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
听了史宁中教授关于20xx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受益匪浅,对一些之前不是特别明白的地方,也更加清晰了。
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数学内容就是有价值的数学。而数学内容的价值并不完全在教材中静态地呈现,它需要教师去思考、去捕捉、去开发,然后通过教学活动动态地渗透。因此,教师对教学的把握显得很重要。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要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并体现教材的价值。例如,教材上介绍的求比值的方法是“前项除以后项”,化简比的方法依据的是“比的基本性质”。教材中也安排了同时求比值和化简比的练习,但并没有将两者方法进行沟通。事实上,熟悉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师都清楚,只需用一种方法(即用前项除以后项)便可分别求比值和化简比,细心的学生通过练习也能体察到这一点,但道理何在?
通过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教学内容具有以下几点价值:
⑴它沟通了分数、除法、比知识间的广泛联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把新旧知识融汇贯通;
⑵在探究过程中能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如:举例验证,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等;看似一个平常的练习,却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我们的教材(尤其是旧版教材)中,不乏存在着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内容有待我们去开发,有待我们用新理念、新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些内容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2
20xx年4月颁布新课标后,我认认真真进行了阅读。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并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变,由传统的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以探索和引导发现的教学。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遵循新课标,上好每节课。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射。
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满分作文网;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促使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同样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既要保证学困生能学得进去,要保证基础学生的整体发展,更不能压抑尖子生的个性及特长,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对新课改,课堂上要放下“架”,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认真上好每节课,使得我的每个学生在每节数学课上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获得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3
周三下午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油田教育中心组织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的线上培训。通过本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刘主任从小学数学课标的演变、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以及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新变革几个方面为大家深入剖析了“20xx版课标”。
一、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刘主任提到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三、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4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这是数学最基础的运用。数学课程也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能通过对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比如计算飞船“摆脱”地球引力的速度,是数学;生产精密仪器的时候不断调整数据更精准,是数学;物理坐标需要数字记录,物体运动轨迹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是数学;化学反应的进行速度、反应程度,以及反应过程的吸热放热、化学方程式的表达,也需要数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所有涉及到计算的自然科学,全都与数学有关,而这些自然学科又相互融合,不断发展,衍生出各行各业。足可见数学之用的广泛性。
20xx年4月xx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年版),现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谈谈数学组老师的研读心得。
一、数学何以重要
数学,是每一个学生必学的一门学科,数学知识我们每天也在用。对大多数人来说,小学学到的数学知识亦足够,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会发现所学的数学知识越来越抽象,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而数学的尽头是“哲学”。这也正体现了数学“化繁为简”这一学科特点。数学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化,以符号式就能高度概括出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必然联系,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数学是什么”,课标在一开始就给出了概括性的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培养孩子理性思维的重要学科。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而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通过数学课程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标哪里有“变”
(一)确立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中的导向作用
新课标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确立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中的导向作用,把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我们需要明晰“核心素养”是什么。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见图1;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见图2。
图1核心素养的内涵
若用隐喻的方式来形容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会”,可以这样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即用数与量,图与形来观察现实世界。如一瓶水,用语文的眼光观察是“水”字的结构和笔顺这些语文元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是瓶子的容积和水的体积这些数学元素。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即将问题简化、抽象化,使得方法和思维可迁移运用到其他学科乃至生活中。如我们日常整理房间,就蕴含着数学中的归纳与分类的方法与思想。“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语言是连接着数学思维与现实世界的媒介,数学语言的特点是简洁、清晰、符号化。如我们学习的数,+—x÷><=,字母表示数,解决问题的算式等,就是教孩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及其与事物的关系。
图2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用核心素养来表述课程目标,让课标“目中有人”。此举以“立”带“破”,让教师在教授“有用”之知识中贯穿“大用”之学识。
(二)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在新课标的课程内容板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学由原来的两个学段调整为三个学段(见图3),且每个学段都有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
此外,各学段的主题变化较大。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反映了学科本质的一致性、表现学生学习的阶段性。课程内容结构化,必然要求要以结构化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如以主题、项目、任务来组织结构化的课程内容,这也是我校目前各学科对于新课改的落地举措。
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内容结构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无视知识点,而是要在知识结构中去重新认识和定位知识点的意义与价值,要在学生的主动活动中实现知识点的教育价值。
(三)学业质量的评价方式更加丰富数学学习活动的实践性与丰富性对数学学业质量的评价方式提出了更多的需求,除了常用的的纸笔测试以外,表现性评价、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方式的应用也更加综合和贴近学生发展实际。我校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就加入了表现性评价的新型方式,还引入了多元主体评价,自主评价等操作方法,反馈更全面客观,导向更加明确科学,更加综合且真实地为每一位学生画像,引领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发展(见图4)。
三、我们如何应“变”
从课标文本来看,学生素养发展,贯穿课标全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体现在课程学习结果的具体描述中。要促成素养落地,需要更多教育协同方的共同努力。
(一)数学要整体性和一致性学习在数与代数中,新课标把原来的四个主题变为了“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把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这是不是意味着小学数学更轻松了?这个改动,按照史宁中教授的说法,其实是“更注重数学学习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的体现。他认为,数学的学习必须要能“串起来”,也就是孩子学到的知识要能有迁移。1。要呈现有结构的概念
给孩子一个新概念,不仅要讲是什么,更要讲怎么比较,要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让孩子学会从一个知识点迁移到另一知识点,还能渐渐通过理解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2。要能将方法学以致用教孩子的方法要让孩子觉得“有用”“好用”,在过去的小学数学中,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很少,并没有让孩子形成代数思想。课标提出加强孩子的代数思维,就是用字母一般性代表数,让孩子建立初步的“符号意识”,为以后学习方程打下基础。让孩子学会用抽象符号表示对象,会是将来数学学习的重点。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了孩子学代数的两个层次:两匹马→□□上面这个式子代表了感性具体→感性一般,叫做简约阶段。
这个式子代表了感性一般→理性具体,叫做符号阶段。
让孩子学会用抽象的符号表示对象,会是将来数学的重点。
比如,孩子需要学会用符号表示对象的性质:
当n是正整数的时候,2n是偶数。
还要学会用符号来表示对象的关系:
小明的爸爸比小明大30岁,如果小明a岁,爸爸b岁,那就可以写成:b=a+30
还可以用符号表示对象的规律:
一辆汽车以平均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t小时后行驶了s公里。可以写成:s=60t
用符号表示对象的性质、关系和规律,是每个孩子都要培养的数学思维。未来也会从低年级开始渗透,比如让孩子接触这种式子:5—□□=2←→5=2+□□
用符号表示对象的性质、关系和规律,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培养的数学思维,如何引导孩子把一个个具象的内容,转化成抽象的符号,不仅仅是老师的任务,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多举例,以帮助孩子完成思维转换。
3、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实践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比较多,比如语文课本里的曹冲称象,也能跨进数学课例,孩子通过重现曹冲称象的故事,能够自己探索“总量等于分量之和”这样的数学概念。通过综合与实践这个主题是希望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孩子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和传统文化。
(二)更加重视对高阶思维的发展对比20xx年课标中4—6年级的要求,能看到新课标对孩子的思维能力的要求是有所提高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量变少,但是对于数学知识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却更为重要,更关注概念+性质的理解。以往的数学题目可以靠背,考的是记忆层面。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什么?但是未来的题目,将会更侧重考察孩子的数学思维层面,如:如果它不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它至多有几个钝角?也就是说,以后的题目将会更灵活,而不是让孩子简单地套公式,就能得出答案。所以新课标提出,要让孩子学会用推理的方式得到答案,重视推演的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经过小学数学学习,孩子们能探索出数与运算的一致性,形成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以形成更加高阶的思维方式;并能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以及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其他学科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创新意识。
生活处处皆数学。我们也可以尝试在孩子提出的问题中寻找数学规律,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测核酸要10个人一组、为什么买彩票很难中奖、为什么井盖是圆形的……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数学。数学之“用”不仅仅是书本知识与应试技能,“聚焦核心,面向未来”是对数学新课标研读的总结。背公式、刷题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知识最为重要的力量是对人身心潜能的激发和学习机制的改造,是对人性、人的精神世界的涵养,这时候,知识的内涵也从书本上的概念、原理、公式变成人在社会现实互动中的视野、立场和方法,变成了面对问题时的智慧与胆识,此时的知识才真正成为了个体力量,也就是真正的核心素养落地。数学之“大用”不仅在于启智增慧,更要能立德树人,把育人蓝图变成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5
我通过学习,思想上更清楚了,我们搞创新教学是时代的需求。下面谈谈我今后如何来搞好创新教学的。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使用新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要的`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二,搞好创新教学,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对新课程,教师要首先转变角色,确认自己的教学身份。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另外,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来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的实际出发,利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摸索新的学习方法,教师起到从旁协助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我们只有跟着新的方向,搞好创新教学,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自公布以来,短时间成为数学同行们交流的热点话题。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深入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的精髓,会让自身教学不走错路,少走弯路。通过一段时间的自学,自身对新课标也有些许体会和感悟,与同行们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一、夯实老内容,领会新导向
通过学习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xx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课程标准从20xx年出版到20xx年出版,再到今年的20xx年出版,基本上每十年改一次。今年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xx年版的还是有不少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要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主要依据。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发现新课标并不是高不可及的“高大上”的标准,结合实践来解释主题结构化的意义,结构化突显内容的关联性,有助于知识与方法迁移,促进核心素养形成。强调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特别介绍了具有整体设计思路与内容结构化有密切关联的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框架,强调了深度学习和单元整体教学可作为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路径。
三、新名词的理解要结合教学实际
我们老师往往纠结于专业术语的新名词,困惑于他人对教学的初步结论。比如什么是“整合思想”,就是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在小学阶段,更多的体现的是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感受”,在初中阶段,更多的培养的是其“能力与观念”。
四、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
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数学课程体现核心素养”和“如何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新要求”这样的系列问题会在我们学习课标时总在头脑中思考。通过思考感悟颇多:
1、社会文明的发展,影响和牵引着数学文明发展,要把数学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2、不能叫用字母表示数,应该称为用字母表示关系、性质和规律。
3、“学科实践”指的就是我们教学实践,是实际教学中我们该怎么做。
4、对学生的计算思维的培养如何落实?事实上,就是要培养学生有逻辑地思考问题。
5、“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三会”目标里,不光要看世界外在的,还要将问题数学化、抽象化,来解决实际问题,它都是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也就是说外在和内在的相结合。其具体表现更多的是内在的,例如:数感、量感和计算能力等等。
通过本次自学课标使我更能深刻的理解课标,让我去思考背后的教育价值和核心概念,促进我要能够质疑问难、反思自我、勇于探索、深入学习,从而掌握新课标核心思想的脉络,把握新时代教育思想的脉搏,凝心聚力再前行!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7
最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初中数学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初中数学是义务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很多的知识结构均是由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而来,并利用该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这也是我们常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的使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具体有以下体会:
一、授课过程中一节课的知识点要少而精,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吃透读懂,对知识的讲解要追本求源,把课本教材知识放在首位,同时还要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总结,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些都是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的。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成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课堂放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尝试并合作探究,让学生表现自己,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专研精神。
三、初中教师在新课标中的角色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生发展的示范者。
四、新课标的新变化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新变化:深化课程教育导向;优化课程标准结构;提高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我对学习新课标的最终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8
为期一天的初中数学教师培训会,得到了XX中学的大力支持。会议安排的紧凑有序,在XX老师风趣幽默的引导带动下,与会老师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无论从知识上,还是从思想上,都给我们以启示。会后,再去回顾培训过程,感受颇多。
1、出示目标保证质量
简洁的会议日程安排后,X老师及时给出了学习任务,做好评课发言准备,会后写出学习心得。有了学习任务,就有了学习压力,制约了原先那种学习就是放松的思想,现场秩序出奇的好,老师们认真倾听,捕捉亮点,思考疑惑,才有了评课时的跃跃欲试、精彩发言,成为会议的一大亮点。用刘老师的话讲:这是干教研员以来会场秩序最好的一次。
由此,我想,在我们的工作中,是不是也尝试着这样做,以求获得更好效果。
2、潜心观察激发思维
只有潜心观察,善于思考,才能产生思想的碰撞,灵感的生成。从十多位老师的发言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一点。如XX老师在两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出了两种课型的一般步骤和上课流程,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令现场的老师佩服。
3、善于捕捉及时整理
只有善于发现,随时捕捉,才有所感,既而有所发。听同一节课,甚至同一个问题,由于大家观察的角度不同,想法的不一致,认识上就会有差别。
中午休息的时候,大多数老师找个清净的地方午休,也有老师在树荫下聊天,留意一下,你会发现,更有老师,乐此不疲,学习在继续,他们在会议室里,伏案整理笔记,因此有了评课时的慷慨激昂,也赢得了同行们赞许的目光。
4、用心倾听精彩点评
十多位老师的评课,XX老师都给出了精彩点评。我们听过不同层次的课,有感却不知道从何而发,XX老师的点评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每位老师评完课,XX老师先是给予肯定,然后将评课老师的观点给予归纳,让我们听得心服口服,他总是强调,我们评课不分对和错,只有适合和不适合。XX老师还不失时机的抛出问题,供大家探讨,正是这种抛砖引玉,使得会场气氛一度高涨,老师们争先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使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解决的方案也进一步多样、细化。
5、自我反思学以致用
每次学习,我们都会认识到自身的一些不足和差距,都会给我们一些启发,都会感受到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淡忘了。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看着感动,听着激动,缺少行动。这是影响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跨越这个障碍,把认识到的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学以致用,才能促进个人成长。
学习能开阔一个人的眼界,丰富一个人的内涵。一天的培训结束了,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久远的,需要我们把感受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负责,为学生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有感04-06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2-30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8-3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01-14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1-09
小学语文数学新课程标准!03-31
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有感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