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

时间:2021-11-21 11:03:46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

  孟子,是孔子以后最有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县人。

  孟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仉(zhǎng)氏,是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贤母。最早,孟子家住在坟墓旁边,孟子和邻居小孩天天哭哭啼啼学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觉得这样不好,便把家迁到市场附近。哪知孟子又学着商人顾客讨价还价斤斤计较的样子,孟母认为也不妥,再一次搬家。最后搬到学校附近,孟子果然也学着同学们读书、朗诵诗歌,而且举止彬彬有礼,孟母于是高兴地安居下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模仿力强,好奇又好学,曾拜在子思的门下求学。他对孔子最为仰慕,也是最能发扬孔子思想的人。由于孟子学问好,口才更好,所以名声很大。

  他和孔子一样,终生在求官做,然而并非求取功名利禄,而是求取施展抱负的机会,实行仁政,为天下百姓造福。当时梁惠王(即魏惠王)用厚重的奖赏,征召天下的贤士,并且保证采纳他们的建议。孟子便率领一批学生,到魏国的首都去。

  梁惠王一见孟子,直率地问:“先生啊,您不远千里而来,用什么方法能为我们魏国谋取利益呢?”

  孟子一听就摇摇头道:“王啊,何必一开口就说利呢!”他很痛心战国时代人人只为自己,不顾别人,好像率领了一个名叫“土地”的怪兽,吃人民的肉,喝人民的血。因此,他力劝梁惠王实行“仁政”,不要尽在“利”上动脑筋。梁惠王认为孟子不切实际,虽然对他非常礼遇,却没有实现诺言,让他施展抱负。孟子只好离开魏国到齐国去。齐国的人,久仰孟子的大名,对他很有兴趣;齐宣王居然派人偷看孟子,想要知道他长得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孟子晓得了啼笑皆非地说:“怎么会有什么不一样?就是尧舜也长得和众人一般啊。”可惜齐宣王只对他好奇,没有意思请孟子当政。

  有一天,齐宣王在朝廷上看到一只正要用作祭祀的牛,缩着头,流着泪,全身发抖。齐宣王觉得它怪可怜的,便下令“用羊代替”。孟子认为齐宣王天良未泯,乘机开导他:“其实,羊还不是挺可怜吗?”并且以此为例,希望齐宣王怜悯天下百姓,多替百姓做些事。然而,齐宣王却听不进去。

  不论孔子或孟子,都有一股“明明知道做不成功,但因为这件事是正确的,便努力做去”的傻劲。孟子虽然一心想谋发展,但要他用卑鄙的手段去骗个一官半职,他是绝不肯的。所以,孟子一生未曾做过高官。

  《孟子》这本书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篇名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这七篇的篇名很奇怪,其实,并没有什么意思,只是把每一篇的`第一句拿来做篇名而已。例如《孟子》的第一篇的第一句是“孟子见梁惠王”,于是,便把“梁惠王”当作第一篇的篇名。其他每篇都是如此。

  在每一篇中又分为许多章,例如《梁惠王》篇有二十三章,《公孙丑》篇也有二十三章,“章”就是“段”,每一章叙述一件事。

  南宋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名叫朱熹,他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明清的考试都以考四书为主,所以,《孟子》便成为人人必读的书了。

  《孟子》这本书是记载孟子对于人性、政治、教育、行为标准的看法。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性善”。在战国时代,有个名叫荀况的人主张“性恶”,必须用后天的教育来匡正。

  孟子曾经举过一个小例子,用来证明人性本善:假如你看见一个小孩子在井旁边玩,一不小心,那小孩几乎就要跌到井里去了,你心里会感觉怎样呢?你一定会替小孩担心,赶快跑过去,把他抱起来,放到安全的地方。你不认识小孩的父母,也不是为了得到他父母的感谢,更非为了博取朋友的称赞,只不过因为你本心是善的。这证明了人性本善。

【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相关文章:

《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下06-14

《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06-14

《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下06-14

《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06-14

王清惠《满江红》古诗鉴赏06-02

苏教版高二语文《庄暴见孟子》的教学反思07-20

《行见月》王建唐诗鉴赏07-18

人教版高一语文庄暴见孟子教案08-25

有关跋扈将军梁冀的故事10-24

儒家亚圣孟子的名人故事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