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观《胡普伢》有感

时间:2021-05-09 16:15:5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观《胡普伢》有感范文

  当然,在《胡普伢》中,作为剧中主角,“胡普伢”的戏份无疑是最重的,青年演员洪石霞在整部戏中起着“扛大梁”的作用,唱腔、动作、道白、表情等表演细节都值得称道,在此我只想说一说她的那一声既令人荡气回肠又让人肝胆俱裂的“哭”,在第五场“送别戏”中,听到韦春来远离而去之时唱的送别山歌之后,胡普伢扑在地上的一声长哭,真的是撼天震地。我以为,戏曲舞台上“哭”的艺术是最难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于一次性的真实情感的爆发,但又要有戏曲腔调的美感。不同于电影和电视剧,观众较难看到脸部表情的特写,当然也无法看到泪水,所以“胡普伢”的哭,我认为扮演者是全力将悲痛沁入到了身体的所有发声器官里(尤其是胸腔),并通过声音迸发而出,这看不见的“泪水”伴随着滚雷般的哭声从天而降,然后又在表演者的掌控下阒然而去。哭得真而又不失戏腔的音乐性。我由此而感动,由此爱上了“胡普伢”这个敢爱敢恨的角色。

  如果说,唱腔、曲调和旋律是戏曲的生命主体和灵魂,那么可不可以说,语言是戏曲的肌肤?戏曲本应就是方言的艺术,所以戏曲艺术的活力和生命力的不断更新成长在于持续吸收、丰富它的语言。偏离一下话题,我认为小说艺术的语言魅力也在于语言的特质,比如老舍的小说使用的是简洁通俗而富有诗意的.老北京方言,而曹乃谦的小说是烟火味浓郁的山西雁北方言,方言中包含着人类隐秘的生活、生存信息,民谣、顺口溜、俗语、谚语、俚语甚至黑话、浑话等极大地丰富了戏曲的语言,一部优秀的戏曲也是语言的狂欢。在我看来,戏曲艺术美学的原始意味——不仅在于配乐配器(这部戏的开场锣鼓非常震撼人,无名的震撼,有傩戏的气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本土性、民间性。在《胡普伢》中,我欣喜地听到了耳熟能详的“母语”,它们是流传在皖西南民间的言语信息,我们最亲密的“语言襁褓”,流传或即将慢慢消失的安庆本土的俗语、俚语等。比如戏中三姨太说的“清唏鬼叫”这个俚语,确实让人感到亲近,戏中还颇有意思地出现了太湖方言,在第三场戏中,胡普伢拜见师傅蔡仲贤“自报家门”时说的一句:“小女子胡普伢,今年十六岁。老家在驮龙山胡家畈,太湖人呐。”引起了现场观众,尤其是太湖观众的会心欢笑。所以,我个人认为——或许是一种独特的欣赏体验,观看一部地方戏曲就是身处母亲的怀抱中,体验那重返童年摇篮时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有理由相信,大型新创黄梅戏《胡普伢》在经过不断地打磨和时光的检验之后,一定会成为黄梅丛中一朵经典之花!

【观《胡普伢》有感范文】相关文章:

观电影功夫熊猫有感03-01

观《插班生》有感01-21

古诗观书有感的诗意07-21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03-21

《观书有感》优秀课堂实录06-02

观《当幸福来敲门》有感9篇03-12

六上语文《观书有感》教学设计05-19

《观书有感·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12-19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06-23

小学语文《观书有感》教学反思三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