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生百万英镑观后感

时间:2022-11-04 14:01:3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高中生百万英镑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百万英镑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生百万英镑观后感

  马克吐温著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是一部很好的作品。通过小办事员的种。种“历险”嘲弄了金钱在资产阶级社会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作用。对“金钱就是一切”“金钱是万能的”的想法进行了讽刺,揭穿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面容。

  本片拍摄于1953年,根据马克·吐温的小说《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改编。本片由去世不久的好莱坞传奇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主演。派克一生出演过六十多部影片,其中不乏多部经典电影,如《爱德华医生》、《罗马假日》、《乞力马扎罗的雪》等。派克曾四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凭借《杀死一只知更鸟》夺得1962年奥斯卡影帝称号,并被美国电影学院奖选为百年影史“一百个银幕英雄与坏蛋”头号银幕英雄。格里高利·派克从影几十年从未传出过任何丑闻,这在鱼龙混杂的好莱坞中更显得出淤泥而不染。派克从容高贵的气质让全世界影迷为之倾倒,成为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标志。

  本文想说的是其他。

  《百万英镑》的情节大家都知道,有些淡忘的倒是穷困潦倒的男主角亚当和贵族小姐的爱情故事,那是作品里唯一被歌颂的没有沾染铜臭味的美好的东西。

  其他的情节在今天看来是很熟悉的,就像发生在身边的事,比如追债,势力眼,股市的骚动与疯狂,追逐利润的股东等等,这些明显是作品揭露批判鞭笞的金钱社会的丑恶现象。

  思考之余我开始又困惑。

  比如追债,现在看去,那些咄咄逼人唯利是图的追债的表现太正常了,难道他们倒应该象一个局外人那样无关痛痒不闻不问吗?既然五十年前批判的东西,为什么五十年后变成了正常的东西呢?是社会进步吗?如果是,那么马克吐温就不是黑色幽默文学家,而实在是一个预言家,好比五十年前的科幻作家就已经预言五十年后人类可以乘坐热气球升上天空一样,《百万英镑》原来也在预言五十年后的人类经济生活,而对应那些科学幻想作家而言,马克吐温也许应该叫经济幻想作家了。

  再看势利眼。今天的社会虽然主流意识依然批判它,但是势利眼的数量没有减少。在房地产业,在业,在旅游业,难道不都是以贫富来判断服务对象的吗?“势利眼”不正是这些行业的职业标准吗?这很奇怪吗?势利眼并不害人,他只是用贫富来判断周围的人,这与道德伦理相违背的。拿奥运会来说,媒体总是用成败来评判运动员的`,拿到金牌,就进了荣誉殿堂,留下手模,记住的人最多,走进演播室的次数最多,接拍的次数最多;银牌其次;铜牌差些。至于那些付出汗水和努力却没有成绩或成绩很好却时运不佳的人呢?更有那无数平凡的运动员除了训练却从未辉煌过的人,他们呢?

  我不探究贫富的原因,也不是在讨论成败的根源,我想说的是判断的标准。

  成王败寇,这是一个标准,无关是非黑白。

  就象成绩对于运动员一样,贫富自然也是一个标准,它也无关不劳而获的继承或是剥削。古人不早就有“劳心劳力”说吗?

  现在的失败者除了自责无能或运气不佳以外,谁会去质疑这样一个标准呢?原本他们心里也是准备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或别人的成败的。

  回到《百万英镑》来。

  57年后的今天再看1953年的电影,我不觉得这是在批判,而更像一个经济预言,于是我为马克吐温担忧,既然他的本意是揭露和批判,怎么今天却变成了预言呢?这是社会在进步时和他开的一个玩笑?还是和所有文学家开的玩笑?还是作为一个读者我的思维发生变化了?

  我也为那些文学家担忧,为那些爬格子的人。

  因为我也是其中之一。

【高中生百万英镑观后感】相关文章:

百万英镑观后感08-30

百万英镑的观后感11-02

《百万英镑》观后感11-04

百万英镑05-18

《百万英镑》电影观后感10-14

百万英镑观后感(精选13篇)02-25

百万英镑观后感9篇06-17

百万英镑观后感9篇09-19

《百万英镑》观后感600字04-14

百万英镑观后感四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