,能买得起二十几元一斤的黄花儿鱼吗?”

  从街头时尚女到摊头买菜嫂,都认为艺人应该永远光鲜、永远不老的。否则就是江河日下昨日不再,就是落魄潦倒明日黄花。人世间,有多少人陷入这魔法般的心咒?于是,就有潘迎紫制造的不老神话(那种迎合大众的不老,看似热闹,实质却多么凄凉),就有某些媒体上暴露的整容后变形的明星的脸……

  而倪萍将这些统统放下,她没有再在容颜上做丝毫的努力。这些放下引起过太多波澜、热闹了许多网络。人们常常在网上公布她的生活照,一面暴露她大妈式不修边幅,一面拿她和杨澜比:杨澜有好老公、杨澜永远在台前、杨澜越来越精致富贵……抨击、惋惜、同情,各种各样的声音潮水般往倪萍身上涌——其实,这些潮水只是观者的一相情愿,从《美丽大脚》到《最浪漫的事》,倪萍的演技得到过公认,如果想在演艺圈发展,她完全可以走得更风光更惊人,只是倪萍选择了另一条道……杨澜和倪萍的两条路,风格迥异,各自选择不同而已,为什么非要评判孰优孰劣呢?

  如果说十年前的《日子》是倪萍自我写照的一次探索一种尝试,那么十多年后的《姥姥语录》就显示出倪萍走向自己内心的决心,她回到心灵深处了,她放下身姿努力更贴近大众、更接近自己,这样她就跟姥姥们融合了,她的心姥姥懂、姥姥的心她也懂!

  关于姥姥,倪萍有一个深情的故事。为了让81岁的姥姥觉得自己还有用,倪萍就谎称有人想收购瓜子仁,给姥姥找了个剥瓜子仁的工作。然后她买瓜子给奶奶剥。再收购奶奶的瓜子仁四处送人……这样的举动,是任何慈爱有孝的孙女都会做的,倪萍就是千千万万敬爱老人的孙女中的一个。

  知道倪萍这些的时候,我有流泪的冲动。比倪萍带着儿子一声不响地捐助地震灾区,还让我想流泪。倪萍经过怎样的自省、怎样的曲折、怎样的思索……才找到这条如此干净如此偏僻如此寻常又如此绵长如此动人的路呢?她的选择恰是一次华美蜕变啊!蜕变后的倪萍显得更亲切更平和更大方更令人亲近。

  我想说:倪萍,转得漂亮!

  中国名人故事 篇3

  李湘为什么追求十全九美?

  李湘最欣慰的是,一向快乐的她在历经风雨之后并没有一蹶不振,仍然笃信未来是洒满阳光的,无论婚姻和事业。

  她称自己会越挫越勇,因为她的人生不求十全十美,只求十全九美。结婚,曾是李湘的快乐进行时,她一度很感叹自己是个幸运儿,但是,快乐的李湘不仅没有把快乐进行到底,还相继遭到了事业和婚姻的挫败。《李湘星运动》因为收视率不高一年后被叫停。对此,李湘没有把原因完全推给客观,坦承是自己出了问题,又当制片人又做主持人,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作主,一心多用反而没有把节目做好。与此同时,李湘的婚姻也出现了问题,不足一年的婚姻宣布结束。“当一个女人的爱情和工作都遇到了问题,那种状态是可以用‘疯掉’来形容的。”

  李湘说她有近两个星期呆在家里没有出门,不知道向谁倾诉,不仅不能跟父母说,还得给他们减压。父母也没有安慰她,“我想他们可能是在惩罚我或者是让我明白要为自己所做的承担后果,结婚、开公司都是我自己做的决定,没有人逼我。没人安慰的时候我就在洗手间和自己对话,自己给自己排解压力。感谢父母赐予我的个性,我天性还是个乐观的人……”

  正因如此,李湘没有成为“怨妇”,甚至不后悔曾经的决定。“对于我来说,除了我今天吃多了会后悔,其他的事情都不会,做了就是做了,做错了就得接受惩罚,当我发现双方不太适合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决定结束。”此后,有关李湘生活和事业上的诸多传闻也扑面袭来。“以前媒体问我怎么总有那么多负面新闻,我会觉得很无辜,也在问为什么。现在再问我这个问题,我会说:好啊,来啊,我不惧怕任何东西,我会越挫越勇的。”但李湘坦言在感情上不会越挫越勇,“女人能挫几次啊,挫一次就受伤一次,如果有一个美好的憧憬就可能会将过去慢慢淡忘,所以,我现在特别期待有一个新的开始”。

  也有许多关于李湘新的爱情的传言,李湘说,“如果有新的开始,我一定是阳光明媚的,我其实挺渴望婚姻的,要不然我不会那么快结婚。我特别向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我的个性就是这样,总是想象未来是洒满阳光的。”在李湘看来谁都希望可以十全十美,但又有谁真的能做到?“我想只要十全九美就已经是完美了,十分用功九分收获,剩下一分留给自己细细回味。”

  于是就有了李湘作为出品人的电影《十全九美》。李湘回忆说,“当时和一些做电影的朋友一起聊天,他们有很多想法,也写了剧本,但缺少资金。他们觉得我挺有这方面的能力,我被他们感动了,想试试看吧,看能不能找到钱。后来我们公司的股东对这个剧本也挺有兴趣,就纳入了公司的一个计划,决定投拍这部电影。”

  中国名人故事 篇4

  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于害。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中国名人故事 篇5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清廉勤政的官员。

  在他任杭州刺史期间,由于他为官清廉,再加上他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因此深受杭州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三年后,白居易辞去官职,告别杭州人民,回到家乡。

  一天,白居易吃过早饭走进书房,很自然地拿起书桌上两块从杭州天竺山的石头观赏起来。看着看着,猛地他心头一震,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他感到很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一首满含自责的诗句。恰在此时,他的朋友刘禹锡登门拜访。他俩一见面便亲热地交谈起来,本来还在深深自责中的白居易全然忘却了刚才的事情。

  刘禹锡临走时,一眼看见书桌上的那首墨迹还没有干透的诗,吟诵后很诧异地问白居易:“区区两块小石头,你何必放在心上呢?还写诗责怪自己,不值得,不值得!”说完摇摇头。白居易却不这么认为,他意味深长地对老友说:“是啊,区区小石头说明不了什么。可它是杭州人民的石头,也仅仅属于天竺山,我怎么能据为己有呢?再说,倘若每一个来天竺山游玩的游客都把天竺山的石头带回家,那哪里还有天竺山秀美的景色呢?虽说当时我只想把它们带回来作纪念,现在看来就像是我贪污了杭州人民的千两黄金,怎么不让我感到自责呢?”一席话说得刘禹锡连连点头。

  为人要自清,为官当自廉。带回两块石头对于常人来说应该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但在白居易眼里却关乎天竺山的秀美景色,关乎一个人为官之道。白居易这种“慎微”的律己精神,不仅使刘禹锡折服,也让我们肃然起敬。

  中国名人故事 篇6

  1929年,贺龙率红军第二次驻扎在石门子良街上,计划在这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红军来到子良坪,子良区区政府和区团防的公职人员潜逃一空。贺龙打听到,区团防局长向鲁卿是黄埔军校的学生,能文能武,虽任伪职,但为人正直,从不同流合污,便想吸收他参加红军,特地派人去接他。谁知,向鲁卿却不见面。后来一打听,他不肯出门的原因,一是家中父母年迈多病,他要尽孝;二是他若参加了红军,土豪劣绅就会向他的家人下毒手。贺龙得知这些情况后,心中盘算了一条计策。

  几天后的一个拂晓,红军一个排突然包围了向鲁卿的家,战士们齐声喊:“活捉反动团防向鲁卿。”向鲁卿正睡在隔壁家,听到喊声,即趁着大雾逃到一里多路外的一个瓦窑里躲起来。红军没捉到向鲁卿,就把他父母妻儿亲戚等四十余人抓起来,临走时还放了几枪,押解到红军司令部“看押”起来。

  一天后,他接到父亲来信,信中说:“此地刑法难受,贺军长讲,非你来换我不可,否则,全家四十多人性命难保。望吾儿速来贺军司令部。”向鲁卿看信后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看信字迹,是父亲亲笔,但内容似乎不符合父亲一向刚强的性格,一时难以判定。一连三天,向鲁卿又接到父亲两封信,且字字血泪,他心如刀绞,最后把心一横,决定到司令部去换父亲。

  向鲁卿决定替换父亲的事早被红军侦知,贺龙派人等候在他必经之地。待他一出现,几个红军便一跃而起,将他“五花大绑”,故意让路人皆知。向鲁卿也不分辨,抱着必死的心,怒目圆睁,大骂贺龙。走了二三里,当他来到离区公所只有一二里路的鸡公桥时,突然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他正在疑惑,桥上又涌出一支红军,分成两队站在路旁,鼓起掌来。

  向鲁卿正摸不着头脑,他的黄埔同学张海涛笑嘻嘻地走来:“快给向队长松绑。”自己又牵来一匹高头大马,指着桥旁站着的红军:“这是全军排以上干部来欢迎你的。鲁卿兄受惊了,请快上马。”在红军的簇拥下,他们来到司令部门前,贺龙站在门口迎接,他拉着向鲁卿的手,一直往营房走去。两人正聊着,向鲁卿的父亲来到跟前,激动地说:“红军真乃仁义之师,处处替百姓着想。贺军长待我们一家敬如上宾。”他挺挺腰杆:“你看,如今我的病都好多了。鲁卿,你就跟贺军长吧,去杀土豪劣绅,杀污吏,不要惦记我这把老骨头。”向鲁卿见父母和被“押解”来的其他亲人毫发无损,感动万分。

  第二天,贺龙专门设宴招待向鲁卿一家,随后才让其亲人回家。向鲁卿当即被贺龙任命为随从副官,以后历任红四军军校校长、团长,1932年在突围作战中壮烈牺牲。

  中国名人故事 篇7

  王刚为什么对老朋友暴跳如雷

  记者何东写到了采访王刚的前后——

  凤凰网点名要我做一个王刚视频采访,电话打过去预约;没二话,他爽快答应接受采访。时间紧迫,我猫在家认真做采访准备,节目组的年轻人,速度奇快就把采访预告挂在了网上。吸引人眼球的炒点当然是踩着之前王刚再婚的八卦而来。当天夜里,我坐在电脑前最后一遍整理采访提纲,手机猛响;拿起一听,电话另一边,王刚早已经大光其火!“没想到你现在也变得这么堕落,也要靠炒作无聊八卦,来做采访的卖点!说实话,我有被你涮了的感觉,要像这种玩法,咱们之间还是算了吧!”我一头雾水赶紧问:“到底怎么了?”王刚更火了:“你自己的采访预告,我不信你一点都不知道?还专门设计几个桃色疑问,你觉得这很有意思吗?”我迅速到网上一看,采访预告果如王刚所言,若隐若现欲说还休,一条本来虚虚乎乎的八卦,倒好像越描就越实了。我赶紧让节目组立刻撤下采访预告,再三向王刚说“抱歉”,他这才勉强答应接受采访。

  我对王刚的现场采访刚刚开始,就已有电视娱乐频道记者兴致勃勃赶来憋着这采访,意图当然是要等王刚当面澄清那条说他再婚的八卦了。很可惜,我跟王刚双方早有约定,采访里就是闭口不直接触及这事儿。既然本来就子虚乌有,再专作澄清岂不真成了此地有银三百两?

  王刚可以说是一个奇人,就奇在他主持什么电视节目,那节目一准跟着火;他如果去演戏,就马上火了角色。什么事情一弄到王刚手上、嘴里,他这从小的捣蛋鬼,根本就不是那种强迫自己努力到卧薪尝胆的人,他从来都是生动活泼加收放自如。比如“朋友”、比如“东芝动物乐园”,再比如现在的“天下收藏”;凡他主持什么节目就真有人喜欢看;有研究影视的专家说:这就叫老天爷愿意赏他这份开口饭。

  王刚收藏名声在外,喝酒也是酣畅淋漓,此外,王刚烟也抽得相当厉害,但有一次,王刚却因为女儿悄悄抽一支烟,差点没让自己终身戒烟。王刚说:“那一次也是无意,我发现女儿在抽烟,心里的火立马就起来了,遂将房间里所有的烟,全拿出来,当着女儿统统撕个粉碎!并且告诉她:烟,不能抽!从我做起,现在就开始戒!如果是儿子,我会不会像当年父亲对我那样就很难说了。可恰恰是女儿,再像上辈那样的教育方式,当然不可以了!”

  由此又可见王刚面严心慈的一面。后来还是女儿专门从国外写来一封信,说:爸爸,是女儿不对,弄得您也断了烟。您还接着抽吧。我那天抽烟被您发现,实属误会。女儿并非有瘾,仅仅因为偶尔心烦,抽着玩儿的。看见父亲您为女儿如此决心,女儿从此再不会碰香烟一下。

  中国名人故事 篇8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中国名人故事 篇9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中国名人故事 篇10

  郑板桥的旷世奇才被世人称道,这得益于他一生勤奋读书。然而他认为,读书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开心明理,内有养而外有济也”,能“用以养德行,寿考百岁期”。这是非常重要的养生方式。

  有道是落笔养气、读书生神。读书时,身心沉浸于书卷中,摒弃杂念,抱元守一,虽未刻意以治病健身为目的,而潜移默化中已然启迪心智,慰籍心灵,进而能够达到调和阴阳,修身养性、健脑益智、祛病延年的功效。

  郑板桥读书,率性自主,不拘成规,舟车中、马背上、被子底下都是他读书的场所,曾经“日与上人作西山游,夜则挑灯煮茗,联吟竹屋,几忘身处尘世,不似人海中也。”郑板桥读书还有着自己的主张,他认为读书须有取舍,否则便“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他还告诫弟弟要善于读书,要“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能机械模仿,人云亦云。

  翻开书本,他可以将人世的困苦烦恼暂时抛于脑后,在荡涤心灵中不断开阔胸襟。在他眼里,世间百态和人情冷暖,也是可读之书,同样能够使他胸怀淡泊、坦荡达观、疏泄解郁、百病难侵。正如现在央视公益广告中所说:“要过日子,也要放飞灵魂。阅读,与后者有关。”的确,读书不仅可以让我们丰富知识,增长见闻,更有助于我们形成独立的人格,开阔视野和胸襟。

  中国名人故事 篇11

  提起鲁迅,人们的第一感觉往往就是严肃和沉重。在我看来,这是受了政治宣传的影响,是一种误会。

  诚然,鲁迅的小说杂文都有一种使命感,是呐喊。但鲁迅并未总是用凝重的,一本正经的笔法去表达,而是不乏以轻驭重,以喜剧的笔法来写悲剧,通过悲喜交叉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严肃的内涵。

  譬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单是名字起得就惹人发笑,其举止则更是令人捧腹,这让读者在捧读这本书的时候,无不觉得好玩儿轻松,以至当我们从头至尾读完这本小说的时候,才领悟到其沉重的一面。

  再譬如,鲁迅笔下的阿Q,其“精神胜利法”,诸如自我解嘲,自我陶醉等,无不都是用喜剧的笔法写就的,但从这些戏剧性的描述当中,读者领悟到的却是阿Q的自甘轻贱,自甘受辱的憋屈和奴性!

  显然,鲁迅并非总是一本正经的,其作品也并非总是让人觉得那么严肃和沉重,实际上,鲁迅有举重若轻的本领,他的作品既有重的一面也有轻的一面,兼而有之,兼收并蓄,且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生活中的鲁迅呢,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中国名人故事 篇12

  1948年秋的一天,上级打电话给洛川县委书记张俊贤,通知说彭德怀回延安时要经过洛川,请接待一下。张俊贤考虑彭德怀整日行军打仗十分辛苦,应该借这个机会慰劳一下,便请厨师准备了两桌饭菜,每桌炒了八个菜。

  大约中午时分,彭德怀风尘仆仆地赶来了,当他走进饭堂看到两桌丰盛的饭菜后,本来谈笑风生的他一下子把脸沉了下来,扭头就走。他坐在院中树下,拿出随身带着的干粮吃了起来。

  张俊贤很是不安,便上前轻声劝说:“您一路辛苦,我们做好了准备,还是吃点吧!”

  彭德怀严肃地说:“战争年代,群众吃糠咽菜,我们怎么能大吃大喝?”张俊贤忙解释:“我们特为您准备的,平日,我们同群众生活是一样的……”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彭德怀就批评他:“给我准备的更不行。我是前线总指挥,更应该带头过艰苦生活。”他缓和了一下语气,又说:“群众生活还很苦,你为我准备这样丰盛的菜,我能吃下去吗?我们共产党人应当‘后天下之乐而乐’。你们这样搞,严格说是铺张浪费。你们要做出保证,以后决不再发生这样的事。”

  这件事,张俊贤记了一辈子。

  中国名人故事 篇13

  在曾国藩小的时候,有一次老师给他布置了家庭作业——就是现在人们说的背书,如果你聪明才智较高,那么背这些四书五经应该不在话下,而曾却用了足足一晚上,这可苦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原来那天凑巧有一小偷来光顾他家,在曾家一夜游的同时顺便带点纪念品回去。这位小偷很早就潜入他家,埋伏在床底下心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等这书呆子一睡,我就捞上一笔”

  一个小时过去了,小偷耳边不停的传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背书声。

  忍耐!

  两个小时过去了,小偷耳边仍不停的听到这同样的背书词。

  再忍耐!

  三个小时过去了,同样的背书词从同一个人口中读出——曾国藩还是没完成老师给的任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终于,那个人抑扬顿挫的将古诗词一字不漏的背出,可惜这个人不是曾国藩,而是一直潜伏在他家,手脚快发麻的小偷。忍耐到了极限,无需再忍。这个小偷见这书呆子悟性如此之低,而自已却陪着他傻等了一晚,实在不值,撤手不干了。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小偷的记忆力很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天分很高,但是遗憾的是他的天分没有加上勤奋,所以他只能是个小偷。而曾国藩虽然没有小偷那样的天分,却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而成为一位连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其中的道理就在于:“天分并不等于成功,只有勤奋才能让“天才”变成“人才”。”

  中国名人故事 篇14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他喜欢下棋,而且棋艺高超,很少有对手。

  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个老人在摆棋陈,招牌上写着:“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觉得老人太高狂妄,立刻上前挑战,结果老人不堪一击,连连败北,左宗棠洋洋得意,命老人把那块“天下第一棋手”的招牌拆了,不要再丢人现眼。

  没想到,当左宗棠从新疆平乱回来时,居然又发现了那块牌子。他很不高兴,就又去和老人下棋,但是这次他竟然三战三败,被杀得落花流水。第二天再去,仍然惨遭败北,他很惊讶:老人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棋艺进步得如此之快呢?他向老人请教。

  老人笑着说:“你虽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而且即将出征,所以我让你赢,好使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你已凯旋,我就不必再客气了!”

  左宗棠叫后心悦诚服。

  中国名人故事 篇15

  有一次,周总理去一个理发店理发。理发师理完头发,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下,锋利的胡须刀立刻在总理的脸上划开了一道小口子。理发师见到把周总理的脸刮破了,十分紧张,又感到很愧疚,双手都不知道放在哪里好了。令人没想到的是,周总理边让人处理胡须刀划出的伤口边和蔼地对理发师说:“没事没事,这不怪你,是我的问题,我咳嗽没有提前跟你讲,你在给我刮胡须,也不知道我要动啊。”

  这件周总理理发的小事让我们看到了周总理宽容他人的品德。越是小事越能反映一个人的品德,这也不奇怪为什么周总理会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了。

  中国名人故事 篇16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样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十分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最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但是正因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但是很难哪,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刻。一道算术题,她做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她本来就不喜爱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但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第13次最后算对了,发奋是加倍的,但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潜质,便随着知识一齐增长起来了。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亲张坦夫、母亲毕江娇,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十分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忙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发奋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样样进针,能够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后掌握了必须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正因感染而死去,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因此,此刻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当年,张海迪作为一名待业青年,也曾有过自卑感。“1年多的时刻里,我四处报名,八方写信,常常在招工单位的门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废人。”于是,当年,张海迪想到过自杀。

  1974年7月14日,张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东西,写好遗书,说自己不愿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然后一次性吃了30片冬眠灵,又给自己打了6支冬眠灵。在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又想到了保尔在海淀公园自杀的情景,他也绝望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懦弱和病残,成了生活的强者。想到这些,张海迪挣扎着爬起来。可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来了,于是,她拼命地喊:“快来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张海迪最后苏醒过来。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医生护士,她惭愧极了,对大家说:“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后,曾有记者问张海迪:如果你能拥有第二次生命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张海迪说:“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一个医生,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我15岁时就自学医术给乡亲们治病,但没有机会真正穿上白大褂当一名白衣天使。”

  之后,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完美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忙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一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发奋,她不仅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修改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当初,为了给张海迪治病,母亲变卖了手表、衣服等物品,还欠了一身的债,从无怨言,默默地尽着母亲的神圣义务。尽管家里穷,但父母总是尽最大发奋满足她的要求。凡张海迪喜爱的书,不管花多少钱,跑多远的路,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给她买到。生日或节假日,书成了父母送给她的最佳礼物。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之后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这天,张海迪总在说,人就得有勇气与生活中的不幸抗争。人的一生总会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张海迪喜爱豪言壮语,正因她将自己的生活与座右铭式的豪言壮语融合在了一齐,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张海迪热爱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

  中国名人故事 篇17

  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的一位,他四十三岁那年遭陷害被迫逃出晋国,在国外流亡了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结束流亡生活,回到国内掌握了政权。重耳即位后,对跟随他流亡的文武大臣分别封官赐赏,功劳大的封采邑,功劳小的也尊爵位,可偏偏忘掉了一个人,这人就是介子推。介子推在重耳流亡期间一直跟随着重耳。当年重耳流亡路经卫国时,饿得实在受不住了,又找不到吃的,介子推便忍痛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煮汤吃。功劳这样大的人,重耳怎么会给忘记了呢?

  原来,介子推在和重耳一块回到晋国都城绛都后,只朝见过一次重耳,以后便托病在家,编织草鞋,伺候老母。重耳封赏功臣时,别人都整天缠着重耳争赏赐,介子推却躲得远远的。他母亲知道这个消息后,曾劝他去见做了国君的重耳,介子推厌恶争功夺禄,他对母亲说:"晋文公得晋,是上天的意思。现在有的人争权夺利,真不知羞耻。我不敢贪天之功为已有,既不想官,又不想利,去见他干什么呢?我甘愿终身编织草鞋,奉养老母。"母亲见儿子态度这样坚决,品德这样高尚,便不再说什么了。母子二人商量了一下,介子推便背着老母亲上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境内),发誓终身隐居此地,再不出山。

  后来,重耳经人提醒,想起了介子推,就派人四处寻找。得悉介子推在绵山隐居后,又亲自带人上绵山寻找。许多人找了好几天也没发现一点儿踪影。于是,有人建议用放火烧山的办法把介子推引出来,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和他母亲始终没有出来。火灭后才发现他们母子二人死在一棵大树下,重耳十分伤感,下令在绵山为介子推建立祠庙,并传旨:把绵山之田收来的钱粮,统统作为介子推的供祭之用。

  中国名人故事 篇18

  提起岳飞这位南宋民族英雄,很少有人不知道的。传说,岳飞刚生下来的时候,恰巧有一只大鹏鸟从屋上飞过。父亲岳和、母亲姚氏,就给他起了个单名叫飞,字鹏举。“鹏举”,就是大鹏举翅高飞,表示希望儿子将来能“鹏程万里,远举高飞”的意思。

  然而,岳飞生下来不到一个月,黄河决口,使家乡汤阴成为一片大海。幸亏岳母急中生智,怀抱岳飞坐进一口大缸里,随波逐流,才算保住了性命。从此,岳家的日子就很艰难了。

  岳飞长到七八岁,就天天上山拾柴。劳动之余,便在地上铺上一层细沙,用树枝在沙上练写字。

  有一天,岳母挖野菜回来,发现沙地上写满了“举朋”二字,心想,我让他写“鹏举”,他偏偏写成“举朋”,这不是心不在焉吗?于是,她怒冲冲地把岳飞喊到身旁,厉声质问起来。

  岳飞不慌不忙地回答:“母亲要孩儿长大报国,可孩儿一人又能有多大能耐!所以,孩儿立志要广交朋友,举朋报国。”

  岳母恍然大悟,连声说:“我错怪孩儿了,你做得对!”

  后来,岳飞果然依靠牛皋、张显、王贵、汤怀等朋友的帮助,在抗金斗争中屡建奇功。

  中国名人故事 篇19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N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N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中国名人故事 篇20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早年家贫,后应科举为进士,任知县,因为帮助农民诉讼以及办理赈济,得罪了豪绅而被罢官。

  郑板桥未中科举时,他的书画无人问津。当了县今后,昔日冷落他的亲友纷至沓来,求书索画。他为此刻了一枚“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图章,专门用来回敬那些曾经冷落了他的势利小人。

  郑板桥还曾大书一篇“笔榜小卷”挂在厅堂。标明索书画的价钱: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清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公和上属书谢客,板桥郑燮。

  这“笔榜”满纸言钱,不知道的人,准以为郑板桥在跪拜“孔方兄”。

  不过,那些口不言钱、心想厚酬的以卖技糊口的假名士们见了,都感到如芒在背。落拓不羁的郑板桥,不乏志同道合者,清代吴山尊对他的“笔榜”深为嘉纳,居然请人勒石作碑,加以广泛传播。

  中国名人故事 篇21

  左宗棠布衣时,林则徐已闻其名。1849年,林则徐途经湖南,遍寻左宗棠不得,后终于在湖上得见。左宗棠也早慕林则徐大名,急于相见,慌忙之间落入水中。左宗棠爬上林船后,要行拜谒之礼,林忙阻拦道:“落汤鸡了,还做什么礼节,快去更衣。”

  两人相谈达旦。林则徐叹道:“他日竟吾志者,其惟君乎!”临别,林即于舟中手书一联赠左,联云:“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左极感之,晚年犹悬此联于斋壁。

【中国名人故事21则】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励志故事11-16

中国名人故事读后随想范文11-30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11-05

有关中国名人的读书故事集锦07-29

最具大唐感的中国女声名人故事03-01

中国名人的爱国故事:梅兰芳06-21

中国古代名人的爱国故事03-14

中国古代名人苏武的爱国故事09-30

中国名人李四光的读书励志故事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