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时间:2022-06-12 18:58:2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通用16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通用16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1

  最初知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因为一篇公众号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荐大家去看。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特别好奇,对于一个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结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开了这厚厚的200多页。

  整体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复杂,但是思想还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认真读下来,心胸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不会再纠结于一点不放。这于我的确是有帮助的。

  但要说超越,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整本书并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比较松散。我在读每一个方面的时候会将书中的理论往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套,似乎如书中所说,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

  比如说童年记忆,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到很多有分析意义的童年记忆。或许有部分人童年记忆深刻,很有参考意义,可是对于记忆没那么深刻的人又该如何解析呢?

  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被惯坏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亲戚家不愿读书不愿出门的孩子。父母的娇惯和放纵,学校老师的忽视,使得孩子的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极度缺乏,从而变得不那么正常。当然,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并不仅仅只有这些,阿德勒还列举了青春期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由于年代久远,阿德勒的一些思想与现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异,但是把这本书当成现代某些鸡汤文的集锦是万万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爱的观点来说,这在现代也是不过时的。

  其实总体看来,阿德勒是想把自卑当作一个核心,然后用设法去补偿,但书中提到自卑的地方并不多,对一些个体的分析也不是那么严谨。不过整本书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方法论也总是积极向上的,应当算得上是一本好书。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2

  嗯,我自卑过,也将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种习惯,没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经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状况,还是从读了阿尔弗雷德的《自卑与超越》开始的。怎么讲呢,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书中讲,人自卑的一个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时候,我比较好强,认为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拥有,但是别人都长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觉得大学特别滑稽的是全模拟队个头1米92的大懋和我一个宿舍。这样的心理路程你们不懂,为了上课能和他们一样快,我简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来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较的标准又都来自于社会的共识,所以啦,有社会就有自卑。虽然文中讲的是个体心理学,但是怎么能逃脱社会的污。

  社会这个污妖王产生了太多的坏水。比如贫穷,曾今有一年春节,家里都买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时候感觉无助到极点,自卑到骨子,也发奋的去努力,只为改变。所以说,自卑也是人们超越的一种动力来源。有人会说,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为了追赶,而不是超越。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经不堪的自己。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原始积累,有人有钱,有人有知识,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源,对于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还有退路。有时候,最简单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较,有人选择避开众人,两耳不闻式的读书、封闭自己的交际圈,寻求短暂的平静,但这就像毒瘾,一次一次的将你吞噬,有人从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决,超脱自然,别人所谓的出世吧!我有时候选择阿Q精神胜利法,哄哄自己的内心,让他安静,有时候直面现实———————我虽然个头矮,可我身上的担子重啊。磨练的就是一种心境,这种时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触底没?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幸好,在这种心境的腾挪辗转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根源,我开始学着去解决他。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3

  这两天在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快读完了,感触颇深,引人深思,怕边读边忘,速速记下,日后勉之!

  我们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尤其那些被自己定义为失败者的人们,皆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缮。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问题“儿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经在逐渐地了解到自身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延伸到后来的校园生涯,再延伸到社会,接着又延伸到婚姻……有了这种渐渐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谓是细思极恐!我渴望自我修缮,在自我修缮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想想在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举例,我不断试图改变丈夫来适应我自己,并认为这样我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伤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与那个让我不满意的丈夫脱不了干系。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在没有得到自我修缮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观点都是有误的,无论我怎样从外界改变生活也不会走向正轨,就算我换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会让我满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都是双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馈回来的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想要改变身边人、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就要认识自我,个人认为“认识自我”是人生塔楼的基石,它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影响整个人生道路的方向,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救赎或是灭亡。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4

  最近我读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对自卑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其实吧每个人都会自卑,或多或少,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难免会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自卑并不可怕,但愿自卑之后,你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而不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自己有自卑感,在很多时候,她们觉得自卑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她们总觉得自卑是很消极的一种心里感受。但其实自卑并不可怕,自卑也不一定不好,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走出自卑,超越自我。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但殊不知,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就比如说,身材较肥胖的女生看到个子较纤细的女生,就会油然而生出自卑感,再比如说;当颜值较低的女生看到面容姣好的女生也会产生自卑感。她们只不过在放大自己的不足之处,究其原因,无非是对于自己过度不自信。当我们处于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努力走出来,尽管对自己某一方面不满意,但我们可以培养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从而找到自己自信的源泉,这才是超越自卑!

  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正是人类对自我所拥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获取了巨大的进步。而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5

  “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忘了是哪儿听到的,自己却深有体会的一句话:

  “一个自卑的人,必定也是一个自恋的人。”

  初时听到这句话是嗤之以鼻的,我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别人,怎么会是自恋的人呢?但是,不断地思考之后,却发现这就实情。正如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所说的。“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自己无法解决的,但为了让自己“争口气”,不想让自己显得很没有价值,于是强行要求自己去做,却发现自己做不来。接着,便会羡慕,甚至嫉妒那些会做的人。久而久之,便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行要求自己去完成本不能完成之事。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会产生自卑,大概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了。

  大概也是因为“我无法解决,却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这样的一个信念,才会有“自卑的人,必定是自恋,甚至是自大的人”这样的说法吧。

  生活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自己本身无法完成的。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去接受自己“无法完成”这样的一个事实。一旦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那么很多内心冲突就会缓解下来,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也会缩小。我们也就会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去获得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等。

  当你去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懂得了“自卑”所赋予你自身的涵义,那个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而且这种超越,绝对像开了挂一样,让你“扶摇直上九万里”。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6

  世间万千事物,我们会经历很多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对于我们来讲,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那么在生活中,它们赋予了我们人类哪些的意义呢?

  刚刚阅读完了《自卑与超越》中的相关内容:生活赋予我们的意义。本书的作者是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写的,他在文中提出,如果有人想脱离意义的范畴,而使自己仅仅生活在单纯的环境之中,那么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将与自己周围的人丧失沟通的基础,他的行为无论是对他自己,或是对其他人都毫不起作用,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

  文中还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人类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几乎每个人都只把这个问题和它的答案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而完全不管他的言论,我们将会发现: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特征等等,无不体现出他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生活的意义因人而异,也正因为如此,生活中的意义多得不可胜数。所有的生活意义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不同的人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却有高下之分:它们中有些很美妙,有些则很糟糕,有些错的多,有些错的少。较好的生活意义具有一些共同生活特征。较差的生活意义则都缺乏这些特征。

  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真实”指的是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所谓“真实”。如果还有其他的“真实”存在,它也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无法知道这种“真实”,这种“真实”也因此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从一出生开始,就本身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如果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那么这种“意义”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后天自己给自己赋予的。有些人喜欢普通平凡的生活,则过着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生活,这份安定便是他们赋予自己生活的意义,有些人喜欢多姿多彩的人生,喜欢冒险,对生活的这份期待和不确定,则是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的人生路选择各有不同,但是只要自己想清楚要过的是哪一种生活,喜欢哪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人生就是圆满。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7

  前段时间阅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受益颇多。这是一本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读物。其中,本书主要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消除自卑感以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一、三类孩子

  阿德勒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

  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阿德勒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二、家庭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童年对人的.影响极其深远。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有所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欣赏他鼓励他,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相反,过于宠爱孩子会让孩子十分依赖父母或其他最亲密的照顾他日常生活的人。我们都知道,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一个母亲如果不合格,那么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长。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因此,“爱”是一门深奥而又漫长的课程,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去经营,去摸索和探求。

  三、学校与老师

  除去父母亲的影响、家庭的影响,老师们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无孔不入的媒体也时常报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惊或惋惜的校园事件:因学业压力大而轻生的;因老师的责罚而做出过激行为的;甚至还有学生与老师大打出手的现象。媒体每次报道这样的新闻,无论过错在谁,都将老师推至风口浪尖。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走向极端的过程必然积压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动机或者说心理需求,那么“爱”与“责任心”在他们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为催化他们与老师、与学校、与社会对抗的增强剂。书中的几个例子很鲜明地表现了部分“懒孩子”与“捣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学生,也有几个经常被我以责任心的名义加以“关照”的,而自己上学年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他们走向“更懒”、“更捣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特有的优越感,而寻找这种变质优越感的本源正是他们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书对我很大的一个帮助就是:从心理上找到学困生的问题所在,再去解决学习问题,或许能事半功倍。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一盏指路灯,能够认识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穿越时空,与作者和作品进行灵魂的碰撞已经是一种幸福,而之后还能够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自卑与超越》,感谢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8

  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抗拒的。一开始就谈及人生的意义是奉献与合作,感觉这本书简直就是鸡汤文的翻版,又是在教好人变好。这本书吸引我的是自卑而不是超越,毕竟长久以来我一直因为各种事情而自卑。翻到前面的目录,关于自卑的只有第三章,而全文一共有十二章。于是找了下英文名《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大意应该是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所以这本书核心理念是自卑,但是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

  全书阐明人生的三大任务:职业,人际和婚姻。强调只有在合作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去完成这三大任务。认为每个人都存在某种程度的自卑感,在相互比较的环境中,无法绝对满意。其实我觉得这些情结不单单都是自卑,还有怯懦,恐慌和懒惰等。要克服这种自卑感,就得后期与人合作。接下来几章节都是具体分析产生自卑的原因。早期记忆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风格,梦境照应着现实,家庭中父母亲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对人格形成影响重大,特别是母亲。阿德勒提到母亲的责任:获取孩子的感情,兴趣和合作,这一点倒是很赞同。在学校中,老师的作用等同于母亲,更应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人生活环境,找寻他出现问题的原因,不以成绩为重点,而应该纠正错误的价值观。说的容易做起来太难了。接下来讲到青春期和犯罪,每一个罪犯都有他个人原因,从早期生活,家庭影响,学校教育,性教育各方面都能找出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不会和别人合作,或者是追求自我优越感的同时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 ?最后讨论到个人工作,婚姻的问题。工作是不可避免的社会性活动,从小就可以看出来端倪。爱情和婚姻表现在双方心心相印,身体吸引和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之中,在此基础上协调好双方友谊和工作的问题之后,两人可步入婚姻。在平等互待不追求个人私利的前提之下,生儿育女。

  职业,人际和婚姻这三个任务对我来说太难了。所学的专业可以做什么?我能用所学的知识做什么?想到这我应该首先要有一份工作吧,我的工作决定了我的人际,工作收入决定我的婚姻,决定过于绝对,应该是影响。那么我能找到工作吗?当然是可以,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吗?说不准。这时我想到我的小学同学,他做了八年的理发师,他买了房子跟车子,快要结婚了。这样看我挺自卑的,没工作,没朋友,没老婆。所以我们想看懂这本书,首先要理解作者说的自卑。本书里阿德勒的自卑完全不同于我们普遍认为的那种自卑。我们所说的自卑其实是“自卑感”,是一种情绪。阿德勒的自卑是和补偿一起出现的,而补偿是被他视作推动我们人格前进成长的根本性动力,他也把补偿说成是“追求卓越”。阿德勒的自卑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那样,是一种任何人都有的内心根源性的驱动力,几乎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他在书中着重讨论了残障儿童,宠溺儿童和被忽视儿童,尤其是对宠溺儿童着墨极多,可能正是因为在这三种儿童身上自卑感表现得最突出。如果你一定要简单的理解,那就是“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自卑),“正是因为不完美,才要去追求完美”(补偿)这个应该就是中文译名《自卑与超越》的原因吧。

  文中奉献与合作的意义,跟我们所理解也不一样。我们认为的奉献在前面要加两个字“无私”,也就是要忽略个人因素不受任何约束的纯道德。趋利避害是动物本能,但是社会给人加上了道德的枷锁。所以我们不愿意谈及奉献,总觉得没什么回报。但是阿德勒的“奉献”并不是这样。阿德勒的奉献自始至终都是和“合作”联系起来的。他的“奉献”实际上是指“社会兴趣”,可以理解成和社会的合作能力,融入社会的积极性,以及得到社会认可的程度等。阿德勒的“奉献合作”甚至还包含了西方的“契约”精神在里面。在婚姻的那一章,他反复强调婚姻双方彼此“平等”的重要性,并且直接把打破平等的行为视作“缺乏奉献合作能力”,这也是鸡汤里奉献概念完全没有的一点。可以这样认为是一种投资,有赢有亏。

  我们往往会选择两种方式来面对内心的自卑。一种是营造内心的优越感:比如我只要不去努力,就不会暴露自己的能力不足。一种是追求外在的优越感,比如我必须要比别人努力和成功,才可以掩盖自己。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9

  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提及构成人类生活中的三个问题是将人类束缚住的三种联系——职业、社会合作、亲密关系。接下来以"职业关系"角度剖析研究生的自卑感。不恰当的择业观给研究生带来了自卑感。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择业方向或者设定了一个不合适的择业目标(通常是高于现状)。"职业"这一词是与"职场"相匹配的,在国内,是与18岁进入大学选择的"专业"相关的。或许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笑话,北大有个学生本科、硕士、博士读的是三个不一样的专业,而且学的都很不错,教授问他毕业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然而这个问题他也没有答案。当然北大的平均水平我没有资格评述,只能从一般的方面思考不恰当择业观带来的弊端。从校园走出进入职场,工作的实际内容和预想的难免有落差,这个时候平衡两者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往往有些具有高自尊的人很在意自己的能力是否让自己满意的程度。如果他们在一个工作岗位上难以施展所谓的专业技能或者获得关注从而习得经验,一方面自卑感使得研究生们开始怀疑人生,)从学士到硕士都没有具体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工作岗位,甚至和某些行业的工作待遇对比产生巨大的落差感,另一方面强烈的自尊心使得研究生们,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很少与人沟通的同学把这份压力和自卑感隐藏在心里,当事情恶化心理发生改变的时候没有及时疏通,最终导致悲剧。

  那么如何消除心中的自卑感,从而达到就业满意的彼岸呢?第一,我觉得是要辨别自己的职业方向,如果学生没有意识自主地认识和选择,那么外界环境尤其是家庭和学校需要在这方面提供帮助。从这一点来看,父母小时候问的"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工作?"以及大学期间开展的各种职业规划课程和大赛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辨别方向是为了找到我们的潜在动机,培养职业兴趣,以发现使其具体实现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说一定可以找到自己适合的道路,但是可以了解那些不合适的方向。第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如阿德勒所说"职业的目的不是挣钱"。浮躁的社会之风使得我们中的许多人树立了金钱就业观,只凭收入的多少来看待职业的问题,仿佛大学里只有经济类和计算机类专业才值得学习。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10

  最近看到了《自卑与超越》的中间部分,是讲关于自卑者的心理以及如何援助,反观现在遇到的几个特殊儿童以及自卑儿童的现状,我发现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在身体器官或者智力有缺陷的儿童中,我们往往会陷入教育难题,怎么去帮助这些儿童克服其先天缺陷带来的心理障碍,走向不一样的状态?

  在与这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情绪的儿童接触中我们会发现他们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感觉能力较低。常常不能很好的感觉到别人想表达的意思,比如听讲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迟钝等。

  2、合作能力较低。在群体中与同伴合作会出现问题。比如,很少融入同伴合作,或者在小组合作任务中不知道该如何完成,甚至会走神,很容易游离于小组与任务之外。

  3、常常对他人的行为非常敏感。

  我们往往很想把他们从对先天缺陷的阴霾里捞出来,想用学习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想给他们补课,但是我们发现,补课无用。他们根本不把注意力放在这里。有时候,我们吓吓他们,他们便动一动,不管他们便不动,我们很奇怪他们的注意力与精力都放在哪里,去吃喝玩乐?可是哪一个方面他们可能都不是班里最突出的学生。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11

  可能我对好多事物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比如“自卑”这个词,本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贬义词呀,可当我看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后,它告诉我,这只是一个状态,它本身并没有错,而为什么被很多人认为不好,是因为无数的人无法用正确的方法去面对它,以至于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响。比如很多自卑的人,会用某方面的优越感来遮掩自卑感,而不是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自卑的确是一个不太好的状态,但是这本书告诉我,自卑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而且自卑的人如果能超越自我,那么甚至可以获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就,因为他们常常需要思考,在一个更低的状态下进行提升,他们常常需要给自己打气,不断得从失败中爬起来,这会让他们拥有常人难以拥有的坚韧品质,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名字里为什么会“超越”两个字吧。

  我曾经也是一个自卑者,在沟通这个方面。我一直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会因为自己的话无法逗笑别人而感到沮丧,也会因为找不到话题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拥有有趣灵魂的人。曾经我一度认为这辈子就这样了,可是常常觉得不甘心,好不容易来世间走一遭,怎么能这样算了呢?于是我疯狂的查资料,看书,我不相信还有用心学不会的东西,事实上正是如此,我慢慢得学会了如何沟通,如何正常的聊天,虽然有的时候还是会找不到话题,但已经好多了。

  小时候,身边的人都说“这小子很聪明”,那时的我觉得,我只要稍微努力一点,就能把这件事做好,要么是觉得刚刚懂了一点就不再深入学习了,觉得这知识太简单了,可后来我错了,我才发现,我的聪明也仅仅是和大家一样,我刚刚学就能明白的,他们也都明白,而我不明白的,他们也明白。我明白了不要光想着“我以前不会只是因为我懒,只要我学就一定能学好”这样的话,这是最无用的,若是我们懒人可以靠这个,那对于那些十分努力的人是极其不公平的,就如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已经不希望别人再告诉她“你很漂亮了”,就如一个本来很努力的孩子,你却告诉他你是因为天赋好才成功的,而忽视了他的努力,也许他本身并不比别人聪明,只是他比别人努力很多很多。我们更需要重视努力,而不应该总是盯着天生的东西,这东西本来就已经无法改变了,从出生的那一刻起。

  有一句话不是挺好的么,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赋,99%的汗水其实比1%的天赋要重要得多,毕竟天赋改不了,而汗水可以自己打拼,大家都是平凡人,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而且天赋这东西,我个人感觉也分为天生的天赋,和后天的天赋,我们要多找找学习的方法,比如背个英语单词,你强行记忆和我联想记忆,肯定不一样,可能有的人就觉得我天赋好,其实不然,我只是用对了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后天可以形成的天赋。主观上,我是认可大部分的东西都可以形成后天天赋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寻找这样的方法。

  今天是假期第四天,我在家看书,可以说只有一点点收获,有一点沮丧的同时,我也很高兴,这说明了,我正在做一件不是那么容易被别人超过的事情,也许一开始会很难,很慢,但只要坚持做下去,一定能有所改变的,我还有一个想法,我希望从自己从一个小白到最后的聊天能手的过程,整理出一套天赋模型,可以教给以后有同样困惑的人。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12

  刚刚读完这本书《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真的是用心去读了,把一些想法和感受在还没有忘记之前,写下来,这就和灵感一样,如果不及时记录,过后一定会忘,进入正题。

  个体心理学发现,生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划归为三大类:职业问题、同伴问题、两性问题。这本书的所有讨论,也是基于这三大问题展开和讨论的。贯穿整本书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合作。童年早期生活的记忆尤为重要,之前在大学的课堂常常听老师们讲,童年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很多的成功人士,还有很多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们的童年。那个时候,只知道原来童年如此重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重要,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童年早期生活的记忆尤为重要,能表明个体对生活的独特解读已经存续了多久,并提供他最早确定生活态度时的背景。所有记忆中最早的记忆,地位非常重要,原因有二:第一,他包含一个人对自己在世界中的基本定位,这是他第一次总结所看到的世界,第一次用某个模糊或是清晰的东西来象征自己和约束自己。第二,这是他精神成长的起点,是他为自己谱写的自传的开篇。所以,我们常能在这里找到根源,他感觉自己哪方面有 不足或是缺陷,他认为理想中的有力量、安全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以及两者之间的落差。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他认为的原初记忆是否真是最早的记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是因为他们被当作了什么,以及他们的解读对现在和未来生活产生了或者会产生何种影响。早期记忆有特殊的意义。首先,他们提供了生活风格的起源和最直白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这个事实,早期记忆才对职业指导具有极大的价值。至于记忆是否准确,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个体做出了什么判断:“我从小就是这样的人”或“我从小就知道世界是这样的”。从而揭示其生命的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只要发现并理解了一个人赋予生命的意义,我们就找到了打开这个人整个人格的钥匙。最重要的是培养和鼓励儿童参与合作,让他们在与同龄儿童一起游戏、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方式。和儿童对抗一般只会失败,你永远打不赢孩子,更无法通过对抗培养其合作精神。孩子第一次感受到的他人之间的合作就是父母的互动,如果家长都无法良性合作,那孩子怎么能学会?而且,儿童会从父母的婚姻中得到最初的婚姻观念和两性合作观念。父亲的义务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他必须证明自己是妻子、孩子、所有人的好朋友。他必须正确处理生命的三大问题(职业、友谊、爱情),与妻子平等合作,照顾和保护家庭。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大,所以很多孩子一生都把父亲当作偶像或是最大的敌人。惩罚,尤其是体罚,一定对孩子有害。父母必须一起努力商量下一代教育方面的一切问题。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13

  如果你问一个人“你自卑吗?”多半别人可能会说“不,我不自卑。”可是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一点自卑。可能不是在现在,是在过去。也可能只是针对某一方面。但这种情结不会伴随一生。人非常聪明,会寻找方法让自己摆脱这种自卑情结。寻找自己的优越感。

  我的自卑感是从上大学开始的,这种自卑源自于对比。来自小县城,一心只知道读书,在见识到了广阔的天地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别人会讨论自己从来没听说过得名牌衣服、会用自己从来没见过的护肤品、会讨论各种自己不知道的时事要闻、会在讲台上自信满满的用英文演讲、会在辩论会场上激情澎湃、会嘲笑我带着东北口音的英语发音、会第一时间把院系的各大要闻,各种关系打听的清清楚楚。这对一个每天只知道学习,完全没有抬头看过世界的高中生来说是巨大的冲击,可这只能是冲击。

  我凭借多年学习积累的自信笃定自己可以很快赶上。我用了整整三个月像刚学英语的孩子一样纠正每个发音。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去河边读英语。找各种机会练习英语交流。参加口才艺术课程,参加辩论赛彻夜准备。制定一年的提升计划。泡在图书管理看各类之前没听说过的书。听BBC、听VOA,参加社团,积极投身其中,学习法语。军训时也不放松。一切都那么充实,一切都在像好的方向发展。

  就在我觉得一切变得越来越好时一件事情发生了。我恋爱了。这种从未体验过得感觉让我放弃了一切计划,每天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一年后一件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失恋了,这次打击是致命的,让我对自己彻底失掉自信,在自卑中苦苦挣扎了六年。直到六年后我才找回了当初那个阳光自信,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自己。我愿意分享着六年苦苦挣扎的经历,以及慢慢找回自信的过程。

  这件事之所以会产生致命的打击是因为它第一次让一个优等生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事情努力就会有结果。终有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的事。例如自己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跟自己谈恋爱的人还要跟前女友勾勾搭搭。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前女友有足够的底气给自己打电话叫板。我当时给自己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不爱我,并且渐渐的意识到让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爱上自己是不可能的。这种关系过于消耗人的能量,只能果断舍掉。

  关系是舍掉了,但是这段关系给自己留下的影响和印象却如影随形。1它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让我觉得有些事情你再努力都没有用。2它让我觉得自己不可爱,让我觉得任何了解自己的人都不会喜欢自己。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现真实的自己,生怕自己哪句话说错了别人就会讨厌自己。

  自卑感的获得是一瞬间的事,但是把它驱逐出去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不会因为别人告诉你你很棒就变得自信。也不会因为看了一些鸡汤和道理就能重得自信。他是一个一点点建起的过程。就像建一座房子,需要一块砖一块砖的垒上去,直到有一天自己抬头发现自信的小屋已经建起来了。这里的每一块砖都各不相同。有的砖代表你做成功的一件事,有的砖代表你跟好友一次愉快的出行,有的砖代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有的砖代表别人的肯定与表扬。可能开始有很久都垒不起一块砖,也可能有一天突然明白了很多事,垒了很多砖。

  对我来说你最初的自信重建,环境很重要。在一个相对平和温暖的环境里一点点的建立自信。从刚开始的听别人说,自己不敢插话,到渐渐的成为其中一员。慢慢给自己定位,同时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和业务能力,确保言之有物,至少做到准确,专业。让自己一点点的,从小的困难克服到大的困难。是打怪升级的过程。幸运的是又遇到了一个引我上路的人生导师。渐渐的这段自卑的经历就这么过去了,而我也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不会因为某个人的话和态度对自己产生怀疑。

  自卑是一种经历,克服自卑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是超越的过程。相信每个人都能克服内心对自己的不认同,接受所有人都有缺点也有优点。没有人是完美的,相信即使不够完美,人生也可以很精彩。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14

  好久没有静心读书了,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写起,尊重个体心理学观点,向读者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曾经,我以为老爸重男轻女,因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经,看到同窗被高等学府录取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出生在乡村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尽管我外在乐观,但骨子里的自卑,一直困扰着我……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了。比如,我能成为老爸老有所养的依靠;比如,我通过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为有了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当我看到身体有缺陷的生命。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

  当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你就会开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无限痛苦与折磨,就像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老鹰。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它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磨炼。如果老鹰不进行蜕变,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会有后来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鸟类都能如此,伟大的人类应该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浪!”只有经历蜕变,才能展现更优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须有!能够超越自卑的你,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15

  初次看到书名就是吸引我翻开此书的动力和理由,相反而又递进式的书名让我有十分有兴趣去阅读并且学习怎么克服自卑情绪,从而进行自我超越,自我成长。

  毫无疑问,本书主要通过分章节阐述两部分的内容:认识自卑以及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本书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相结合,以自卑和超越这两个核心词组贯穿全书。第一章和第二章引领读者去认识和思考生命生活的意义,身——心——灵的简单探讨,第三章对本书核心词组自卑和超越进行细化剖析,第四章到第十二章分领域分阶段将个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学术词语融入进实际例子和实物中探究深化阐述。

  本书虽然存在心理学科理论,相对于外行人的我而言也许会有一点难度,但由于自身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时也会涉猎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因此基本能够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阅读完本书后,我不得不被作者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的写作功底和形式深深折服,每当看完一章都会有所启发,是一本真正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修正自我成长的好书。

  自卑感其实每个人都会存在且不可消除,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当面对自我的不足与他人的优点相比较时必然会产生落差感,从而形成自卑情绪。自卑本身而言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至于自卑带来的影响在于个人和环境,尤其在于个人。于心态乐观积极的人,自卑让其认识自身的短板从而激发其潜力,挖掘局限的潜能,从而完善自身,扬长避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长处;而于消极彷徨的人,自卑自然会使其加深自我不足的事实承认,意识形态不利于个人和家庭社会的发展。

  本书对我的另一个启发便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的重要性。个人追求发展,横向的联系是交际圈行业圈的发展,纵向的联系便是个人身心灵的自我修正和自我发展,而无论两者中的哪一方面的发展,终究离不开社会,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人,具有社会性,通过社会联结人脉,资源,大自然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而两者的关系则可细化到合作,我与世界,我与社会,我与他的联系。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明灯,并且学习发挥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能够读懂作者的作品已经是一种幸福,而能够于己而言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作者的作品《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16

  接触到的大多数朋友都说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翻看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后,我才发现心理学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自卑与超越》一书中,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阿德勒说,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自卑,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情绪。

  书中作者提到童年对人的影响,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做出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并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心。

  相反,过于宠爱孩子则会让孩子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当然别说与其他人合作了,离开了父母,当他发现自己并不是所有人的中心,他便会接受不了,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再与别人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他们没有合作意识,所以很难获得很大的成就。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消除自卑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优越感,优越感来源于自卑,建立优越感便能培养自己超越自卑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自卑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而选择错误的方式和错误的目标,最后,自卑就会演变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心理学类书籍在教会大家不断认知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鼓励大家改善自己。

  自卑与超越,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角逐,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一个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更是另外一种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范文03-20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04-22

读《超越自卑》有感05-15

励志美文:超越自卑10-21

超越自卑的励志散文08-28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范文12-05

《超越自己》读书心得03-14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500字09-07

《超越自卑》的读后感范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