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呼兰河传》有感

时间:2023-12-25 16:03:2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呼兰河传》有感15篇(热门)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呼兰河传》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呼兰河传》有感1

  一座小城,天寒地冻,小团圆,外祖父……这是每当我想起《呼兰河传》这本书时,脑海里就浮现出来的词语。

  初读,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悲伤。“他们看不见甚么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这是萧红对家乡百姓世世代代悲哀的描写。在呼兰河小城中,二伯是多么努力要强,他想出人头地,奈何封建的社会不断用打压来磨灭他的信心;小团圆媳妇是那么乖巧懂事,却总遭到婆婆的毒打——她狠心地虐待一个几岁的女孩,甚至活活用开水将她烫死。

  读到这里,胸口有一股愤怒油然而生。我恨不得将封建社会的条条框框撕碎,让小城里的人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机遇,让他们发自内心去敬畏生命,不再冷漠自私,不再重男轻女。

  再读,则带有一种淡淡的怀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在祖父的后花园里,一定是人性善良的最美词汇。萧红的童年是与祖父一起度过的,祖孙在蓝天下一起嬉戏玩闹,玩累了则仰头大睡,自由自在,这是萧红在小城中少有的欢乐。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把小小的我留给祖父母照顾。祖母很疼爱我,但凡我磕着碰着,她总会小心翼翼地为我擦药,念叨我太不小心了。祖父也常常带我去玩闹——我们去果园摘水果,到溪边喂小鱼,去田中种菜捉蝶。那时候的我是多么快乐自在!读到这里,我眼中的`热泪悄悄流了下来。

  如今,我在书中读到的,是对人性的思考。都说黑暗的社会会抹杀人性,我觉得贫穷更是人性泯灭的重要原因。因为贫穷,母亲不会担心自己孩子受冻的脚,而是害怕孩子将家中唯一劳动力的父亲的鞋子穿坏。“像老虎扑食一样,抢过孩子脚上的鞋”,任凭孩子在后面一路哭着回家。读到这里,我很庆幸在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现在的我们不会因为贫穷而迷失自我,不会因身份低微而无法出人头地。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当下的生活,努力向上,将来为故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故乡既爱又恨,说到底还是情之深,爱之切。

读《呼兰河传》有感2

  这天,父亲无意中借来了一本书,说要我看看,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我接过这本书,上面写着《呼兰河传》四字,我带着这本书来到自己的房间,默默地翻开,静静地看了起来。

  《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呼兰河传》中的那个单纯的“我”在经历几许变故后,漂泊动荡的生活让她拾起记忆的碎片,并利用这些碎片编织成她记忆空间里的梦幻,在那远离尘嚣的梦境里她守望现实生活的孤独寂寞与凄清。作者以自己零碎的记忆编织出的《呼兰河传》让人感觉到了深深的悲凉。那些作者童年的音符陆续挂在我们眼前,述说着作者童年的回忆,凄凄凉凉。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在默默中,生命在缓缓的流逝,带着凄惨而温馨的记忆,流逝……

  《呼兰河传》中的冯歪嘴子很坚强,面对着贫穷和旁人的冷嘲热讽,依旧乐观的活着。有二伯忠实勤恳,最后逃不过时间的流逝逝去。小团圆媳妇很悲怜,在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汤驱鬼后病好转,静静迎来的却是命归黄泉的悲哀事实。文中还有很多的人物都是个性鲜明的。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写这本书时,仿佛很悲伤,她写这本书可能是为了用童年的回忆,来慰藉着自己孤独的记忆。《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一些为命运的悲苦而失去信心的人,那些人都不够坚强,而相反作者萧红的命运也如此,但她还是如此坚强,在文中用笔述说着童年的回忆。作者很怀念家乡的一切。

  作者很平静的等待着自己的未来,几乎已经知道未来发生的事,知道自己生命流逝时的孤独无助。感、感觉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在默默中,生命在缓缓的流逝,带着凄惨而温馨的记忆,流逝……

读《呼兰河传》有感3

  “在死水一般的生活里,唯一起着作用的是历史的惰性力量。呼兰城的子民们正是无怨无尤地在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成规中生活着。”这是钱理群给萧红《呼兰河传》的评价,这本书也给了我许多面对生活的启示。

  萧红的童年并不是那么完美,但她的祖父给了她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正是这本书,记载了萧红的童年往事,也饱含了她对呼兰河深深的爱。书中每一句话都抒发了萧红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情,她的童年是从憧憬自由和光明出发的。

  萧红童年的自由是一种天性的放飞。她祖父的花园就是她的游乐场,在那里,她可以追蜻蜓,啃黄瓜。每一次和祖父在园子里,她就跟祖父转,祖父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有时会帮祖父种菜,但只不过是在瞎闹。在她眼里,整个大花园都是自由的。她的眼里,蝴蝶、蜻蜓、蚂蚱都应该有自己的自由。每一次当别人提到呼兰河时,我脑海似乎常常浮出这样的美好场景:一个小女孩的身影,一只被女孩追着跑的蝴蝶,一个被咬了半截的黄瓜;我又仿佛听到了一个女孩欢乐的笑声,一只蜻蜓振动翅膀的声音,春涧流淌的泉声。在别人眼里,萧红的童年不那么美好,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小城里,生活也不像现在那么高科技。但是我觉得她的童年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这种自由并不是没有负担的`自由,而是能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自由。

  相比之下,我们童年的玩具可能确实比他们丰富,高科技。他们的玩具很稀少,但他们会自得其乐,常常会把一个我们觉得无聊,索然无味的东西玩出不同的花样。他们每天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他们以植物为伴,动物为友,每一天都能享受大自然的自由美好。而我们现在的玩具比他们多得多,但似乎感触不到大自然的美。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被机器、电子产品取代了大自然的生活中。我们做不到每一天都不接触电子产品,但愿有一天,我们也能放下电子产品,感受大自然的自由、美好!

  自由,是人本身,它创造了我们活动的空间。让我们向自由一起出发!

读《呼兰河传》有感4

  寒假期间,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走到人生尽头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当时,萧红虽然还不到30岁,但身体却很虚弱,战争的破坏和感情的冲击使她长期身心疲惫,患上多种疾病。与此同时,她的文学水平、创作理念和技巧也达到了顶峰。这本书分为七章,里面的内容与现在或未来无关,只是萧红对童年的回忆。她既没有美化也没有丑化,而是以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漫长的旧梦。呼兰河小镇的人既善良又丑陋。民俗的描写让我领略到了呼兰河小镇的风土人情。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时,我的心和萧红一样愤怒。她才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但她早就被卖给了老胡家做童养媳,没有母亲的`痛苦,这已经够可怜的了。但即使她努力工作,她仍然会被婆婆殴打和责骂,并遭受“教导”,这是为了让她更听话和理智。《呼兰河传》既没有批评,也没有谴责,反而流露出一丝幽默和调皮。

  《呼兰河传》也是东北民间文化的说明书。萧红为人们不知道的故乡作传,为一群卑微的凡夫俗子作传,体现了萧红独特的写作视角。儿童讲述的《呼兰河传》看似松散跳跃,但并没有脱离整体结构。也正是因为借用了孩子的语气,小说才显得简单朴素。萧红用她动人的笔调描述了她童年的趣事。希望大家也去看看吧!

读《呼兰河传》有感5

  在寒假中,我品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讲的是呼兰河城的民风民俗,书中也写了这个小城的种种风光,令人产生了向往之情……

  这本书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我们大家讲述了许许多多的小故事。

  呼兰河真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小镇子,这里的人们朴素善良,但是大部分都不愿意表现出来。祖父是作者最喜欢的人,他们祖孙二人天天在一起玩耍,祖父一直惯着儿时的作者,她想要什么,祖父就竭力怎么做,是那么的和蔼善良。再就是老胡家。他们家本来是一个家境还说的过去,生活不富裕,但是十分幸福快乐的。不料,小团圆媳妇嫁进来以后,婆婆和丈夫就时不时地虐待她,说是这孩子没羞没臊的,然而不久后,团圆媳妇死了,这一家也落寞了。至于冯歪嘴子,他的命运也是十分凄惨,妻子死了,剩下自己与很小的孩子相依为命。但是他冒着别人不信任和鄙视的目光坚强的活着。有二伯则是一个说话语无伦次,有时候也蛮不讲理的人,着实让人捉摸不透。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呼兰河城的民风民俗,看到了那里人的朴素和善良。在那个时候,人们不像现在这样为了钱而拼上命,而是知足的就这么贫穷地活着。在那个社会,没有现在社会这么多的勾心斗角,也没有这么多的阴谋诡计,人们虽然比较粗俗,普遍没什么文化,可是心中却装着正直和善良。虽说都比较好事,但是也从不藏着掖着,有什么都说出来。

  不过在那个社会也不完全是完美的`。在那个还有些封建思想残留的年代,人们都相信鬼啊神啊的,一看到那些所谓的“神人”,就不管人家说什么都相信,而且那时的人们也不是那么自由民主,有很多事都不能干,小孩子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被家中大人们殴打。也很可怜

  但是还好,现在一切都好了,我们的社会变得团结和睦了,那些封建的旧毛病也都烟消云散了,如此幸福的我们,还有什么不努力的原因吗?

读《呼兰河传》有感6

  寒假时赵老师推荐我们读《呼兰河传》。我知道这个消息后脑中就冒出了一堆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给呼兰河立传呢?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有哪些人物于是,我带着这些疑问翻开了这本书。

  把这本书看完后,我陷入了深深的遐想。

  作者萧红用平静的语气讲述了呼兰河这个小城中发生的一个个悲剧,但这些悲剧大多都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无知和愚昧所引起的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泥坑,有六七尺深,人和家畜无论在什么天气中都会遭殃,淹死过小猪,也闷死过猫狗等动物。人们为了避免这种事的发生,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也有,可就是没有说把泥坑填平的。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们啊!自己要顺应一切,这绝对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中一直写我家的园子是很荒凉的,这就引出了后面的一个个悲剧。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才十二三岁,就被卖了出去,稍有不慎就会被打,最后死了。与其说他是被吓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害死的。我还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在黑夜中小心地活着,而自尊心极强的有二伯;刻薄无聊的老厨子从他们身上发生的悲剧中,我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可以出生在现在这个时代中,人人自由,人人平等,没有不公平。

  这本书本身没有颜色,但其中讲述的一件件悲剧,却慢慢的给这本书染上了灰色。

  《呼兰河传》读完了,然而我的心情却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幅灰色的画面中!

读《呼兰河传》有感7

  “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读完《呼兰河传》,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在萧红的文字中,隐着一座装载美好的小城。

  小城很孤寂,很渺小,但尽是人间百味,藏满了人们的朴实与民间的繁杂,读到深处,涓涓流出的'是思念。循着文字,似乎已经能听到邻里街坊在七嘴八舌的谈论声,还能听到车夫在石板路上拉车的脚步声,也能听到卖菜的农贸商人招呼客人的吆喝声。小城虽孤寂,但都是一个个淳朴的灵魂塑造出来的,展现出一番热闹景象。

  我向往如此简单且美好的小城,连字的缝隙里都透着别样的情感。这座小城好似如今的每个人,在偌大的世界里迷茫,孤独的像一艘在大海里独自航行的帆船,但心里却永远是满腔热血,繁杂但带着朴素。每个人心里都有座小城,但好像从未被发现,也许在心中的小城里才能拥有如萧红的文字中那样单纯的情感吧。

  所有人都在命运的洋洲里奔波,或许有时候会深感疲惫,但我们依然可以心怀美好,去看到生活中的爱。就如那座简单美好的小城,它永远是萧红心中明媚的春天。

读《呼兰河传》有感8

  在这本书中萧红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将小城的种种,如涓涓小溪娓娓道来。

  初一提笔,萧红就写呼兰河的荒凉。通过对年老的人、赶车的车夫、卖豆腐的,卖馒头的等人物的描写,突出天气的冷。萧红在介绍呼兰河时,先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再一点一点地详细介绍。描写,是萧红的强项。小城里的人们,每天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每当有小石子击破沉寂的水面,都会引起注意。人们为着那些不经常发生的事情兴奋着,不管那些事情是好的,还是坏的。透过平淡的文字,我们仿佛能看到萧红在悲悯,在哭泣,为了那些呼兰河人生存状态的无奈与可悲。一切的.残忍,在小城里都被看作最极其平淡的事。

  人的人生,就这样被萧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了,生与死的意义,在这里,都没有颜色。人,如同树上的一片叶子,似乎自己的出现,就是为着有一天能无声无息地重归尘土。

读《呼兰河传》有感9

  通读完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感受最深的便是呼兰河这座小城里面的愚昧无知贪婪——人性的一切丑陋,都似乎在这里集中了起来。文中出现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三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有的受尽欺压,有的愚昧无知。

  然而文章用的语言却十分朴素,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天真而又烂漫地述说着她眼前的一切,读来更加令人回味无穷,具有很深的讽刺意味。文中“我”见到有二伯偷东西,而有二伯也恰巧遇到“我”,在“我”一个孩子看来,有二伯是见到“我”偷东西,“我”心中却先着了慌,这样的写法让人感受到“我”的天真的同时,也看到了有二伯的无耻,颇具讽刺意味。文中还有“我”见到冯歪嘴子的孩子,觉得小孩好玩,冯歪嘴子的房子零下几度也很好玩,但实际上,更让人看到了冯歪嘴子的凄惨境地,令人沉思。

  但这样的语言也并不是全盘反讽,天真可爱的语言,为这篇文章也添上了几笔欢快的颜色。文中描写“我”和祖父读诗的描写,对祖父的描写,都具有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我”读了诗以后,每次都不满足,要求祖父再来一首,祖父就会说道:“就一首。”读完后“我”又会“耍无赖”,要求祖父再来一首,每每读到这一幕,我就感觉很温馨,脑子中就浮现出:在温暖的炕上面,一老一少就在那里嬉笑,屋中的热气和气氛的温馨让冬天不再寒冷。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全是用着那个年代所说的“大白话”。缺少文学的优美,但又不缺乏优美。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团圆媳妇这个人物。

  团圆媳妇最初来到婆婆家里,“我”看到的团圆媳妇是始终笑呵呵的.,面色乌黑,令人想到一个天真的少女形象。可是随着作者的笔,团圆媳妇开始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天天遭到打骂。可是“我”每次见到她,她始终是笑呵呵的。后来被打生病了,却越来越离谱,街坊邻居们的各种药都是一片好心啊,可却让人看得如此愤恨无奈。接着跳大神,接着抽帖……每个人都是起一片好心,可却又有谁知道这明明就是虐待!到最后将团圆媳妇在大锅里煮,让人看得字字惊心,其中对群众的描写很有鲁迅先生的色彩:无恶意的看客。看着团圆媳妇被煮,个个来帮忙把她按下去,可是当把团圆媳妇捞出来时,每个人又成了菩萨心,上去要救团圆媳妇。群众的无知愚昧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以最天真的话,述说着这样最残酷的事实,读来令人深思,令人沉默。呼兰河是那一个时代的泪珠,落在读者的心头。

读《呼兰河传》有感10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这个周末,我读了萧红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就像一幅多彩的故乡画,就像一首凄美的歌曲;它朴素清丽,却又沉郁细腻。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时,我的心里很纠结,和萧红一样愤愤不平。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萧红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原本是一个健康、快乐、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虽然她拼命的干活,但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

  见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读《呼兰河传》有感1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我读完全书第一个感受。回头想想,书名《呼兰河传》就有着鲜明的一种印记或是别有意味的标识,我去过的地方不多,但生长在虹桥镇——据传因桥梁远眺宛如长虹卧波而命名的古镇——桥梁众多,水道纵横,对溪河湖海总有一份自然的亲切熟稔,绝没听过“呼兰河”这样的名称。“呼兰河”、“呼兰城”一经叫出,咀嚼不出小桥流水的江南气韵,却能咂摸出独具特色的北地风情。

  这风情在萧红笔下不是壮丽无边的风光景致,不是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也不是惊天动地的情情爱爱,就是一个童真质朴的孩子的所见所闻。真,真实地怀想,真实地展露。

  呼兰河的人们怎么活着?“一天一天的,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呼兰河的人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们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回答“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读到这些,给人的感觉是非常麻木和无趣的。对他们来说,一日三餐有块豆腐吃,有大酱下饭都是奢侈的事情,“温饱”二字已占满心胸,榨尽所有念想,容不下旁的了。

  “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顿生民生之多艰的悲凄感!呼兰河的人们也是可悲可恨的。赶车的老胡家接来了团圆媳妇——12岁传做14岁的童养媳——婆婆从最开始的'下马威,到打骂、烙铁、请大神各种迷信行为摧残折磨,难以置信的是起因只是团圆媳妇的天真活泼,而不是媳妇样的毕恭毕敬。其间各种请大神、偏方“治病”都称得上酷刑折磨,最终无数看热闹的人,看着12岁的赤身裸体的女孩在大缸里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善心的人上去施救,救活过来后善心的人还要按着团圆媳妇的头接着浇热水。这般冷漠、愚昧的一面,堪比魔鬼。

  萧红的《呼兰河传》语言有着独特的幽默与童真,但有些地方令我觉得絮叨和凌乱,可能是未入其境,不得其意吧,《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也没读出独特见解,有机会再细细品读吧。

读《呼兰河传》有感12

  一座普普通通的城,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

  在这座再普通不过的小城里,有两条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在这群普普通通的人中,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别致之处,但他们都是有一个共性——他们对生活都抱着麻木不仁的态度,生老病死皆听天由命,却对于鬼神有着极大的.依赖。在他们之中,又有几个再普通不过的人生。团圆媳妇的悲惨故事,冯歪嘴子的舆论人生,有二伯的“绝后”传言,这些在这座小城里都是大家习以为常却又爱作为饭后谈资的东西,是这群“混日子”的普通人里典型的例子。

  在这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中,主人公总是爱和她的祖父享受这座小城里的闲暇时光,后院总是“我”的快乐源泉。除此之外,大泥坑、豆腐店、染缸房、漏粉店也都是充满着故事,日复一日,每日似乎都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

  但是,这样普通的三者在萧红笔下,相互碰撞,又生出了令人难忘的新颖。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除了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故事,令人难忘的还有萧红不一样的笔触——呼兰河这座普通的小城拥有着不普通的美景。呼兰河的火烧云特别的夺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了。红公鸡变成金色的了,黑母鸡变得紫植色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红堂堂、金洞桐、半紫半黄,半灰半白合色、蔺萄灰、大黄梨、紫茄子……真是色彩缤纷,绚烂至极。不仅那晨景图,火烧云,不仅那园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我历历在目。

  就这样,我记住了这座有着不同的人情风俗的小城——呼兰河城。

读《呼兰河传》有感13

  读了《呼兰河传》,感触颇深。不知为什么,这本书总是深深地吸引着我。可是读着读着,我又伤感了起来。

  小城的冬天之冷让我印象深刻。那种冰天雪地,在作者笔下的场景让人读起来仿佛是身临其境一般。

  东二道街的那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也让我印象深刻。其实这个坑完全可以填上,可是小城里的人们都不愿意去填平这个坑。一来则是这个坑可以让很多路过的牛马或者鸡鸭甚至是路过的人们陷在其中,这可是顶好的热闹,人们可以前来观望欣赏,说长道短,也不失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消遣;二来是小城里的大部分人们生活过得甚是拮据,他们可以这个坑为名头,心安理得又堂而皇之地吃又经济又不卫生的瘟猪肉。他们的自欺欺人,和局限性,让人同情,也让人心疼。

  可是读到人们的无知和愚昧之处,我是极其生气的。小团圆媳妇,曾经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活泼开朗。可是胡家婆婆“为了她好”竟用愚昧的三步曲:毒打、跳大神、洗热水澡将健康的小团圆媳妇这个少年女子虐杀了!还在豆蔻年华的团圆小媳妇啊!

  人的愚蠢和残忍,可怕得令人发指。小城里的普普通通的百姓,美其名曰为善心,可正是他们所谓的“善心”,残害了多少人呢!他们的人生理想是简单的,长大了开豆腐坊就觉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们的人生要求是简单的,不要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就行。当然,他们也勤劳、纯朴、忍耐、善良。但如果这些品格一旦与愚昧、麻木、野蛮、迷信、保守等精神顽症联手,那么这些品格尤其是善良就会变得相当残酷相当可怕。这些所造成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这种变形的善良,使他们纵容一切丑恶的滋生,却扼杀积极向上事物的发展;胡家婆婆“为了小团圆媳妇好”竟用愚昧的三步曲:毒打、跳大神、洗热水澡将健康的小团圆媳妇这个少年女子虐杀了;王大姑娘自己作主嫁给了冯歪嘴子,违背了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于是乡邻们冒着严寒去“探访”、“作论”、大兴舆论挞伐,结果王大姑娘在寒冷的夜里死了。

  就是这些人所谓的.善,把真正善良美好的人给害死了。我想小团圆媳妇自己做梦都没想到,洗澡竟然把自己的生命给洗没了,多么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啊,多么可悲的底层民众啊!

  我一直都难以忘记在王大姑娘和冯歪嘴子在一起前,她的声音响亮,院里的人就夸她为人干脆利落;她挑水又多又稳,人们就夸她踏实能干;她个头大个,人们就夸她健康好生娃;可是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大姑娘就嫁给了冯歪嘴子之后,她的声音响亮变为了不成体统;她的挑水又稳又多成了不像话的姑娘家;她的个头大个成了好不了的一个人。人的愚昧和偏见是有多么的可恶又可叹啊!

  在寒冷的日子里,王大姑娘一家只能用草当被子。可是院里的长舌妇们还是穿着靴子带着帽子,在门外窥探,窥探之后再添油加醋乃至无中生有给王大姑娘做传。都说人言可畏,院里的人在吃着人,而且眼不跳,心不惊。

  如果没有祖父,“我”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啊。祖父教“我”念诗,每每读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时候,一种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惆怅油然而生。春去秋来,世上的人也是跟着新面孔换旧面孔。

  都说雁过留痕,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那就不要白白走这一遭,努力用心地生活,真实快乐地生活,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好。

读《呼兰河传》有感14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地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在她笔下,别有一番风味。

  在那个被丑陋规则重重包围的'旧中国,呼兰河写满了无奈。那个和萧红年纪相仿才12岁的小团圆媳妇,原本以为在富人家就能过上好日子,却没想到才短短几天,就受尽折磨命丧黄泉。

  萧红的童年亦极其不幸,唯有祖父的爱就如同一团珍贵而温暖的篝火照亮和感动了她,“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童年的爱与恨都绘声绘色地在《呼兰河传》一一展现。

  “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我特别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那些好的与不好的,在萧红眼里,极为分明。只有积极乐观,没有悲哀丧气。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能使萧红成为一位成功的女作家的吧。难道这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在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心里想的不应该是失落气馁,而是心中存有希望。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挫折打败,才可以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如果遇到一点不顺或坎坷,就灰心丧气,这样,就算任何再简单的事也会变成极难的。心中畏畏缩缩,就不会战胜困难,就不会成功!只要心怀希望,充满正能量,一切困难都会拜倒在你的脚底下!

  我们的生活中,何尝没有这些那些的困难?我听妈妈说有个学校的大姐姐因为学习的压力大,没有快乐自由的童年跳楼自杀了。我觉得不可思议,生活在蜜糖中的我们太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爱,以为自己没有自由快乐,整天在题海中喘不过气来而牢骚满腹。我们来比比萧红,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在她的生活里,有多少委屈、困难,但是她的心里仍给快乐和希望留了一席之地。是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拥有乐观积极、充满希望的心去对待,你的天空会一片晴朗。童年不同样,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童年记忆中无论是美好或不美好,都是生命必经的旅程,好好活着,好好珍惜,活出我们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读《呼兰河传》有感15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

  初识萧红,是因为三大影后——李冰冰、汤唯、宋佳都曾在影视作品或话剧中饰演过她。而恰巧在毕业设计的时候,我选择的课题是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丁玲和萧红是黄金时代的女性作家代表,她们代表着时代的女性意识,是近现代女性思想启蒙的先行者。时代创造了她们,她们为时代发声。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1940年创作于香港。小说共7章,文学巨匠茅盾为之作序。萧红以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追述了家乡呼兰河小城的平凡人物和生活琐事,控诉了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旧社会。《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录,关于故乡,关于童年。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初读《呼兰河传》是轻松愉悦的,作为自传体的小说,会让人轻易地将自己置入故事情节之中,细碎的文字不会让你留下深刻的记忆。但倘若你真正地解萧红,你会发现《呼兰河传》所要传递的信息,并不如同你想象的一般。第二次读《呼兰河传》,是在看完电影《黄金时代》之后,了解了萧红,才能读懂萧红。

  萧红创作的地方,是一个简陋的房间,狭窄又阴暗。写字台上的油灯是整个空间里唯一的光源,光源映照下闪亮着的除了萧红深邃的眼睛,还有她手中那一支老旧的钢笔。尽管房间简陋、钢笔破旧,萧红笔下的文字依然是坚强有力的。呼兰河小城,生活着一群鲜明、低微、顽强的小人物,处处散发着特有的时代气息。萧红的文字纯净而真挚,以一个童真童趣的儿童视角,讲述着一件件小事,而孩童看见的,不过是一群灵魂居无定所的普通小人物罢了。

  呼兰河小城是一个灰色的封建社会,在那里,人的`生命不被尊重;在那里,人生轨迹被父母决定;在那里,人们用愚昧的言语掩饰自身的脆弱与无助;在那里,人们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幻想。可是,我在萧红的文字中,读不出一点悲哀。萧红用她温柔的笔触,控诉着那个时代。萧红生活的时代给了她无尽的苦难,也赋予了她深深的悲悯心,就像《呼兰河传》题记里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呼兰河传》中萧红饱含思念,怀念记忆中的故乡。回忆越是鲜活,越是反衬现实苦涩。萧红的文字,越是生动,就越让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她终其一生都在渴望温暖和爱。萧红英年早逝,在生命的最后,她虽有不甘,却也能凭着思念在每个星光闪烁的夜里,与曾经美好的时光道别。

【读《呼兰河传》有感】相关文章:

读呼兰河传05-15

读《呼兰河传》有感呼兰河传读后感12-09

呼兰河传作文04-05

呼兰河传的好词好句01-15

阅读呼兰河传心得04-14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3-24

读《呼兰河传》有感11-21

呼兰河传读有感04-23

读《呼兰河传》有感11-05

读呼兰河传有感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