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突然有一天之2月29日》的观后感

时间:2021-05-09 11:25:5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突然有一天之2月29日》的观后感

  《突然有一天之2月29日》是一部由郑宗勋执导,朴恩惠 / 任豪 / 金在满主演的一部恐怖类型的电影观。

《突然有一天之2月29日》的观后感

  《突然有一天之2月29日》观后感(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悲剧

  看到一半就猜出来这个女人精神分裂了,一半是个恐惧黑暗的柔弱女子,一半是怨毒的杀人恶魔,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如果是正常人的话,既然恐惧黑暗,就不该大白天拉着窗帘睡觉,却点那么多灯,如果真有恶鬼,点再多灯也是枉然,该熄灭时自然会熄灭,明智的选择是去人多的地方休息,比如车站,或是找个闺蜜或者男朋友跟自己一起住,或者去看守所呆着亦或是寺庙里呆着,还有点小疑惑,恶鬼不是2月29才出现杀人么,为什么感觉那段时间天天都是2月29日,恶鬼天天出现,如果是一个又一个4年,那么那个女人该三四十岁了吧,她和她闺蜜都该发生许多变化,至少变老了吧,长得那么好看不至于那么大年纪还孤身一人,总会有男人追她,最终解决她的心理问题,然后结婚生子,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有没有考虑到这个bug呢,为了恐怖而恐怖就没什么意思了。

  《突然有一天之2月29日》观后感(二):《2月29日》:真相只是主观的臆断

  《突然有一天之2月29日》:真相只是主观的臆断

  ■ 文/火神纪

  没有永远的真相。

  历史。只是将一种扭曲的表层展现在我们眼前。

  也许十年;也许百年。

  如何挖开那些表层去寻找我们自己的真相呢。

  某天夜里。某个角落。某人。

  也许。将颠覆所有的一切。

  真相。只是个人的主观臆断。

  因为沉溺。所以深信不疑。

  ——火神纪。题记。

  《突然有一天》系列电影的第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荒诞得让人来不及思索这个故事里所讲叙的一切是否属实;或者说,让我们没有余力思考所谓的真相时,我们已经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了:什么是真相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呢。

  一个远行驱车而来的记者。一个关在精神病院的年轻女人。一份尘封在警察局的案卷。这三者组成了这部电影。所有的一切如尘掠世,不着半点痕迹。也许说,所有的那些有关记忆里的一切,于今天看来,除了徒劳的悲伤,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童年的阴影可以允许被无限地夸大然后反作用在故事的主人翁身上。这是很多恐怖片里惯有一种模式。因为童年阴影,可以影响到主人翁长大之后所有的逻辑思维方式;更严重的时候,当某种思维方式开始在整个人的生活里起到影响性的作用时,心理学上可以称之为精神分裂。

  没有真正的或者公认的真相。这部电影可以在三个假设下完成三个完全不同的故事。电影的最后并没有告诉我们所谓的真相到底是哪个故事去完成这部电影,于是这部电影可以给我们留下无限的遐想。

  智妍在精神病院的主治医生说:真相只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潜台词是告诉我们:不必去在意电影所讲述的故事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任何的故事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样的东西,仅仅只是我们自己的主观看法罢了。

  1.第一个真相:智妍讲的厉鬼缠身的故事。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愿意选择相信她的故事。因为她的故事迎合了所有因为恐怖电影这种题材而去看这部电影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审美喜好。

  她的故事里充满了种种恐怖电影里应该具备的素质。比如说,离奇的、连串的诡异现象、如影随形的诅咒和不可思议的传说等等。

  且不说这部电影里的这个故事里的气氛营造、灯光音响效果和运镜的技巧,光是冲着她故事里的这些恐怖无素,去看这部电影的应该大有人在。比如我。

  能不能自圆其说总是恐怖片里的一个软肋。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并不在意这一点。因为很多的恐怖片所留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结局。似乎都想着让我们有着可以寻思的余地而故意给我们留着的。于是这种美中不足的结局偶尔会成了恐怖片一个不可或缺的剧情构造。

  可是越来越多的恐怖片带给我的视觉积累让我开始对这样的剧情设置有种严重的审美疲劳。于是我做了一个更冒险的而且会挨制片方骂的判断:其实不是所有的恐怖片最后都必须给我们留一个让我们去思索的结局,而是更多的时候,他们根本无力给出一个自圆其说的结局。这只是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的难全结果罢了。

  刻意的和非刻意的安排,在我看来,已经成为判定一部恐怖片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了。

  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应该算是比较出色的一部电影了。智妍讲的这个故事里也许没有办法自圆其说可是至少少有漏洞。而且她的这个故事没有能够自圆其说的部分用后面警察局里的案卷上所描绘的一切基本上也都把要说明白的一切都说出来了。

  以一个民间传说的故事作为基调和基本线索,再用一个官方的说法给离奇的事件一个总结。这样的讲述方式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智妍给远道而来的记者讲述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的开场白让我很是惊喜。她是这样说的:我给很多的人讲过这个故事,可是没有人相信;告诉你也没用,因为你是不会相信的。

  我很佩服原著小说作者和编剧对于文字驾驭能力和对于人性心理的拿捏尺度。因为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闪过的念头居然是:不管接下来听到的那些故事是如何离奇并且匪夷所思,我会努力让自己去相信。因为我不是那种不辩是非黑白的庸俗孩子。

  从电影的创作以及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两个层面上的东西。从文字表面看来,这个话只是一个让人不容易相信的故事开场白很简单的一句话;可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一种强迫性质的心理暗示。

  无人相信,这样的的字眼用来暗示的是人们虚荣以及祈盼出类拔萃的心理,听到这句话之后,我们的心理逻辑会强迫性地把一个本来将信将疑的故事变成一个深信不疑的故事。

  这是电影里第一个让我惊喜并且印象深刻的地方,因为讲出这句话的智妍绝对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她的这句话对电影里的记者的那种心理暗示,对于我们这些观众来说,也一样有效。

  讲故事的智妍或者讲故事的原著小说作者以及编剧是高手,因为只有高手才能如此深谙人性的心理,所以,听这样的高手讲故事至少不会是一件乏味的事。

  2.第二个真相:警察局案卷讲的完美杀人案的故事。

  警察局里的案卷上所说的故事和智妍所说的故事相去不远。电影用了大部分的篇幅来完成智妍的述说,而这部分的故事却只是寥寥的几笔勾勒。通过记者和智妍的主治医生的几句对白和几个快速的剪辑所产生的对比效果非常简洁而完整地完成了前一个故事里那些无法解释的情节转换成了完美杀人案的述说。

  这个故事最体现的也许是导演的功力而非其它。能用如此简洁的镜头语言把眼前的这个故事衍生成另一个故事,并且在这之后还能给我们观众留下思索的余地,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如果说,智妍的故事是一个用民间传说演绎的离奇连环杀人案的话。那么,警察局的这份案卷无疑是给这个离奇故事做一个官方的解释。

  智妍的故事是一个厉鬼缠身以及厉鬼连环杀人的故事。

  警察局里的案卷里的故事,却是把智妍作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高智商美人杀人犯了。

  这两者的差异在于,我们对鬼怪之说的选择是相信或者质疑呢。仅此而已。

  这是这部电影最精妙的地方。一部恐怖片的`两个结局之后尚有思索空间,显得难能可贵。

  3.第三个真相:我所看到的精神分裂者杀人案的故事。

  我看到的故事是,如果这两个故事叠加的话会怎么样呢。

  警察局里,案卷上的故事自然地否认了所谓的厉鬼杀人,也否定了死去却不见尸首的杀人作案,于是结果成了智妍杀人。因为设计巧妙,所有与案人员全部死去,而智妍这个唯一幸存者的话就变得无力反驳。然而这一点却依旧不会影响他们的判断。

  可是有没有一种这样的可能性呢。如果他们说的一切都是真实并且属实呢。只是他们彼此不相信对方而且对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

  如果假设智妍童年时期被困井底三天的阴影让她对黑暗有了一种深切的恐惧。这种恐惧被扭曲地投映在智妍的身上,因此而衍生出精神分裂的另一个她来的话,这种假设可以让他们两方的话都成了虚漏而又同时证实了他们的两个故事,所有的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在偶然的情况下,智妍知道了那次事故事并且知道了事故受害者的模样以及听说了关于杀死加油站人员的传说和诅咒之后,她的身边开始发生了一些奇怪的并且无法解释的事情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智妍长年累月对于黑暗的恐谎被激发出来,而因为她的工作又总是单独一人在深夜里,所以,扭曲了之后的分裂人格会变成她最害怕的那一个人,就是那个死去的女人,或者不见尸首的尸体。她会被强迫性地去逼自己去做那个女人可能会去做的事,比如那个杀人的传说和诅咒;而在她换回原来的人格的时候,她却不知不觉没有半点印象。幻觉、幻听、幻视……这一切就都彻底解释出来了。

  在我的这个假设里,作为智妍的她其实是无辜的。至少她自己也会如此相信,她只是一个神厉鬼选上的倒霉蛋罢了。

  而她对于童年的阴影、对黑暗的恐惧而分裂出来的那一个人格却是她最害怕的而且四处杀人的女子。说到底,她最害怕的所有一切,只是自己内心里最恐惧的的那一切。害怕;害怕被自己的害怕所吞蚀。

  她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释放她的害怕。杀人者,是那个从她身上分裂出来的怨灵。不是她。

  杀人的时候那个她并不是作为智妍的那个她,而是精神分裂出来的另一个她。

  警察说她杀人其实也没错。因为那个分裂出来的那个她并不真实存在。在法律认定上,作为智妍的她,是一个完整的人,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足以将她判罪。而且法律上没有办法认定非智妍的她到底在哪里。

  精神病院的测试证明说,她有严重的精神病。警察说,她只是以此来逃脱她本该有的罪责。而她,所拥有的其实只有害怕。

  在我看来,所有的这一切,也许都是真相。

  我相信什么。我不相信什么。其实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这一切只是电影;而我,只是芸芸看众里的一个。我有我的看法,我有我的想法。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真相。

  真正的真相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心底最深沉的呼吼。无他。

  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剧情不错、故事不错、导演不错、演员不错、效果也不错。挺值得一看。

  2007-02-05;丁亥年壬寅月庚午日。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突然有一天之2月29日》

  (《February 29-4 Horror Tales 》)

  ■导演:郑宗勋

  ■主演:任豪/朴恩惠

  ■类型:惊悚/剧情/恐怖

  ■片长:90 分钟

  ■国家:韩国

  ■语言:韩语

  ■发行:韩国希杰娱乐株式会社

  ■上映:2006年7月20日

  《突然有一天之2月29日》观后感(三):双重人格的故事

  我觉得这是一个高智商精神病患者杀人的故事,结尾很清楚就是她童年曾经在下水道呆了三天,这是给她日后的疾病埋下了一个伏笔,我觉得为什么选择收费站这种工作,我觉得当一个人开始恐惧到适应恐惧到爱上恐惧,也许就是三天的时间,收费站的工作晚上是不用熄灯睡觉的,白天可以在微弱的光源下睡觉,也许她害怕晚上一人面对黑暗吧,所以选择了收费站夜班,晚上也会有人的一个工作,只是后来她为什么去杀人呢,我觉得就是精神分裂。也许一张很普通的带有血迹的票,在一个有黑暗恐惧的精神分裂潜在者而言完全是一种刺激,她会根据那个传说杜撰一个故事,而自己的另一个人个去扮演这个故事的主角,那个死在1992年的公交车上的找不到尸体的女人,小时后经常听大人讲鬼故事,邻居小孩吓得晚上睡不着觉,而成年人只是听听作为娱乐,我们可以这样假设,智妍童年在下水道的三天,她经历了什么,大人的鬼故事也许在那三天她的眼前变成了现实,这一切随着年龄的增长并没有消失,而是这种恐惧适应恐惧爱上恐惧已经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只是缺少一个导火索,但是是潜意识里的一个炸弹,从看到她自己用手掐脖子就知道她患有精神分裂,有些含有隐形精神病的人在高压下会分裂成另一个人格或更多的人格,这就是双重或者多重人格,最多达到24个,互为独立,甚至可以交谈,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中住着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有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且转化迅速。警察讲的是一个故事,还记得那个从车窗拽下的那个车饰,那个时候智妍的另一个人格就出来了,也就是杀人犯,她要杀死警察,也就是说这一切是一个高智商的精神病患者导演的故事,可是她是个精神病患者,没有认知力,另一个人格已经成为她的负担。就写到这吧,就是讲的双重人格的故事。对了,一定要多睡觉,别熬夜,否则得精神病,嘻嘻,开玩笑的

  《突然有一天之2月29日》观后感(四):应该是我看过的韩国恐怖片中最差的之一了

  韩国的恐怖片看了几部,也包括突然有一天系列的两部作品。这个2月29感觉不如第四层,虽然第四层也就普普通通三星的水平吧。哎,对韩国恐怖片失望了。

  说说这个电影吧,从头到尾都是采用突然出现的恐怖镜头来制造效果,呃,够无聊,而且一点也不吓人,只能说沦落成欧美的惊悚剧了。

  再说说内涵吧,嗯,不想多说什么,全片没有制造出恐怖的气氛,对于连气氛都没有恐怖片,不想说什么内涵了。

  说些优点吧,女主角很靓,整片没什么漏洞,如此了。

【《突然有一天之2月29日》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突然近义词01-15

突然的同义词是什么呢01-24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06-14

突然同义词是什么04-22

《熊出没之原始时代》观后感02-17

《开学第一天》观后感(11篇)01-02

《开学第一天》观后感汇编11篇01-08

央视我住江之头观后感(精选9篇)03-26

最后的一天01-19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的成语解释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