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从此岸到彼岸》有感

时间:2024-02-20 17:11: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从此岸到彼岸》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从此岸到彼岸》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读书名《从此岸到彼岸》,我想到了《蒹葭》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男子寻觅伊人需要历经艰难险阻,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再深入书的内容,才发现其中蕴藏着语文的诗意。

  书中所展现的30篇教学案例,每一篇都从新颖却不失主流的角度解读文本,每一篇都再现了生动多姿的语文课堂。令我印象颇深的是黄翠玲老师的《社戏》一例。黄老师解读文本的深度、教学设计的巧妙令我敬佩,一篇精致的教学案例让我豁然开朗,顿生感悟。

  一、大胆取舍,重点突破

  《社戏》是一篇长文,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总是舍不得放过任何一个教学点,一方面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敬意,觉得他的文章我一定不能草草了事;另一方面是鲁迅的文章也确实很有深度,这里想抓,那里也不想遗漏。导致最后花了三四节课的时间,带学生梳理情节、解读文本、探索意趣,几节课下来,早已磨灭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压制了学生的共鸣。

  黄老师则另辟蹊径,围绕“长文短教”的原则来进行教学设计,围绕五个“说说”,“说说那戏”“说说第一场戏——风波”“说说第二场戏——夜航”“说说第三场戏——偷豆”“说说戏里戏外情”,以“说说那戏”为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这个环节入手,学生可以找到许多关于“戏”的细节和情感联系,由一个支点撬动整篇课文,也将教学环节串联起来,可谓妙哉!

  二、紧贴文本,“咬文嚼字”

  李祖贵老师说:“文字不是图片,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中揣摩,一个语段,一个细节,沉浸在语言、词汇中体会这份情。”

  “偷豆”是《社戏》中精彩的第三场戏,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将“偷豆”作为烘托“我”和小伙伴们快乐的心情的事件一笔带过了,并没有做过多的分析,后面分析人物的时候略有提及。

  黄老师却很巧妙地将“偷豆”事件与揣摩“阿发”和“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不断地品读阿发的语言“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由齐读到大声读,有号召力地读,再到分析词汇的语速,有快有慢有重音地读,学生在一遍遍的品读中,终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阿发的慷慨、自豪!再看到六一公公,作者对他的描绘,不仅仅是语言描写了,学生从动作、神态等方面,又能体会到六一公公的质朴、好客。

  三、以生为本,放手创造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堂课的主角是学生,教师起引导、辅助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想到李教研视导的时候经常对我们说:“语文课可以慢下来,可以等一等学生,让学生想清楚了再进入到我们的教学环节中。”我是个急性子,总是怕教学进度滞后,不能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所以常常在学生没有思索好的时候就打断他们,导致他们语言未组织好,也未深度思考,其实这样反而是本末倒置,抑制了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兴趣。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阅读理解没有固定答案,“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把课堂大胆地交给他们。

  一切是起点,也将是终点。语文教学是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人生亦是。不论何时,希望能坚守初心,从此岸到彼岸,溯游不停,到达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