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返乡大学生演讲稿

时间:2021-04-09 12:44:51 演讲稿 我要投稿

返乡大学生演讲稿

  篇一:返乡大学生起而行

返乡大学生演讲稿

  返乡大学生起而行

  撰稿:陈半农

  “梦想的力量,行动的力量,榜样的力量,组织的力量。”8月7日下午,在首届海南返乡大学生论坛主题峰会上,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王平一口气说出4个“力量”,诠释了返乡大学生的行动纲领“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这是全国首个返乡大学生论坛,在3天的论坛上,我们看到一群有梦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因为对家乡的热爱而走到一起,一股年轻的、民间的、公益的社会力量正在悄然的崛起。

  这个论坛吸引了200多名散落在异乡求学或工作的海南籍大学生,以及青年公益实践者、企业家、学者、知名公益人,它的发起人是海南游子IT男胡诗泽、新闻男陈统奎和会计男吴国江。陈统奎说,论坛并不是要求大学生毕业以后立即回到家乡工作,而是汇聚青年学子的智慧、经验和资源,营造返乡大学生社会资本,旨在于引领海南籍大学生汇智共建有爱的、温情的魅力新故乡,“这个新故乡新在哪里呢?友善、干净、特色、品味、幸福感,这些关键词就是我们的答案。”

  谁能想到,3个发起人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筹办了这样一个高规格的论坛,得到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宪生2次批示,论坛举办期间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还接见了陈统奎,支持论坛继续办下去并将永久性会址设在海南。这股新兴力量,海南高层不仅看见了,而且大力支持,原因无他,正是返乡学子对再造魅力新故乡的发愿和行动感动了他们。论坛主题歌《回到故乡》末尾这样唱道:“服务家乡,让青春飞扬,要做就做最好的榜样。”

  重建社会资本

  是什么因缘让3个海南游子成了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锋呢?这得从胡诗泽的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说起。到2012年,胡诗泽创建的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已10年,他想搞个10周年年会好好庆祝一下。陈统奎听说后,建议办一个号召性论坛,引领海南籍大学生返乡做慈善做公益,做社会创业做社区营造,于是就有了“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这句行动纲领。

  “注意,是汇智,不是汇聚,那是因为我们更看重返乡大学生的智慧和文化,即‘软实力’,文化创意和社会创投是我们的2杆枪。”陈统奎对记者说。

  陈统奎在老家博学生态村做社区营造,行动纲领是“让人民看见财富,再造魅力新故乡”。大家可以看到,2句行动纲领后一句是一样的,即目标是一致的。在台湾社区营造有3种模式,一种叫“政府帮扶型”,此种鲜有成功案例;一种叫“NGO帮扶型”;一种叫“返乡精英型”。2009年访问台湾时,在台中县一个叫石岗乡的地方,陈统奎见到一个“返乡精英型”社区营造案例,一支10多人的大学毕业生团队,他们有台湾大学、东吴大学等名牌大学生,甘愿舍弃台北的都市繁华,回到乡里做社区营造,做出全台湾最有名的自行车休闲道——东丰自行车绿廊。这个案例给了陈统奎很多灵感,其一是带领博学生态村乡民修建了海南岛第一条乡村山地自行车赛道,其二是提炼出“返乡大学生”概念。

  日本和台湾返乡精英都曾开拓一个新的时代,与现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的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社会,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台湾社会,都出现过精英返乡热潮,他们开创了“社区营造”这股时代潮流,发愿“改变世界从社区出发”,在乡村社区成立“历史景观保存协会”、“街屋委员会”、“故乡会”、“社区营造协会”、“文史工作室”等各种名目的执行机构,发动社区,发动民众,再造新故乡。台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颜新珠说,这是一种回到土地、回到社区、回到生活的主张,

  在台湾,其主流人群是文史工作者,大学教授,大学毕业生等文化人。

  在陈统奎看来,中国大陆也需要社区营造,需要精英返乡。

  陈统奎不仅说而且起而行,返乡带来乡民创建博学生态村,带头做,成为一名“知识返乡青年”。而他的弟弟陈统夸大学毕业就回村里盖民宿,参与社区营造,成为一名真正的返乡大学生。今年5月份,陈统奎去无锡参加了王文发起创办的春晖青年公益发展论坛,他的班主任盖中辉老师告诉陈统奎,这个论坛最大的价值是“重建社会资本”,即通过这个论坛网络化个体,让大学生走到一起累积“社会资本”,累积改变社会的力量。陈统奎一下子深受震撼,发现大学生可以有很大的能量。

  何谓社会资本?通俗说,社会资本就是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网,会带来信任,信任会带来合作,合作会带来好的结果。中国急需重建社会资本,切入点就是社群营造,让社群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治理,重建社群伦理,用专业,用情感,用信任来重建社群。如果人和人之间有连带,相互信任,自己兜里没有没钱也可以做事,你可以借用或整合他人的资源。否则人与人之间没有联系,不信任,那只能用自己兜里有钱才能做事。信任除了是一种社会资本,更是一种个人的无形财,信任度愈高,社会愈和谐,经济活动愈顺畅,生活也愈安乐。“社会资本”丰富的时候,在自己物质资本没那么丰富的时候,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换言之,“社会资本”丰富的一个社会,必定是一个公民互助的社会。

  那么,具体如何来重建社会资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的答案是“志愿者”。“一个社会,志愿者精神很重要,志愿者往往是社区、社群,发动社会资本重建的核心人物。任何一个社群重建,一开始都会有高的成本和小的收益,志愿者基于一定的理想、热情,和对和一群人的感情,先出发,当它克服这个成本的时候,人们就愿意跟上,那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陈统奎于是想到,由胡诗泽的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来重建海南返乡大学生社群不就对了吗?他跟胡诗泽一拍即可,包括把年会变成首届海南返乡大学生论坛,胡诗泽都非常领会地去做了,真的把论坛筹办起来了。

  真的不能小瞧了志愿者,他们拥有改变世界的能量!

  183乡向前行

  8月8日上午,论坛有一个务实的环节,即海航集团社会创新创投竞赛推介会,邀请在场的返乡大学生报名参赛,针对目前海南地区所遇到的发展议题之一——扶贫助弱,通过社会创新的方式进行公益项目的规划和创意。海航集团对优秀方案提供40万奖金赞助,资助改变海南社会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陈统奎是第一届竞赛的二等奖获奖者,因而结缘海航集团。陈统奎表示,海航集团“海岛新图景,航向大未来“的社会愿景与海南返乡大学生服务队的行动纲领“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非常契合,他向海航集团执行副总裁高荣海发出邀请,联合主办论坛。最终,海航集团为“首届海南返乡大学生论坛”的所有演讲嘉宾提供了往返机票,并提供了3辆大巴全程为参会者提供服务。推介会后,在场的返乡大学生与海航集团共同发布了一份呼吁书《微笑海南,183乡向前行》,高荣海在论坛上直言,这份呼吁书读了心里暖洋洋的,返乡大学生有这份激情,国际旅游岛大有前途。

  什么是“183”?呼吁书中这样解释:“首先,它是一个数量词,它是海南乡镇的总数。其次,它是一个名词,一个到海南走透透的族群,我们是“哈183族”!最后,它还是一个动词,表示走入海南乡镇旅游。”这份呼吁书呼吁岛民对本土的重视与关怀,邀请大家一起来寻找乡镇前进的力量。号召大家一步一脚印,以行脚海南的方式认识脚下土地,借此凝聚海南向前行的信心。“海南加油赞,让我们一起来为在地力量加油!”

  接下来,论坛发起人将注册成立海南返乡大学生协会,并联合海航集团、省旅游委、省自行车运动协会等企业和政府部门,一起来设计和开发一本“乡镇护照”,然后跟183个乡镇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民宿、农家乐、农特产品商店等合作,将它们列为“微笑海南”终端,这样,大家可以带着“乡镇护照”行脚盖纪念章,每搜集20个章,

  即可获得一次抽奖机会,由合作企业或加盟商店提供特色奖品。护照上会印有个人资料、活动说明、各县地图、乡镇纪念戳章处、盖章景点等介绍,这是一本将每一个行脚者与海南183乡联系起来的神奇宝典。有一天,当人们坐着海航飞机进入海南岛时,可以在航班上领到一本护照,加入“哈183族”。

  发出“183乡向前行”这样一个呼吁后,返乡大学生将先行一步,自搭平台,自找资源,支持返乡大学生回到183乡,开民宿,开咖啡店,搞有机农业,搞社区营造等等各式各样的社会创业,发动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支持海南乡镇崛起的新兴力量。海南真正的魅力在183乡,在每一个乡镇的山、水、树、木之中,在每一个乡镇的人与人之间。“我们希望有一天,人们赞美说,‘海南,最美的风景是人’。”陈统奎对记者说。

  本届返乡大学生论坛发出“183乡向前行”的呼吁,来自论坛发起人胡诗泽提出的“就近服务家乡”理念。在胡诗泽看来,“就近服务家乡”的两大优势:第一,就是公益成本很低,比如志愿者如果是上海人要去贵州、四川、西藏里面支教,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成本都很高,因为一张火车票都很贵,更不用提飞机票了。第二就是他们不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而我们就知道我们服务的父老乡亲和孩子们他们的语言、心理,以及他们的需求点是什么。同为从海南走出去的年轻人,胡诗泽与陈统奎2010年在上海认识,一见如故,在“返乡大学生”的概念中很合拍,胡诗泽把他们的相识比喻为“很美好的遇见”。胡诗泽希望发动更多大学生返乡,成立像陈统奎带头创建的博学生态村发展理事会一样的社会经济组织,再造魅力新故乡.

  “就近服务家乡”并不局限于“我要回家乡”这个概念,而是可以理解为“我让某些好的东西到故乡去”,不是一个单纯的“身返”。只要你所做的能起到反哺家乡的作用,都可以理解成返乡。在论坛开始的第一天晚上,复旦大学吕新雨教授提到了一个“资源的诅咒”的概念,即当一个地方存在丰富资源的时候,这个地方的原住民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海南现在打造国际旅游岛,已经有人在对着块土地的资源“虎视眈眈”,这样的形势如果没有什么力量来改变,那么,这个“这个资源的诅咒”一定有一天在海南发生。“我们的返乡应当以保护海南人民利益、维护海南的文化以及保护她的独特环境为宗旨。因为我们应该是秉着感恩的心态来回到家乡的。我们不仅仅是要返乡就业,更重要是是返乡服务,真正地为海南做一件事。”参会者中山大学学生沈果林对记者说。

  “我们希望我们的海南岛是一个充满温情和热度的家园,让海南有如家一般温暖。”陈统奎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多一分了解这块土地,就会多一分关怀。

  半农半X的生活

  8月8日下午的论坛闭幕式上,论坛承办单位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上海财经大学社会企业研究中心、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和花梨之家民宿共同发布了一份《海南宣言》,倡议将8月8日定为返乡大学生日,从支持大学生返乡做起,掀起一股自主自愿自发的精英返乡热潮,经过10年、20年的沉淀积累,营造我们共同的新的美丽乡村。

  宣言指出,乡村再造或重建之路是经历过大规模都市化和工业化、现代化之后的所有国家的一个必经历程,这是一条回归之路——重新吸引社会精英返回乡村,利用他们的知识和创意,采用社会创投等方式,成立各种社会经济组织参与农村发展,使传统、落后、贫穷的农村能够尽快转型成为结合有机农业、生态保育和休闲体验的新家园。

  从《海南宣言》中记者得知,论坛发起人将发起成立全国性的“返乡大学生创业联盟”,并将在上海注册民办非企业单位“返乡大学生创业咨询中心”。作为配套,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将设立“返乡大学生社会创业专项基金”,并通过建立友成志愿者驿站的方式,支持回到贫困地区创办社会企业或公益组织的大学生创业,每年预计支

  持10到20个返乡创业者。今后,返乡大学生论坛一年一届,通过论坛的理念引导和经验分享,支持城市精英到乡村进行社区营造和社会创业,打造一个个具备人文精神、产业特色、教育体验、社区关怀、生态资源保护、可到访并与外界互动的乡村社区。

  以本届论坛为例,它主要倡导了一个“半农半X的生活”理念,分享者是“半农半校长”的海南定安县潭黎小学校长陈显德。在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的支持下,今年初潭黎小学开辟了校园里的两块荒地,办起现实版“开心农场”,创意是让同学们体验劳动的乐趣,体验生命的成长过程和收获的喜悦,同时也为城乡儿童搭起平等交流的桥梁,吸引优质的社会资源过来帮助乡村的孩子。

  办开心农场后,每天下午下课后,陈显德便和师生们一起开荒种地,每天劳动结束后,孩子们都追着他问:“校长,我们什么时候能在农场里面种菜呀?我想种玉米,我想种花......."陈显得把地规划后,分给每个班一块,每个老师也可以认领一块。更大的一个变化是,创办开心农场后,他把家安在了学校,并在开心农场里认领了一块地,种上了自己喜欢的玉米,豆角和地瓜叶。

  “周末是我们一家最快乐的日子,妻子带着孩子从县城回潭黎,我们一起劳动,一起采摘蔬菜做饭,然后其乐融融的一边吃饭一边欣赏校园的美景:各种小鸟在郁郁葱葱的的树间飞来飞去,可爱的小松鼠在枇杷树上窜来窜去,寻找成熟的果子。这样的半农生活令人陶醉。”陈显得这样描述他的新生活,“半教的生活,让我回归自己的同时,也能够贡献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届论坛,我们邀请了著名企业家叶莺女士来演讲,并让陈显德做一对一服务。当叶莺听说陈校长的小学里有一个开心农场,不顾从伦敦奥运现场赶到海口的旅途疲劳,立即从会场驱车去学校参观。在那里,叶莺看到了一座校舍简陋,但孩子快乐大方、活跃可爱的乡村小学,同时看到一名返乡校长在一所小学一呆就是12年的坚守。在主题峰会演讲中,叶莺2次向陈显德致敬,坦言如此清苦的乡村生活她做不到,但是陈显德做到了。200多名与会者向陈显德报以热烈的掌声。

  开心农场开办半年来,迎接了海南中学国际班、海南日报社亲子行等城市来的学生团队,他们与潭黎小学的孩子一起在农场里体验劳动,这些在优越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有些连锄头都不会握,要靠乡村孩子的帮助。这也让乡村孩子找到了自信。在教室交流的环节,也让乡村孩子看到了与城里哥哥姐姐的差距——他们能言善辩,能歌善舞,而自己却害羞的说不出话来。

  陈显德意识到:乡村的教育不能再是机械的知识灌输,而要多创设条件注重体验教育。从此,每天早上,他在学生到校前就来到校门口,主动微笑地跟每个孩子打招呼问好,放学时又在校门口与他们道别。短短几个月,潭黎的孩子脸上充满了自信,完全没有一般乡村孩子的胆怯和害羞叶莺告诉大家,陈校长可以叫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试问有几个校长能做到?

  日本作家盐见直纪在《半农半X的生活》中讲到:一定有一种生活,不被时间和金钱所迫,回归人类本质;一定有一种人生,在作自己的同时,也能奉献社会。这正是陈显德所追求的生活与人生。半农半校长的生活,陈显德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别人或以为清苦,陈显德却乐在其中,并造福于师生,造福于社会。

  篇二:返乡大学生起而行

  返乡大学生起而行

  撰稿:陈半农

  “梦想的力量,行动的力量,榜样的力量,组织的力量。”8月7日下午,在首届海南返乡大学生论坛主题峰会上,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王平一口气说出4个“力量”,诠释了返乡大学生的行动纲领“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这是全国首个返乡大学生论坛,在3天的论坛上,我们看到一群有梦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因为对家乡的热爱而走到一起,一股年轻的、民间的、公益的社会力量正在悄然的崛起。

  这个论坛吸引了200多名散落在异乡求学或工作的海南籍大学生,以及青年公益实践者、企业家、学者、知名公益人,它的发起人是海南游子IT男胡诗泽、新闻男陈统奎和会计男吴国江。陈统奎说,论坛并不是要求大学生毕业以后立即回到家乡工作,而是汇聚青年学子的智慧、经验和资源,营造返乡大学生社会资本,旨在于引领海南籍大学生汇智共建有爱的、温情的魅力新故乡,“这个新故乡新在哪里呢?友善、干净、特色、品味、幸福感,这些关键词就是我们的答案。”

  谁能想到,3个发起人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筹办了这样一个高规格的论坛,得到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宪生2次批示,论坛举办期间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还接见了陈统奎,支持论坛继续办下去并将永久性会址设在海南。这股新兴力量,海南高层不仅看见了,而且大力支持,原因无他,正是返乡学子对再造魅力新故乡的发愿和行动感动了他们。论坛主题歌《回到故乡》末尾这样唱道:“服务家乡,让青春飞扬,要做就做最好的榜样。”

  重建社会资本

  是什么因缘让3个海南游子成了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锋呢?这得从胡诗泽的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说起。到2012年,胡诗泽创建的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已10年,他想搞个10周年年会好好庆祝一下。陈统奎听说后,建议办一个号召性论坛,引领海南籍大学生返乡做慈善做公益,做社会创业做社区营造,于是就有了“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这句行动纲领。

  “注意,是汇智,不是汇聚,那是因为我们更看重返乡大学生的智慧和文化,即‘软实力’,文化创意和社会创投是我们的2杆枪。”陈统奎对记者说。

  陈统奎在老家博学生态村做社区营造,行动纲领是“让人民看见财富,再造魅力新故乡”。大家可以看到,2句行动纲领后一句是一样的,即目标是一致的。在台湾社区营造有3种模式,一种叫“政府帮扶型”,此种鲜有成功案例;一种叫“NGO帮扶型”;一种叫“返乡精英型”。2009年访问台湾时,在台中县一个叫石岗乡的地方,陈统奎见到一个“返乡精英型”社区营造案例,一支10多人的大学毕业生团队,他们有台湾大学、东吴大学等名牌大学生,甘愿舍弃台北的都市繁华,回到乡里做社区营造,做出全台湾最有名的自行车休闲道——东丰自行车绿廊。这个案例给了陈统奎很多灵感,其一是带领博学生态村乡民修建了海南岛第一条乡村山地自行车赛道,其二是提炼出“返乡大学生”概念。

  日本和台湾返乡精英都曾开拓一个新的时代,与现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的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社会,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台湾社会,都出现过精英返乡热潮,他们开创了“社区营造”这股时代潮流,发愿“改变世界从社区出发”,在乡村社区成立“历史景观保存协会”、“街屋委员会”、“故乡会”、“社区营造协会”、“文史工作室”等各种名目的执行机构,发动社区,发动民众,再造新故乡。台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颜新珠说,这是一种回到土地、回到社区、回到生活的主张,

  在台湾,其主流人群是文史工作者,大学教授,大学毕业生等文化人。

  在陈统奎看来,中国大陆也需要社区营造,需要精英返乡。

  陈统奎不仅说而且起而行,返乡带来乡民创建博学生态村,带头做,成为一名“知识返乡青年”。而他的弟弟陈统夸大学毕业就回村里盖民宿,参与社区营造,成为一名真正的返乡大学生。今年5月份,陈统奎去无锡参加了王文发起创办的春晖青年公益发展论坛,他的班主任盖中辉老师告诉陈统奎,这个论坛最大的价值是“重建社会资本”,即通过这个论坛网络化个体,让大学生走到一起累积“社会资本”,累积改变社会的力量。陈统奎一下子深受震撼,发现大学生可以有很大的能量。

  何谓社会资本?通俗说,社会资本就是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网,会带来信任,信任会带来合作,合作会带来好的结果。中国急需重建社会资本,切入点就是社群营造,让社群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治理,重建社群伦理,用专业,用情感,用信任来重建社群。如果人和人之间有连带,相互信任,自己兜里没有没钱也可以做事,你可以借用或整合他人的资源。否则人与人之间没有联系,不信任,那只能用自己兜里有钱才能做事。信任除了是一种社会资本,更是一种个人的无形财,信任度愈高,社会愈和谐,经济活动愈顺畅,生活也愈安乐。“社会资本”丰富的时候,在自己物质资本没那么丰富的时候,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换言之,“社会资本”丰富的一个社会,必定是一个公民互助的社会。

  那么,具体如何来重建社会资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的答案是“志愿者”。“一个社会,志愿者精神很重要,志愿者往往是社区、社群,发动社会资本重建的核心人物。任何一个社群重建,一开始都会有高的成本和小的收益,志愿者基于一定的理想、热情,和对和一群人的感情,先出发,当它克服这个成本的时候,人们就愿意跟上,那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陈统奎于是想到,由胡诗泽的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来重建海南返乡大学生社群不就对了吗?他跟胡诗泽一拍即可,包括把年会变成首届海南返乡大学生论坛,胡诗泽都非常领会地去做了,真的把论坛筹办起来了。

  真的不能小瞧了志愿者,他们拥有改变世界的.能量!

  183乡向前行

  8月8日上午,论坛有一个务实的环节,即海航集团社会创新创投竞赛推介会,邀请在场的返乡大学生报名参赛,针对目前海南地区所遇到的发展议题之一——扶贫助弱,通过社会创新的方式进行公益项目的规划和创意。海航集团对优秀方案提供40万奖金赞助,资助改变海南社会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陈统奎是第一届竞赛的二等奖获奖者,因而结缘海航集团。陈统奎表示,海航集团“海岛新图景,航向大未来“的社会愿景与海南返乡大学生服务队的行动纲领“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非常契合,他向海航集团执行副总裁高荣海发出邀请,联合主办论坛。最终,海航集团为“首届海南返乡大学生论坛”的所有演讲嘉宾提供了往返机票,并提供了3辆大巴全程为参会者提供服务。推介会后,在场的返乡大学生与海航集团共同发布了一份呼吁书《微笑海南,183乡向前行》,高荣海在论坛上直言,这份呼吁书读了心里暖洋洋的,返乡大学生有这份激情,国际旅游岛大有前途。

  什么是“183”?呼吁书中这样解释:“首先,它是一个数量词,它是海南乡镇的总数。其次,它是一个名词,一个到海南走透透的族群,我们是“哈183族”!最后,它还是一个动词,表示走入海南乡镇旅游。”这份呼吁书呼吁岛民对本土的重视与关怀,邀请大家一起来寻找乡镇前进的力量。号召大家一步一脚印,以行脚海南的方式认识脚下土地,借此凝聚海南向前行的信心。“海南加油赞,让我们一起来为在地力量加油!”

  接下来,论坛发起人将注册成立海南返乡大学生协会,并联合海航集团、省旅游委、省自行车运动协会等企业和政府部门,一起来设计和开发一本“乡镇护照”,然后跟183个乡镇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民宿、农家乐、农特产品商店等合作,将它们列为“微笑海南”终端,这样,大家可以带着“乡镇护照”行脚盖纪念章,每搜集20个章,

  即可获得一次抽奖机会,由合作企业或加盟商店提供特色奖品。护照上会印有个人资料、活动说明、各县地图、乡镇纪念戳章处、盖章景点等介绍,这是一本将每一个行脚者与海南183乡联系起来的神奇宝典。有一天,当人们坐着海航飞机进入海南岛时,可以在航班上领到一本护照,加入“哈183族”。

  发出“183乡向前行”这样一个呼吁后,返乡大学生将先行一步,自搭平台,自找资源,支持返乡大学生回到183乡,开民宿,开咖啡店,搞有机农业,搞社区营造等等各式各样的社会创业,发动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支持海南乡镇崛起的新兴力量。海南真正的魅力在183乡,在每一个乡镇的山、水、树、木之中,在每一个乡镇的人与人之间。“我们希望有一天,人们赞美说,‘海南,最美的风景是人’。”陈统奎对记者说。

  本届返乡大学生论坛发出“183乡向前行”的呼吁,来自论坛发起人胡诗泽提出的“就近服务家乡”理念。在胡诗泽看来,“就近服务家乡”的两大优势:第一,就是公益成本很低,比如志愿者如果是上海人要去贵州、四川、西藏里面支教,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成本都很高,因为一张火车票都很贵,更不用提飞机票了。第二就是他们不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而我们就知道我们服务的父老乡亲和孩子们他们的语言、心理,以及他们的需求点是什么。同为从海南走出去的年轻人,胡诗泽与陈统奎2010年在上海认识,一见如故,在“返乡大学生”的概念中很合拍,胡诗泽把他们的相识比喻为“很美好的遇见”。胡诗泽希望发动更多大学生返乡,成立像陈统奎带头创建的博学生态村发展理事会一样的社会经济组织,再造魅力新故乡.

  “就近服务家乡”并不局限于“我要回家乡”这个概念,而是可以理解为“我让某些好的东西到故乡去”,不是一个单纯的“身返”。只要你所做的能起到反哺家乡的作用,都可以理解成返乡。在论坛开始的第一天晚上,复旦大学吕新雨教授提到了一个“资源的诅咒”的概念,即当一个地方存在丰富资源的时候,这个地方的原住民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海南现在打造国际旅游岛,已经有人在对着块土地的资源“虎视眈眈”,这样的形势如果没有什么力量来改变,那么,这个“这个资源的诅咒”一定有一天在海南发生。“我们的返乡应当以保护海南人民利益、维护海南的文化以及保护她的独特环境为宗旨。因为我们应该是秉着感恩的心态来回到家乡的。我们不仅仅是要返乡就业,更重要是是返乡服务,真正地为海南做一件事。”参会者中山大学学生沈果林对记者说。

  “我们希望我们的海南岛是一个充满温情和热度的家园,让海南有如家一般温暖。”陈统奎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多一分了解这块土地,就会多一分关怀。

  半农半X的生活

  8月8日下午的论坛闭幕式上,论坛承办单位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上海财经大学社会企业研究中心、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和花梨之家民宿共同发布了一份《海南宣言》,倡议将8月8日定为返乡大学生日,从支持大学生返乡做起,掀起一股自主自愿自发的精英返乡热潮,经过10年、20年的沉淀积累,营造我们共同的新的美丽乡村。

  宣言指出,乡村再造或重建之路是经历过大规模都市化和工业化、现代化之后的所有国家的一个必经历程,这是一条回归之路——重新吸引社会精英返回乡村,利用他们的知识和创意,采用社会创投等方式,成立各种社会经济组织参与农村发展,使传统、落后、贫穷的农村能够尽快转型成为结合有机农业、生态保育和休闲体验的新家园。

  从《海南宣言》中记者得知,论坛发起人将发起成立全国性的“返乡大学生创业联盟”,并将在上海注册民办非企业单位“返乡大学生创业咨询中心”。作为配套,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将设立“返乡大学生社会创业专项基金”,并通过建立友成志愿者驿站的方式,支持回到贫困地区创办社会企业或公益组织的大学生创业,每年预计支

  持10到20个返乡创业者。今后,返乡大学生论坛一年一届,通过论坛的理念引导和经验分享,支持城市精英到乡村进行社区营造和社会创业,打造一个个具备人文精神、产业特色、教育体验、社区关怀、生态资源保护、可到访并与外界互动的乡村社区。

  以本届论坛为例,它主要倡导了一个“半农半X的生活”理念,分享者是“半农半校长”的海南定安县潭黎小学校长陈显德。在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的支持下,今年初潭黎小学开辟了校园里的两块荒地,办起现实版“开心农场”,创意是让同学们体验劳动的乐趣,体验生命的成长过程和收获的喜悦,同时也为城乡儿童搭起平等交流的桥梁,吸引优质的社会资源过来帮助乡村的孩子。

  办开心农场后,每天下午下课后,陈显德便和师生们一起开荒种地,每天劳动结束后,孩子们都追着他问:“校长,我们什么时候能在农场里面种菜呀?我想种玉米,我想种花......."陈显得把地规划后,分给每个班一块,每个老师也可以认领一块。更大的一个变化是,创办开心农场后,他把家安在了学校,并在开心农场里认领了一块地,种上了自己喜欢的玉米,豆角和地瓜叶。

  “周末是我们一家最快乐的日子,妻子带着孩子从县城回潭黎,我们一起劳动,一起采摘蔬菜做饭,然后其乐融融的一边吃饭一边欣赏校园的美景:各种小鸟在郁郁葱葱的的树间飞来飞去,可爱的小松鼠在枇杷树上窜来窜去,寻找成熟的果子。这样的半农生活令人陶醉。”陈显得这样描述他的新生活,“半教的生活,让我回归自己的同时,也能够贡献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届论坛,我们邀请了著名企业家叶莺女士来演讲,并让陈显德做一对一服务。当叶莺听说陈校长的小学里有一个开心农场,不顾从伦敦奥运现场赶到海口的旅途疲劳,立即从会场驱车去学校参观。在那里,叶莺看到了一座校舍简陋,但孩子快乐大方、活跃可爱的乡村小学,同时看到一名返乡校长在一所小学一呆就是12年的坚守。在主题峰会演讲中,叶莺2次向陈显德致敬,坦言如此清苦的乡村生活她做不到,但是陈显德做到了。200多名与会者向陈显德报以热烈的掌声。

  开心农场开办半年来,迎接了海南中学国际班、海南日报社亲子行等城市来的学生团队,他们与潭黎小学的孩子一起在农场里体验劳动,这些在优越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有些连锄头都不会握,要靠乡村孩子的帮助。这也让乡村孩子找到了自信。在教室交流的环节,也让乡村孩子看到了与城里哥哥姐姐的差距——他们能言善辩,能歌善舞,而自己却害羞的说不出话来。

  陈显德意识到:乡村的教育不能再是机械的知识灌输,而要多创设条件注重体验教育。从此,每天早上,他在学生到校前就来到校门口,主动微笑地跟每个孩子打招呼问好,放学时又在校门口与他们道别。短短几个月,潭黎的孩子脸上充满了自信,完全没有一般乡村孩子的胆怯和害羞叶莺告诉大家,陈校长可以叫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试问有几个校长能做到?

  日本作家盐见直纪在《半农半X的生活》中讲到:一定有一种生活,不被时间和金钱所迫,回归人类本质;一定有一种人生,在作自己的同时,也能奉献社会。这正是陈显德所追求的生活与人生。半农半校长的生活,陈显德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别人或以为清苦,陈显德却乐在其中,并造福于师生,造福于社会。

  篇三:返乡大学生起而行

  返乡大学生起而行

  撰稿:陈半农

  “梦想的力量,行动的力量,榜样的力量,组织的力量。”8月7日下午,在首届海南返乡大学生论坛主题峰会上,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王平一口气说出4个“力量”,诠释了返乡大学生的行动纲领“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这是全国首个返乡大学生论坛,在3天的论坛上,我们看到一群有梦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因为对家乡的热爱而走到一起,一股年轻的、民间的、公益的社会力量正在悄然的崛起。

  这个论坛吸引了200多名散落在异乡求学或工作的海南籍大学生,以及青年公益实践者、企业家、学者、知名公益人,它的发起人是海南游子IT男胡诗泽、新闻男陈统奎和会计男吴国江。陈统奎说,论坛并不是要求大学生毕业以后立即回到家乡工作,而是汇聚青年学子的智慧、经验和资源,营造返乡大学生社会资本,旨在于引领海南籍大学生汇智共建有爱的、温情的魅力新故乡,“这个新故乡新在哪里呢?友善、干净、特色、品味、幸福感,这些关键词就是我们的答案。”

  谁能想到,3个发起人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筹办了这样一个高规格的论坛,得到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宪生2次批示,论坛举办期间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还接见了陈统奎,支持论坛继续办下去并将永久性会址设在海南。这股新兴力量,海南高层不仅看见了,而且大力支持,原因无他,正是返乡学子对再造魅力新故乡的发愿和行动感动了他们。论坛主题歌《回到故乡》末尾这样唱道:“服务家乡,让青春飞扬,要做就做最好的榜样。”

  重建社会资本

  是什么因缘让3个海南游子成了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锋呢?这得从胡诗泽的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说起。到2012年,胡诗泽创建的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已10年,他想搞个10周年年会好好庆祝一下。陈统奎听说后,建议办一个号召性论坛,引领海南籍大学生返乡做慈善做公益,做社会创业做社区营造,于是就有了“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这句行动纲领。

  “注意,是汇智,不是汇聚,那是因为我们更看重返乡大学生的智慧和文化,即‘软实力’,文化创意和社会创投是我们的2杆枪。”陈统奎对记者说。

  陈统奎在老家博学生态村做社区营造,行动纲领是“让人民看见财富,再造魅力新故乡”。大家可以看到,2句行动纲领后一句是一样的,即目标是一致的。在台湾社区营造有3种模式,一种叫“政府帮扶型”,此种鲜有成功案例;一种叫“NGO帮扶型”;一种叫“返乡精英型”。2009年访问台湾时,在台中县一个叫石岗乡的地方,陈统奎见到一个“返乡精英型”社区营造案例,一支10多人的大学毕业生团队,他们有台湾大学、东吴大学等名牌大学生,甘愿舍弃台北的都市繁华,回到乡里做社区营造,做出全台湾最有名的自行车休闲道——东丰自行车绿廊。这个案例给了陈统奎很多灵感,其一是带领博学生态村乡民修建了海南岛第一条乡村山地自行车赛道,其二是提炼出“返乡大学生”概念。

  日本和台湾返乡精英都曾开拓一个新的时代,与现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的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社会,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台湾社会,都出现过精英返乡热潮,他们开创了“社区营造”这股时代潮流,发愿“改变世界从社区出发”,在乡村社区成立“历史景观保存协会”、“街屋委员会”、“故乡会”、“社区营造协会”、“文史工作室”等各种名目的执行机构,发动社区,发动民众,再造新故乡。台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颜新珠说,这是一种回到土地、回到社区、回到生活的主张,在台湾,其主流人群是文史工作者,大学教授,大学毕业生等文化人。

  在陈统奎看来,中国大陆也需要社区营造,需要精英返乡。

  陈统奎不仅说而且起而行,返乡带来乡民创建博学生态村,带头做,成为一名“知识返乡青年”。而他的弟弟陈统夸大学毕业就回村里盖民宿,参与社区营造,成为一名真正的返乡大学生。今年5月份,陈统奎去无锡参加了王文发起创办的春晖青年公益发展论坛,他的班主任盖中辉老师告诉陈统奎,这个论坛最大的价值是“重建社会资本”,即通过这个论坛网络化个体,让大学生走到一起累积“社会资本”,累积改变社会的力量。陈统奎一下子深受震撼,发现大学生可以有很大的能量。

  何谓社会资本?通俗说,社会资本就是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网,会带来信任,信任会带来合作,合作会带来好的结果。中国急需重建社会资本,切入点就是社群营造,让社群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治理,重建社群伦理,用专业,用情感,用信任来重建社群。如果人和人之间有连带,相互信任,自己兜里没有没钱也可以做事,你可以借用或整合他人的资源。否则人与人之间没有联系,不信任,那只能用自己兜里有钱才能做事。信任除了是一种社会资本,更是一种个人的无形财,信任度愈高,社会愈和谐,经济活动愈顺畅,生活也愈安乐。“社会资本”丰富的时候,在自己物质资本没那么丰富的时候,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换言之,“社会资本”丰富的一个社会,必定是一个公民互助的社会。

  那么,具体如何来重建社会资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的答案是“志愿者”。“一个社会,志愿者精神很重要,志愿者往往是社区、社群,发动社会资本重建的核心人物。任何一个社群重建,一开始都会有高的成本和小的收益,志愿者基于一定的理想、热情,和对和一群人的感情,先出发,当它克服这个成本的时候,人们就愿意跟上,那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陈统奎于是想到,由胡诗泽的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来重建海南返乡大学生社群不就对了吗?他跟胡诗泽一拍即可,包括把年会变成首届海南返乡大学生论坛,胡诗泽都非常领会地去做了,真的把论坛筹办起来了。

  真的不能小瞧了志愿者,他们拥有改变世界的能量!

  183乡向前行

  8月8日上午,论坛有一个务实的环节,即海航集团社会创新创投竞赛推介会,邀请在场的返乡大学生报名参赛,针对目前海南地区所遇到的发展议题之一——扶贫助弱,通过社会创新的方式进行公益项目的规划和创意。海航集团对优秀方案提供40万奖金赞助,资助改变海南社会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陈统奎是第一届竞赛的二等奖获奖者,因而结缘海航集团。陈统奎表示,海航集团“海岛新图景,航向大未来“的社会愿景与海南返乡大学生服务队的行动纲领“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非常契合,他向海航集团执行副总裁高荣海发出邀请,联合主办论坛。最终,海航集团为“首届海南返乡大学生论坛”的所有演讲嘉宾提供了往返机票,并提供了3辆大巴全程为参会者提供服务。推介会后,在场的返

  乡大学生与海航集团共同发布了一份呼吁书《微笑海南,183乡向前行》,高荣海在论坛上直言,这份呼吁书读了心里暖洋洋的,返乡大学生有这份激情,国际旅游岛大有前途。

  什么是“183”?呼吁书中这样解释:“首先,它是一个数量词,它是海南乡镇的总数。其次,它是一个名词,一个到海南走透透的族群,我们是“哈183族”!最后,它还是一个动词,表示走入海南乡镇旅游。”这份呼吁书呼吁岛民对本土的重视与关怀,邀请大家一起来寻找乡镇前进的力量。号召大家一步一脚印,以行脚海南的方式认识脚下土地,借此凝聚海南向前行的信心。“海南加油赞,让我们一起来为在地力量加油!”

  接下来,论坛发起人将注册成立海南返乡大学生协会,并联合海航集团、省旅游委、省自行车运动协会等企业和政府部门,一起来设计和开发一本“乡镇护照”,然后跟183个乡镇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民宿、农家乐、农特产品商店等合作,将它们列为“微笑海南”终端,这样,大家可以带着“乡镇护照”行脚盖纪念章,每搜集20个章,即可获得一次抽奖机会,由合作企业或加盟商店提供特色奖品。护照上会印有个人资料、活动说明、各县地图、乡镇纪念戳章处、盖章景点等介绍,这是一本将每一个行脚者与海南183乡联系起来的神奇宝典。有一天,当人们坐着海航飞机进入海南岛时,可以在航班上领到一本护照,加入“哈183族”。

  发出“183乡向前行”这样一个呼吁后,返乡大学生将先行一步,自搭平台,自找资源,支持返乡大学生回到183乡,开民宿,开咖啡店,搞有机农业,搞社区营造等等各式各样的社会创业,发动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支持海南乡镇崛起的新兴力量。海南真正的魅力在183乡,在每一个乡镇的山、水、树、木之中,在每一个乡镇的人与人之间。“我们希望有一天,人们赞美说,‘海南,最美的风景是人’。”陈统奎对记者说。

  本届返乡大学生论坛发出“183乡向前行”的呼吁,来自论坛发起人胡诗泽提出的“就近服务家乡”理念。在胡诗泽看来,“就近服务家乡”的两大优势:第一,就是公益成本很低,比如志愿者如果是上海人要去贵州、四川、西藏里面支教,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成本都很高,因为一张火车票都很贵,更不用提飞机票了。第二就是他们不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而我们就知道我们服务的父老乡亲和孩子们他们的语言、心理,以及他们的需求点是什么。同为从海南走出去的年轻人,胡诗泽与陈统奎2010年在上海认识,一见如故,在“返乡大学生”的概念中很合拍,胡诗泽把他们的相识比喻为“很美好的遇见”。胡诗泽希望发动更多大学生返乡,成立像陈统奎带头创建的博学生态村发展理事会一样的社会经济组织,再造魅力新故乡.

  “就近服务家乡”并不局限于“我要回家乡”这个概念,而是可以理解为“我让某些好的东西到故乡去”,不是一个单纯的“身返”。只要你所做的能起到反哺家乡的作用,都可以理解成返乡。在论坛开始的第一天晚上,复旦大学吕新雨教授提到了一个“资源的诅咒”的概念,即当一个地方存在丰富资源的时候,这个地方的原住民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海南现在打造国际旅游岛,已经有人在对着块土地的资源“虎视眈眈”,这样的形势如果没有什么力量来改变,那么,这个“这个资源的诅咒”一定有一天在海南发生。“我们的返乡应当以保护海南人民利益、维护海南的文化以及保护她的独特环境为宗旨。因为我们应该是秉着感恩的心态来回到家乡的。我们不仅仅是要返乡就业,更重要是是返乡服务,真正地为海南做一件事。”参会者中山大学学生沈果林对记者说。

  “我们希望我们的海南岛是一个充满温情和热度的家园,让海南有如家一般温暖。”陈统奎说,如果

  每个人都能多一分了解这块土地,就会多一分关怀。

  半农半X的生活

  8月8日下午的论坛闭幕式上,论坛承办单位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上海财经大学社会企业研究中心、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和花梨之家民宿共同发布了一份《海南宣言》,倡议将8月8日定为返乡大学生日,从支持大学生返乡做起,掀起一股自主自愿自发的精英返乡热潮,经过10年、20年的沉淀积累,营造我们共同的新的美丽乡村。

  宣言指出,乡村再造或重建之路是经历过大规模都市化和工业化、现代化之后的所有国家的一个必经历程,这是一条回归之路——重新吸引社会精英返回乡村,利用他们的知识和创意,采用社会创投等方式,成立各种社会经济组织参与农村发展,使传统、落后、贫穷的农村能够尽快转型成为结合有机农业、生态保育和休闲体验的新家园。

  从《海南宣言》中记者得知,论坛发起人将发起成立全国性的“返乡大学生创业联盟”,并将在上海注册民办非企业单位“返乡大学生创业咨询中心”。作为配套,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将设立“返乡大学生社会创业专项基金”,并通过建立友成志愿者驿站的方式,支持回到贫困地区创办社会企业或公益组织的大学生创业,每年预计支持10到20个返乡创业者。今后,返乡大学生论坛一年一届,通过论坛的理念引导和经验分享,支持城市精英到乡村进行社区营造和社会创业,打造一个个具备人文精神、产业特色、教育体验、社区关怀、生态资源保护、可到访并与外界互动的乡村社区。

  以本届论坛为例,它主要倡导了一个“半农半X的生活”理念,分享者是“半农半校长”的海南定安县潭黎小学校长陈显德。在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的支持下,今年初潭黎小学开辟了校园里的两块荒地,办起现实版“开心农场”,创意是让同学们体验劳动的乐趣,体验生命的成长过程和收获的喜悦,同时也为城乡儿童搭起平等交流的桥梁,吸引优质的社会资源过来帮助乡村的孩子。

  办开心农场后,每天下午下课后,陈显德便和师生们一起开荒种地,每天劳动结束后,孩子们都追着他问:“校长,我们什么时候能在农场里面种菜呀?我想种玉米,我想种花......."陈显得把地规划后,分给每个班一块,每个老师也可以认领一块。更大的一个变化是,创办开心农场后,他把家安在了学校,并在开心农场里认领了一块地,种上了自己喜欢的玉米,豆角和地瓜叶。

  “周末是我们一家最快乐的日子,妻子带着孩子从县城回潭黎,我们一起劳动,一起采摘蔬菜做饭,然后其乐融融的一边吃饭一边欣赏校园的美景:各种小鸟在郁郁葱葱的的树间飞来飞去,可爱的小松鼠在枇杷树上窜来窜去,寻找成熟的果子。这样的半农生活令人陶醉。”陈显得这样描述他的新生活,“半教的生活,让我回归自己的同时,也能够贡献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届论坛,我们邀请了著名企业家叶莺女士来演讲,并让陈显德做一对一服务。当叶莺听说陈校长的小学里有一个开心农场,不顾从伦敦奥运现场赶到海口的旅途疲劳,立即从会场驱车去学校参观。在那里,叶莺看到了一座校舍简陋,但孩子快乐大方、活跃可爱的乡村小学,同时看到一名返乡校长在一所小学一呆就是12年的坚守。在主题峰会演讲中,叶莺2次向陈显德致敬,坦言如此清苦的乡村生活她做不到,但是陈显德做到了。200多名与会者向陈显德报以热烈的掌声。

  开心农场开办半年来,迎接了海南中学国际班、海南日报社亲子行等城市来的学生团队,他们与潭黎小学的孩子一起在农场里体验劳动,这些在优越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有些连锄头都不会握,要靠乡村孩子的帮助。这也让乡村孩子找到了自信。在教室交流的环节,也让乡村孩子看到了与城里哥哥姐姐的差距——他们能言善辩,能歌善舞,而自己却害羞的说不出话来。

  陈显德意识到:乡村的教育不能再是机械的知识灌输,而要多创设条件注重体验教育。从此,每天早上,他在学生到校前就来到校门口,主动微笑地跟每个孩子打招呼问好,放学时又在校门口与他们道别。短短几个月,潭黎的孩子脸上充满了自信,完全没有一般乡村孩子的胆怯和害羞叶莺告诉大家,陈校长可以叫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试问有几个校长能做到?

  日本作家盐见直纪在《半农半X的生活》中讲到:一定有一种生活,不被时间和金钱所迫,回归人类本质;一定有一种人生,在作自己的同时,也能奉献社会。这正是陈显德所追求的生活与人生。半农半校长的生活,陈显德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别人或以为清苦,陈显德却乐在其中,并造福于师生,造福于社会。

【返乡大学生演讲稿】相关文章:

返乡散文03-28

返乡手记散文05-21

2017返乡大学生活动总结07-17

返乡新春活动方案01-12

返乡的故事高中作文05-06

返乡抒情散文03-11

返乡现代诗05-23

2017暑期返乡大学生活动总结07-17

2017返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