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全唐诗》卷六十三

时间:2022-11-04 08:40:31 全唐诗 我要投稿

《全唐诗》卷六十三

  《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共计900卷,目录12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全唐诗》卷六十三,欢迎大家阅读,

《全唐诗》卷六十三

  卷63-1【三妇艳】董思恭

  大妇裁纨素,中妇弄明珰。小妇多姿态,登楼红粉妆。

  丈人且安坐,初日渐流光。

  卷63-2【感怀】董思恭

  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

  哀笳时断续,悲旌乍舒卷。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

  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卷63-3【守岁二首(此二首一作太宗诗,后题作《除夜》。)】董思恭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销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卷63-4【昭君怨二首(前首一作董初诗)】董思恭

  新年犹尚小,那堪远聘秦。裾衫沾马汗,眉黛染胡尘。

  举眼无相识,路逢皆异人。唯有梅将李,犹带故乡春。

  琵琶马上弹,行路曲中难。汉月正南远,燕山直北寒。

  髻鬟风拂乱,眉黛雪沾残。斟酌红颜改,徒劳握镜看。

  卷63-5【咏日】董思恭

  沧海十枝晖,悬圃重轮庆。蕣华发晨楹,菱彩翻朝镜。

  忽遇惊风飘,自有浮云映。更也人皆仰,无待挥戈正。

  卷63-6【咏月】董思恭

  北堂未安寝,西园聊骋望。玉户照罗帏,珠轩明绮障。

  别客长安道,思妇高楼上。所愿君莫违,清风时可访。

  卷63-7【咏星】董思恭

  历历东井舍,昭昭右掖垣。云际龙文出,池中鸟色翻。

  流辉下月路,坠影入河源。方颍川集,别有太丘门。

  卷63-8【咏风】董思恭

  萧萧度阊阖,习习下庭闱。花蝶自飘舞,兰蕙生光辉。

  相乌正举翼,退鹢已惊飞。方从列子御,更逐浮云归。

  卷63-9【咏云】董思恭

  帝乡白云起,飞盖上天衢。带月绮罗映,从风枝叶敷。

  参差过层阁,倏忽下苍梧。因风望既远,安得久踟蹰。

  卷63-10【咏雪】董思恭

  天山飞雪度,言是落花朝。惜哉不我与,萧索从风飘。

  鲜洁凌纨素,纷糅下枝条。良时竟何在,坐见容华销。

  卷63-11【咏露】董思恭

  夜色凝仙掌,晨甘下帝庭。不觉九秋至,远向三危零。

  芦渚花初白,葵园叶尚青。晞阳一洒惠,方愿益沧溟。

  卷63-12【咏雾】董思恭

  苍山寂已暮,翠观黯将沉。终南晨豹隐,巫峡夜猿吟。

  天寒气不歇,景晦色方深。待访公超市,将予赴华阴。

  卷63-13【咏虹(一作虹蜺)】董思恭

  春暮萍生早,日落雨飞馀。横彩分长汉,倒色媚清渠。

  梁前朝影出,桥上晚光舒。愿逐旌旗转,飘飘侍直庐。

  卷63-14【咏桃(一作太宗诗)】董思恭

  禁苑春光丽,花蹊几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卷63-15【咏李(一作太宗诗)】董思恭

  盘根植瀛渚,交干横倚天。舒华光四海,卷叶荫山川。

  卷63-16【咏弓(一作太宗诗)】董思恭

  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惊,啼猿映枝转。

  卷63-17【咏琵琶(一作太宗诗)】董思恭

  半月无双影,金花有四时。摧藏千里态,掩抑几重悲。

  促节萦红袖,清音满翠帷。驶弹风响急,缓曲钏声迟。

  空馀关陇恨,因此代相思。

  卷63-18【经庐岳回望江州想洛川有作】刘允济

  龟山帝始营,龙门禹初凿。出入经变化,俯仰凭寥廓。

  未若兹山功,连延并巫霍。东北疏艮象,西南距坤络。

  宏阜自郁盘,高标复回薄。势入柴桑渚,阴开彭蠡壑。

  九江杳无际,七泽纷相错。云雨散吴会,风波腾鄬鄀。

  迹随造化久,利与乾坤博。肸蚃精气通,纷纶潜怪作。

  石渠忽见践,金房安可托。地入天子都,岩有仙人药。

  二门几迢递,三宫何倏爚。咫尺穷杳冥,跬步皆恬漠。

  仙才惊羽翰,幽居静龙蠖。明牧振雄词,棣华殊灼灼。

  盛叶匡西夏,深谋赞禹亳。黄云覆鼎飞,绛气横川跃。

  佐历符贤运,人期茂天爵。礼乐富垂髫,诗书成舞勺。

  清辉靖岩电,利器腾霜锷。游圣挹衢尊,邻畿恭木铎。

  岩仞包武侯,波澜控文若。旋闻刈薪楚,遽睹升葵藿。

  稷契序揆图,良平公辅略。重地资出守,英藩谅求瘼。

  豫章观伟材,江州访灵崿。阳岫晓氛氲,阴崖暮萧索。

  潜伏屡鲸奔,雄飞更鸷搏。惊cb透烟霞,腾猿乱枝格。

  故园有归梦,他山飞赏乐。帝乡徒可游,湟涧终旅泊。

  景物观淮海,云霄望河洛。城阙紫微星,图书玄扈閤。

  神功多粉缋,元气犹斟酌。丞相下南宫,将军趋北落。

  横簪并附蝉,列鼎俱调鹤。四郊时迷路,五月先投龠。

  池榭宣琼管,风花乱珠箔。旧游劳梦寐,新无悦乐。

  天寒欲赠言,岁暮期交约。夜琴清玉柱,秋灰变缇幕。

  风云动翰林,宫徵调文籥。言泉激为浪,思绪飞成缴。

  千里辉珠玑,五采含丹雘。钟鼓旋惊鷃,瑾瑜俄抵鹊。

  窃价惭庸怠,叨声逾寂莫。长望限南溟,居然翳东郭。

  卷63-19【咏琴】刘允济

  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卷63-20【怨情】刘允济

  玉关芳信断,兰闺锦字新。愁来好自抑,念切已含嚬。

  虚牖风惊梦,空床月厌人。归期倘可促,勿度柳园春。

  卷63-21【见道边死人(一作刘元济诗。《统签》并入允济诗内)】刘允济

  凄凉徒见日,冥寞讵年。魂兮不可问,应为直如弦。

  卷63-22【九日登玄武山旅眺】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卷63-23【军中行路难(与骆宾王同作)】辛常伯

  君不见封狐雄虺自成群,凭深负固结妖氛。

  玉玺分兵征恶少,金坛授律动将军。将军拥麾宣庙略,

  战士横戈静夷落。长驱一息背铜梁,直指三危登剑阁。

  阁道岧峣起戍楼,剑门遥裔俯灵丘。邛关九折无平路,

  江水双源有急流。征役无期返,他乡岁华晚。

  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途危紫盖峰,路涩青泥坂。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

  中外分区宇,夷夏殊风土。交阯枕南荒,昆弥临北户。

  川原饶毒雾,谿谷多霪雨。行潦四时流,崩查千岁。

  漂梗飞蓬不暂安,扪萝引葛陟危峦。昔时闻道从军乐,

  今日方行路难。沧江绿水东流驶,炎州丹徼南中地。

  南中南斗映星河,秦关秦塞阻烟波。三春边地风光少,

  五月泸川瘴疠多。朝驱疲斥候,夕息倦樵歌。

  向月弯繁弱,连星转太阿。重义轻生怀一顾,

  东伐西征凡几度。夜夜朝朝斑鬓新,年年岁岁戎衣故。

  灞城隅,滇池水,天涯望转积,地际行无已。

  徒觉炎凉节物非,不关山千万里。弃置勿重陈,

  重陈多苦辛。且悦清笳梅柳曲,讵忆芳园桃李人。

  绛节红旗分日羽,丹心白刃酬明。但令一被君王,

  谁惮三边征战苦。行路难,岐路几千端。

  无复归云凭短翰,空馀望日想长安。

  编修过程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

  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

  编撰基础

  安

  季振宜(1630年—1674年),字诜兮,号沧苇,泰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年),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历时十年,始得告成。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

  据《季沧苇藏书目》记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年—1645年),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此书编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

  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编修校订

  全唐诗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作:

  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订正。

  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

  四、重新调整了小传。删繁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

  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存在问题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大书,只以十人之力,一年多的时间内就编成。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当时朱彝尊已有“业经进呈,成书不说”之叹。其主要有如下数端:

  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

  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

  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

  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

  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这些也都是当时一般官修书不愿深究的积习。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考订著作

  《全唐诗》图片最后,将《全唐诗》的版本及后人的补遗,考订著作,作一简单介绍。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内府精刻行世,后又有扬州诗局本,二本皆为一百二十册,分装十函。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归并成三十二卷。1960年,中华书局据扬州诗局本断句排印,并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 辑补《全唐诗》的著作,以日本上毛河世宁(即市河宽斋)《全唐诗逸》三卷为最早,成书时间约相当我国乾隆时期,凡补诗七十二首,句二百七十九条。

  中华书局本《全唐诗》附于全书之末,今人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二种,据敦煌遗书补一百七十六首,孙望《全唐诗补逸》二十卷,补诗七百四十首又八十七句,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二十一卷,补诗一千一百五十八首又二百四十三句。以上四种,由中华书局合编成《全唐诗外编》出版。复旦大学的陈尚君先生对唐诗补遗进行完善工作。

  陈先生将目光放在包括《会稽掇英总集》、《天台诗集》、《翰林学士集》在内的更大范围的唐宋文献及域外汉集上,所涉典籍达五千余种。其历时两年多,终成《全唐诗补编》,由中华书局于1992年出版。是编对《全唐诗外编》做了细致的甄别工作,剔出一些误收重出之作,又新增佚诗四千六百六十三首,句一千一百九十九条(诗、句皆必注典籍出处),诗人一千一百九十一人(生平皆以精当考订)。加上《外编》原有成果,《补编》共收诗六千三百二十七首,句一千五百零五条,约为《全唐诗》作品的七分之一;收诗人一千六百多位,其中新见者九百余位,接近《全唐诗》诗人的三分之一。至此,唐诗作品存世者正式已知诗达五万五千七百三十首,句计三千零六十条;所涉唐代诗人三千七八百位。这还不包括1992年夏天在湖南长沙唐窑出土瓷器上所题的几百首唐诗。据悉,“其中不少诗是《全唐诗》中没有收进去的”。另外,近年尚陆续有一些唐诗补遗之作发表。

  考订著作,有刘师培《全唐诗发微》,收入《左庵集》,篇幅不多;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订正《全唐诗》小传、篇章等错误,甚为精到,收入中华上编版《唐人行第录》。

  今人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中华书局出版,甚便读者。

【《全唐诗》卷六十三】相关文章:

《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三08-13

《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三08-13

《全唐诗》卷四百六十三08-13

《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三08-13

《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三08-13

《全唐诗》卷六百六十三08-14

《全唐诗》卷七百六十三10-28

《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三08-14

《全唐诗》卷一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