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2-12-02 09:29:4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精选12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精选12篇)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 篇1

  电影《倾城之恋》是由作家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改编,香港著名演员周润发主演。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间认识了多金潇洒的范柳原先生,便拿自己当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俩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俩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白流苏终于找到了延续自己故事的人,范柳原也找到了家的感觉。

  “倾城之恋”是传奇作家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小说,创作于1943年,也是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尽情的故事。所谓的倾城是经一个城市沦陷背景下方可成全的一段婚姻。所以,从整体而言,“倾城之恋”是描写普通人乱世中的“传奇”,从而寻求那份最后回归的普通。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 篇2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作品,原来就读过此书,可是早就忘的差不多了,最近看了根据同名小说《倾城之恋》拍摄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不仅重温了故事情节,而且剧中的人物形象也鲜活起来。

  《倾城之恋》反应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祖上曾盛极一时、如今家道中落的前清翰林白家六小姐白流苏嫁给当时上海滩数一数二的暴发户唐家的少爷唐一元,唐老爷骨子里根本看不起白家因循守旧、死要面子的做派,唐一元婚后依然游手好闲、拈花惹草,白流苏奔波于两家的同时,还要应对丈夫的风流新闻,心力交瘁。经历夫妻冷战、一元纳妾、腹的孩也意外流产、协议回娘家、家人算计、自杀、离婚等等,流苏深感寒心。偶遇印尼富商范天和的私生子范柳原,白流苏的种种表现令范柳原莫名心动。对白流苏念念不忘,于是俩人间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给我印最深的还是白流苏,这是个受过良好教育、有着较高素质、又很有情感、语言得体、温柔善良、贤惠端庄、更具大家闺秀风范的女性,在那个年代真的是少少之又少,难能可贵……

  但是好人不一定有好的命运,人生的道路不一定顺畅。白流苏就是这样的命运。尽管她有着很高的素质、优雅的外表、坚韧的性格,但是偏偏遇到一元这个不争气的男人,遇到母亲守旧、一家子自私自利、又庸俗迂腐的哥哥嫂子……让其受尽生活之苦。

  在牢笼般的生活中,白流苏一直在跟命运抗争着。看到一元不学好,她学起跳舞做舞女,希望拉回一元。面对唐家对其设置的障碍,她找来警察,只为了叫开大门。为了获得自由,她不畏惧唐家的要挟,找来记者,只为了制造氛围逼迫唐家离婚……凡此种种,尽管似乎不符合她书香门第出身的女子,但是,在那个年代她不得不用一种看似荒唐的做法来对付令其痛苦的婆家及婆家人。而在关键时刻,她却大义救出一元。她的沉稳,她的深明大义,她的外柔内刚,让人折服。

  故事结尾还是好的,白流苏和范柳原经过曲折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真是扣了主题《倾城之恋》。

  白流苏的扮演者陈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前我曾看过她演的电视剧《暗算》,非常出色。《倾城之恋》中陈数饰演的白流苏更是精彩绝伦,陈数简直把白流苏演活了,我觉得陈数的年龄和气质都和白流苏吻合,她的旗袍也是别有一番韵味。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 篇3

  周润发演的范柳原算是最贴近原著了。

  俊俏的脸,玩世不恭的气质,一会儿认真,转瞬又开始胡闹。不只是待字闺中的老小姐白流苏,任谁都看不出哪句话是真,哪句是假。

  张爱玲的小说里,倾城之恋的评价不是最高的,但却是流传最广的。跟着流传的段子,还有那句极经典的诗,出处是诗经,带点文艺腔的言情小说经常引用,死生契阔,与子诚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首原是讲兄弟情的诗被张爱玲安排给了范柳原,此后便成为了爱情经典。

  范柳原本人,大概是胡兰成在张爱玲心中美好的寄托。她一定也盼望着自己乱世中的爱情能成为一段平淡的永远,就像只是想嫁人的白流苏。只可惜胡兰成有范柳原的玩世不恭,而张爱玲却没法像白流苏一样能管住他。但是张爱玲本人却比白流苏更有先见之名,所以会安排范柳原在说出爱情宣言后,又大批荒唐,甚至说出婚姻是长期的卖淫。从这里能看到范柳原的慌张,这慌张也是张爱玲的慌张,明明在心里企盼着,却又清楚的知道不可能,只好用一句刻薄到极点的玩笑话打消这个念头。这话既是范柳原说给白流苏听的,又是张爱玲说给自己听的。只有坦然的接受了这个所谓的现实,才能安心的享受胡兰成短暂而又自私的爱意。

  经历过乱世的文人,骨子里都带有无法磨灭的悲观。安排了一段爱情故事,却配上了香港沦陷的背景。彷佛只有在沦陷的假设下,才能成全一段平静的生活。因为持有同样的绝望,才可能安心相守。这悲观里有带着点希望,至少一段爱情以逐渐平淡作为结束,而不是分手。对于张爱玲,却连这悲观中的一点希望都不曾获得,只有无止境的背叛。

  有一段关于精神恋爱和肉体恋爱的论述,放到现在仍然适用。精神恋爱的结局是结婚,但问题是,精神恋爱的时候,对方总是听不懂彼此说的话。白流苏与范柳原无时不验证着这个观点。范柳原难得讲出一些心里话,白流苏无时不想着结婚,于是范说的所有话,最终导出的结论都是他不想结婚。对于白流苏,结婚的问题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结婚,二是不能结婚,而对于范,则还有个中间地带是想结婚但没条件。这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的隔阂,就像范柳原形容的那样,白流苏是典型的传统中国女子,而范柳原24岁的时候才回到家乡。对于范柳原,白流苏的出现就像一个奇迹,在西化了那么多年的上海,终于出现了一个他想象中的中国女人,而这个女人唯一的目的,却是与他结婚。

  对于爱情的理解则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另一个矛盾。白流苏是不是爱范柳原,在白心中,爱与不爱都不是个问题,她只需要知道范是不是想结婚。而对于范柳原,他想得到的却是真心。这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悲剧,更是男女两种性别之间的悲剧。关于爱情,男生与女生之间的理解从来都是说不通的。

  放在现代来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故事根本无法发生。不会存在像范柳原这样的大款,掷千金只为获得一颗真心,也不太可能出现白流苏这样的女子,咬定目标只求结婚。所谓包養这回事,消灭了太多可能存在的爱情故事。因此,现在杂志上流行的爱情故事,总是以这样的模式进行:一个被包養的美丽女子,爱上一个没钱没地位的穷小子,为了爱情拼命挣脱开包養人的桎梏,最后人钱两失。与其说,这世上再没有白流苏,倒不如说,不再有范柳原。

  邵氏版的《倾城之恋》,则是张爱玲小说改编电影的佳作。除了战乱一段略显刻意,其他的编排上绝无赘笔。比央视的电视剧版好太多了。选角也极精确,三嫂四嫂这样的小配角都颇具神采,作为龙套出场的七妹,仅有几个场景,也表达的极精确,尤其是开头赴范柳原家宴的戏,神态过度很自然。缪骞人略显苦相,与藏在家中7年的大小姐白流苏气质吻合,但不够漂亮,神情的犹豫有些过火,与离婚的女人相比更像寡妇。周润发的国语配音很是猥亵,听粤语会好很多。而出品邵逸夫,监制方逸华,策划乐易玲,导演许鞍华,副导演关锦鹏,这样的阵容在电影史上也算是独一无二了。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 篇4

  这部电影和原著还是有点出入的,毕竟这是几十分钟的电影,并不能完全地表现原著的丝丝入扣,但是在电影的角度,这是一部非常经典、成就非常之高的影片,不论是女主角的青涩和细腻的感情,还是范柳源不羁、潇洒的翩翩公子形象,都干净纯粹的表现出来了。范柳源的潇洒,流苏的传统中国女人的风韵,使整部影片显得唯美而不可言。整部影片由爱情这条主线贯穿,以两人最后结婚为结局。两人在开头的调情,到同居,再到范离开,到最后的公布结婚,无不体现在那个大背景下的人们对感情的冲突想法。随着战争的到来,两人的关系由情人转为夫妻。在战前,两人就如普通情侣般调情,范柳源在与流苏同居后就毅然的选择离开;在危难中,两人就像真正的夫妻那般相敬如宾。战争是两人爱情的转折点,若是没有这场战争,也许流苏永远只是范柳源的情人。看着在旧房子里,流苏揉搓着面团,范柳源擦着地板的画面,在混乱中紧紧相拥的两人,心中流过一股暖流。这种清苦的生活也许不是每个人向往的生活,但却是流苏所向往的生活,也是那个年代所有的中国女性所向往的生活。

  这部影片给我的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人性的冷淡。流苏是一个与前夫离婚的女人。从前夫家中回到自己家,受到的不是家人的安慰与照顾,而是家人的冷嘲热讽,还骂她是拖油瓶,她哥哥的一切不幸都被嫁祸在流苏身上。流苏很气恼,但是却无法将自己心中的想法说出,只能默默的忍受。可以看出当时那个年代,人们是多么的冷清,女性的名节是多么的重要。

  流苏是典型的中国的女性,美丽温柔。但是像她这般的女子本应该安安静静的呆在家中过着小家碧玉般的安乐生活,但是她却个沦落为用一个城市的失落来换取爱情的境地。她与范柳源的`爱情是在战争后才得正果。真的是可叹可悲。

  而范柳源,一个从小在外国长大吃喝嫖赌样样都来的翩翩绅士,他喜欢流苏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他说她是他见过的最真的中国女人,他说她最美的时候是她低头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影片中可以看出,范柳源对白流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吸引他的只有流苏那颗懂得低下的头。范柳源不提倡婚姻,他说婚姻是一段长期卖淫,最后与流苏结婚,只是因为战争,若是当时没有爆发战争,白流苏也只是他后花园中的稍微有点特殊的一朵。

  他们两人的爱恋让我想到现代人的爱恋。恋爱中a的女人都有一个通病:恋爱中的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所说的话。在宾馆的那天晚上,范柳源在电话里说的话,流苏完全没听懂,从她的表情与行为就可以看出。那天,他们完全就是各说各的。他们这完全就是精神恋爱,所以才会有这么个毛病。而且,所有的情场老手都和范柳源一样,只要女人到手就会迫不及待的想要放手。在流苏跟他过夜后的第二天他就找了个借口要回英国,日期很确定:一年半载。若是没有这场战争,这一年半载也许就是一辈子,谁知道。在追求流苏时的甜言蜜语,结婚后就不再对流苏说了,因为不再需要了,他只对有需要的女人说,是情人还是别的?谁知道,反正不是流苏。恋爱是不分时代的。流苏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也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这个神经的女人。这是否室现代女性与那个时期的女人最大的区别?现代的我们是绝对不会以别人的终结作为自己的终结的,更何况是因为男人。以前的女人受到的束缚太深了。范柳源说:“鬼使神差的,我们倒真的恋爱起来了。”还说:“那不算,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这种花心虚伪的男人现在很多。好的留了下来,不好的也遗留了下来。

  两人最后的结局看似美好,实则依旧悲凉。香港战争使范柳源的生活转为平实,但并没有将他的劣根性剔除。婚后的他不再对流苏讲甜言蜜语了,因为没有必要,流苏是自己人,他的好话只讲给别的女人听。白、范两人最后虽然结婚,但其实都是以悲剧结尾。这更像作者自己的结局,一段婚姻的背后隐藏着悲凉的真相。

  这是一个庸俗而又不失唯美的爱情故事。世俗对人们的毒害、女性的哀伤和战争的残酷,都在该片中体现。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 篇5

  本以为自己早已过了追星的年龄,不会再为某些故事情节而心动,可近日热播的《倾城之恋》,又让我陷入了深思。

  《倾城之恋》的原作者是张爱玲,原作我虽未读过,但从这部电视剧中,我领略了这位才女的细腻与不凡。女主人公白流苏,清朝白翰林家的千金,即使家族没落,但她的聪明.善良.坚强与率性,体现了文化熏陶下的大家闺秀的高贵。她旗袍摇曳,低眉浅笑,既有书香门第的儒雅,又有现代知识女性的开放。剧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挺深,她说:“我白流苏,这辈子只能做白流苏,不能做别人。”

  在对待爱情上,白流苏追求完美,绝不做花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是一个难得的奇女子!当初,媒妁之言,使她做了上海滩首富唐家的大少奶,但丈夫花天酒地,不务正业,促使流苏决心走出这个家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男主人公范柳原,经历坎坷,风流倜傥的外表,略带着几分沧桑的忧郁,他本无意于婚姻,但遇到了流苏,他们开始了拉锯式地相恋,他和流苏是时代造就的两个可怕.可怜又可爱的对手。但战争让这两个不相信婚姻的人,重新拾起了爱的勇气,爱更成了他们彼此活下去的动力,相互扶持着,共同度过了那城毁人亡的时刻。

  看完这部36集电视剧,让我深思了许久。这不算是一个纯粹的爱情剧,人物刻画得太棒了!自私自利的哥嫂;可爱有个性的宝络;搞笑的徐先生.徐太太.邱律师等,都各有各的亮点。白流苏和范柳原,人物刻画得更细腻:流苏想爱又忍着,范柳原想爱却不敢要婚姻,他们都不完美,都在为自己精打细算,这是人性自私的一面。而张爱玲这么直白地描述,不仅不会损害主人公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接近生活,更逼真。

  如今,泛滥的爱情剧,早让人们的神经变得麻木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确有使人的感观和嗅觉,焕然一新的味道,她不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曾暗地里窃想过:世上只有女人才懂女人,张爱玲更是此方面的高手!流苏的矫情矜持的小伎俩,若即若离的小把戏,小资情调的弯弯绕绕……让张爱玲剖析得淋漓尽致,遥想几百年以后,或许世人会像欣赏李清照一样地评论她。

  “生死契约,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这是本剧两位主人公互表心迹的对白,升华了主题,更让观者刻骨铭心!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却成就了一段相知相携的爱情,倾城之恋,足以倾城!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 篇6

  白流苏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她心中的不甘和坚持令人折服。在那样的环境里,她始终保持一个贵族女子淡雅婉约的气质,最终不得不倾倒富家子弟范柳原。对于范柳原的没有任何的承诺,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作情人只做爱人。以退为进让范柳原最终回心转意,爱得如此尊严如此高贵。而范柳原先前对洪莲的痴情也打动着我,或许是因为这个女子在他心里留下太深的伤痛才无法让他对流苏的感情奔腾而出。张爱玲在小说的结尾写到“香港的沦落成全了她,但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却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他们苍凉而传奇的爱情故事终于有了结局,“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来爱情有了结果才完美,才美丽,这样的美丽让人神往。

  那么“不在乎永远,只在乎曾经的拥有”这句经典看似潇洒的老话,实际上有多少的心酸、无奈和痛苦。当两个人相识相爱的时候,有谁不想永永远远呢?所幸张爱玲让他们留住了这一段永远的美丽。

  爱情如同盛开的鲜花一样,需要不断的浇水施肥,只有精心呵护,才能享有花的芬芳美丽。其实婚姻也一样,需要经营,只有相互欣赏,相互搀扶,忍让宽容,真诚沟通,才能一步步走向永远。

  深刻的领悟怎样去珍惜,珍惜自己的拥有。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 篇7

  早早地就看过《倾城之恋》这个电视剧,开始对它感兴趣,找了书来细细地读,留下淡淡的悲伤。

  不得不说文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故事与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有相似之处,虽然张爱玲那段婚姻失败了,但张爱玲对爱情的渴望并没有被湮灭,白流苏最后收获了爱情。

  文章展转在上海与香港两个地方,以香港战争为背景,腐朽的中国所谓的“传统”为切入点,增加了很大的悲剧色彩。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人本应该是没有交集的,流苏来自传统的白公馆,里面的一切都过的很慢,与外界的花花世界实在是相差甚远。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家庭,一个离了婚,近30的女人怎么会有人看得起?怎么会不被人唾弃?流苏就像是一个没有自尊的乞丐一样,在哥嫂的猛逼下苟延残喘地生不如死地活着。

  而范柳原则完全不一样,他是海外归来,他有钱有势有貌,身边又不乏女人,适合他的也就是纸醉金迷,他与中国传统的“矜持”“拘谨”格格不入,又怎么会与白流苏这样的女人有所交集?可是,不得不说这个故事很近人情,通过妹妹的相亲,让流苏与柳原有了初始的交集,或许正是因为柳原海外归来,或许正是因为柳原太习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所以,当他第一次接触白流苏的时候,那种新奇,那种兴趣,那种吸引才愈发的强烈与难以忘怀,一切安排看似不乎情理却又全在情理之中。

  一次次地矜持与释放的矛盾,一次次地传统与发展的矛盾,让这两人在那矛盾的时代里不得不矛盾地或着,“纠结”已然不能成为刻骨铭心的感情了,因为它已经成为每一分、每一秒的必备品,甩都甩不掉,逃也逃不掉。

  没有人会喜欢战争那种让人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形式,可是站在两位主人公的角度,真的应该去感谢战争,随着一座城池的倾倒,当一枚强大的炮弹在你的耳畔轰然炸开,两人再也没有顾忌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此刻,两人是透明的,所有的外界束缚都已经荡然无存,有的只是 :他只有她,她只有他。爱情,一直向往的自由爱情瞬间变成现实,没有顾忌,没有歧视,没有阶级差距,相比于背后倾倒的城池,他们始终坚定地站立着……

  “她是我的夫人,你该羡慕我们。”随着柳原对一个外国女人的这句话,整个故事戛然而止,有人说这是喜剧,有人说这是悲剧,而我留下的是淡淡的忧伤,抬起头看着镜子里的我,想起流苏对着镜子的手势与眼神,我轻轻地叹了口气……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 篇8

  喜欢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白流苏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年轻时嫁给了唐一元,因无法忍受丈夫的恶劣形迹毅然离了婚,一应钱财被哥嫂盘剥净尽之后,她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随后,她结识了范柳原。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

  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在爱情路上各出奇谋,他们各有各的心思和目的,不得不将情感一笔一笔地算清楚,在日常生活里,他们之间存在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内心明争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

  小说的最后写道:“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这就是张爱玲小说中的流苏和范柳源。

  偶然从央视看到《倾城之恋》,开始是抱着挑剔的眼光的,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却被深深的感动了。电视剧画面很唯美,人物演得很鲜活,连每个眼神的传递都是那么到位。白流苏,安静中透露出妩媚的风情,冷静中蕴藏对命运的抗争,一件件旗袍衬托出她的风华绝代,范柳原外形俊朗,风流倜傥,脸上写着沧桑又略带忧郁。白流苏想爱又忍着,范柳原想爱却不敢要婚姻,演员把剧中人物的心理表演得非常到位。

  还记得有一场戏,白流苏想象着范柳原给她打电话,柳原一个劲的问:我想到你的房间看月亮,可以吗,可以吗?......期间白流苏一句台词没有,但是那种犹豫,激动,克制演绎的太好了。我们可以感觉到她期间所有情绪,思想。而后挂上电话,柳原出现了。或许我已经不在乎这个剧是不是忠于原著,那个场景是演员带给我们的,那么美,那么令人遐想,这就够了。

  这样的场景很多,临走的前夜,白流苏拿起电话想打,又放下了,终于把电话线拔了,她静静地哭了。这边,范柳原正好给白流苏打电话,没有人接,范柳原就对着电话自言自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现在还做不到。我想过放弃可又被放弃这两个字折磨着……”

  打算和吴先生结婚的流苏想到了晴雯的那句话:“早知如此,我当日……”陷入极度矛盾的流苏,想像着与范柳原对话:我累了,我想嫁人了!在香港的范柳原从睡梦中惊醒,连夜打电话要徐先生把流苏接来香港。

  回到香港,范柳原问白流苏你不是要结婚吗?流苏说,这个世界上有他这个自己所爱的人,已经足够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流苏不再计较情人的身份。她说她是为了自己的私情而来。

  在倾城的那一瞬间,范柳原最终明白爱情的重要,那是他发自内心想爱这个女人,用一生去爱她,这是多么感人。

  婚礼上,范柳原和白流苏互表心迹。

  范柳原:“流苏,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白流苏:“我和柳原的姻缘是因为整个城市的倾覆而获得的,我们在苦难中相知、相携,更相爱。我希望战争永远消亡,我希望我和柳原的爱情就像这个城市一样,永不摧毁!”

  这是《倾城之恋》的剧情结尾。

  看完电视剧,不说他们像不像张爱玲原著那样的感觉,至少我认为他们演绎了更有人情味的白流苏和范柳原,让人感动。在今天这个时代,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面对自已的爱情,不参杂认何杂质,一心一意只为爱情。又有多少人,能真心的付出,去珍惜一个女人,爱一个女人一辈子,又有多少女人为了真正的爱情,去珍惜一个男人。这个电视剧让我们感动过,欣赏过,我们又何必追究跟原著有多大差别呢?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 篇9

  假期无事,便想看电视剧《倾城之恋》。白流苏的遭遇很是让人同情,白家哥嫂的言行让人厌烦,宝络的抗战勇气让人敬佩,范柳原的痴情潇洒让人爱戴。灾难来临的时刻,让人无所顾忌地去追求埋藏于各自内心深处的意愿。一个城市的倾覆让两个孤寂的心靠得更近了。最后的结局是个大团圆,真为范柳原和白流苏的患难见真情而感动!

  电视剧里,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后来查阅一下资料: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意思是:不论生死离别,都跟你说定了,我要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

  附剧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祖上曾盛极一时的前清翰林白家连年衰败,坐吃山空,家道中落到连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白家六小姐白流苏出阁,白老太为了办一个体面的婚礼,向各房筹钱,老三白良越、老四白良泳两家互相推诿,妯娌之间为了小账斤斤计较,白流苏初感人世冷暖。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她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来赌,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 篇10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流苏在这样的老钟下, 本也是安安静静过活的, 可惜只过也过不去, 于是只好倾城…

  我说, 我向来景仰写字的女子, 因为只有女子, 才知道怎样写女子. 或许雪芹是个例外, 或者还有别的, 但我依旧执拗地习惯从女人的文字中, 去寻找属于女人的灵魂, 才气, 智慧, 善良, 包容, 炫耀, 做作…只有女人才懂女人矫情矜持的小伎俩, 或是若即若离的小把戏, 或是仅仅是满足一下虚荣欲|望的小动作. 男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 果决到不过是眨眼间, 女人心里已弯弯绕绕了不止九曲十环…

  流苏与范柳原的拉锯战, 赢得是流苏, 赢得很险. 如果不是那一次适时的轰炸, 失之毫厘, 谬的也就没有了边. 流苏心思细密, 就算扔在大清后宫里, 也是个配的上戏的角色, 可惜偏偏遇上一个耐得下性子, 陪她玩心理战的人. 也是幸运, 如果没有这个有意思的对手, 流苏这辈子, 恐怕也就遇不上什么有意思的事了. 一辈子受点小气, 安心被老钟敲打着, 做她的碧玉去了. 但恐怕她出场跳舞那一刻起, 她是明白了, 就连碧玉也没得做, 又何妨放手一博呢. 不成功, 便成仁, 女人的赌注, 无关家国, 都下在感情上了.

  何况, 女人的胜, 即使胜了, 也没有那么光明英武, 胜便胜了, 不必声张. 日子长了, 柳原也难免觉得捡了个便宜, 当时是非, 也便不那么重要, 俏皮话自是要放到外面说, 家里有个不惹人厌的贤妻, “也宜墙角也宜盆”, 未必不是快意.

  所以, 爱玲写出的胜利, 细嚼嚼, 发现原来有苦涩的滋味. 之前不信如她这样高傲,感情看的这样透彻的人会因为胡兰成而”低到尘埃里去”, 现在信了—薇龙在对乔琪乔说:”我跟她们不是一样的吗”的时候, 脸上是没有表情的

  哀莫大于心死.

  就算是错觉, 抓住那么一点点的希望, 又何必求全责备?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 篇11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可谓有九曲回肠之缠绕和复杂,他们并非那种献身革命的英雄人物,但他们之间的情感经历富有张力,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显得那么“动听”和富有魅力。对此,张爱玲曾说:“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替他们创造出力来。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这些动听的情节包括范柳原和白流苏人性的可爱处、可笑处、可怜处、可悲处、可鄙处、可亲可信处等,而她们身后香港陷落这个宏阔背景,是他们之间某种关系的宏大隐喻,这种关系就是范、白之间特殊的战争……是男与女的“战争”、生与死的“战争”、爱与恨的“战争”,即人性之间的“战争”。于是我们看到这种战争在不断地展开着,看到两个难分上下、同样聪明而自私的男女,怎样斤斤计较着自己的得失,怎样绞尽脑汁地算计着对方,期期艾艾地强迫着对方,又被对方强迫着进一步,退半步。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 篇12

  影片的开场,京戏的戏台,背身的演员,就是如此看人间。我想起《潜伏》中有段戏,谢若林让徐宝凤为之演一出戏,欲套出翠平的话来,徐宝凤说,“这里不是上海”,谢若林道:“乱世就是舞台。”

  你看,时空都尚未开始,一切却充满了暧昧,仿佛幽暗的混沌之中,天地尚未诞生,上帝的园子没有造好,引诱、背叛和放逐的主题已经形成。

  于是,流苏的故事就在吊钟永远比别人家慢一个小时,唱歌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不自觉粗陋地表现了人生一切饥渴和挫折中所内藏的苍凉的咿咿呀呀的琴声中展开。

  影片中的流苏很爱低头,不是徐志摩《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而是旧时代里离过婚的流苏在白公馆被哥哥嫂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隐隐的一种自卑,这自卑里还有一丝清高、倔强和不易为人知的害怕、无助和隐忍。

  不知为什么,流苏给我一种旧俄时代受压迫的悲戚,尽管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同样有令人落水的无力感,无从解脱。

  影片开始不久,流苏受到三爷和四奶奶揶揄后,“流苏突然叫了一声,掩住自己的眼睛,跌跌冲冲往楼上爬……上了楼,到了自己的屋子里,她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阳台上,四爷又拉起胡琴来了。依着那抑扬顿挫的调子,流苏不由得偏着头,微微飞了个眼风,做了个手势。她向左走了几步,又向右走了几步…….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那音乐便戛然而止。”

  流苏在镜子前水仙花似的自哀自怜的整套动作被淋漓尽致地拍摄表现出来,难怪范柳原也要说流苏看上去不像是这个世界上的人,有一种罗曼蒂克的气氛。

  后来,当她看到家人热络地为七妹的乡亲张罗的时,当她隔着一堵墙听到嫂子刻薄的含沙射影的职责时,当她妈妈迫于经济压力而选择站在掌管家的哥嫂那边,表明无可奈何的立场时,“妈!妈!恍惚又是多年前,她还只是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睛,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仿佛看见一个小女孩伸手想要抓住点什么,但四周只有她自己,什么都是虚空。“这个家我再也呆不下去了。”

  张爱玲把笔触伸向时代和社会的背影,沉入黑暗,没有前途,日益混沌的一面,流苏就这样从凝固的时间中走出来,开始她生命个人的时间。因此,她要走,是生命本能的呼喊。

  如果把自己置身事外,或许会觉得流苏是幸运的,一个28岁的离异多年的少妇,仅仅是徐太太为七妹介绍婚事的十里洋场上的一支舞,便与一个过尽千帆的富家公子从此纠缠得难舍难分。旧式家庭里地位低的,年青人,寄人篱下的亲族,觉得流苏的“得意缘”,间接给他们出了气;年纪大一点的女人也高兴,因为向来中国故事里的美女总是二八佳人,二九年华,而流苏年已近三十;一班少女在范柳原那里找到她们的理想丈夫,家富,聪明,漂亮,外国派。

  电影里周润发饰演的范柳原在流苏第一次到香港时露面,在参差对照中表现了流苏“走”的决心和勇气。在香港的那段时间,范柳原和流苏互相调情,宛若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他们不敢安全敞开自己的心扉。他怀疑她只是想找一张永久的饭票,她以为他只要养一个长期的舞女,两人就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暧昧中不断互相试探,始终不能深信,始终要有所保留,就好像一场爱情的角力,假如自己比对方付出多一些就要在以后的日子里落了下风。

  我想这是因为男女双方对爱情的不同期许而启动了这道“心理防攻线”吧,范柳原可能不需要婚姻的形式,但希望流苏能够懂得他,能够坦诚对待;而流苏的终极目标是结婚,她不见得懂得范柳原,甚至认为“精神恋爱”有毛病,最后还得结婚,操持家事。

  在浅水湾的一段墙上,电影把墙的的冰冷、粗糙和黄昏进入黑夜的刹那苍茫慢慢隐退,范柳原看着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流苏的一张脸,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我听到这段对白,想起张爱玲曾经写下,“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傅雷评论说,“好一个天际辽阔胸襟浩荡的境界。”

  《红楼梦》里第二十三回黛玉初听《牡丹亭》:“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是典型的好景无常的千古佳句。

  或许,此时,范柳原和流苏已经感觉到这惘惘的威胁。电影转入无声,安静得只有乡下夜晚才会有的虫鸣。范柳原的这段话,触动流苏内心柔软的一块。也许她仅有的一点学识,凭着这点本领,她可以做一个贤惠的妻子。当范柳原烦躁地对她说道:“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流苏愿意尝试,娇脆小声答道:“我懂得,我懂得。”

  “我要你懂得我!”流苏第二次到香港时,范柳原站在细雨迷蒙的码头,说,“你就是医我的药。”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概,范柳原渴望中的中国女人就是要她懂得他吧。

  第二次到香港后,流苏和范柳原同居。不久范柳原就要到英国出差,流苏和佣人独自在家,“家”有点空,像钱钟书说的小小的围城。

  流苏自己在屋中徘徊,“近三十的女人,往往有着反常的娇嫩,一转眼就憔悴了。总之,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啊,管它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他给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这一点,她知道是可以放心的。”不管范柳原出去后局势有没有变化。

  “那天是十二月七日,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炮声响了。”战争让流苏的精神渐渐衰弱下来。有一天,街头轰轰隆隆驰来一辆军用卡车,意外在门外停下了。流苏去开门,见是柳原,她抓紧他的手,紧紧的搂住他的手臂,像抓住了落水的一颗救命稻草。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都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

  “倾城倾城”,倾的怕不仅是香港而已,还有那根拉锯已久的心理之城。

  在围城的那段日子里,谁都有那种清晨四点钟的难挨的感觉—寒噤的黎明,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也许家已经不存在了。如果每个人,真如波里斯?瓦烈嘉《宙斯的掠夺》中描绘的希腊神话中的伊俄,无法逃避宙斯在云雾中伸出的无数双手臂象征着的人类永恒的焦虑——被虚无所劫掠那般;如果,我们每个人,在时代的大列车中,只顾着在店铺的橱窗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到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仍然注定是孤独的,何不抓住点踏实的东西,静心结婚呢?毕竟,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这部电影,结合了中国“才子佳人”的通俗模式和好莱坞喜剧中的机智诙谐和“上等的调情”结合的完美混合品。也许让我们感动的不仅是这“传奇”式的结局,还有流离失所,劫城劫难,乱世求存,流失海外的一代中国人的集体共同记忆吧。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倾城之恋》的观后感04-24

倾城之恋日志04-28

倾城之恋经典语录08-08

倾城之恋经典语录精选01-15

读《倾城之恋》有感04-09

倾城之恋经典台词04-18

读倾城之恋有感04-17

倾城之恋的经典语录04-01

倾城之恋大学日志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