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旧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周书恭帝纪

时间:2022-10-24 12:08:06 旧五代史 我要投稿

《旧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周书)恭帝纪

  旧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成书于北宋,原名是《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旧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周书)恭帝纪,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恭帝,讳宗训,世宗子也。广顺三年,岁在癸丑,八月四日,生于澶州之府第。显德六年六月癸未,制授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食邑三千户,实封五百户。癸巳,世宗崩。甲午,内出遗制,命帝柩前即皇帝位。是日,群臣奉帝即位而退。丁酉,北面兵马都部署韩令坤奏,败契丹五百骑于霸州北。戊戌,文武百僚、宰臣范质等上表请听政,表三上,允之。壬寅,文武臣僚上表,请以八月四日为天寿节,从之。癸卯,以司徒、平章事范质为山陵使,以翰林学士、判太常寺事窦俨为礼仪使,以兵部尚书张昭为卤簿使,以御史中丞边归谠为仪仗使,以宣徽南院使、判开封府事昝居润为桥道顿递使。是月,州郡十六奏大雨连旬不止。

  秋七月丁未,以户部尚书李涛为山陵副使,以度支郎中卢亿为山陵判官。辛亥,左散骑常侍申文炳卒。乙卯,右拾遗徐雄夺三任官,坐诬奏雷泽县令虚破户也。丁巳,百僚释服。尚辇奉御金彦英,本高丽人也,奉使高丽,称臣于其王,故及于罪。庚申,以邢州节度使王仁镐为襄州节度使,进封开国公;以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曹州节度使、检校太保袁彦为陕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以右羽林统军、权知邢州事、检校太保李继勋为邢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以滑州留后、检校太保陈思让为沧州节度使;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陈州节度使、检校太傅韩令坤为侍卫马步都虞候,依前陈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以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高怀德为夔州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以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常州防御使、检校司空张铎为遂州节度使,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仍改名令铎。(《宋史·张令铎传》云:本名铎,以与河中张铎同姓名,故赐今名。)壬戌,以郓州节度使、充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兼侍中李重进为淮南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以襄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向拱为河南尹,充西京留守,加检校太师、兼侍中;(《通鉴》:向拱即向训也,避恭帝名改焉。)以宋州节度使、充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韩通为郓州节度使,依前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以澶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附马都尉张永德为许州节度使,进封开国公;以今上为宋州节度使,依前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进封开国侯;以淮南节度使兼殿前副都点检、检校太保慕容延钊为澶州节度使、检校太傅,依前殿前副都点检,进封开国伯;以殿前都指挥使、江州防御使、检校司空石守信为滑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依前殿前都指挥使。丙寅,制大赦天下。庚午,翰林学士、判太常寺窦俨撰进大行皇帝太室歌酌献辞,舞曰《定功之舞》,歌辞不录。是月,诸道相继奏,大雨,所在川渠涨溢,漂溺庐舍,损害苗稼。

  八月甲戌朔,以光禄卿致仕柴守礼为太子太保致仕。乙亥,翰林学士兼判太常寺窦俨撰进大行皇帝尊谥曰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从之。庚辰,天下兵马都元帅、守尚书令、兼中书令、吴越国王钱俶加食邑一千户,实封四百户,改赐功臣;天雄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魏王符彦卿加守太尉;夏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太保、兼中书令、西平王李彝兴加守太傅;荆南节度使、检校太师、守中书令、南平王高保融加守太保。壬午,山陵使范质撰进大行皇帝陵名曰庆陵,从之。秦州节度使、西面沿边都部署、检校太师、守中书令、褒国公王景进封凉国公,徐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郭从义加开府仪同三司,鄜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邢国公武行德进封宋国公,永兴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侍中李洪义加开府仪同三司,凤翔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郭崇加检校太师,潞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兼侍中李筠加检校太尉,朗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周行逢加检校太师。

  甲申,寿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韩国公杨信封鲁国公;邠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刘重进,庐州节度使、检校太尉赵赞,邓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宋延渥,并加开府仪同三司;泾州节度使、检校太尉白重赞,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尉张铎,并加阶爵。丙戌,易定节度使孙行友、灵州节度使冯继业、府州节度使折德扆,并自检校太保加检校太傅,进阶爵。以延州留后、检校太傅李万全为延州节度使,进封开国公。庚寅,皇弟特进检校太保、左骁卫上将军、燕国公、食邑三千户宗让加检校太傅,进封曹王,改名熙让;熙谨拜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右武卫大将军,封纪王,食邑三千户;熙诲拜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左领卫大将军,封蕲王,食邑三千户。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以晋国长公主张氏为晋国大长公主;以前陕州节度使、检校太尉药元福为曹州节度使,进阶爵。甲午,守司徒、同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参知枢密院事范质加开府仪同三司,进封萧国公;门下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参知枢密院事王溥加右仆射,进封开国公;枢密使、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魏仁浦加兼刑部尚书,依前枢密使;检校太傅、右骁卫上将军吴延祚依前枢密使,进封庆国公;以左武卫上将军史牷为左金吾上将军致仕。乙未,以陇州防御使王全斌为相州留后。戊戌,宣徽南院使、判开封府事昝居润,宣徽北院使、判三司张美,并加检校太傅。己亥,前司空李穀加开府仪同三司、赵国公,以前太傅、少卿朱渭为太仆卿致仕。辛丑,左金吾上将军致仕史牷卒。壬寅,高丽国遣使朝贡,兼进《别序孝经》一卷、《越王孝经新义》八卷、《皇灵孝经》一卷、《孝经雌图》三卷。(《文昌杂录》云:《别序》者,记孔子所生及弟子从学之事。《新义》者,以越王为问目,释疏文之义。《皇灵》者,止说延年避灾之事及符文,乃道书也。《雌图》者,止说日之环晕、星之彗孛,亦非奇书。)

  九月壬子,前沧州留后李彦頵卒。乙卯,高丽王王昭加检校太师,食邑三千户。丙辰,以三司副使王赞为内客省使兼北面诸州水陆转运使。癸亥,前开封县令路延规除名,流沙门岛。先是,延规有过停任,有司召延规宣敕,延规拒命,为宪司所按,故有是命。甲子,以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窦仪为兵部侍郎充职;以尚书户部员外郎、直枢密院杜华为司门郎中,充枢密直学士,赐紫;以翰林学士、尚书度支员外郎王著为金部郎中、知制诰充职,仍赐金紫。是日,翰林学士、尚书屯田郎中、知制诰李昉,都官郎中、知制诰扈蒙,水部郎中、知制诰赵逢,并加柱国,赐金紫。乙丑,兵部尚书张昭进封舒国公,户部尚书李涛进封莒国公。以太子詹事刘温叟为工部侍郎,判国子祭酒事。是月,京师及诸州郡霖雨逾旬,所在水潦为患,川渠泛溢。

  冬十月癸酉朔,以司农卿致仕李锴为太仆卿致仕,太常少卿致仕姚遂为将作监致仕。丁亥,太子太师薛怀让封杞国公。壬辰,翰林学士、判太常寺事窦俨撰进贞惠皇后庙歌辞。丁酉,世宗皇帝灵驾发引。戊戌,以前相州留后王晖为右神武统军。辛丑,江南国主李景来告,世子宏冀卒,遣御厨使张延范充吊祭使。

  十一月壬寅朔,葬世宗皇帝于庆陵,以贞惠皇后刘氏祔焉。戊申,西京奏,太子太师致仕白文珂卒。丙辰,日南至,百僚奉表称贺。戊午,废兖州广利军,依旧为莱芜监。壬戌,升凤州固镇为雄胜军。丙寅,左羽林统军马希崇。(案:此下有脱误。)

  十二月壬申朔,史馆奏,请差官修撰世宗实录,从之。甲戌,改万岁殿为紫宸殿。甲午,西京奏,左屯卫上将军致仕李萼卒。乙未,大霖,昼昏,凡四日而止,分命使臣赈给诸州遭水人户。

  显德七年春正月辛丑朔,文武百僚进名奉贺。镇、定二州驰奏,契丹入寇,河东贼军自土门东下与蕃寇合势。诏今上率兵北征。癸卯,发京师,是夕宿于陈桥驿。未曙,军变,将士大噪呼万岁,擐甲将刃,推戴今上升大位,扶策升马,拥迫南行。是日,诏曰:“天生蒸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以革命,其极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国命有归。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案:此下原本空二字。)禀上圣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怨,厥绩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谣狱讼附于至仁,应天顺民,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祗畏天命。”今上于是诣崇元殿受命,百官朝贺而退。制封周帝为郑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奉皇太后为周太后。(《续通鉴长编》:建隆三年,周郑王出居房州。)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今上闻之震恸,发哀成服于便殿,百僚进名奉慰,寻遣中使监护其丧。(《续通鉴长编》:开宝六年三月乙卯,房州上言,周郑王殂,上素服发哀,辍视朝十日。)以其年十月,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诏有司定谥曰恭皇帝,陵曰顺陵。(《续通鉴长编》:仁宗嘉祐四年,诏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周祀。)

  史臣曰:夫四序之气,寒往则暑来;五行之数,金销则火盛。故尧、舜之揖让,汉、魏之传禅,皆知其数而顺乎人也。况恭帝当纨绮之冲年,会笙镛之变响,听讴歌之所属,知命历之有在,能逊其位,不亦善乎。终谥为恭,固其宜矣。

  内容体例

  《旧五代史》五代各自为书。共一百五十卷,纪六十一,志十二传七十七。按五代断代为书,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各十余卷至五十卷不等。各代的《书》是断代史,《志》则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杂传》则记述包括十国在内的各割据政权的情况。

  这种编写体例使全书以中原王朝的兴亡为主线,以十国的兴亡和周边民族的起伏为副线,叙述条理清晰,较好地展现了这段历史的面貌。对于南方和北汉十国以及周围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吐蕃等,则以《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外国列传》来概括。因此这部书虽名为五代史,实为当时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各民族的一部断代史。

  编撰基础

  《旧五代史》于北宋初期开始编写,那时五代时期的各朝“实录”基本没有散失,又有范质的`《五代通录》作底本,再加上编书者对史料比较熟悉,因此成书时间很快,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

  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张瞻、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七人同修 ;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总体评价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后欧阳修五代史记出,称为新五代史,薛史则称为旧五代史。原书已佚,现行本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的辑本。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

  十国中对五代称臣奉朔各国,如荆南(南平)、楚、吴越等,入《世袭传》,余入《僭伪传》,契丹、吐蕃等入《外国传》。该书取材于各朝实录及范质《五代通录》等书,文献完备;且修史时五代结束未久,编撰人对当时情况多能了解,故史料较丰富。自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明令立欧阳修《五代史记》于学官后,该书渐废。

  从宋朝藏书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记载看,《旧五代史》的实际作者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诸人。他们是当时的学者名流,在《宋史》里都有传。史称卢多逊少年成名,甚有“笃学”;扈、张二人也是“少能文”,“幼而好学,有才藻”;李昉更是知识广博,曾主编过《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大部头类书。他们大部分又在五代时期生活过一段,对那段历史比较了解,因此《旧五代史》材料较为丰富。尤其是保存了许多后来已经散失的当时的诏令公文和当时人写的“行状”、墓志铭等,这都是人物传纪的第一手的资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其时秉笔之臣,尚多逮事五代,见闻较近,纪、传皆首尾完具,可以征信。”因此,宋初《旧五代史》编成后,受到文人和史家的重视。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以及后来胡三省撰《通鉴注》”,皆从中取材甚多;北宋文坛名家沈括、洪迈等人的著作也多加援引。又因为此书修于北宋太祖开宝六年,此时南方诸国尚存,许多编者对南方史事更为熟悉,因而更多地编进了有关十国的第一手资料。直到明清之际,史家吴任臣撰《十国春秋》时,还有记载说他曾向当时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借过《旧五代史》,这足证在《旧五代史》里包含着许多南方十国的可贵的资料。

  《旧五代史》也有不少缺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成书太快,因而来不及对史料加以慎重的鉴别,有的照抄五代时期的实录,以至把当时人明显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歪曲史实和溢美人物的不实之辞录入书中。如对后唐的权臣张全义,传中就大肆赞美他的治洛(阳)的功勋,而讳言其大量丑行。而这些丑闻在后来宋人王禹偁写的《五代史阙文》中揭露甚多。正由于这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对《旧五代史》指责很多,专门写了“薛史书法回护处”和“薛史失检处”两个专题,举了好些例证说明薛史的不实。但是从史料角度说,“薛史”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这毕竟是它的功劳。尤其经过长期南北分裂混乱,许多五代时期的“实录”和其它第一手材料大部散佚,因而这部近乎“实录”压缩本的史书,价值就更高了。

【《旧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周书恭帝纪】相关文章:

《周书》卷一 帝纪第一08-13

《周书》卷二 帝纪第二08-13

《周书》卷三 帝纪第三08-13

《周书》卷四 帝纪第四08-13

《周书》卷五 帝纪第五08-13

《周书》卷六 帝纪第六08-13

《周书》卷七 帝纪第七08-13

《周书》卷八 帝纪第八08-13

《旧五代史》 卷九(梁书)末帝纪中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