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传统文化继承》说课稿

时间:2024-03-22 09:00:14 艺诗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统文化继承》说课稿(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继承》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文化继承》说课稿(通用10篇)

  《传统文化继承》说课稿 1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教材分析】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同时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

  教师设疑: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稽山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校,她的前身是绍兴府学宫,投醪河环抱着校园,那么有哪个同学能解释一下“投醪河”的`来历。(来自越王句践投醪出征的故事)

  学生回答:

  教师引出学校的校训为“卧薪尝胆”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与越王句践投醪出征有关。进一步引出学校所在的绍兴市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为特色的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5000年文化积淀和2500年建城历史,文物资源极其丰富;秀丽的江南水乡风光,众多的名人胜迹,使绍兴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假如今天有一群外地中学生来参加“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请在座的同学担任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那么大家会把绍兴哪些特色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同学们。当然了,要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哪些形式继承。

  《传统文化继承》说课稿 2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与理念

  贯彻新课程要求,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设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在教学资料的选取,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的融入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政治原来政治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它就是在讲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乐学、易学,爱上政治课。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1、《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本框题分为三个目的: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别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本框题地位: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善于继承吸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看的得更远。所以如果我们不理解继承,不理解继承的意义,那也不能准备把握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说这一框是学好下一框和下一课的铺垫,本框对整单元甚至整个文化生活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三、学情分析

  1、在“韩流”、“日潮”等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2、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体验,感受中形成、归纳知识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尝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双重作用;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传统文化继承》说课稿 3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活动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经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旨在引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资料。

  2、图片,实物(中国结等),文字资料。

  3、黑板中间写“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标题。

  三、活动人员:

  永吉二中三年五班全体同学。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步骤:

  1、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2、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多彩的资料。

  3、培养爱国情感。

  (二)活动的具体过程

  1、宣布主题:

  班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队会此刻开始!有请两位主持人。

  2、活动开始

  主持人甲: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

  主持人乙: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主持人甲: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主持人乙:秦砖汉瓦、万里长城、中国瓷器、园林建筑,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主持人甲: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主持人乙:每个地方还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主持人甲:同学们,你们想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吗

  全班答:想。

  主持人甲:今日,教师给大家带了一件礼物,你明白这是什么吗(出示中国结)

  全班答:中国结。

  主持人甲:那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中国结的资料吗学生A学生B学生C

  主持人甲:多谢大家。

  主持人乙:看完教师的展示,我明白大家也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请看xx等同学的展示。

  主持人乙:我们几个给大家带来的是几首古代的诗词。

  (诗词背诵)

  主持人甲:欣赏了古代诗词,我们仿佛通过诗人的目光,看到了壮美的祖国山河。我们也能从诗句之中了解到一些节日风俗,请看xx给我们带来的作品展示。xx学的展示:春联。

  主持人乙:请看xx同学的展示。

  主持人甲:请看xx同学的展示。

  主持人乙:不可是我们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连外国游客也专程来到中国,他们来做什么来了,请看xx和xx同学的话剧表演《秦皇求仙入海处游记》。

  主持人甲:原先秦皇岛这个名字和一代帝王秦始皇密切相关,我也想去看看呢。

  主持人乙:是啊。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你最喜欢谁的展示呢

  学生A:学生B:学生C: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打算吧。(学生交流、汇报)

  主持人甲:请班主任教师给大家做总结。

  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感悟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在二位主持人的精心策划和各位同学的一致努力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日的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我在同学们的展示中呀,看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学们也经过自己搜集资料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大家明白,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文学遗产,让我们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精深的文化。

  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且要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3、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传统文化继承》说课稿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PPT

  课型:新授课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二)内容

  1、爱国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2、利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3、仁爱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4、提倡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三)总结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化继承》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经典选文,背诵经典章句。

  2.借助注释和大意理解选文意思,用心体会儒家的仁爱思想。

  3.生活中做到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仁爱共济,立己达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则故事《吴枯赠衣》。

  关枯是东汉人,年轻时在家多的水边一边放猪,一边读书,生洁很贫困。后来他做了胶东地区的长官,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仁爱清廉。

  有一次,负责收税的下属孙性,偷偷地多放了百姓一点儿钱,给父亲天了一件新衣柔。孙性的父亲知道衣我的来历后,把他确写了一顿:“吴长官是多么好的一个人,色你怎么忍心瞒着他干这种事?”然后通着儿子去自首。孙性又羞憾又害怕,最后还是拿统着衣术去自首了。在办公大变里,吴枯看到孙性局促不安的样子,就让身边的人都退交下,然后说:“现在没有别人了,有什么事,就告诉我吧。”化孙性支支香香地把事情讲了一遍。吴粘听完,严肃地说:“你私自收钱,应当严厉处河!”孙性一听,吓得“扑通”魂倒在地。吴枯见状,语气支得温和起来,说道:项“你现在能知错就改,难能可责,以后千万别再犯这种错误了!你应该感谢你父亲,也李代我谢谢他老人家。”书随后,吴枯拿出自己的钱,连同那件衣震交给孙性,嘱咐道:“把这些钱退给老百姓。这件衣服,就以我的名义送给你的.父亲吧。”孙性被吴枯的仁息感动了,以后再也未犯其他过错。

  学生讨论之后,让他们对照课本,熟读文本所选经典章句,看是否与刚才讨论的问题相契合。

  二、走进经典

  1.学生反复诵读,根据注释和大意硫通文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问题。

  2.学生针对章句理解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解决。

  3.结合社会现象,针对文本,学生各打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4.给出与文本有关联的其他段落,对比分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传统文化继承》说课稿 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口语交际。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课件示)

  一、依标课本说教材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中的口语交际话题。这个单元的课题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为把学生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故在本单元安排了这次口语交际。据此本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课件示)

  二、紧扣三维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②能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于与别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③在交际过程中做到:大大方方、彬彬有礼、认真倾听、表达清楚。

  2.过程与方法目标:汇报交流中,学会整理搜集到的信息,学会有条理,有感情地向他人介绍“传统佳节”,细说“春节”、“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佳节的丰富多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三、教学重点:

  搜集有关“传统佳节”的资料,并学会整理,并且有条理、清楚地向他人介绍,说出自己的快乐,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究竟应该怎样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说教法和学法。

  四、以学定教说教法、说法

  教法:

  1、谈话激趣法。教师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

  2、创设情境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合作教学法。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课前分组搜集整理有关传统佳节的资料,在课堂上的活动比一比、赛一赛环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

  学法:

  1、主动探究法。课前准备室学生收集有关传统佳节的资料,并归类整理。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

  2、讨论法——积极参与,各抒己见。

  3、合作学习法。分小组收集资料并思考展示成果的形式。

  五、语文味浓说内容(课件示)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5分钟)教师配乐引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铸就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就像一首气热磅礴的乐曲,光芒四射。问学生:什么是传统文化。将学生的.发言进行要点归纳:

  ①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②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③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④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有了这些特点的把握,大部分学生会很容易地界定传统文化,引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揭示课题,并提出本次口语交际课的规则:大大方方、彬彬有礼、认真倾听、敢问敢说。

  我为本次口语交际设计如下三个活动(30分):

  2、活动过程

  活动一:比一比,赛一赛。

  a.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料。在交流中进行归类。

  b.我是小小“发言人”。每组选一名同学上台将本组交流及归纳的结果做介绍,形式可以多样,说、演、唱均可,还可以用实物器具、图片资料辅助介绍,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c.畅谈收获。在各小组做汇报后,让学生说说又了解到了哪些传统文化。

  d.教师做资料补充,以此扩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面。活动二:辨一辨,议一议

  本活动我分四步来进行:

  ①作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创设一位外国人来到中国的南江,见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门上贴着红红的春联,疑惑这是在干什么?教师扮演这名外国旅游者,学生扮演南江的小朋友,来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引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同学们喜欢的节日,学生很容易说出关于春节的习俗和故事。接着进行第二步

  ②畅谈传统佳节。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接下来进行第三步课件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

  ③让学生辨认分析:北京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④辨一辨;这是一个看图辨别的情境,通过一个讲话者,错误地向未成年人讲授,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的这样一个画面,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中也有不适应历史潮流的东西,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摒弃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的传统。让优秀的优统得以发扬光大,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

  活动三:传一传,传得棒。

  我分为两个环节:

  (1)让学生扮演一位南江的小导游,向外国旅游团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扮演外国旅游团成员的学生可以在他介绍的过程中随时提问,“小导游”进行解答。让学生感悟到,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2)将本课所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介绍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课外完成)。

  3、评价及总结(课件出示)每名学生有这样的一张评价表,星星是事先打好的,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这一堂课的表现,去用涂星星的方式,进行每一项的自我评价。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知道了什么?总结学习方法:学会提问、遇难多读、紧扣重点、明白道理。

  4、课后拓展:办一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课后反思

  5、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传统文化继承》说课稿 7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文是其中的灿烂的篇章,弘扬传统文明是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组织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为此我选择的课题是《诵读经典古诗,弘扬传统文化》,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活动评价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实践活动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诵读经典古诗,弘扬传统文化”部分。职高中专语文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而尤其注重审美性与人文性的课程。可古诗文内容多,涉及面广。而我这节课重点放在让学生们积累和朗诵古诗部分。

  (二)学情分析:

  我所带的是中职一年级的学生,这是一群朝气蓬勃、能歌能舞的孩子。但他们文化基础薄弱,接触过一些唐诗,但积累的古诗文其实很有限,诗歌朗诵能力需要加强。

  二、活动目标:

  为此我将本次活动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设定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

  ①走近唐诗,增加积累,扩充知识面,激发兴趣。

  ②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提高诵读水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及诗歌朗诵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搜集、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3、情感目标

  1)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重点学生搜集、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2)诗歌朗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活动难点:

  ①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习惯的养成。

  ②诗歌朗诵技巧和情感的把握。

  四、活动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活动方式,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组内在合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把活动的时间、过程、权利还给学生。

  2、其次是利用网络,将语文课信息化,课内集中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

  3、竞赛的形式。

  五、活动设计

  本次活动计划2个阶段:第1阶段走近诗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学习搜集资料,积累古诗,诵读古诗。第2阶段是走进古诗。组织班级诗歌诵读竞赛,以展示学生积累的古诗文。

  六、活动过程:

  第1阶段走近诗歌阶段:

  (一)首先我首先制定诵读活动计划,并搜集诗歌的发展历史诗歌流派相关的资料及诗歌朗诵的视频并上传到学校我校网上办公平台我的课堂和我班QQ残荷听雨群里供学生课外下载学习,印发中职学生必背的古诗文名篇让学生积累。利用自习时间播放科教片《唐之韵》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二)积极引导,多措并举,积累诵读:具体的做法是指导学生参与以下活动

  1.每天利用两操和三前读书时间朗诵古诗词,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2.每日积累一首古诗,每节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室里的小黑板推荐自己喜欢的古诗。

  3.利用班上的“风采展”专栏和小黑板,让教室的墙壁动起来,开辟“每日积累一诗”、“课前推荐名句”等形式。

  4.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利用图书室和计算机房查阅资料,查阅自己喜欢的古诗文,我的做法是将学生分三大组,分别是人物故事组,名言名句组,风格流派组。分别收集,班内交流。

  养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知,应用。积累朗读经典古诗,让学生走近古诗。

  第2阶段是走进古诗(诵读竞赛)

  主要内容是组织班级的诗歌竞赛和参加学校的经典诗文大赛。

  一、班级诵读竞赛分五个环节,每个环节我先精心设计题目和活动规则,具体设计如下

  (一)人物竞猜

  具体操作是:教师以ppt的形式出古诗里的名句或典故,文学常识等,让学生猜作品涉及到的人物典故,此项15个小题,每题10分,每组轮流各一道必答题,后抢答。此举意在教学生知人论世。

  (二)说一说

  名句接龙,模仿词语接龙的'方式,教师出上句或下句,学生对出相应的句子。以上两个环节中,学生则是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时间到后立即停止,其他成员不得补充。这一环节意在检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积累。

  (三)考一考

  同学们根据PPT提供的要求背诵诗歌或填词语,这个环节分必答和抢答两个环节说出符合条件的词语和诗句,必答题按小组依次轮流,抢答题则按照在老师说开始后,以最先举手者优先。

  此项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竞争意识。

  (四)创新记诗。即才艺展示:教师以ppt的形式评分规则,各小组积极准备。各小组推荐一名成员,以你喜欢的方式展示古诗词(例如:朗诵,书法,歌唱,表演,绘画等)此项10分。

  (五)各小组在出示的诗歌或自选一首诗集体朗诵,限定一首。评分标准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

  二、学生点评(见视频)公布比赛结果,表彰总结

  奖项设立:学生奖项设立: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设优胜小组3个,优胜者得以在班级公告栏内六、准备参加学校的诵读比赛。

  三、活动调控

  活动中的控制:第1-3个环节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第4-5个环节,整个过程中的评委由各组的评价组长担任,本组展示时本组评价组长不参与打分。并选两名学生汇总分数。

  四、活动评价

  1、学生代表进行点评。

  2、教师小结

  为了检查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整个活动过程我精心设计了表格,分别用于活动的不同阶段。活动结束之后展开总评,老师和各组长按照学生在活动中的成绩进行张榜公布,以示鼓励。

  五、活动反思

  特色之处:

  1、整个活动轻松愉快,以学生体验为主,学生参与面大,激发了学生兴趣。

  2、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学生是课堂对主人。

  3、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等运用,培养学生搜集、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积极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活动反思:

  1、学生课堂积累远远不够,学生的课外积累还需重点指导、落实。

  2、活动过程的调控方面觉得做得还不够。

  3、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对实践活动课的“三维目标”的兼顾与统一还应进行更多的探索。

  4、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总之,苏轼有诗曰“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通过诵读活动,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学生的血脉中流淌;让灿烂的文化智慧支撑起他们的人格脊梁,让经典诗文的馨香溢满我们的校园!谢谢,我的说课完毕,下面请评委老师提问。

  《传统文化继承》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目的内容,我认为这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前面几课讲述了什么是文化、文化的诸多特点及一些基本的理论内容之后,本课开始注重认识文化本身的存在与发展,并为后面讲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奠定基础。

  今天要讲的这一课《传统文化的继承》可以说从本质上是要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的思路,那就是今天的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没有传统文化,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现代文化,而今天的现代文化又不单单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延续,它更有延续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态度问题,而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明确这个态度。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提高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3.说重点、难点

  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

  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依据:本堂课共有三小节内容,“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在今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中第一小节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一些了解以及这些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中的表现来简要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第二小节目的在于在第一小节基础上进一

  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同,第三小节则更进一步说明认同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因此,这三个小节的内容应该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而从本课要求来看,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依据:传统是需要认同的,但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并且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影响,对这些方面如何区分和认识是需要提高认识和自身的分辨能力的。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我校的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自我探究能力有所提高。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但是学生基本上只能从表面上了解一些文化现象,没办法从更深的层次对这些文化现象进行理论分析。

  2、学法指导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法指导中我选择了理论联系实际法。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能从生活中感悟理论知识。最后又让他们用所学的理论试着解决实际问题。

  合作探究学习法。结合教材的逻辑顺序,通过情景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协同、合作。

  三、说教法

  本堂课我以多媒体课件为引导,提供充足的事实与材料,调动学生的思维,体验事实,体验过程,体验结论,从而领悟观点。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生动的感性材料、图片、故事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

  2、问题探索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演绎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4、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事例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四、说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诱发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对该框题内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五、说教学过程

  1.传统文化面面观

  创设问题情境:闽南地区有哪些传统文化?

  把学生分成四小组,分别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究讨论,最后各组派一名代表进行介绍。

  教师进行总结(注:教师在进行总结时注意对学生所归纳的文化现象进行评价)

  依据:对于闽南的文化现象学生耳熟能详,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设置上,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来阐述闽南地区的文化现象比教师讲解效果更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教师对学生所归纳的文化现象进行评价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辨别能力,为下个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2.传统文化在今天

  这个小目录中包括两个小知识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对于这两部分知识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和问题探索法,即从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材料引出传统文化稳定性的特点;从2008年奥运会会徽引出传统文化民族性特点;从西周和现代婚姻成立条件对比中引出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依据:把材料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理论知识,有利于知识点的巩固。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部分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对于这部分教材我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从二十四孝图中的《埋儿奉母》故事引出问题:这种孝道是否值得提倡?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43页虚线框的两个观点,从而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因此对其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依据:从案例引出学生对孝道的辩证思考,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能力,防止其想问题、看问题太过片面和绝对。

  六、拓展思维:练习、作业

  我国古代的“忠孝”思想在历史上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七、板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

  ②传统建筑

  ③传统文艺

  ④传统思想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稳定性

  ②民族性

  2、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传统文化的意义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八、教学设计反思

  本堂课通过问题情境设置“闽南文化介绍”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出“传统文化”的课题。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对闽南传统文化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传统文化继承》说课稿 9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学生对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视,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补充。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才能从情感上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只有认识其双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1.教材处理

  (1)教材各个目的标题设计得比较轻松活泼,但对教学内容的反映似有不足。为此,在教学要点设计和板书设计上,我进行了提炼:对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含义”;对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对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提炼为“正确对待传统”。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2)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和特点,特别是有大量篇幅在介绍传统文化的表现。这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叙述的顺序改变教材从传统文化的概念出发的做法,而是从传统文化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含义和特点,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让学生在更熟悉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教学目的。在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中根据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新增添一种表现形式--“传统工艺”,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

  (3)在传统文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只介绍了“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由于本课主要讲文化的继承,所以我增加了“历史继承性”这一特点;同时,利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后面将要涉及的“时代性”提前放在这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

  (4)在分析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之后,学生能够初步懂得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但判断一种传统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是精华还是糟粕却相当困难。因此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我把教材中“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突出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判断的标准,学会明辨是非善恶,进行科学文化选择。

  以上对教材的调整和处理比较多,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程序和教学逻辑更加清晰。

  2.教学资源利用

  根据新课程强调生活化、实践性和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课以学生生活地福州的闽都特色地域文化作为主要课程资源,以课本上的案例为辅助材料进行教学,运用了学生课前调查探究、课中展示讨论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围绕福州相关地域文化来展开教学。这样做使学生更加明确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产生于客观的社会实践之中,又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二、教学手段和教法学法

  (一)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理论分析

  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传承文化的意识,我秉承了我校“两情两主”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3.教法学法

  (1)教法

  设疑激趣法: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2)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对比,得出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现的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根据本模块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分工安排,在课前就布置四五位学生分别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艺(福州三宝、榕城三绝)、艺术(闽剧、评话、十番)、民间传说(陈靖姑祈雨、林则徐放鹤)、三坊七巷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现状,进行探究活动收集资料。

  (二)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从形式上说,以学生展示、思考、讨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内容上说,主要以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为素材,围绕海峡两岸同时举办的“元霄灯会”为主线,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并将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衔接起来,在实际情景中分析传授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激趣导入--活动感悟--探究思辩--升华导行”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国的普克朗认为:“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因此,一开始,我就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设问,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样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会表示同意,有的学生可能会表示惊讶并质疑。)然后再设问:“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进一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开始新知的学习。

  2、活动感悟

  紧接“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的悬念,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并与教师经典点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感情,并从中悟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播放视频:元霄灯展。

  要求学生围绕着教师提供的元宵灯会的传统习俗、制作工艺、节日活动、举办地点的建筑等方面,以图片影音资料等方式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议。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比如,对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灯展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同根同祖的传统文化习俗,源远流长,说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现了政治学科特色。再如,通过文化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对福州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她虽没有庞大恢宏的气势,却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致的南方闽文化特色。如此,使学生看到了福州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她在于:追求和合、圆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产生这样的情感,能为后面重点知识的突破提供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提练,通过所展示的材料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第三,引导学生思维延伸、思想升华,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福州传统文化延伸到认识中华民族,从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上升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而增强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生的展示活动,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在点评中思考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教材中介绍了“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此外,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容易简单将二者直接等同,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发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历史渊源,又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所以历史继承性和与时俱进应该是传统文化应有的特点。这样,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3、思维探究

  (1)问题探究,培养能力,突出传统文化的作用。

  继续运用灯会的案例,进行递进式设问。设问一:福州市政府为什么要举办灯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设问二:是否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起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设问三:为什么同是传统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陈靖姑祈雨故事中包含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对比分析,温习第一课中学习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道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借助问题的探究和学科知识的支撑,突出传统文化作用双重性的这一重点,为实现难点突破提供基础。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时,要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反映课标思想

  (2)案例探究,把握标准,突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难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双重作用的学习,学生能较容易看出相对应的态度:对先进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对落后的传统文化要抛弃。

  明确了对待先进与落后的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可是如何判断传统文化的先进与否呢?引导学生围绕着“如何评判福州传统节日“拗九节”这一案例,掌握辨别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尺度: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促进社会个人的进步发展。由这一判断标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4、升华导行

  (1)小结延伸:教师运用讲述法,配合多媒体展示板书,点出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继承,“怎么样”继承的问题,进一步引导思想和行动上的升华。

  (2)升华: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所以,继承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3)导行。思考:福州地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在洋节盛行的今天,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请你结合自身实际从传统节日这一角度,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扣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我引用福州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感受不深,但对于福州本地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但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老师对当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缺少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本课也可以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幻灯片等材料来辅助教学。

  本节课,我以福州闽都文化为平台,以元宵灯展为线索,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情理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知我福州,爱我福州,通过认识感受地方文化,进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但由于广泛引用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课堂生成不断。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起来。

  这堂课中涉及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课后还可以延伸引用,如组织学生就其如何发展,某种具体文化形式如何创新等活动进行课后探究,撰写学生小论文,同时也为下一课教学做好准备。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传统文化继承》说课稿 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本单元的核心是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方面分析人类文化的发展。围绕此问题,教材设计了三课,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它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占有优势的阶段。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清晰,还不能认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采用与同学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本框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逐步具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作用的能力以及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难点】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情境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通过PPT展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相关内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延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宗旨,通过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要“寻文化基因”?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这样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同学们的思考,迅速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出发,重点阐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问题。本框主要讲解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3个方面的内容。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本课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传统习俗。我会通过PPT展示中秋节的图片,请同学们讨论: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使同学们明白传统习俗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我会通过PPT展示四合院的图片,请同学们讨论:北京的四合院展现了哪些传统文化特色?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使同学们明白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我会播放京剧表演的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后讨论: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使同学们明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我会通过PPT展示孙中山手书“大同书”,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并请同学们谈一谈对毛泽东这句话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使同学们明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这一环节,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通过设置情境与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以问带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同学们思考:“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的“和”、“合”思想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选派小组代表发言。我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结,使同学们明白“和谐社会”的思想既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又融入了新的时代内容。这表明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通过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以问带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016年是奥运之年,我会请同学们欣赏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和2016年巴西奥运会会徽。并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北京奥运会会徽和巴西奥运会会徽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体现了哪些文化上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反映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交流,每组选派小组代表发言。我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情况进行总结,使同学们在比较中思考、在比较中得出结论。即: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同学们解读图片、理解有效信息的能力。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特点,那么,传统文化的作用有哪些呢?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同学们就教材第43页的两种观点“观点1:传统文化是财富,观点2:传统文化是包袱”进行辩论。在同学们思考、辩论的基础上,使同学们明白对待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通过辩论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辩论的过程中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同学们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这一环节,由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到生活实际,我会展示新旧24孝的内容,并提出问题如何看待“孝”文化,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共同互动交流的基础上使同学们明白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请同学们就“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自主发言,这样做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对本节课的主题进行升华。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通过小结环节,使同学们对本节课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内容讲授完毕,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课下请同学们以《传统文化在今天》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下节课跟同学们分享。布置这样的作业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并深化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所以,我特别重视对板书的设计。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所示: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鲜明的民族性

  2.相对稳定性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继承》说课稿】相关文章:

继承或改变-随想作文02-15

论据素材积累:继承05-29

继承与创新作文09-02

精选继承者们经典台词07-25

继承者们经典台词11-09

埃比托斯继承王位的故事06-03

武则天立继承人的故事05-10

继承革命传统,圆中华复兴梦06-27

继承革命传统,圆中华复兴梦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