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人生》有感

时间:2021-04-11 19:45: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1

  路遥,原名王卫国,在1982年写下了《人生》。我盼望了好久,才从朱老师手上接过来。

  翻开书,才读了几行就已爱不释手了。高加林是一名教师,但由于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高中毕业了,要去当老师,所以高加林就下岗了。为此他很生气,却毫无还手之力。我也很生气,因为高明楼是仗着霸气和关系下了加林的。刘巧珍是刘立本的二女儿,她和姐姐一样是个文盲。她对高加林是一片痴情,所以无论马栓怎样讨好,她都不愿意见面。

  巧珍喜欢跟着加林。一次,高加林去河里游泳,巧珍给了他一个香瓜。他不想吃,还讨厌她,因为巧珍的姐姐嫁给了高明楼的大儿子。高加林家里没有钱了,母亲蒸了一锅白馍让他去卖,他没有勇气叫卖,所以一个也没卖掉。是巧珍帮他卖了馍,还给他买了包烟,并对他说愿意和他过一辈子,加林也同意了。此时,我真为他们高兴。

  当我读到马占胜给加林找了份好工作——记者时,是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高加林可以有城里户口,有更好的发展;难过的是巧珍见不到加林了。高加林在城里有个叫黄亚萍的同学,亚萍很喜欢他。高加林一听说可以去南京有更好的发展,就果断的离开了巧珍。我为巧珍而感到憎恨,因为高加林为了前途而背叛了她。但巧珍却说自己配不上加林。

  很快,高加林是靠关系找工作的被抖了出来,他没了户口,没了工作,和黄亚萍断绝了关系,回到了农村,但一切都晚了,巧珍已经和马栓结婚了!我觉得高加林没有把握住机会,他错过了巧珍,错过了好生活。

  《人生》这本书告诉了我:人生的路很漫长,一个小选择可以让人痛苦一时,也可以让人痛苦一世。我们要把握住机会,见好就收,不做盲目的选择。

读《人生》有感2

  路遥笔下曾经有一个矛盾的人,他出生于陕北高原的乡村,他曾是家人的骄傲,他有过短暂的恋爱时光,他顺利过,他潦倒过,他在一次次的抉择中浮沉,他在一次次的取舍中徘徊,他身上有着年轻人对人生的迷惘、不知所措。年轻就意味着被原谅吗?年轻就意味着可以肆意妄为吗?人生有太多的抉择与取舍了,若不是曾经因难以抉择而跌倒过,曾经因不懂取舍而挫败过,人哪里会有成长,人生哪里会丰满起来?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难免会有高加林的影子。当我们失意的时候,我们会忘了自己最初追求的是什么,我们会退而求其次,我们会因为抓着一根浮木而感觉心安理得。当我们重获辉煌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抛弃浮木而登上豪华邮轮,面对这个抉择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吧。因为我们的人生需要登高,需要“会当凌绝顶”,这无可厚非。但是,人生仅仅需要辉煌吗?抛弃那些曾经在我们最失意的时候给过我们温暖的怀抱,当我们觉得世界都抛弃我们的时候,仍旧站在我们的身后做我们最坚实的支撑的他们吗?难道这样的付出,换不回我们对于名利的取舍吗?

  人生就是这样,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抉择和取舍。谁敢保证失意的时候做出的抉择都是经过思索的,谁敢保证当名利摆在眼前时我们做出的抉择是理智的?或许我们都在一直做着错误的抉择中成长,或许我们都因为难以放弃名利而曾伤害过别人迷失过自己。但是这种错误看似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但是我觉得这种错误让我们品尝到人生更多的酸甜苦辣,让我们在一次次的受伤中变得更加的坚强,变得更加稳重踏实。

读《人生》有感3

  在《培根人生论》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如《论读书》、《论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论时机》。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我国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没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利用。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的,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读《人生》有感4

  原可能发生的与业已发生的直指向一个终点,那永远都是现在。——艾略特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面临很多的选择,高考、恋爱、结婚、工作等等,我们不可能在做每个决定前,就预料到自己的未来,世界是善变的又是稳定的,再与人对比之后,难免会发现自己曾经做的决定令自己后悔,会想着如果能重来会是更好的结局,然后不断的抱怨这个世界的种种,觉得自己所有的倒霉都源于自己曾经做出的选择。但是这个世界一直都是有两面的,不能同时选A和B,如《人生复本》所说“我们其实是自己所有选择的总和。”

  有句话大家都听过“人生没有彩排,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书中的男主角贾森在夜里出去喝酒被突如其来的神秘男子挟持到废工厂注射药物后昏厥过去,醒来后发现,家中的一切都变了,老婆和儿子都没了,连同他的工作和朋友通通发生变化,仿佛十几年的记忆是一片幻想,最后发现他来到另一个自己的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唯一能够证明自己没疯的证据就是无名指上的婚戒留下来的痕迹,之后与对他施与救援之手的心理医生一起踏上回自己世界的道路,经历过无数次可怕的世界后,终于回到自己的世界,并成功在几百个自己的竞争下与妻儿相认。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主角有个磁场方体,有后悔药,我们需要承担自己所选择的,再者从经历中吸取教训,而不是投机取巧,要活在当下。

  书中提到过量子物理学的著名实验“薛定谔的猫”,装猫的箱子被打开前,猫都处在一个生和死同时进行的预测不到的状态,想像这个世界是一条电影胶片,到我们打开箱子的那一刻起,胶片才一分为二,左边是没有死的猫,右边是已死的猫。人生中做出的任何一个选择,都会衍生出一个新的平行世界,在那里,你做着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

  在普通人的一天里,明天几点起床?去上班要坐巴士还是地铁?午餐吃什么?等等日常问题都需要选择,每时,每刻都做着无数个决定,一路走来,大家会发现其中肯定会有另自己后悔的决定,以至于经常幻想着“如果”。书中的男主角在经历了无数个自己的平行世界,见过无数个自己后得知,人生并非黑即白,你以为你当初选另一个决定走一条更顺更直的路,可不曾想过在那条路中也有着无数的分岔路,那些分岔路后面有着更多的分岔路,人生每一个处境都不是由最近一个选择而产生的,而是由一路走来的选择累积而成,就像书中的贾森到过荒野才懂得草地的幸福。

  人生没有复本,人生就是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懊悔里做出承担,因为直到哪天死了,你的人生的走马灯才不会有不曾出现的“如果”,只会有珍惜曾有过的“现在”。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读《人生》有感5

  刘墉,是享誉文坛的华语畅销书作家。

  1949年,他出生于台北,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13岁时的一场大火,又让他和母亲无家可归,在草屋寒舍间,刘墉度过了童年的光阴;16岁,因为肺结核咳血不止,被迫休学一年,读书和绘画成为了那时的刘墉,摆脱孤寂的好朋友;24岁时凭借《萤窗小语》一书,崭露头角。

  《人生百忌》是刘墉的新作,作品虽仍谈励志、处世,但作品独辟蹊径,从“忌”字切入,人生一言一行都有忌讳,忌讳中蕴藏着无数玄机,犯了一个小小的忌讳,也许就会给事业人生带来诸多烦扰,或是很大的羁绊。

  因为你失去了你的原则(不可妄自菲薄),每一个人都要认清楚自己的原则,大的原则,小的原则,这些有的时候,年轻朋友,年轻人很叛逆,胳膊肘朝外弯,你就是失去了原则,你客观可以的,但是重要的时候,你胳膊肘是要朝里弯的。

  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是刘墉作品的一大特点,他善于从小故事中总结大道理。

  他说,人生本来就是很累的,而且你会发现社会是越来越“辣”的。

  今天,在学校里头谈的是圣人、贤人、伟人,但是进入社会后,一下子你进入了一个“大染缸”,如果不能够把这个衔接的话是不对的。

  他说,我非常的平凡,从平凡人的角度看平凡人的世界。

  每一个人当尽己之力。

  他还告诉我们,其实,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用眼神就可以告诉他,甚至你只是瞪他一下,他就可以感觉到,能够产生“一鞭子”的效果,如果是这样子,不是我们的孩子就变得更优雅了吗?所以,他觉得,一整个国家民族的教育,应该从baby的时候,从小孩儿的时候,全家开始做。

  他主张,“穷养儿子富养女”。

  穷养儿,其实是一种挫折教育,男儿当自强,没有经历过失败挫折的男孩,是长不大的;富养女,不光是物质的富足,更是教育的富足,要开阔女孩的视野与见识,懂得美,懂得欣赏,懂得辨别,经常带女儿去参加社交活动,让女儿当众表演小提琴,锻炼她的各种能力,刘墉说,她可以不去冒险,但是必须丰富。

  他喜欢的绘画作品是:“浮世绘”。

  他说,虽然经历了坎坷和挫折,看到了人性,但是多半都不会有一种悲观的感觉。人如果无法欣赏悲剧的美,就没有办法在精神上建立起来,我们要接受悲剧,然后接受它,欣赏它的美。

  而每次遭遇痛苦的时候,他总是能跳开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自己,这个时候他会客观地来咀嚼那个美。

  他说,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那么就改变自己,当我碰到挫折的时候,我改变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哲学观,或者是宇宙观等等。

读《人生》有感6

  大抵上人生同时朝两个方向行进,且并行不悖,一是欲望和业力牵引的,走向老年及肉身的毁坏;一是心灵牵引的,走向童年及初心的苏醒 ----题记

  你用黝亮照着旷野的夜空

  你用凹凸填满寂寞的缝隙

  一滴奶汁一粒米

  从你这里盛出的

  是我渴时的乳汁

  是我饿时的干饴

  多年后,回忆你温柔的倾诉

  就象那 母亲的河

  还有父亲的土地

  这是我“读”赵广清先生的玉米叶画《人生足迹》,心头涌动出的几句。 一幅画,有时就是岁月的黑白底片,你咀嚼,你摩挲,你思考,就会滋生出让你心疼的感彻!

  赵先生的这幅作品,通篇只有一种材质:玉米叶。两种颜色:黑色背景、玉米叶本色的黄。三个角色:碾子、脚印、围墙。就这样简单的作品,方圆交替,传统形态,互补色彩素而艳。碾盘、脚印、墙角尽占画幅。点、线、面交融发出体量。 碾盘周围串串脚印,循环往复,点点跳跃,个个抢眼。脚印清楚,各具姿态,动感十足。

  越是简单,越是浅淡,越是清欢,越是穹廓。这幅《人生足迹》,恰恰是赵先生生活的轨迹经历:从乡村的晨曦中走来,历数尘埃,才高为范。从师者的传统模式中走来,育人为才,立博妙为斋。从一方斋庭走来,以大行德广,立世界舞台。

  走一步,再走一步。每一步的脚印都趟着泥土走过,生活的磨盘,就象树上的年轮,记录着成长的经纬:从舞勺到弱冠,家里到村那边的磨米房,二十多里的山路,每周都要往返其间一两次......“鸡鸣起床熄灯归,推碾拉磨满 身灰。脚不停歇千斤赘,转到何时能脱轨”(赵先生语)这就是少年时代的记忆。担着全家口粮的瘦小身影,碾盘圈圈转动着,单调重复的节奏,在赵先生耳朵里就是首高亢奋进的歌。多少个寒来暑往,碾盘声声,糠米翻飞,乡村四季,大原飘风。脚步丈量着岁月,心中描摹着理想,目光灼灼,星光繁烁。一袭灯火,思忖、兴奋。碾盘如歌,脚步如飞----乡村的磨盘承载不住风长的思绪,生活需要有更大的舞台!

  走一步,再走一步。新翻的泥土,而立的韶光,教学研究中,一个师者的责任陪赵先生育才斐然。可每每故土碾盘的声音似黄钟大吕般,深情召唤,激荡在胸。爱她!就给她最好的礼赞!又是寂寞的苦心孤诣,白昼相接,喧嚣隔透,忍把浮沉,换了最孤独的时光,水墨丹青已满足不了赵先生对生命的思考,他要寻根溯源,要把家乡的草木山水变成创作的源泉,以原生态原汁味的玉米叶为摹本,十年苦寻,力排众异,终成大器!生命的磨盘推向了另一个崭新的天地!貌似孤独寂寞,却有一缕暗香在浮动。心静,天地便寂静,嚣闹的尘事又耐他何?波澜不惊的心境,一颗有信仰的灵魂,总会彰显出不一样的芳香。磨盘如歌,脚步稳健----博妙斋的磨盘完成了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研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赵先生却让天地自然之美化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把生命最原始的质拙之美尽展!

  走一步,再走一步。夯实的脚印串串,汗水酣畅的流着,是甜是咸只有自己体会。孤独是优胜者的必经之路!赵先生经过了归隐沉寂般的苦修,不但玉米叶作画独领风骚,研制成玉米叶新型超环保原生态的雕塑,建装,家具和胶水等材料,这些已经陆续投放了市场,完成了多项专利的发明,蜚声国内国际,多次的国外画展和国际友人收藏作品,绚彩电影节,飞翔联合国契约组织艺企联盟的上空,生命的磨盘也完成了华丽转身。可赵先生依旧还是那样的谦逊勤勉,不事张扬,如同磨盘上的光泽,耀眼却不障目,泛亮而不惹眼,经年的打磨,厚重守拙,亲和质朴。磨盘如歌,脚步咏踏----走出国门的磨盘让世界认识了白山黑水,也让赵先生的脚步走不出对这土地的深情眷恋,用作品完成自我,用自我走出大我,用大我植根土地!

  这幅《人生足迹》让我们遐想、思索,是赵先生学习探索创作的人生经历的缩影,又体现了变化统一的哲学思想。变化即寻找各部之间的差异,除了作品表面图案的不同,也是赵先生每一步生活创作足迹的心境视野的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不同,即人生价值意义不同。统一即各部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作品中材质和色彩的统一,同时展现赵先生的人生足迹里,始终贯穿的一种情感,即对家乡的深爱眷恋,对自然的敬畏尊重,对专业的求实务精,对自我的不断提升。

  看似简单的作品,却把一首人生足迹之歌演绎得响遏流云,是一首心灵之歌。一个艺术家的初心,就是要听从内心的召唤引领,去表现生命的真实自然清纯静之美,如同童年童心的的不事雕琢,还生命一方净土,给净土一曲流槲,更是对自然界赐予了一份生命之美的感恩之意。

  “我们的生命都是借来的,迟早会还回去”。对于宇宙而言,人的生命如此短暂!转瞬,攸然。或许,世间本没有繁华可以留住,所以用自然之美来体现攸走的流年,相逢时互投一抹微笑,便是不朽的传奇了。当脚印,丈量了生命的长度,心灵,却拓展了生命的宽度。赵先生的生命磨盘会一直转着,但不管如何旋转,永远走不出的,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热爱和一颗盛开、跃动、暗香的灵魂之磨盘!

读《人生》有感7

  昨天欣赏了《感悟人生》,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看来人生都有不同的经历,都有一份说不清的苦衷。所以只能用笑声缓解内心的脆弱和茫然。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曾体会到破碎之痛。我们还应当乐观的,微笑地看待它。要知道人生的赛场,赢家极少。

  我们每一个人应当拥有豁达乐观的胸怀,才能从痛苦中走出,失去的算什麽,他不过是我们衣服上的一粒尘土。

  只有善待自己,才会善待别人。发自内心的微笑才会灿烂美丽。心中的喜乐才会川流不息,才会被快乐占有,为快乐陶醉。

  在我还没看过嗜血狼的<<谈人生感悟>>之前我总认为自己对人生及生活都有着很深切的感悟.在我的世界里,对悲伤的,喜悦的,心痛的以及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无可奈何"的感悟,还有对爱情,亲情,事业及世间的人情冷暖都充满着一种所谓的"感悟".

  曾几何时,在我还没进红袖之前也尝试写了一篇类似<<谈人生感悟>>的文章,疏不知当我提起笔想写的时候脑袋突然一片空白,空白到我找不出一字,一词,一句来形容我内心的感悟,思考了许久也就勉强的拼凑了些零零碎碎的字眼来诠释自我的"人生感悟",而在当时我落笔后不是还深感自己的文笔不赖吗?不是也感到如此历练的"人生感悟"在自己的笔下也诠释得如此的"淋漓尽致"吗?直至今日看到了嗜血狼这篇文章之后,才清楚的知道我对"人生"的感悟是那么的肤浅,对此我深感惭愧.

  在文章里他说的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种点滴积累的过程,既非三言两语所能表述,又非几度春秋所能收获。"以及"感悟能驱散走人生中的浑浑噩噩,理顺人生中的千丝万缕,揭开人生的真面目".这两句就足以成为深奥的"人生感悟"的一个精髓.

  认真细致的看完嗜血狼的这篇文章,我感触很深,确切的说更多的是认同.从此对<<人生感悟>>这深奥的四个字我也另有更高的一层认知,这些重新的认知都是来源于那篇文章里的字字句句,那字字句句带给我的是从内心深处的"震撼"!

读《人生》有感8

  这是一篇活到了101岁的老奶奶写的,她名叫摩西奶奶。书中文字虽少,但其中蕴含的哲理不少。读完后令人回味,感慨万分。

  摩西奶奶1860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落林威治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幼时读过几年书,从事女佣15年。27岁时,遇到了雇农托马斯。萨蒙。摩西,并与其结婚。后重回纽约州,离出生地不远处生活了近30年,开始刺绣。76岁,她因关节炎放弃刺绣,开始尝试绘画。80岁,在纽约举办个人画展,引起轰动,风靡美国。90岁,他的作品在美国及欧洲畅销。100岁,她启蒙了日本青年渡边淳一,后者因她的鼓舞终成一代文学大家。101岁,摩西奶奶去世,时任总统致词,并称其为“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在她去世后,他的画作穿越了国界。从美国蔓延至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给无数年轻人带来最纯净的心灵启迪,受到了不同文化被背景的人们一致的欢迎,呈现出一道美丽世界的文化景观。

  这就像她说的: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为你打开成功的大门,哪怕你已经80岁了。是啊,有些人碌碌无为,还不是因为没有上进心吗,没有上进心也不就是因为他不喜欢做这件事吗?

  回顾过去,我的生命就像是一天的工作,我因他的圆满结束而满意。我开心而又满足。我认为最好的生活就是充分利用生活所提供的一切。这是摩西奶奶总结的经验。

  这本书中,大部分是摩西奶奶的画作。她的画作一般是以古朴恬静的田园生活作为背景。看起来虽没有正规的画家好看,熟练,却让我们感到了童真,田园风光的无限魅力。当你非常近距离地去观赏摩西奶奶的画作时,你会看到画作中精巧的变化、简洁的纹理和混合的色彩,这些色彩的柔和度一起影响着你的视觉。在你的眼中,这幅画的尺度会变大,会让你立刻感受到亲切。于是,美就产生了。

  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想去追求的梦想,但因为某种原因一直未达到。但不能放弃,我们为什么要去追求?应为我们渴望,因为我们想活得更加多彩,因为我们不想留下遗憾……但又有几人能不留下遗憾?摩西奶奶这一生虽贫穷,虽不太起眼,但,她会去追求之前遗忘的梦想。

  还是那句话:做你自己想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为你打开成功的大门,哪怕你已经80岁了。

  五年级:万靖雅

  点评:以感受开头,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小作者对摩西奶奶的的喜爱与崇拜。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第一句问题明显。对于人物的介绍过多。

  作者小小年纪能有如此感悟,着实令人佩服,还有一句摩西奶奶的话送给你:你最远做的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O(∩_∩)O~

读《人生》有感9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作家安易如的作品。只有在她的笔下,我才能感受到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契合点。

  古代诗人、词人的一生经历很少被人细细品味,但却像一壶醇香、沁人心脾的好茶,有天然之美。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

  在这本书中,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开始就提到了这句话。这句话无疑是中国最经典的一句话。有人觉得这只是一句没有什么意义的话,但我却觉得它富含哲理。

  这句话极其形象的描写了辛弃疾的一生。失而复得的惊喜,出现在那个火树银花不夜天的上元灯节。辛弃疾,也就是辛稼轩。刚开始,他还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雄心壮志,可是,后来却变了。辛稼轩用一阕《青玉案》证明了自己。

  一个人,无论怎样,他也不可能一生都有好的运气。不把握好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最后蓦然回首时,也许已经空无一人。常常一个人在失去后,才懂得拥有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常常在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后来追悔莫及;常常在最后失去什么时,还是觉得是偶然,依旧懵懵懂懂。

  我曾经看过一部微电影,《天堂午餐》。电影让人醒悟,不要在拥有时不去珍惜,而是后来失去时才履行承诺。影片的儿子,正是在母亲在世时说等他长大了再给母亲烧一顿饭最后母亲突然死亡,他才后悔,给母亲做了一次“天堂午餐”。

  一个人,不要永远那么拖沓,该行动的时候就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机会,不然最后都已成空,灯火已黄昏。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把握,终究那壶令人回味的茶,会散尽香味,就连最令人享受的味道,也会消失不见,也许最糟糕的.结果,就是连茶壶都被翻倒。或者,灯火已不阑珊,也不人海茫茫,最终只有自己站在黑暗中。所谓的火树银花,只是一种装饰。

  最后,写道:人海茫茫,蓦然回首时,我们是不是还有运气看到那个等在灯火阑珊处的人呢?我们最常看见的结果是:终于明白要寻找的那个人是谁时,灯火阑珊处,已经空无一人。

  对,运气只是运气,不能代表以后的一切。如果说一个人经过漫长的等待,是否还能履行自己的承诺,挽救差点失去的所有,逝去的那股香味。

读《人生》有感10

  周末双休,难得清闲,一直给自己定下目标两天看一本书。这个周末算是很轻松的提前完成了。星期六早上便开始阅读这本我不过低配的人生,是知名作家,自媒体大神雾满拦江20xx年10月出版的一篇得意之作。读完之后确实有一种与智者对话,在很多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书中都寻得了很好的答案,有一种收获满满的感觉。

  书名我不过低配的人生。这本书与之前我看过的很多类似书名的书籍不一样的是全文并无过多的作者无病呻吟,成篇累渎的矫情话语。

  书中有四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里的内容都是教育我们在寻常问题中如何更好的去面对,在遇到解决不到的难题时又应该怎样的去调整自己的心态。每一个章节里都有很多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或古或今,或国外或国内。故事的妙处是让人感兴趣,之后便能够很好的去佐证作者自己的观点。

  之后作者便会在很多问题上用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告知尚处于迷茫中的我们应该如何去更好的为人处事和成长学习。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知道一些人生中的大道理和哲理。但是,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我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想恐怕就是我们缺少了一些思考和感悟能力。就像书中说的一句话一样,其实这个世界百分之七十五都是智力很普通之人。那其他百分之二十五也有高于正常值或者低于正常值的。但也只是少数。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获得成功呢!况且很多还并不是那些智力超群之人,或者只是我们身边的一些普通寻常之人而已。

  第一章书中说的是突破思维障碍与边界,让自己强大起来。普通的人只要找到自己非凡的一面,也会成为一个显赫之人。就在于我们是否能遇到那个能够激发我们斗志之人。正如刘邦手下的一群普通之人都能声名显赫。而沦落到项羽手中的人才反而成了猪头。就在于人的胆量和自信,我们应该学会认知自己,打破思维界限,做最好的自己。我们每个人最看重的是能力,而别人最看重你的却是人品。智商很重要,情商更重要。进入社会后,每个人都是需要有一定的情商才可,能力并非万能,心胸才更重要。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不要出现打压的趋势,而要抱着虔诚的心态去学习。

  穷人要有富人的思维是说为什么穷人越来越穷,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思维受限,很多人宁愿浪费时间在网吧上,也不愿意去尝试更多的职业。而如果像文中的那个小女孩一般,通过一次辩论赛便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思维,去国外留学,见识多广,从此跨越到富人的行业。跨不过的是苟且,跨过去的才是诗和远方。任何时候只要你想,只有找到真正适合你的行业,再忘情的投入,只要你优秀,这个世界注定会重视你。

  最欣赏文中的一句话是我们人这一辈子截长补短不过是三万天,万不可以只居于斗室里巷之间,远古时的人类足迹况且遍布于世界每一个角落。作为拥有足够聪明智慧的我们如若只在方圆几里之内游走,岂不辜负这个技术开明的时代吗?人生就是要不断的奋斗。

  习得性无助是如今很多人拥有的一种不好的病态习惯,我们应该相信生活是会改变的,更应该相信生活是美好的。

  文中提出人生分为四个等级,能够用挣来的钱去接济穷人,并且有不断挣更多钱的能力,善于驾驭财富的是上等人生。能够用钱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做到,是二等人生。惹出来的问题,连钱都无法解决,则是三等人生。把钱看的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为了钱不择手段是最末等人生。人生在世,要学会规避那些用钱解决不了的事情,方不能因钱而生出问题,方可获得经济与心灵上的双重自由。

  第二章的题目是想当然是靠不住的,还是需要思考。第一节中便用了几个小故事来说明两个道理,一个道理是说大智若愚,而另一个却强调人们不能过于愚笨。同样的愚笨,有时会成为智,而有时却还是让人陷入窘境,被人啼笑皆非。其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是不一样的场合所不一样的情形道理自然不一样。世界都是在变化的,我们不能固守某一个道理,进而就想证明这个世界的某些事实。这是非常可笑和愚昧的。世界其实一点都不简单。

  而第二节作者用被陷害的校长和孙菲菲事件引出人性的弱点,就是恐惧。且耶鲁大学中的很多学生的恐惧感超级强烈,作为世界大学生中的精英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我们这些普通人了,所以在了解这些弱点之后,我们便要去克服恐惧,大胆的走出去,去面对更好的人生,从而做出更多的选择。

  第三节说的是智慧与耐性的重要性,可能就是人们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天下大事必作以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我们无论是自己创业或者给别人打工,终其结果,如果想要变得更好,都离不开这两种能力。

  第四小节中说到你不是世界的中心。面对那些小时候不如我们的同学,在长大后你居然发现,他们比你成功多了。于是很多人便不服气上前一句,你这小子,当年如何如何差劲,现在居然混出个人样了!如果在人多的场合去告诉他如今的下属他当年是如何的差劲和邋遢。那么我很负责的告诉你,你们的友情基本结束了。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脆弱的,你不喜欢别人伤害你,那么你也不能去伤害别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只有学会关心呵护朋友,才会遇到未来的合作伙伴!

  第五节谈到想当然是靠不住的,还是要会思考。作者用了几个幽默的小故事论述了思考的重要性。我们在每一个听到或者看到摆在眼前的结论时,都应该去深思,这个结论是真的吗?那么它又是如何得出的?从而获得强大的思维能力。

  第六节,跨不过去的是苟且,跨过去的才是诗和远方。谈到很多很厉害的人物其实刚开始都没有很好的出生,或者拿到的都是一副烂牌,但是他们并未自暴自弃。反而在困境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所以,我们每个人一定要对未来抱有希望,在希望到来之前好好等待。只做一个越来越优秀的人,如此,便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后面三节相继强调了在年轻时我们应该多和成熟的人交友,慢慢脱去稚嫩的思想,方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最后一节谈到不要读书读到蠢,说到其中有很多当年的高考状元,最后居然沦落为乞丐的事实。原因就是一味的死读书,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并且对现在还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一种剖析和号召。一个优秀的人绝不是仅仅拥有高文凭或者死读书的人,他一定是在社会中游刃有余,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的人。

  文中第三章系统的谈到情商的重要性。所谓情商,是我们所有年轻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的一大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在职场是否风声水起或者如鱼得水。在古代,情商低,乱说话的人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而如今,虽然罪不至此,但我们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去洞悉别人的人性变得至关重要。每个人内心都是脆弱和敏感的,无论他看起来有多光鲜,依然避不了那些人性中的弱点。我们在交友时一定要学会择友,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举足轻重的地位。好的朋友值得一生呵护,而不好的朋友却是我们的生活中的绊脚石。拥有高情商,你的职场一定会少去不少麻烦。

  文中第四章谈的是教养是一种智慧。有教养的人内心必定强大,正如伊丽莎白那样,整个英国王室一直视其为他们的精神领袖,被人爱戴。拒绝做无知和尖酸刻薄之人,有时一个微笑,一个点头或许就是你交往好的表现。

  当我们看完这本书时,内心自然会充盈很多,就像书中描绘的那样,如若我们更加会思考,拥有高情商,高教养,懂的很多道理,那么所谓的低配人生自然会远离我们。

  作者雾满拦江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在成长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关,和自己对抗,和困境,和瓶颈期对抗,但我们还是要怀抱自信,要记住这世上所有美好的时刻,要相信,这个世界是属于勇敢的人的!

【 读《人生》有感】相关文章:

读人生有感05-17

读《人生》有感04-16

读“人生”有感09-25

读《人生足迹》有感05-17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05-08

读《极限人生》有感05-05

读《人生》有感范文05-05

读《点燃人生》有感04-16

读《枣树·人生》有感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