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大学》有感

时间:2021-04-11 16:03: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1

  《大学》作为一篇千古名文,其作者曾子写出了儒家“美德”的特点。

  我们先讲一讲作者曾子,姓曾,名参,曾参,字子舆,十六岁师从孔子,颇得孔子真传。

  《大学》分为经文和传文。经文是总结传文的,传文则细讲经文的重点,并在讲的过程中引经据典。

  现在我们来说说经文。经文主要讲了治国的方法。原文是这样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意思是:古代那一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德;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而传文就是细讲这个治国方法的。

  传文一共有十传。传一讲的是“弘扬光明的品德“,传二讲“澡身浴德,日新月异“;传三讲“知其所止,止于至善”;传四讲“”凡事抓住根本“;传五讲“获得知识的途径”;传六讲“不要自欺欺人”;传七讲“修身先正其心”;传八讲“齐家先修其身”;传九讲“治国先齐其家”;传十讲“平天下先治国”。可以看出修养品德是治国的根本。

  我认为修养品德就是让自己变得更文明,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等。在别人问你问题时不回答,这种行为也是需要修养品德的。

读《大学》有感2

  我想,杜拉拉一定深谙《第五项修炼》的精华,否则,她如何能将个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组织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说到个人与自己,首先当然是个人学习。杜拉拉,她虽然出身普通,没有优越的背景,但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她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来提高自身的价值,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其次,就是个人超越。当然超越是有限度的,要在自己能达到的最高限度之内。如果当你还是一个小小的主管时,你就觊觎总裁的位置,那叫“越级”。当然也会有奇迹。像杜拉拉就得到了自己的总裁何好德的青睐,享受“one on one”的特殊待遇,她本身又是一个很爱学的人,所以她进步神速,最终在总裁的支持下直接由总管晋升为行政经理。但一不小心,你就可能得罪自己的直接主管,葬送自己的前途,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杜拉拉这么“容易”的晋升当然也离不开她卓越的交流能力,毕竟晋升也不仅仅是总裁给你点信心,直接主管写封推荐信就好了的。要经过很多上司及同僚的,也不一定说是肯定,但一定不能是反对。所以,对个人来说,自身的性格,修养,品质,与别人的交际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虽然说有些是天生的,但你也要努力做到最好。

  说到个人与他人,那就要分多种情况了。这里讲《杜拉拉升职记》,那就说说两种情况:与下属和上司的关系。彼得圣杰说,如果说把组织比作是一艘轮船,那么领导者就是这艘轮船的设计者。一个了解自己下属能力,了解自己组织的优势和弱势的领导者,一个为下属制定明确目标,让组织团结一致,努力奋斗的领导者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他领导下的 组织才能经得住激烈的市场竞争。

  杜拉拉写给李都的一封E—mail里说“你得跟一个好老板”。那是当然的,谁不愿意自己的老板是一个乐意教自己的,和蔼可亲的,不限制你的,给你加工资大方的人呢。但是,不管怎么样,老板还是老板。如果老板没有想象中的好,那你不妨改变一下你自己。像杜拉拉所说的,与老板建立一致性。他觉得重要的事,你就觉得重要;他认为紧急的事你也认为紧急;和他往一处使劲。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对自己的

  能力予以肯定,你与他保持一致性,他会认为你支持他,你肯定他的组织和能力。因此会看重你,为你提供发展的机会,给你加薪。你要知道你的表现和能力都是直接老板说了算,你要升职还有要他的推荐信。所以,学好这一点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组成整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你是一个部分。但怎么才能让自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呢?让他们觉得没有你是不行的,没有你一切都无法运行。显而易见,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容易的,从杜拉拉的经验来看那就有这样几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你要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及时了解行业趋势,竞争状况和技术更新,学以致用;二是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职责,别搞不清楚自己是谁,什么是自己的活,知道什么该报告,什么要自己独立做决定;三是你要有顽强的适应能力,让自己是去适应环境,要知道环境是不会来适应你的。作为一个员工,你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风格来适应不同个人及团体的需要。四是你要有自己的目标,要规划好自己的工作计划业务计划。

  处理好这些关系,那你就可以早日实现自己退休的理想,做一个对自己来说的成功的人。

读《大学》有感3

  在世俗的尘埃中混混沌沌,时间久了,自然就心生倦意。无意中又一次读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顿觉神清气明。忍不住反复吟读,并粗浅解读,希望没有误解五柳先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唱,耐人寻味,生命智慧,尽在其中。“归隐”可能曾经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是很多人只是在不得意的时候暂时逃避,真正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从《归园田居》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归隐不是逃避,不是矫情,不是无奈,不是无路可走时唯一的选择。

  “归去来兮!”一个“归去”,富含着对故乡、对心灵归属地的确认,“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在漂泊中,牵挂心灵的永远是故土田园。“田园将芜”,自己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近乎荒芜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着诗人吧?否则,如何会与诗人一样在思念中日渐憔悴?

  “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源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这里,陶氏的“归去”源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留恋往返。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或登高舒啸,临流赋诗。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虽然人生有限,但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妙,自己融入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他已经确认官场的生活是耗费生命,完全应该抛弃。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脖埃

  所以说,他的归隐是对官场的主动放弃之归,是执著人生寻找真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岁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和热爱,他所做的是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唯我不变,所求不变,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的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人生因此而圆满。

  能够找到心灵归属的人都是幸福的,陶渊明也是幸福的。陶渊明的幸福还在于他有个温柔可人的妻子。《归园田居》中并没有刻意写到那个可爱的女人,但是,她的形象却在陶渊明的文字中清晰的凸现。想想,会有多少人对“不争气”、不求上进、不能把官做得更大进行讥讽、抱怨、责备、甚至怨恨,可是这个女人却一声没出,尊重和理解了丈夫的选择,善解人意的安排家里人欢迎辞官归来的.陶渊明,让他感到轻松;温酒让陶渊明尽兴,让他感到温暖;处理好家里的各种事务让他无忧无虑……这些事情说起来好像很简单,真正要做到,却又是那么不容易。

  滚滚红尘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找到寄托自己身心的真正的归属地,找到最适宜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找到有多少人可以像陶渊明一样,有一个熨贴的,知心的伴侣。

  “归去来兮!”只是,你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吗?

读《大学》有感4

  读完《大学》之后,我的内心踏实了很多,原本复杂烦躁的心慢慢随着阅读被润了一遍。客观地讲,一切单单用文字去解释《大学》这些抽象,虚的文化,我觉得都不能解其味,总是不知道该用什么准确的言语去描述,总也表达不尽对它的理解,我是真的想把阅读这些国学文化的感受一一详细记录下来,一点点滋润我的心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家仁,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阅读《大学》的感觉是踏实,敦厚的,就像是一位慈爱的老者娓娓道来他生平的智慧,给我们无尽的关怀。

读《大学》有感5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是我刚刚毕业的表哥在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送给我的。记得暑假,我总是在家庭聚会时缠着他跟我诉说关于他的大学,我既兴奋又期待。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算是他给我的一份开学礼物吧。面对大学新鲜陌生的环境,我有点担忧。于是想到《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或许可以给我一些指示,带着疑问,我便进入求知的海洋。

  这本书的内容都是给大学生的一些忠告,虽然有的是一些大道理,比如大学期间要多看书、学好英语等等。但不管我们爱不爱听,相不相信,这些忠告都有一定听取性的。毕竟这些都是前辈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我想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叛逆,牺牲我们的青春来印证这些的忠告的真实性。

  我想我在这本书找到了我想要的。在书中谈到专业时有这样一句话:“冷门未必不给力,热门往往很坑”。我想被分到冷门专业的人都会很懊恼吧,觉得自己应该要去读金融会计等热门专业,这样才比较有“前途”可是谁不想去呢?我突然想起了在上专业导论课时老师讲的一句话:只怪你分数不够。是呀,你竞争不到那些热门的专业,所以你理应到竞争小的专业再跟别人竞争。

  热门专业就一定好吗?我有时在想,这些热门专业都被别人探索、搜刮完了,再在这样的基础发展还有意思吗?或许,从乐观的角度去思考,说不定冷门专业,却是热门前途呢。谁会知道四年后社会会发生什么?流行什么?热门专业又会是什么?说不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会像现在的软件工程、金融会计等等热门专业一样,人人都想挤破脑袋冲进来。社会发展日益完善,老龄化愈发严重,我想以后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将会越来越多。所以那些还在为处于冷门专业而懊恼的朋友们,不要觉得自己倒霉不幸运,或许幸运在某一时刻就会降临。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碌碌无为,而是创造更好的条件去抓住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然我也不是赞成书里的所有忠告,比如“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我就不认同。老师上课,我们都要到席,不管你喜欢与否,你都应该尊重他的劳动。你可以上课不听做你的事情,你可以看书写作业,但是逃课就不应该提倡了。况且学校在这方面管得也挺严格的,所以这种忠告不是对谁都适合的呀。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在我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我就读完了。有时候觉得多翻翻,看看,挺不错的。它能在你颓废的时让你重燃起学习的激情,我就是这么做的。不可否认,读完它后我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就读了五本课外书,也挺欣慰的。所以朋友们,在你迷惘的时候就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吧,它可以给你一些启示。

读《大学》有感6

  我这个年纪,应该不会再去翻读张鸣为大学生写的书《跟着张鸣上大学》了。但我还是把它认真地读完了。

  一来,我的许多同学的孩子都在上大学,总会有各种问题相询于我。二来,我这些年与高校的交道也多。我对于教育问题也多有关切。所以,张鸣的这本书勾起了我的兴趣。我想看看,张鸣笔下的学校,与我通过断续琐碎的信息而组接、勾勒的高校图景,是否相合。我对青年朋友的建议,是否合适。

  翻完《跟着张鸣上大学》这本书,我要说的是,一直在高校任教的张鸣对于高校的描述,与我的认知几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书中所描述的高校现状,就是真实的存在。而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法,也是相似的。

  我的大学时代,1980年代后期,那时的教学条件、教育水平、与外面世界的联系,远比现在粗浅感性。但那时的学校的主导,是启蒙主义和理想主义,而非今天的即时功利主义。那时,老师的水平在今天看来也不过如此,但却真诚地想把他们所理解的学识教给你,真正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此,那时的学校教育,在我成长的关键时期,为我打开了对新世界的思维钥匙,至今犹享余荫。

  今天的大学教育,忽视了教育独立性和超越性的一面,渐渐失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和方向。如,张鸣笔下描述的,高校早已不是象牙之塔,而是名利之场。今天社会上肮脏黑暗的现象,在高校里以自己的形式呈现。

  当前,一些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价值观渗透高校。许多大学被诟病为一个逐利的公司,大学教育也有窄化为职业培训教育之势。有些大学,对适应工作技能的培养,压倒了在更高层次上对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的则无论在专业设置与招生中,还是在同学师生关系间,充满了明规则、潜规则的暗示。大学不能自外于社会,独善其身。

  当年,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院设立的“没有学问者不得入内”的碑文,早已被耻笑并当作历史的垃圾扔向了爪哇国。

  学生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社会存在,无法逃脱。他们将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人生最美好的时光——4年、6年,甚至更长。这一段时光留下的印记,将内化为文化基因渗入其骨血,影响其一辈子的内质与走向。

  大学生如何面对挑战,不放弃自己,不随波逐流?如果没有人指导,靠自己摸索,难免会走很多弯路。这也是我的许多朋友与我讨论如何指导孩子们过好青春时光的初衷所在。

  现在,每个高校、每个年级,甚至每个班都设有辅导员,但真正给学生们人生指导的辅导员并不常见,倒是常遇充满官气的辅导员。张鸣这本书,很好地承担了辅导员应该承担而事实上未能尽到的责任——第一,告诉年轻的大学生大学的真相;第二,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给自己打气鼓劲。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养育自己健康的人格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关键是,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如何不随波逐流,不自我放弃,而自我涵养,成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尊严的人?在不顺意的环境中,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如何应对各方面的挑战?这更要紧。

  张鸣在书中给出了诸多途径。如,学会读书,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事做人,学会适应社会、适应就业。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也很具有实操性。

  如,书中谈到与人相处。“大学生来自不同地方,不同的社会阶层,接受教育的背景各不相同,他们需要学会平等的价值观,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同学之间的感情最是真诚,没有功利,在后来的岁月里,依然需要珍惜”。

  如,“大学时代,正是青春年少,精力旺盛,生理和心理需要双重释放。该谈恋爱谈恋爱,该读书就读书,做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这才是大学生活应该有的。”“还有一个非常要义,就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然,带着眼睛带着心去行走,对于社会的理解会更深”。

  正如书里所描述,“现在的高校并非净土,高校也是大学生了解中国的一个地方。大学生可以把高校里的经历当作一种社会历练。当然,大学生心里要有定见。而这定见,就是不放弃自我,要有尊严。”

  “别人堕落,不能成为自己堕落的理由。即使在螺狮壳里,也要养育一颗做道场的心。这样,我们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跟着张鸣上大学》不仅可成为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必读手册,也可成为大学教师的行为指南。

读《大学》有感7

  看了电影《女大学生宿舍》,匡亚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同情她那坎坷的身世,羡慕她那不平凡的文采,更喜欢她那在一切艰难困苦面前不甘屈服的倔强劲。从她那单薄瘦弱的身架以及常常流露出一丝倦意的文气的脸上,也许给人以软弱驯服的感觉。然而,仔细观察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却又无处不体现出她性格上的特点—倔强。

  影片一开始,高干的女儿辛甘“侵占”了原属于匡亚兰的下铺,如果是碰上了胆小温顺的夏雨,可能就自认倒霉,拉倒了事。而匡亚兰却不服气,她把辛甘的东西一股脑儿扔到上铺,并据理力争:“我从不欺负人,也不许别人欺负我!”这简短的言辞,鲜明地表现了她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在她的眼里,当今社会的什么权势、地位,一概不用畏惧,必须与之抗争,底得平等。

  她—可爱的匡亚兰,就是凭着这股倔强劲,考人高等院校,凭着这股倔强劲,边劳动,边学习,用劳动所得供自己上学,她从不向同学流露自己有什么困难,更不向组织伸手要助学金,她退还了生母寄来的作为偿还心债的三百元钱,她宁可继续拉砖头,用自己的汗水换来徽薄的报酬。有人说她太倔了,应该向组织求助,应该接受生母的帮助。我却认为匡亚兰的可贵之处正是她的这股倔劲。她无论在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下,都能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自力更生。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称赞、学习并大力提倡和发扬吗?今天,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中,就有那么一些人,考上大专院校以后,思想上不求进步,追求物质生活享受,或者伸手向家里要钱,或者要求组织照顾。他们不是在开拓前进的道路,而是在征途上摘取已成熟的果实。这些人与匡亚兰的精神相比,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呢!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们正要建设“四化”,更需要发挥亿万人民的积极性,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可爱的祖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这一代青年都具有匡亚兰那种可贵的精神,那么,何愁“四化”宏伟蓝图不能实现?何愁我国—这颗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明珠”,在不久的将来不会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异彩?

读《大学》有感8

  这本书是写主人公阿廖沙从童年至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及其心路历程,深刻描绘了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历史画卷。

  这本书我以读过俩遍了,而对我而言,这本书里最吸引我的不是那曲折的故事情节,不是那优美的语句,而是主人公在爱上书之后的一发不可收拾、在艰苦的劳动之余仍阅读大量的书籍,他对书爱的程度只能用一个词,那就是痴迷。

  其实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形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高尔基本人。他幼时父亲去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在这期间,他当过面包工、守夜人等。十六岁进入社会大学,在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最底层。

  他曾在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书是奇迹,它锁住了作者的灵魂我打开书本,就是解救了这个灵魂。于是,他和我神秘地交谈起来。’

  是啊,书有一种力量,让人着迷。高尔基说的没错;‘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没有书,就好比鸟儿没有翅膀;生活没有书,就好比花儿没有阳光;生活没有书,就好比汽车没有汽油。所以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没有书如何丰富课余生活;如何锻炼文字驾驭能力;如何陶冶情操。

  高尔基只上过三年学就有如此辉煌的成绩,而有的人上的学都有他的五倍甚至六倍,但是他们得到了什么。有的人就这样在学校你虚度光阴不认真学习。所以从这一刻起,我们要向高尔基这样热爱读书,让我们好好学习,以后的路还很长,让书加强我们的修养。书注定是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阳光滋润我们心灵的雨露。

  要牢记知识改变命运,读书美丽人生!!

读《大学》有感9

  在一次举行的“读好书 好读书”活动中,老师向我们推荐了《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这本世界经典名著。于是,我带着好奇心迫不急待地向人借来这本书并开始细读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作家高尔基。书中主要讲他童年时期,双亲去世,生活困难,寄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留下了“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童年时光。没有快乐,为了生活,作者不得不很早就走向人间,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做过杂工、洗碗工。在那段时间开始接触书藉并从此沉浸其中,书中的知识开拓了他的视野。怀着对理想的追求,作者只身来到喀山求学。在一群进步人士的熏陶下,他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读完这本书,我脸红了。为何?看看自已现在的童年生活,想想书中的作者生活,深知我们这代人是多么的幸福啊!看!许多同学在家里习惯了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但是,就是有这样好的条件,我仍没有好好地读书,坐在那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有时不认真听课,有时还开起了小差,不珍惜老师的辛勤劳动。书本不好好爱惜,到处乱涂乱画。下课后不是记住玩就是想买东西吃。如果我也面对书中作者那样的生活条件,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渡过。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良多:《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是一本启迪人们智慧的好书。生活中,只有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才能散发出人生迷人的芳香。我想:名人之所以被人所敬仰,是因为他们往往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对照自己现在的优越的生活环境,我更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以高尔基为榜样,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用心生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读《大学》有感10

  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河北省邢台市二中北校区高二:耿康宁

【读《大学》有感】相关文章:

读《我的大学》有感02-14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范文04-24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05-19

读高尔基我的大学有感05-03

读《大学》有感10篇01-13

大学读《围城》有感的范文05-05

校长读《大学》有感范文05-16

读《我的大学》有感作文03-11

读大学有感作文参考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