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为何只有中国有科举

时间:2021-03-22 12:49:52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为何只有中国有科举

  李弘祺:中国文明对全世界的贡献之中,科举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科举”,英文一般翻译成the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s,意思是公务员考试。如果把它扩大一点,也可以说成是甄选人才的办法。孔子讲“有教无类”,他认为君子是一般人的表率,所以要选他来做政府的官员。这样的观念,也就是选人唯才能或者说唯道德,在西方是很晚才有的。早在16世纪,一个叫门多萨的西班牙人到中国来旅行,回去写了可以算是西方第一本书——以书的形式讲中国的事情。里头就讲到科举制度。他说:中国没有大学——他不了解我们的书院制度,但是中国有一套很好的选举制度。而中国考试制度对西方的影响,实际上还早于16世纪。比方说,李约瑟研究中国唐代医学的考试,他就认为:中国医学考试制度影响了阿拉伯人,经由穆斯林带到中东阿拉伯国家,然后从阿拉伯国家传到意大利的两西西里王国,又从那里传到欧洲。在那以前,欧洲之前只有口试。

  刘海峰:我们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物质文明领域主要是四大发明;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国对西方最大的贡献是科举制。这个观点首先是由西方人在19世纪提出来的。1835年,有一个叫英格尔斯的英国人说:我们现在在东印度公司已经采用中国人的考试办法来选拔人才了。如果哪一天,我们全英国也能够采用这种办法来选拔、考选我们的官员,那么对英国甚至对整个欧洲社会产生的正面作用和影响,将要大于火药和指南针。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是文化交流的基本走向,只有科举是个特别的例外。所以西方人认为,科举是中国人赐给西方最重要的礼物。从15、16世纪以后,一些西方的人就开始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到17、18世纪,就有人谈到要学中国。孙中山在20世纪二十年代曾多次指出:“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邓嗣禹在孙中山这段话的影响下,做了更深入的研究。1943年,他在哈佛大学《哈佛亚洲学报》发表了一篇《中国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考》,现在已成为西方汉学界的经典论文。我在1993年去英国伦敦大学的东方学院做了半年的.访问研究,也是专研究这个问题。在邓嗣禹的七十几条资料之外,我又找到五十几条。后来写了一篇论文《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200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关键的材料有两三条,是西方人——主要是丁韪良说的。他当了很久的京师同文馆的总教习,后来还当了一阵子的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等于说他当过北京大学校长。他在自己的书中直接说: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我还找到另外两条直接的材料,白纸黑字写在里边。我认为,在找到上述当时明确指出英美等国文官考试制度曾借鉴中国科举制的宝贵资料后,科举西传说就可以确立了。

  在一定意义上,科举制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世界人才选拔制度,可以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西方人早有这样的意思,我只是把它概括出来而已。当然以往也有中国人说珠算、中医经络理论,或者汉字等等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但这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自说自话。而科举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是西方人首先将其与四大发明类比的。

  科举制度是中国帝制时代后期整个社会的制度支柱和文化主脉,是一个核心的制度。科举制度存续的一千三百年间,对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官僚政治、文化教育,包括对文学乃至于社会心理都产生了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就是这个制度选拔了一千三百年间中国的大部分官员、大部分文学家和大部分学者。宋代《册府元龟》等大部头的类书,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是进士们完成的。这些重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延续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这些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干,或者说是精英阶层。

  1905年废科举以后相当长时期,对科举基本上是负面的评价占主导地位。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开始对此进行反思,到现在就比较全面和客观了。

  水上雅晴:近代以前,日本实施过两次类似科举的考选制度,第一次是从8世纪到11世纪,模仿中国的科举实施过所谓“贡举”考试,选拔候补官员。而考中“贡举”考试的人,其地位比不上通过恩荫进入官界的人。第二次是江户时代的所谓“学问吟味”考试,这种考试仅仅有奖励学问的意思,考中的考生只能获得褒赏,不能获得官位。总的看来,与韩国和越南相比,近代以前科举对日本的影响比较轻微。

  到了近代,神田孝平在明治二年(1869年)提出了“进士及第之法”,试图树立近代日本的官僚考试制度。但是他的提案没有得到实施。不过,如天野郁夫所讲,日本初代总理大臣伊藤博文推动树立近代官制,在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七月公布“文官任用令”,对行政、司法、技术三种官吏进行分科选拔。根据“文官任用令”的考选制度在1946年结束了,之后,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设定了,现在根据这种制度选拔官僚候选人。这种官僚考试制度对日本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代的国家公务员也通过考试选拔,十分类似科举考试;日本高考也类似科举考试,每年产生五十万人左右的生员。所以,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日本自近代进入科举时代,现在还处于科举时代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日本人通过西方人重新认识到科举的价值。根据“公议所日志”,即日本最初议会的记录,神田孝平在议会提到中国取士法,以此为最好方式,并说:“西洋人常常称扬之。”除此之外,美国罗格斯大学的David Murray(大卫·墨里,1830-1905)教授在明治六年(1873年),应文部大臣森有礼的邀请,作为日本文教政策的最高顾问来到日本。他在建设近代学校制度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金惠经:韩国从高丽时代接受科举制度以来,到了19世纪末期废除,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丁克顺:越南的科举,受中国的影响很深。1919年是越南“最后的科举”,1920年法国人来了,进行教育改革,越南的科举时代就结束了。

  主持人(杨华):比中国还晚。

  刘海峰: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

  主持人(杨华):越南最早的科举是什么时候呢?

  丁克顺:最早是1076年。但是北宋之前已有越南人到中国来学习,参加科举考试。越南在10世纪后,开始实行科举。

  科举制为什么有强大的生命力?

  陈文新: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的时间长达一千多年。这期间朝代经常更迭,但都照样实行科举制度。科举的影响波及到世界。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科举制度有那么多问题或者说弊病,为什么还有那么强的生命力?我想,主要的原因在于,科举制度的功能,一方面是选拔人才,让寒门子弟有了改换门庭的可能,让有能力的读书人有机会与帝王共享权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同等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淘汰人才方面副作用最小。

  当一个社会消化不了那么多人才的时候,就必然有一部分人才找不到用武之地。人才没有得到合理的任用,对人才个人来说是一件难以承受和难以面对的事情,而对于社会来说,就必须用一个较好的方式,让他们即使在心理上依然有忿忿不平的情绪,但至少在行动上能够不和社会形成一种剧烈的对抗。科举制度在解决这个难题方面效果是比较好的。第一,考生并不认为他是被朝廷刷掉的。因为在明清时代的殿试中,皇帝从来不刷人,皇帝的作用是定名次、提高考试的规格。有皇帝做主考官的考试,当然是规格最高的考试,考试也因此显得庄重、隆重、有神圣感。这种神圣感有助于加强考生服务于国家的意识。第二,考生也不认为他是被某个考官有意识地刷掉的。在科举考试中,所有被刷掉的人,除了极少数人认为他们是被某个考官有意识刷掉的以外,大多少人不会这样想,因为在宋以降的考试中,一个考官,我们且不说他有意识刷掉一个人很难,他有意识录取一个人也很难。考官很难知道他改的是谁的卷子。科举制度在淘汰人才方面副作用较小,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而世卿世禄和两汉的察举制,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较明显的副作用。

  说到中国科举制度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不能不提它在传统读书人人格塑造方面的功能。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进士居多。为什么进士群体更能与王朝同患难共命运?当然与他们得到了王朝的好处有关,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进士阶层重视价值担当。儒家强调杀身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用传统儒家经典来做考试教材,的确有助于让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人以人格上的精英来自居——不是一般意义的精英——是人格的精英。

  刘海峰:补充一点,有一个元代的汉族人在著作中说,他发现:金代《登科记》里的这些进士,在金朝快被蒙古灭掉的时候,很多都成为死难烈士,为金效劳都是汉族的。同样南宋也是这样,文天祥是状元;还有真德秀、陆秀夫这些人,都是进士,是同榜进士。包括明朝末年,也是这样。这是一个道德熏陶和气节培养的结果。这其中当然有科举制度的因素。

  金惠经:朝鲜被日本灭亡的时候,最顽强抵抗的也都是科举出身的人。其实这些现象,我想世界各地都一样。遇到国家危难的时候,这些冲在最前面的差不多都是(这样的人)。

【为何只有中国有科举】相关文章:

蒲松龄科举中秀才的故事03-28

科举06-19

现代“科举”09-07

现代“科举”09-07

古代科举知识03-16

科举是哪个朝代04-14

古代科举赶考介绍04-11

关于古代科举的趣事04-15

为何微笑,为何流泪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