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李世民的夺位之路

时间:2023-02-13 12:41:28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李世民的夺位之路

  唐太宗李世民,尽管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但他的手段却也很残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世民的夺位之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高祖李渊,按说是个幸福的父亲,因为他有三个英勇无比的儿子,个个骁勇善战、智慧过人,曾经帮助他南征北战、夺取天下。但就是这三个儿子让他头痛不已。长子即太子李建成,和二儿子李世民之间的明争暗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作为父亲,他不偏袒任何一方。但作为皇帝,他必须有所取舍。最终他选择保护长子的地位,削弱李世民。

  眼看形势对李世民越来越不利了,不甘为空头王爷的李世民会采取什么手段反击呢?空前绝后的玄武门事变,又会引发后人多少思考呢?

  公元六二六年六月四日上午,唐朝都城长安,皇城内被称为“海池”的湖泊中,一艘彩船缓缓漂着,船上坐着唐高祖李渊和几位大臣。李渊看看已经升高的太阳,心里有些着急,他等的是自己的三个儿子。此时,在皇宫的北门玄武门,正发生着一场血腥的谋杀。李渊怎么也不会想到,互相残杀的正是他三个儿子,凶手就是他的二儿子李世民,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事变。

  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正式传位给他的皇子李世民。

  李世民杀兄弑弟,李渊为何不加追究,还传位给他?这其中又包含着怎样的夺权阴谋呢?

  三兄弟间的明争暗斗

  李渊有很多孩子,他起兵时,已经成年的就是这三个。三人各有特点。长子即太子李建成,因为争权失败,所以正史史料对他很不利。也有很多人不相信,在唐代一些野史、笔记中,留下李建成的形象,说好话的还是有。这个人比较沉着冷静,心胸也比较宽博,为人比较仁厚。因为第三子早死,四子李元吉是勇猛战将,没有太多心计,性格刚烈勇猛。二子李世民,抱负远大,识度过人,特别勇毅果敢,善于捕捉时机,一有时机就敢于全力出击。

  从李渊准备起兵开始,三兄弟间的明争暗斗就拉开序幕了。当时,隋末动乱,隋王朝跟叛军的主要战场是在河南、河北和江淮一带。当时,李渊的身份是太原留守,庇护长安,处在一个有利的位置,军事资源和物资资源都充分,距长安也特别近。所以一开始,李世民就比较着急,不断催促父亲,天下大乱是动手的大好时机。

  李渊按兵不动。当他看到大势已去,就及时地发动,组成两路大军,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左右两路大军,直发长安,很快把长安拿下了。然后先建立王朝再平定天下,建唐朝,改号为武德,把各路割据的军事势力平定下来,最后建成唐王朝的统一。

  从最初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各带一支部队直扑长安时,难说谁高谁下。后来平定天下中,有几个大战役,主要有六个,其中四大战役由李世民指挥,显示出他的超凡勇气和能力。

  李世民那么骁勇善战,已经对当时的长子李建成构成相当的威胁。唐王朝开始建立时,就确立了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李渊的计划很清楚,而太子作为王朝继承人,责任是维护中央朝廷的运作,建立自己的威信,培养自己的力量。所以他不去领兵打仗也是一种合理安排。

  随着李世民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军功越来越显赫,特别是中原的一场大战,同时灭了当时最大的两个势力,王世充加窦建德,让他居于人下,恐怕他是不能够接受的。

  历史上有个故事。李世民有一天和他手下的重要谋士房玄龄,换上普通百姓衣求见著名道士王远知,王远知一眼就看出来,李世民不是寻常人。他说了一句话:“大王将为太平天子,望好自珍惜啊!”李世民当时听完以后,只是摇摇手。这个局很可能是房玄龄事先和王远知串通好了,目的是挑动他内心的宏大理想。

  开国时代的君臣关系跟太平时代的君臣关系是不一样的。开国时代,所谓君择臣,臣也择君。那些有才智的人,他要选择一个对他来说最合适、最有希望的人,跟着他干事。房玄龄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代名相。在房玄龄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过程中,打下一个地方,他关心的不是财宝,不是美女,而是这个地方政府的图书户部,就是说这个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文献,准备治理天下用。

  房玄龄一开始就是一个有心人。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这样的有心人不止一个。后来秦府十八学士,个个都是非凡的人才。

  如曹操时代,两个孩子曹丕、曹植,他特别喜欢曹植,后来发现曹植不稳当,决意要确立曹丕作继承人,他马上把杨修杀了,把曹植手下的最主要谋士,有一定势力和影响的人都给清除了。

  换到李建成和李世民。按照李渊的想法,天下大定后,权力要归到李建成那儿,那么秦王府的这些人,还有什么好下场呢?都得拔毛。他们当然心里很明白。

  李世民是有心要跟他的大哥一争高下的,不过之前一直都在暗地里。

  从武德元年建立唐王朝,打仗到武德七年,天下大定。以后就出现一个局面,太子李建成主持中书,且是名正言顺的皇权继承人。那么秦王李世民功勋卓著,天下无人可比,手下谋士如云、战将如云,这就构成了一种力量的不均衡。李世民天生的英雄胆气,不能庸庸碌碌。兄弟相争不可避免。

  朝中大臣和地方的官员都分成两大阵营。要么偏向李世民这边,要么偏向李建成。

  平衡被打破

  武德五年,河北刘黑闼叛乱。要派兵去征讨,通常这些事情都是李世民去干。这时魏征出来,他原是李建成的亲信和主要谋士。魏征就跟李建成说,秦王这些年功勋、声望越来越高,您要是不去建立一点军事功勋的话,不足以号召天下。

  于是李建成去打这一仗,成功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平叛刘黑闼,李建成是跟李元吉一起去的,李建成跟李元吉达成了一个协议,将来让他做皇太弟。说白了,我的皇权将来不传给儿子,是传给你兄弟的。本来李元吉对他的两个哥哥,大体中立。但是这么大的好处放在面前,他当然就跟着李建成走了。

  这是兄弟争斗中形势变化很大的一步,平衡被打破了。史料中记载,李元吉建议李建成要杀掉李世民。还有一次秦王到李建成那儿去喝酒,喝完酒回来就咳血,很多人当然认为这酒里面有毒,想毒死李世民。种种事情似乎都是两兄弟对李世民不利。

  在这个过程里,李世民也有不少动作,比如有一件事,历史上比较模糊的,就是杨文干事件。正史中是这样记载的,说当时建成私命杨文干招募勇士,送到京城,然后趁机发动兵变。后来被人告发了,杨文干干脆就举兵反叛了。

  据说,李渊听说这事之后,勃然大怒,派李世民去镇压杨文干,据说还说了这样一段话,李建成这样不行,将来把他流放到蜀地去。你打平了杨文干后,太子就由你来做。但唐人野史笔记中,有人说是“人妄告东宫”,一场诬陷。

  实际上,从结果来看,玄武门事变时,李世民手下也招募了很多勇士。当时兄弟相争,各人都在培植自己的武装势力,所以招募勇士或许有,但跟叛乱没关系。李世民实际上借这个由头去打击李建成。

  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史料中,基本上描述都是建成、元吉两兄弟如何去害李世民。只能从蛛丝马迹里去辨析。

  当时李渊离开长安避暑去了,这时告发李建成谋叛,引起李渊的疑心。杨文干事件结束后,李渊对李建成并没有任何举动,而是更加信赖,李渊换太子的事是后人编造的,为李世民做皇帝的粉饰。总之,杨文干事件,推手就是李世民和谋士。

  李渊的取舍

  形势不利于李世民,但关键就要看李渊的态度。可两个儿子都是豪杰,李渊该如何取舍呢?

  太子的地位是不能动的。减少矛盾冲突的方法,就是一步步削弱李世民的势力,让他渐渐失去兵权,失势,最终让他做个空头王爷。

  到底谁成为被拔的第一根毛呢?尉迟敬德,又叫尉迟恭,他跟秦叔宝历来都是贴在门上的,成为门神。通过诬告,把尉迟敬德给下到牢里,判他死罪,对李世民刺激太大了。李世民有一个特点,他对死心塌地跟着他的那些人确实好。这事对他来说不可容忍,他跑到李渊那儿去,不跟你讲道理,这人我就是要了。秦王一发飙,谁都得犹豫。就把尉迟敬德给放回去,但就引起秦王府的那些谋士、战将惊悸。敲山震虎,人人自危。

  第二根毛拔谁呢,秦王府的一名勇将,程知节即程咬金。定罪这个方法不好,就把程咬金派到康州去做刺史,程知节称病不去,他跟李世民说,你的股肱、臂膀、羽翼快给人剪干净了,剪完了你还能自保吗?我拼死也不去,问题就在于大王要早日决断。

  秦府的人对李世民强烈推进,但李世民这时还下不了决心。拔毛行动还在继续。那两位是战将,这边是两大谋士,就是后来的贞观名相,房玄龄、杜如晦。说这两个人老是挑拨李家的兄弟关系不和,从此以后不许踏入秦府一步。事情进展到这儿,那可真紧张了。从史书记载看,看不到李世民事先有多少动作。但他实际上做了很多的准备。只是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

  突厥突然进犯。这时李元吉本应带兵征讨,平定边关。可李元吉提了个要求,得带点精兵强将,手头人马不够,要带秦府的人。

  摊牌与结局

  在李建成、李元吉的鼓动下,李渊最后下决心摊牌,一下子釜底抽薪,把毛全拔光了。李世民被逼到了墙角,再不反击就要功亏一篑。他的态度却很犹豫,在史料上看,李世民的态度一直是不明朗的。他不着急,可是他手底下的人都差不多要跳出来拼命了。

  尉迟恭、长孙无忌赶紧就找李世民,说,如今嫌隙矛盾已经形成,一旦祸乱发生,生死存亡在此一线。然后,李世民就叫了尉迟敬德去找两谋士房玄龄、杜如晦,赶紧回王府。房玄龄答,皇上下了指令,如果私自奉召,怕有杀身之祸。李世民跟尉迟敬德说,你带着刀去,不回来就把头剁下来带给我。

  这下把李世民的血性给激起来了。房杜二人秘密潜回秦王府策划。李世民给他父亲上了一道密奏,一说李建成“淫乱后宫”,二说李建成跟李元吉兄弟俩密谋要杀害我,准备在送李元吉出征的宴会上把我杀死。爹,你看怎么办?

  最头疼的是李渊,他想把三兄弟叫在一起,好好调和一下。可是李渊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一场腥风血雨的玄武门事变发生了。

  李世民早有预谋,一个关键是玄武门禁军的将领常何。整个布局就设置在这个地方。常何是李建成的下属,李建成做梦也没有想到。

  他们进玄武门后,人影闪动,回头去看是谁,李世民一马跃出,一支箭“唰”就穿过去。李世民是个神箭手。李元吉扑上来就把李世民的弓夺下来,拿着弓弦要勒他的脖子。这时,尉迟敬德从后面赶过来,一阵乱箭把李元吉给射死了。太子身后也有人马,双方就开始争夺玄武门,尉迟敬德把建成和元吉的人头割下来,走到城头上,向攻打玄武门的人示众,战事才停。

  李世民出手非常狠,他有他的考虑。他所面对的,不是李建成、李元吉,还要加上皇帝父亲李渊,他的力量跟他们是无法对抗的。太子府也是谋士如云、战将如云的,他们岂肯罢休。

  杀了两兄弟后,李家兄弟的事已经解决,若老子再杀他,那李家的家业就扔了,不可能。所以这个事实李渊必须承认。在玄武门事变后的第三天,李渊就下诏了,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又过了几天,李渊表示要退位,两个月以后,正式传位给李世民。天下大定。

  再换一个角度,在对付兄弟李建成、李元吉时,李世民非常狠。但对于太子府中东宫名士、僚属,他倒是非常宽容,这里面就包括魏征,史书里记载李世民跟魏征见面时,很有意思。话里玄机,双方于是建立了一种默契。

  所以,魏征有一句话,大臣有忠臣和良臣之分,我只做个良臣就可以了,因为他做不了忠臣。

  玄武门事变是“正义”的吗?这是后人争论了一千多年的话题。从道德角度来说,李世民杀兄逼父,后来的儒家,包括朱熹等,对李世民的道德评价很低,觉得他这种行为近乎于禽兽,说得很厉害。

  如何看待这种道德的评判和政治间斗争的残酷?一分为二说,从传统道德来说,这确实不能接受。但对于历史人物,归根结底,还要看他历史上做成了什么,他对这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贡献。那李世民无可指责,甚至很难比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四人里他都是出挑的。终究说,在他手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宏伟、最灿烂的王朝。当然不是说是他一个人的功绩,他造成了这样一个历史契机。

  很多人都问,说李建成表现也不差,而且胸怀更广、更宽厚些,如果当皇帝会如何?没有办法回答。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情,无法评价。

  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之后,他心里就一点惭愧,或一点悔意都没有吗?历史人物很难猜测。但是他后来做的事中跟玄武门事变有关,他是想把自己作为一个英明君主的形象留给后世的,所以做皇帝后,他表现出很多对儒家道德标准的尊重,比如说,从善如流,鼓励节俭,对臣下宽厚仁爱,实际上他给自己挣道德分,试图弥补他在玄武门事变中失的分。李世民做得还是成功的,在很多人心目中,李世民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君主,而常常会忘掉他血腥残忍的谋杀。

  李世民的夺位过程

  玄武门之变

  当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建成决定入皇宫,和李世民对质。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之后,尉迟敬德身披铠甲“保护”唐高祖李渊,将事情经过上奏。3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斩草还须除根

  太子和齐王虽然已经被除掉了,但是他们的十个儿子还在。这对于李世民而言,就意味着残存的政治异己势力还在、一种潜在的复仇力量还在!问题倒不是担心这十个年少和年幼的侄子长大后会揭竿而起替他们父亲报仇,而是谁也不敢保证,将来不会有心怀叵测之人利用他们的仇恨、打着他们的旗号来兴风作浪。所以,既然这场弑兄、杀弟、逼父的流血政变已经走到了这一步,那么李世民只能按照它本身的惯性,把它进一步推向那个无可避免的逻辑终点——屠侄!

  所以,一旦历史选择了玄武门之变,一旦命运之神钟情于李世民,那么太子和齐王的十个儿子就注定在劫难逃!

  六月四日这一天午后,秦王府的两队飞骑奉命冲进东宫和齐王府,这时,李唐皇族的这些金枝玉叶立刻发出了恐惧而绝望的哭嚎。那十个年轻和年幼的亲王还未及从丧父的巨大哀痛中摆脱出来,死神便已伸出冰冷的白爪轻而易举地攫住了他们。杀完太子和齐王的儿子们,秦王的部将还想杀光他们左右亲信百余人、籍没他们的财产。尉迟敬德竭力反对,他说:“一切罪恶,只在两个元凶!既然已经诛杀,就不能再扩大打击面,这样无法使人心安定。”李世民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屠杀行动才宣告中止。

  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是: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李元吉的五个儿子是: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

  这就是他们留在历史上的全部信息。虽然他们的年龄不详,可我们知道,李建成死时三十八岁,李元吉死时二十四岁,所以,他们的儿子能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最大的估计也不过弱冠之年,最小的很可能仅仅在蹒跚学步。

  李世民成功了

  他以无与伦比的胆识魄力,扭转了乾坤,取得了政变的成功,而且以高明的政治手腕和安抚人心的宽大政策,消除了暴力夺权后可能产生的政局动荡,从而顺利坐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储君之位!

  虽然李世民弑兄、杀弟、逼父、屠侄的手段极其残暴,但他还是为世人缔造了一个朗朗乾坤。玄武门之变为他带来的罪恶感有多深,他开创贞观的动力就有多强大!

【李世民的夺位之路】相关文章:

李世民是如何夺位的03-24

李世民夺位的故事08-13

唐太宗李世民杀弟夺位08-15

唐太宗李世民杀兄夺位08-13

李世民杀兄逼父夺位的玄机08-12

寒浞夺位的故事06-26

李世民是哪个朝代的04-14

李世民取东都01-09

李世民畏魏征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