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山居笔记》有感

时间:2021-04-04 15:43: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山居笔记》有感

  读完《千年一叹》,感觉真的意犹未尽,捕捉到了喜欢的一种气息,继续在余秋雨老师的《山居笔记》中尽情徜徉,几乎是一气读完,竟然可以清晰地记得每一篇的名字,心底里涌起一个执着的声音,这样的思索,这样的文笔怎么没有问鼎诺贝尔?甚至有些为他愤愤不平了,我觉得,他真的可以代表我们当代文学的水平,是一个真正的有思想有才华的文化人。

读《山居笔记》有感

  对于酷爱读书的我来说,熟悉他的名字已经是很久很久的事情了,也曾经在书店里徘徊在他的一部部作品前,只是那时好像还没有足够的阅读兴趣,也许正是随着岁月的积淀,才愈发感觉到他作品的深度和厚度,才慢慢咀嚼出其中的深厚底蕴。

  五千年的悠悠文化,在他的笔下凝聚成一个个主题,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一句句深入骨髓的剖析,使你走进历史,又以历史的眼光审视着我们的现实,你不由得为他精准的刻画,深刻的剖析所折服,那是一种心灵上的一种沟通、润泽和和谐共振,读到妙处,甚至让人拥有拍案叫绝的冲动。

  《一个王朝的背影》中的载体承德避暑山庄我曾经去过,也只不过是感慨它的奢侈、辽阔,尤其是木兰围场的骑马经历,至今历历在目,可是随着余老师的笔触,我好像又一次回到那个美丽的地方,只是心里拥有了厚重的历史,才终于明白承德避暑山庄实际上就是康熙所修建的另一座无形的“长城”,他的“守国之道,唯在修得民心”使他拥有了几十年的帝国辉煌,围绕着避暑山庄,他深刻地剖析了清朝的崛起,它的文化,对于大学者王国维投入颐和园的死去,他认为不是死于政治,而是死于文化,清王朝虽然已经败落,可是文化吗、并没有随之消散,王国维就以自己的生命做了最后的祭奠,文化和生命紧紧缠绕融合在一体,也许这正是文化在余老师心中真正的位置吧,尤其喜欢它的结束语,“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苏东坡突围》也是我喜欢的篇章,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以它磅礴的气势和旷达的胸襟深得后人的喜爱,而对于这篇旷古奇篇产生的背景却仅仅了解一些皮毛,在余老师的笔下,再现了当年苏东坡来到黄州时的历史,他是如何被一群小人泼脏水,进行肆无忌惮的污蔑,清晰地记得苏东坡面对毫无理由的毒打,余老师用了极其诙谐幽默的语言,“你写那么美丽的诗就已荒唐透顶了,还不该打?打,打得你淡妆浓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读到此处,感觉有一种愤愤然的情绪在滋长,同时又感觉这样的表达精妙绝顶,酣畅漓淋,苏东坡,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面对这些的`困窘和无奈,以流放者的身份来到黄州后,却以伤痕累累的突围者的身份与黄州进行了一番壮丽的对话,这该是何等博大的胸襟才可以到达的境界,那些流于笔端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看过很多写故乡的文字,可《山居笔记》中的《乡关何处》依然可以拨动心中那根弦,无论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作者心中余姚的那片树林,那条小河,河水里那些陶瓷片,还是艾芜老人《南行记》中暮年呼喊妈妈的动人情景,冰心老人《我的家在哪里》中始终萦绕于梦端的少女的家园,对故乡和家的眷恋是每一个远行者心目中最深情凝重的一角,而更多的人的故乡成为了记忆中的那一抹动人的画面和一缕温暖的牵挂,游子总是匆匆告别家乡,身在异乡却又魂牵梦绕,可是真正回到故乡却又一片茫然,对于故乡的矛盾和纠结在这样的文字描摹得淋漓尽致,唯一不变的是那一种刻入骨髓的热爱,永远也无法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中。

  《流放者的土地》中对宁古塔等流放地的描写,对流放人的悲凉的解析,《千年庭院》中岳麓书院对于学校和文化的传递,《十万进士》中对于人们一贯批驳的科举制度有了更为客观精准的分析和定位,《遥远的绝响》中魏晋潇洒之十那一声长啸和悠远绵长的《广陵散》乐曲至今依然在耳边回响,《抱愧山西》让你在平遥和乔家大院等耳熟能详的古迹中寻找山西商人蓬勃的根基之所在,《历史的暗角》却是对于“小人”一场犀利的解剖,就像是莫里哀的《吝啬鬼》一样,让那些小人在这样的“鼓噪”中反思收敛自己。

  读余秋雨老师的作品,仿佛进入到了一个博物馆一样,历史地理民俗等等逐一清晰地展现在你的眼前,让你在他优美奇绝的语言里接受一番心灵的震撼和洗礼,也许对于余秋雨老师这样的真正文人,诺贝尔已经不再是聒噪心灵的事情了吧,拥有众多的读者和追随者才是他们存在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