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时间:2023-03-02 18:19:20 春宁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通用11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要点:

  这一节课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实。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生准备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准备小刀,盘子。

  教学过程: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小科学家成果展示栏”里展示一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2、果实展示会

  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

  (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

  (3)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4、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

  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

  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

  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科学自助餐: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拓展活动:采集植物的种子。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三节《大树和小草》。

  2、教材分析

  本节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三节的《大树和小草》,是小学生刚接触《科学》的前端部分。在前几节课,学生已经初步的了解到了植物的一些初步特征,但还是不透彻。学习本节内容,可使学生对观察、分类的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梳理,为学生学习以后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书中伴有许多图片,简洁易懂的文字,这些内容是学生建立对静态的多种事物进行分类观察的意识以及逐步形成具有分类的能力并养成分类的习惯。

  本节课是以观察、比较为主,适合学生初步进入科学课堂、初步认识自然的一般步骤。通过学生观察、对比、分类实验,逐步的了解到大树与小草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初步认识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概念以及较浅特征区别。

  二、说学生

  1、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是很懵懂,形象的意识占主导作用,抽象的意识还模糊,但是思维很活跃,通常思考不是很全面,但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很强烈,易被新事物吸引,老师应合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习得更多知识、能力。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认识到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了解大树与小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观察,能记录小草与大树的特征,比较小草与大树的不同。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狗尾草若干、榆树枝;学生准备:白纸、

  四、教学重点:

  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学会对小草进行详细的观察。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教师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了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草和大树,学生对直观事物比较敏感,对它们充满好奇,有意识的驱使自己去学习;

  观察法:通过对植物的直接观察,使学生可以从“想象回忆”转变到可见的有据可循的学习方式上来,便于学生更快更好的说出他们的特征及区别,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静态与颜色美丽的事物很新鲜,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加以有教师从旁指导,更加喜欢学习;

  谈论法: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们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使学生们的思想从只局限于自己,到有意识的交流意见得出理性结论习惯的转变,每个人看同一个问题的思维不是完全相同,因此,听听别人的意见和结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开扩。

  六、教学过程

  1、谜语引入

  “小家伙毛茸茸,风中摇摇晃又晃,好像狗的小尾巴”猜一植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观察狗尾草做铺垫)

  2、观察狗尾草

  把学生分成小组,拿出老师提前准备好的狗尾草,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讨论狗尾草的特点,并且画出狗尾草,各组总结汇报。(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观察狗尾草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对比观察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榆树的树枝,通过与狗尾草的对比,各组讨论找出不同之处,联系生活实际得出大树与小草的特点。

  4、探究

  提出木质茎和草质茎,通过榆树枝和狗尾草的对比得出大树和小草各自的特点,一起探究一下什么是木质茎什么是草质茎。然后根据他们探究的结果等等,给学生说出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初步概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篇3

  一、【工作准备】

  (一)说教材

  本节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大树和小草》,是小学生刚接触《科学》的前端部分。《大树和小草》之前,学生已经接触了学校里的植物,而且对植物的生长环境及特征有了一部分了解,但还是不透彻。学习本节内容,可使学生对观察、分类的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梳理,为学生学习以后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书中伴有许多图片,简洁易懂的文字,这些内容是学生建立对静态的多种事物进行分类观察的意识以及逐步形成分类的习惯并具有分类的能力。

  本节课是以观察、比较为主,适合学生初步进入科学课堂、初步认识自然的一般步骤。通过学生观察、对比、分类实验,逐步建立木质茎与草质茎、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概念以及较浅特征区别。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多在8到10岁,刚进入三年级,对事物的认识还是很懵懂,意识还没定型,思维很活跃,思考不是很全面,但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易被新事物吸引,老师应合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使学生习得更多知识、能力等。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狗尾草、早熟禾、香樟树的形态、特征,并学会形态的分类;

  2、比较狗尾草与早熟禾以及狗尾草与香樟树见形态、特征分类进行比较,说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不同植物的标本,加深对植物的理解;

  2、对早熟禾、狗尾草、香樟树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分类的乐趣与巧妙,感知大自然的奇妙与博大精深,使学生逐渐养成关注身边的事物的习惯;

  2、建立对事物进行简单分类的简便性与必要性。

  二、【教学方法】

  演示法:教师将植物实体(狗尾草,早熟禾,香樟树枝)带入课堂,能让学生快熟的进入课堂,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

  观察法:通过对植物的直接观察,使学生可以有“想象回忆”转变到可见的有据可循的学习方式上来,便于学生更快更好的说出他们的特征及区别;

  谈论法: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们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使学生们的思想只局限于自己,有意识的培养他们交流意见得出理性结论的习惯。

  三、【说学法】

  演示法:学生对直观事物比较敏感,对它们充满好奇,然后让自己感兴趣,有意识的驱使自己去学习;

  观察法: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静态与颜色美丽的事物很新鲜,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加以有教师从旁指导,更加喜欢学习。

  讨论法:每个人看同一个问题的思维不是完全相同,因此,听听别人的意见或结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开拓。

  四、【教学的具体步骤】

  1、引入新课

  以不同植物的'图片引入(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演示及互动

  拿出狗尾草,让同学们猜出植物名称。(意图: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

  让同学们仔细观察狗尾草,然后让他们将他们看到的狗尾草画下来。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上画。然后和大家一起看看他画的对不对,问同学们有没有和他不同的部位等等。

  然后指出狗尾草的茎、叶、果部分,让同学们猜,如果没猜对的给同学们讲各个部分名称。同时写在黑板上。

  然后拿出早熟禾,然同学们对照狗尾草,将它的各部分找出来。让同学们比较狗尾草和早熟禾各部分的形态特征(颜色、长短、软硬等),抽学生说出来,老师把他们所讲的写在黑板上,问同学们的意见是否都是一样的并予以评价。

  让学生思考两种植物的异同,并在让同学在黑板上写下来。在学生意见不一致时让他们表达出来,并予以评价、总结。(意图:锻炼学生绘画、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探究

  拿出香樟树枝,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将它与狗尾草比较并让他们写出两植物的异同,并写在卡片上。

  问学生是按什么进行比较分类的,然后说说他们的比较项以及比较结果并予以评价。然后问学生有没有和前者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就让他们表达出来。

  然后根据他们比较的结果等等,给学生说出木质茎与草质茎、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概念。

  然后将本节课内容复习总结一下。

  布置作业:回家列出周围的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

  五、【板书设计】

  狗尾草与早熟禾的形态特征比较

  狗尾草早熟禾

  茎

  叶

  果

  狗尾草与早熟禾的形态特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木质茎: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

  草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木本植物:像樟树茎一样的植物叫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像狗尾草一样的植物叫草本植物。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篇4

  大家好!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把我在“省级重点课题《潜能生心理辅导》”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体验式德育》的研究工作中关于科学教学积累的点滴经验和自己在课堂教学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与大家交流、探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湘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纸》。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简要说明。

  一、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让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教材特点,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引发问题;接着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实验探究问题;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顺势拓展,延伸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科学常识,在交流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在资源共享中培养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真正的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纸》是小学三年级科学第六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节课在研究衣服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纸的研究,积累对材料的认识,将科学探究活动引向深入。纸是生活中常见的,种类繁多。在研究纸的作用以及多样性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各种不同的纸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探究纸的特点,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能制定研究计划,并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观察纸的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为保护森林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制定研究计划,并深入研究纸的不同特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设计

  针对本节课的教材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引发问题;接着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实验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科学常识,在交流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顺势拓展,延伸问题。让学生在资源共享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说学法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镜、同样大小的牛皮纸、报纸、复印纸、餐巾纸每小组各1份,红墨水。

  学生准备:各种纸。

  五、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

  2.探究活动——研究纸的特点

  3.拓展延伸

  4.小结评价

  六、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能做到依据新课标要求,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进行创设情境——观察思考——预测论证——总结深思的.四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展学生活动,为学生搭建探究活动的平台,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也使我的课题研究初见成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这节课上,学生表现的很精彩,作为教师的我也将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智慧,我相信我的科学课堂将更加精彩!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认识空气》一课的第三个活动《空气占据空间》。

  一、教材分析

  《空气》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活动是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证实空气也像水一样占据空间,为学习《风》和《纸飞翼》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在前两个活动的学习之后,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并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科学知识目标:

  能意识到空气像水一样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五、实验材料:

  需要用到自制塑料杯、纸、注射器、漏斗、水槽、抹布、组合实验材料等实验材料。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具体环节如下:

  七、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老师把一个纸团放在一个透明的塑料杯底部,把塑料杯快速倒扣在水槽中。请同学们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

  对于“纸团会不会湿”这一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做出不同的判断,有的学生说纸团会湿,有的说不会湿。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出示实验提示:(幻灯片)1、纸团要紧贴杯底。2、杯子竖直倒扣入水槽中,再竖直拿来出。3、用抹布把杯子内壁擦干。学生通过亲身的实验,观察到纸杯中没有进入水,纸团没有湿。这一实验现象激发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为什么纸团没有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他们理解到:纸团之所以没湿,是因为水没有进到杯中,水为什么进不到杯子的空间呢,可能是因为空气占据着塑料杯的空间,水进入不了杯子。

  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思维的连续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当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为了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空气占据着杯子的空间,教师提出第二个探究问题:怎样让杯中的纸变湿?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纸变湿,水就得进入杯中,水要进入杯中,空气就的出来,那你有几种方法能让杯中的空气跑出来呢?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很高。他们在小组中积极讨论、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方法:有在杯底打眼的、有把杯子的底去掉的、有把杯口直接倾斜的、有用注射器抽出杯中空气的、还有的同学说不把杯子放到水槽底的。最后请一名代表把本组实验方案与全班同学交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其他成员的成果。

  教学中我有目的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

  在设计好实验方案后,学生动手实验。这时提出实验要求:(幻灯片)1、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2、可以选择多种方法和实验材料。3、填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结果:有气泡从水里跑出来,说明空气让出了杯子的空间,水进到杯子里去了,纸团湿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提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就一个简单实验得出结论,显然事实是不充分的,为此,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三个实验。(出示图片)实验一:把一个盛满水和一个空着的塑料杯,扣入水槽中,把空杯口在盛水的杯子下倾斜。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发现两个杯中的物质互换位置。说明:这是因为空气比水轻,空气跑出占据水的空间,而水占据了空气的空间。实验二: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塞子,往漏斗里倒水,发现水不能进到瓶子里。说明空气跑不出来,水流不进去;把塞子松一松,水流进瓶子里去了。说明空气跑了出来,让出了一部分空间,水流进去了。实验三、把一个气球放入瓶子里,气球嘴与瓶口密封,向气球吹气,气球吹不大;让学生想办法让瓶内气球吹起来。

  学生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一个,两个或三个实验。有的学生有困难我就和他们一起完成。在上面四个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现象,归纳、概括出结论,使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

  科学课教学强调动手,更强调动脑。没有动脑的.活动,只是一种简单的操作,只有动脑的活动才是真正的科学活动。因此教学中我时刻牢记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比如采取问题引领、留下空白等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和兴奋之中。

  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同学们你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吗?

  教师出示酱油壶有口和嘴、太阳能有上和下两个水管、油桶有两个口、暖气阀放气后暖气就热的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让他们懂得“我们现在所学的科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便捷”。

  最后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用一个杯子到教室外去装一杯外面的空气进来。一定要确保这个杯子里空间是被教室外的空气完全占据。此活动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八、教学设计意图:

  从教材来看,《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通过一个水占据空间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测空气是否也占据空间,然后让学生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过程。这对于刚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来讲,不管是设计实验还是动手操作实验都很有难度,于是我对教材做了一些调整。让学生紧紧围绕怎样让杯中的纸团变湿这一主题操作,让学生明白空气占据空间,随后又为学生提供组合好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对不同物质的空间互换有初步的认识。本课从提出问题、大胆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到最后得了结论、知识拓展,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解决了学生设计实验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过程。

  为了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和易操作性,从实验材料上,我也做出一点改动,把玻璃杯换成了用矿泉水瓶的上三分之一处做的塑料杯。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更安全、更易操作。

  九、课后反思:

  1、本课结束后,我感觉教学过程很流畅,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很自然,学生始终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基本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成功之处:从上课伊始到整堂课结束,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学习热情很高,思维也很活跃。如:在“让纸团变湿”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了多种方法,尤其是动手实验时,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勤于动脑、乐于动手,运用了多种方法让纸团变湿,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在提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环节中,让学生从三个实验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实验来操作,学生们很兴奋,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都急着去抢实验材料来做,以至课堂纪律有些不能控制,这也是我不太满意的地方。通过课下反思,并与同组教师进行研讨,我们认为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的要求强调的不是很明确,组织形式也有些欠妥,使得学生只顾急于匆匆参与实验,却忽视了实验的目的。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两个令我出乎意料的地方:一、在课堂引入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猜测纸团会不会湿,当时有些担心学生说不出杯中可能有空气占据空间。但学生们的回答却出乎我意料之外,大部分学生都能一下子就说出里面有空气。二、“交换杯中的空气”作业刚一布置完,马上有学生跑过来告诉我:“可以先在杯中装入水或沙,再到教室外面倒掉就行了。”令我感到很意外,现在的三年级学生知识面比较宽,接受知识的渠道也很多。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信息时代,我深深地感受到想要教好科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自己身上的担子还很重,这使我有了更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最后,我想用法国诗人朗费罗的诗句作为我的结束语:我们命定的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是每个明天,比今天走得更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篇6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流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

  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学习难点】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学习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学习流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神奇的水》,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在《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性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了解水的其他本领。

  2.了解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三、教学准备:

  烧杯(红水)、纸条、布条、粉笔、塑料尺、烧杯(热水)、曲别针塑料杯(一满杯水)。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本节课对水的研究,就是以学生原有认识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认识水的有关性质,如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说的学习置于生命之源的广阔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科学课应精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因此这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是这样安排的:

  1.情景导入,老师创设了一个魔术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魔术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或想研究的问题。古人云:学贵思疑。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先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也许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也许他们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但作为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引导学生善问,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科学的本质就是从问题入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提出来了,那就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2.探究交流,首先是对毛细现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红墨水的水,让学生想办法让水往高爬,一来是发散学生的思维,二来是为毛细现象的特征出现,作铺垫,当学生一时想不到让水自已往上爬时,教师适时出示餐巾纸,有了抓手,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被唤醒,办法有了,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陈列给学生,充分给了学生的思维的空间,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实验哪些物体水会沿着它上升,哪些物体水不能沿着它上升,能上升的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一环紧扣一环。这一实验结束后,学生提出“水为什么会往上爬”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分析与交流,并且辩析一此原因,尽量让学生能找到餐巾纸中有小孔和缝隙这一原因,从而让学生了解水能产生毛细现象这一性质。其次是对“水”表面张力的探究,共两个实验,硬币装水和满的水杯中加回形针,都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并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这两个实验之前充分让学生进行猜测,作出假设,通过列数字的方式,让假设和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学生的心灵,那有关水的表面张力才能在学生的脑中刻下永久的痕迹。这个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从而使他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归纳总结,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水的问题,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我来造一张纸》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纸》的第二课时。纸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学生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材料。教材以纸作为观察研究材料,指导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不断拓展、发掘更多与纸有关的观察内容;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关于纸的直接认识;并使他们体会到:原来“熟视无睹”的纸,隐藏着那么多我们未必“熟知”的东西。促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周围常见的事物,并自觉地去观察更多新的内容,逐步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敏锐的洞察力。本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来造一张纸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的手工造纸过程。这里的造纸过程,没有很高的要求,只要学生通过这项活动,能观察到纤维被压制成纸的过程即可。关于造一张厚的纸、薄的纸、厚薄均匀的纸,并不是要让学生分别去造这三张纸,而是希望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到各组造的纸厚薄是否一样,并能思考其中的原因。

  第二部分:古代造纸的过程

  让学生知道古代造纸的过程相当复杂,不是很容易能够完成的。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体会其中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参观造纸厂

  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现代化的造纸技术,扩大学生的视野,体会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本着教重启发、学重思维的教学原则,为突出重点、完成教学任务、优化教学过程,我以“造纸”作为本课的主线,把重点放在简单的手工造纸活动上,把难点放在纸的制作过程上。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造纸要用含有丰富纤维的原料。

  (2)要经历基本的制浆、灌浆、滤水、压干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造一张纸。

  (2)能反思自己的造纸过程,思考造出的纸厚薄不匀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造一张纸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纸张来自不易,培养他们珍惜、节约用纸的习惯。

  (2)通过对古代造纸和现代造纸方法的了解,认识到技术在不断进步。

  (3)意识到技术的发明为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方便。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三)教学难点: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三、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造好一张纸,我提前进行了造纸活动。本着节约的原则,首先我选择了一张用过的白纸,把它撕成了碎片,放入水中时发现,这些纸片浮在水面,不易沉入水中,用小棒搅拌了它才沉了下去,看上去就是有点浸不烂的感觉,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纸上有一层油或是薄膜之类的东西,是防水的,因此不易渗入水份。后来通过查阅资料和亲自动手操作才知道:浸纸最好是用卫生纸,餐巾纸易烂摊子,但是造好纸后,不易揭纸,因为它的纤维很小,但是卫生纸的纤维是比较长的,它吸水性好,容易烂,易制成纸浆,是比较好的“再造纸”的实验原料。所以为了确保学生造纸实验的顺利进行,我选择了卫生纸作为造纸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设计如下教学流程:情景导入—动手实践—交流汇报—延伸探究。新课程理念提倡“用教材教”,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把书本的第二部分内容“古书记载的古代造纸过程”和第一部分“我来造一张纸”调换了位置。这样的处理体现了活动的系列性原则,更利于学生获得主动探究、全面发展。下面我仅从五个方面对教学过程(包含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已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纸之前是用什么作记录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想要了解、参与探索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然后借助于多媒体师生交流了解古代的造纸过程及其发展,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的造纸方法,激发学生想要亲自动手造一张纸的求知欲望,并为学生亲手造纸做好准备。

  2、制定计划,明确过程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帮助学生整理思路,使学生不是盲目操作,而是一种有目标、有任务的行为。通过教师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确:在课堂上造一张纸,需要经历哪些步骤、使用哪些工具,并谈一谈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既降低了造纸活动的难度,又明确了造纸的过程。

  3、小组合作,亲历造纸

  “听,我会忘记;看,我会记住;做,才能让我理解。”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产生体验与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引导学生去听、去看还要引导学生亲自做一做。这部分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的手工造纸过程,其中使纸浆均匀地附着在抄纸网上是造纸的'关键。初次造纸,学生技艺不熟,但这种经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他们体验着制作、协作,也体验着快乐。通过造一张纸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纸张的来之不易,培养他们珍惜、节约用纸的习惯。

  4、展示作品,自我评价

  教材中提到的“我能造一张厚的纸吗”、我能造一张薄的纸吗”、我能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吗”三个问题,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实践,深有体会。通过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展示评价让学生明白纤维放置、用力均匀与否,均影响着作品的优劣,并从而培养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由此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不断提高。

  5、观看录象,课外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课程三大目标之一,这个目标达成是在蕴涵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合作学习、探究兴趣、环保意识都是其中重要的内容。通过影像资料,学生既看到现代化工厂生产的先进性,进一步帮助学生印证自己的猜测,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的同时,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思想教育:为了保护资源,不浪费一张纸。收集纸样的活动将课上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利用教科书外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我将本课的科学概念作为板书的主线。

  我来造一张纸

  材料:树木、竹、纸巾……

  造纸过程: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

  珍惜资源,节约用纸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注重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并通过亲历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亲身经历造一张纸的过程中尝试成果,体会快乐,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力求贯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宗旨。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三年级上册第58~59页。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使用各种感官及简单的观察工具观察纸、比较纸的不同。

  2.能制定研究计划,用对比试验的方法观察比较纸的性能,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初步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珍惜纸、节约用纸的习惯。

  2.了解古代造纸工艺,产生对祖国璀璨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科学知识

  1.认识纸的一般特点,知道纸是由纤维构成的,纤维是构成纸的主要材料。

  2.知道纸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特征的纸用途不同。

  教学重点:

  在研究纸的作用以及多样性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各种不同的纸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探究纸的特点,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难点:

  制定研究计划,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各种不同的纸、放大镜、滴管、红墨水、水槽等

  教师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动手操作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今天给同学们上课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送给同学们的礼物都是什么做的?今天我们这一节课就一起走进纸的世界,去了解纸,去研究纸。(板书:3.纸)

  二、探究活动——研究纸的特点

  1.认识我们身边的物体很多都是用纸制作的。

  2.复习观察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观察纸。请孩子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用过哪些观察方法?(板书)

  3.小组合作观察比较并汇报观察结果

  师:老师在课前搜集了报纸、彩纸、牛皮纸、废弃的打印纸,现在就请各小组观察这几种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小组成员之间注意合作。

  4.观察纸的纤维

  师:刚才有学生说到撕开的纸边缘有小毛,是不是所有的纸都有小毛呢?你们观察一下。

  师:你们说的这个小毛在科学上通常称为“纤维”,它是构成各种纸的最主要材料。

  板书:纸是由纤维构成的。(出示纸纤维的图片。)

  5.研究纸的吸水性能

  师:到底谁的吸水性强呢?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证明?比一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又好?(小组讨论。)

  (1)制定研究纸不同特点的研究计划。

  师:今天孩子们是第一次写研究计划,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来学习一下研究计划的写法。大家看看这个研究计划包括几部分?(标题、第几小组、日期、研究的问题、猜想、研究方法、实验材料、实验步骤。)

  (2)交流汇报各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并做适当的评价。

  师:各小组都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计划,你们的研究计划如何?下面请小组代表把自己的研究计划展示给大家。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听,随时可以对别人的方案发表自己的评论和建议。(利用实物投影出示)

  (3)各组修改完善研究计划。

  (4)分组探究,并作好实验记录。

  (5)小组交流汇报。

  师:刚刚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组讨论的特别好,很积极、配合的也很不错、下面就请这个小组代表拿着实验记录单上台汇报,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

  师:今天我们深入研究了纸的吸水性,关于纸的其它问题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还将继续探究。

  三、拓展延伸

  目前,我国每生产一吨纸就要耗费7棵大树、100立方米的水。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张纸,全国就要浪费约2700吨纸、27万吨水。相反每节约5000张A4的纸就等于节约1立方米木材,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张纸,一年就节约4745亿张纸,一棵二十岁的树可造3000张A4纸,如果这样算来就可少砍伐1581666棵树,“1581666”这个天文数字多么振奋人心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节约用纸也就是植树造林。

  四、小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今天同学们在纸探究活动中表现非常出色,同学们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胆量,老师佩服不已,你们真的很棒!老师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

  板书设计:

  纸

  眼看相同点:纸是由纤维构成的。

  手摸不同点:吸水性

  耳听抗拉强度……

  鼻闻

  舌尝

  借助工具——放大镜等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篇10

  说目标:

  上面已经谈到了,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应以知识为主,通过知识来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每一环节的设计。

  说教具:

  学生自带各种玩具,不要局限于教村中的7种玩具。教师要准备实物投影和部分玩具的构造图等。

  说教法:

  创设情境法,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多地通过学生的提问与思考解答进行环节的教学,教师的语言应精炼,少讲,在重点环节上只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即可。

  说学法:

  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动脑思考等,充分调动感官进行探究。在活动中,要引导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相互学习与发现。

  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共有四大部分,分别是导入、新授、课堂评价、拓展延伸。

  先说说导入的设计:

  导入主要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启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带领学生走进科学的大门。我是这样设计谈话的:“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举起书)--科学,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会不断去了解它、熟悉它。”接着直接引入本课的主角:“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都拿来了自己最爱的玩具,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玩具里的科学(板书),那你的玩具都叫什么名字呀?”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尝自己准备教具的快乐!

  再来重点说一下新授的设计:这一环节主要由三个活动组成,分别是玩玩具、谈发现、想设计。

  活动一:玩玩具。

  看到了自己和伙伴的这么多玩具,你一定迫不及待想玩了吧?玩当然可以,不过,老师想问问你都想怎么玩?可以交换着玩,可以一起玩,还可以下位玩,都行!不过,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两点:一是保证安全,讲礼貌;二是看看哪些同学最会玩,老师这里有一张活动自我评价表,你只要在活动中,及时将你的发现画下来就可以了,大家看,如果在玩时你发现以前知道的一种玩法和发现就描一个小圈,如果你有新玩法和新发现的就描一个大圈,如果你有一个问题就描一个问号,看看谁描得多,一会儿要和大家交流一下,大家听清楚了吗?下面我们就来尽情地玩吧!

  (这两点提醒,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机动地引导,这一引导很有必要,因为没有目的的活动,往往会是一种空洞的'假探究,只见轰轰烈烈,其实是花驾子。这样的教训我们曾经有过,因此,在活动前一定让学生做什么、想什么。这个评价表,学生在活动中随机就可以很容易地描出,节省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动手动脑。)

  学生活动的时间大约控制在10至15分钟,教师要巡视指导,及时提醒引导孩子进行发现、提问。

  活动二:谈发现

  来源: 极品资源

  来源: 极品资源

  让学生自主介绍自己的玩具,鼓励新玩法,新发现,每位介绍者都要同时展示评价表。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语言只起过渡、鼓励作用,要相信学生,他们会作出介绍及补充,让学生充分地谈、充分地说,用学生的语言去归纳、概括。

  在进行充分地介绍之后,引导学生交流在玩中发现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提问,教师要及时鼓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写到黑板上。这一环节,不在于解决问题,重点是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师:这么多“为什么”,怎么去解决呢?我想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得到解决。

  这一环节的活动大约控制在10分钟。

  3、课堂评价

  这是学生第一节科学课,因此,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非常重要。在教师介绍评价方法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后,一定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评价自己?通过说一说,一是避免学生不负责任的评价自己,二是让其他学生有个借鉴和学习。本环节用时5分钟左右。

  4、拓展活动

  主要是鼓励学生课后探究:40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才刚刚开始,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实现你刚才的梦想,把设想变成现实!亲自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总说:

  可以说,整堂课的设计都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充分利用感官进行观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另外,设计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爱提问、大胆创意的能力。这是中年级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评价,可以优化教学环节,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量化的评价,但我们也应意识到,学生玩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研究科学的过程。只是,这种学习活动,并没有表现出来而已,这种不经意,其实在学生头脑中在玩的过程中已经在高速运转了。

  最后,我想提几个我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1、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爱观察、爱提问≠会观察、会提问”,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爱发言的学生,但问的和答的不是扯东道西,就是很简单,对于这样的现象,你是怎么处理的?

  2、我们现在经常谈到:要给学生时间活动、给学生时间思考,但当我们遇到某一个环节就要影响到整堂课的进度,你会怎么做?针对课时相对紧张的科学课来说,你会怎么做?

  3、科学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包括学生由中年级到高年级的逐步认识与提高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由于教材的安排与考试的问题,而不得不格外给学生增加一些难度,我想问:你是怎样处理这种矛盾的?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篇11

  我现在要说课的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课的内容,课的题目是“谁流得更快一些”。

  首先说教材:

  谁流得更快一些占教材八分子一的篇幅,让学生在已经认识到液体是会流动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不同液体流动快慢的实验,得出液体流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结论,以此给学生起到开拓思维能力、加强动手能力、增添新知能力的能力培养作用。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知道液体是会流动的,液体的流动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以及液体自身的黏度会影响流速等。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知道液体的黏度只是影响流速的一个方面,还有诸多方面的因素仍然需要我们去探究。

  其次说教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实验操作会影响到液体的流速不一致。

  2、采用对比试验的教学方法。

  3、实验方法指导:指导实验操作,注意倾斜角和倾斜速度。

  再说教学程序:

  一是采取问卷发散思维设计意图是承前启后激发想象寻求结论。

  二是指导实验操作,此设计意图是规范操作过程,尽量减少误差。

  三是分12个小组开展对比实验,看谁流得更快些。

  四是小组作出结论,完成教学目标。

  五是教师小结,表扬做得好的,激励做得差的。

  进一步认识液体流速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说板书设计:比谁流得更快些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说课稿《科学奇才霍金》03-22

小学三年级上册《庐山的云雾》说课稿08-14

小学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说课稿03-14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掌声》说课稿04-17

三年级语文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说课稿03-3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说课稿03-04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说课稿03-14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说课稿11-25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我们的民族小学》说课稿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