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家风故事征文

时间:2023-09-07 07:01:44 征文 我要投稿

家风故事征文范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征文吧,征文的主要目的是宣传与教育,内容选择主要是颂扬和体会。相信写征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风故事征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风故事征文范文

家风故事征文范文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很多幸福和谐的家庭里,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我家的家风和家训可以概括为老实做人、与人为善、踏实做事、勤奋节俭。我的家人是这样做的,也这样要求我们,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爷爷是村里有名的热心人;爸爸老实本分,是村里出名的老实人;妈妈勤俭持家,生活中勤俭节约,是邻里公认的。我记得小时候,我听到最多的夸赞就是“人家这孩子老实,跟他爸爸一样”。

  但是,有一次爸爸的一位老同学来家里做客,说:“你爸爸上学那会儿太老实,你别像你爸爸那样,太老实会吃亏的。”当时,我觉得叔叔说的也有道理,我一时真不知道该不该做个老实人。从小在农村长大,家人的勤劳能干对我影响很大,可以说什么农活都做过。所以,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从来不怕吃苦不怕累,因为我觉得这些跟干农活相比轻松多了。

  十岁之前,爸妈不让我跟他们到地里干活,我就在家里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收拾屋子做饭照顾妹妹,七岁时,我已经可以烙大饼。也许正是得益于那时的经历,我做各种家常饭菜得心应手,这点也成了我后来找对象的一个筹码。

  那时,我就觉得长大了就应该多干活,这样长辈就能少干点。我爷爷经常和别人提起我的一句经典话,说我曾经对爷爷说,“我多干一点,爷爷就少干一点。我越长越大,就干的越来越多,爷爷慢慢老了,就可以干的越来越少”。我不记得什么时候说过了,翻译成现在一句很常见的话应该就是,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我的家人做人老实,做事踏实,为人善良。爷爷在我们村里人缘特别好,他乐于助人,为人和善,认识爷爷的人都说他是个特别热心肠的人。不管谁家有事只要被爷爷碰到,能帮就帮。爷爷爱做小买卖,认识很多做小生意的,算盘打得也很好。记得村里谁家卖粮食,卖牛卖羊啊,都会叫爷爷帮忙。爷爷虽然没上过学,但算数能力特别强,有爷爷在场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还不会算错账。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爷爷肯定会到场,端菜洗菜、烧火洗碗,忙里忙外,直到现在八十多岁了,他还会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爷爷还爱赶集,每次赶集都会问问邻居们有没有带东西的,于是每次赶集回来,他的小三轮都是满满的。一到胡同,就听爷爷喊李家的鸡蛋,赵家的大米,邻居们纷纷出来取东西,这也算“代购”了吧!

  我爸爸的“名片”就是老实,自己吃点亏不要紧,从来不去伤害别人。受爷爷的影响,他一样喜欢帮助别人,在村里谁家有活需要帮忙,从来不会拒绝,总是尽力去帮着做。

  爸爸其实差点做不成农民,他初中毕业后,村里征兵,爸爸各项指标都符合,而且算是很优秀的,村里已经决定让爸爸去了。就在这时,另外一家找到我家,跟爷爷和爸爸说,他家孩子多,挺困难,希望把名额让给他们。后来,爷爷和爸爸就把名额让给了他们家。

  妹哭,她会用粮食给我们换一点,还要用那些她从地里捡来的粮食。

  妈妈过日子精打细算,能省就省。我小时候,家里电器很少,一台21寸的彩色电视看了很多年,洗衣机、冰箱到我结婚时家里才买,但直到现在他们也不用。每次回家,我都说:“妈妈年纪大了,别再手洗衣服,用洗衣机洗就行了。”她总说:“值不得,没多少。”其实,她就是舍不得那点电费。

  从小,爷爷就告诉我,咱们到哪儿都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这样人家都喜欢。爸爸妈妈告诉我要好好学习,以后别再像他们一样种地。我一直记着他们的话,不管上学,还是工作以后。

  在学校的`时候,完成好学习的基础上,我很乐于帮助老师和同学。上学的时候,我一直担任班干部,认真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每年都会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的奖状。工作以后,我踏实认真工作,作为一名医生,我用心为每一位患者服务。我一直坚持两点:一是良好的服务态度,处处为患者着想;二是学习好医术本领,为患者做最好的服务。

  毕业后,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的一个公立医院,在工作第一年就被评为北京市区级优秀医务工作者。在现在工作的这个医院,先后两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我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既然走上从医的道路,我一定以良好的医德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医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的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只要我们认真遵守好、传承好文明的家风和家训,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稳定、和谐、繁荣、强大。

  我爱我的家,我喜欢我家的家风家训,它是我做人做事的准则,它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我希望我家的家训能世代传承下去,不断去影响更多人,为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家庭贡献一份力量。

家风故事征文范文2

  谈到家风故事,我深有感触,正是长辈优秀家风的教育,我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我的第一任家庭教师---我的姥姥。我小时候一直住在姥姥家,姥姥的教育一直影响到我现在的生活。小时候,我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每次吃饭都要剩下一些饭菜。有一天,姥姥在饭桌上问我:“之前教你背古诗时讲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记得吗?你现在浪费的每一粒米每一份菜,都是农民挥汗如雨播种的成果。”听后我把剩下的饭菜吃掉了,并且以后都没有再浪费过哪怕一粒米,这个习惯保留至今。现在的我越来越能体会到姥姥当年的用心,体会到珍惜粮食的重要意义,也越来越感谢我的第一位老师。

  我的第二任家庭教师---我的爸爸。严厉的`爸爸对我成长也有着重要影响。爸爸是一名公务员,他周末经常加班,有时候大晚上还要电话解决村民的问题。开始我很不理解,我觉得爸爸很少能融入到我和妈妈的生活中,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爸爸。终于有一天,我去吐槽他的种种行为,我至今无法忘记他对我讲的话,他说:“爸爸是一名公务员,是人民公仆,职责就是去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为人民服务就是我的使命。无国难成家,爸爸做的正是最基层的工作,只有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小家才会越来越好。”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爸爸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从那天起,我在心中默默埋下了种子,以后也要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努力建设我们的国家。

  上面就是我的两段小故事,事情虽小,却对我意义深远。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良好培养和教育,我也会同你们一起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家风故事征文范文3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 “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家风故事征文范文4

  从我小时候起,我们家晚饭时间,就是我父亲教育孩子的课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饭边听父亲用他那温和的、慈祥的声音给我们讲道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和万事兴”、“诚信待人,认真做事”、对待他人“不必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这都是父亲在饭桌上讲给我们的,这些话语中蕴含着做人、做事、工作、学习、生活、持家的道理。同时,父亲孝敬老人、呵护妻儿、和睦邻里、关爱部下的点点滴滴则是对我们的言传身教,是我们受益一生的财富。

  我父亲是八十年代的老党员、老领导干部。从我记事起,他就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工作。在八十年代初有福利分房,并且领导干部配置家庭办公室,所以有一套指定的房子是给父亲的'。但父亲单位有一名即将退休的老职工刘大爷,全家老少三辈10口人住在一个9平米的小平房里。所以,父亲主动向组织提出把房子让给刘大爷,他说:“我家房子还算宽裕,老刘太困难了”,其实当时我家也是老少三辈,子女4人,房子并不宽裕。至到父亲退休多年,刘大爷80多岁还经常骑着自行车来探望父亲,每次来都提起这件事并感恩不尽。

  90年,父亲即将退休,哥哥正要结婚,上级组织对父亲说:“老徐,你工作一辈子了,始终没有享受分房,儿子又要结婚,组织照顾你,从上级单位拨一套房子给你。”但当时父亲单位有一名老职工老李,儿子结婚后住在一起,和继母有矛盾,婆媳纠纷不断,儿媳要离婚,非常烦恼。老李经常和父亲念叨他的家事,所以这次父亲又说:“这套房子给老李吧。”领导说:“你明年就退休了,这是最后一次分房机会了。”父亲说:“老李家比我更需要这套房子。” 所以,哥哥结婚后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至到平改才搬进楼房,父亲一辈子没有享受福利分房。多年后,房价飞涨,许多老同事老朋友来家里探望父亲时,都提起父亲二次让房的事,但父亲淡淡的说:“我不后悔,能为两个家庭解决困难比给我房子还欣慰。”

  父亲的一言一行对我有深刻的影响,我走上领导岗位后,把关心爱护职工,心系群众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时刻告诫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手中的权力是用来带领职工干好工作,为他们解决困难的。不要用手中的权力与民争利,而要为民谋利。

  今天,我经常把父亲的故事讲给女儿听,教育她要做一个正直、善良、仁厚、淡泊名利的人。

家风故事征文范文5

  母亲出生于1935年4月,如果她还在世的话今年刚好80岁,不幸的是她已离开我们9年了。可能在别人眼里,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可在我们五姐妹心中她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母亲的勤奋好学精神、勤俭持家作风、与人为善品格及不卑不亢做人原则在我们心中刻下烙印,深刻影响着我们。

  外祖母在母亲12岁时就过世了,母亲是家中长女,下有三个妹妹,加之外祖父的传统思想,只让母亲读了4年小学,便辍学在家照顾妹妹做家务,母亲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读中学、上大学。可能因为此,她十分重视我们姐妹的学习教育,在我们小时候学习还不被大家重视的时候,母亲就会在劳动之余给我们读故事书,在玩耍中教我们算术,从没有因家务事让我们请假不去上学,哪怕是我们自己因感冒想偷懒不去上学都不行,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能上学真好。她非常重视我们的学习,但从不以考试分数高低来评判我们学习好坏,每考完试她都会问考试题会做吗,不会的现在会没会,她要的是我们真才实学,不是考试名次的虚名,她绝不允许我们弄虚作假。母亲不仅要求我们学习,她自己也经常收听广播、从生产队借报纸看了解国家大事。恢复高考后,我们五姐妹陆续考上了大学、中专等走出农村,这与母亲对我们培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母亲的一生是操劳的一生,勤俭的一生。她没有现在所谓的工作,她就是一个全职家庭妇女,但自我记事起就没见过母亲休息。父亲是小学老师,如果没记错的话,在我们小时候父亲每月的工资好像不到30元,而且是要上交给奶奶管理,我们几姐妹的各种费用就靠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的收入。母亲的缝纫活做得好,村里很多人找母亲做新衣,母亲白天要负责养鸡喂猪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为了不耽误别人出门穿新衣,她经常晚上挑灯夜偷懒不去上学都不行,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能上学真好。她非常重视我们的`学习,但从不以考试分数高低来评判我们学习好坏,每考完试她都会问考试题会做吗,不会的现在会没会,她要的是我们真才实学,不是考试名次的虚名,她绝不允许我们弄虚作假。母亲不仅要求我们学习,她自己也经常收听广播、从生产队借报纸看了解国家大事。恢复高考后,我们五姐妹陆续考上了大学、中专等走出农村,这与母亲对我们培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母亲的一生是操劳的一生,勤俭的一生。她没有现在所谓的工作,她就是一个全职家庭妇女,但自我记事起就没见过母亲休息。父亲是小学老师,如果没记错的话,在我们小时候父亲每月的工资好像不到30元,而且是要上交给奶奶管理,我们几姐妹的各种费用就靠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的收入。母亲的缝纫活做得好,村里很多人找母亲做新衣,母亲白天要负责养鸡喂猪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为了不耽误别人出门穿新衣,她经常晚上挑灯夜战。为了让我们姐妹穿的整齐干净不落伍,母亲一年四季都很忙碌没有淡季,她不但提前把下个季节的衣服鞋子做好备着,还不断向城里来的知青着装学习,学做棉猴,把布鞋加个塑料底,把穿小的衣服接个边,把穿破的衣服补个装饰等等,正是母亲的勤俭持家,让我们姐妹在那个极困难时期都能够穿戴整洁、体面。

  母亲是少言寡语的人,属于暖水瓶型,平时不苟言笑,可是当谁家有困难求助她时她一定热情帮忙。经常有人来我家向母亲求助,有婆媳关系不好寻求解决矛盾的,有家里没钱买药借钱的,还有出门走亲戚借衣服的等等。母亲常说自己没文化做不了大事,能够帮助别人一点小忙感觉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记得村里有个五保户爷爷,非常中意母亲做的鞋,跟别人讲想买一双母亲做的鞋,母亲听说后连忙赶制一双鞋赠送给他。母亲从不嫌贫爱富,从不论他人是非,从没有非分之想,一辈子安分守己,恪守本分,她赢得村里男女老少人的敬重。

  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自己朴素的思想教育我们做人做事,她没有留给我们一分物质财富,却留给我们享用终身的精神财富,如今我们也是这样教育并影响着子女。

家风故事征文范文6

  “家有家规,校有校规”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问到:家规是什么?很多人立刻呆住了。

  家规,每户人家的家规都不一样。我家在吃饭的时候就有规矩,吃饭前洗手,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吃好饭后要清理桌上的脏东西,如:骨头、鱼刺等,吃完饭要漱口。

  家风,是一家子的风气,家风一旦败坏了,这家子的思想也就跟着败坏了,这坏名声实实,按部就班的做。就像路要一步一步的走,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如果做事情光想着一步登天,那么干出的事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脚踏实地的专心做眼前的'每件事情,不好高骛远,必然能够有所成就。

  总之,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成功的人必定有好的家风和家训。而良好的家风家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来共筑,只有严格筑好家风家训,我们才能少走弯路。

【家风故事征文】相关文章:

好家风故事征文11-19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06-30

我的家风故事征文10-21

我的家风故事征文范文09-09

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09-22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11-06

家风家训故事优秀征文05-19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04-05

讲述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