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炫耀、成败、归故乡-重读《资治通鉴》琐记之一

时间:2021-08-20 10:00:49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炫耀、成败、归故乡-重读《资治通鉴》琐记之一

  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使得人们安土重迁,普遍有着浓厚的故乡情结。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有了成就以后还是要炫耀乡里的。所谓“混不出个样儿来不回来”,反过来就是在外边混得不错了要回家。李白的诗《越中览古》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但它并不是“衣锦还乡”一词的出处。唐高祖李渊就曾经对秦州刺史姜暮说过:“衣锦还乡,古人所尚。”可见这很早就是人们所提倡、崇尚的做法。那么,这“古人”古到哪朝哪代什么人呢?看来很可能是霸王项羽。

炫耀、成败、归故乡-重读《资治通鉴》琐记之一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刘邦之后进入咸阳,把秦的宫殿烧了,财物掠了,妇女收了,觉得把大事干完了,就想回老家了。在回答劝他留在关中的韩生时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得到富贵以后,如果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上华丽的丝绸衣裳在黑夜里行走,有谁看得见!”)他向往的正是衣锦荣归,向家乡父老进行炫耀。于是他“东归“了。

  四年以后,霸王项羽被汉王刘邦打败,被追击溃逃到乌江(在今安徽和县,马鞍山市的长江西岸),乌江亭长(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乡长)把船靠在岸边等待他,劝他说:“江东地盘虽小,也有千里,还有几十万人口,也是足可以称王的。希望大王赶紧渡江!现在这里只有我有船,汉王的追兵来到以后,他们是没有办法渡江的。”项羽笑着说:“天要亡我,我干吗要渡过去?况且,当年我同江东的八千子弟渡江西去,今天竟没能回来一个,纵然江东的父老兄弟怜惜我,依旧让我称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啊!即便们不说什么,我自己能够无愧于心吗?”于是,如后来宋代词人李清照所赞颂的“不肯过江东”,自刎在江边了。

  我在马鞍山开会参观时,站在江东遥望西岸,听当地人传说:项羽在自刎以前,把他的乌骓马赶下江去,让他回家。乌骓马也不肯回,自沉在江中,只有马鞍子飘到了东岸,成了一座马鞍形的小山,这也就是马鞍山地名的由来。

  这个传说是很美的.,美在它含有三分想象,七分壮烈。

  项羽最终与他衣锦荣归的愿望相反,因为战败,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与故乡隔江相望之地,而他的战马也仅仅回归了一个鞍子,定格在江东,凝结着豪气、勇气、骨气,成为鲁迅所珍贵的“失败的英雄”的象征。

  而胜利者刘邦也有着同样的故乡情结,并且实现了他衣锦荣归、炫耀乡里的梦想。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在战胜并杀掉黥布以后,回到了他的故乡沛(在今江苏西北部),设宴招待家乡故交父老,酒酣时自己击筑(古代乐器)而歌,这就是他回到故乡以后的诗作、著名的《大风歌》,短短三句,洋洋自得,气壮山河:“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最后一句流露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记得我儿时在山东故乡时,村里几乎年年有人下关东(去东北),他们都是青壮年,有的死在了外边,有的没有了下落,只有挣得了几个钱的人才笑着回来,虽然算不上衣锦还乡,多少是有一点荣耀感的。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父老乡亲就代表着全国人民,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是的,如果连故乡都不爱,还能爱祖国么!

【炫耀、成败、归故乡-重读《资治通鉴》琐记之一】相关文章:

琐记之一散文05-19

除夕归——琐词01-13

除夕归——琐词01-13

生活琐记01-13

生活琐记01-13

假日琐记03-16

亲情琐记散文05-16

锦江琐记散文05-16

跑步琐记散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