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红旗渠源头的故事》有感

时间:2024-02-20 15:31: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红旗渠源头的故事》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红旗渠源头的故事》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红旗渠源头的故事》有感

  在阳高乡候璧断下不远处,红旗渠第一个石砌涵洞正上方有“红旗渠源”四个字。为什么当年的建设者没有在那孔涵洞上写“渠首”,而取了一个“源”字呢?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源”的解释是水流起头的地方。渠不是水流的起头,当然不是“源”,而可以称“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的拦水坝上就赫然写着“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几个大字。红旗渠的建设者,为什么要写上大大的“源”字而不是“首”?

  读申树凤老师的《红旗渠源头的故事》,便常常想起这个“源”字。红旗渠源自平顺,留下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渠水悠悠流淌,这段历史也在不断延续。所以,品味一番“源头的故事”,非常有意义。

  我们平顺的先辈在那个火热的年代,支持红旗渠建设是义无反顾的,并没有多少情感纠结。那是一个倡导共产主义大协作的年代,那是一个把每个地方的社会主义建设都当成自家事情的年代。还有一点是,质朴的乡亲们总是那么真诚地对待外来的人。人家上门来讨口水,我们时常热情地端出一碗饭。这是红旗渠修建者得到漳河沿岸群众热情接待的民间基础。当红旗渠穿过平顺的大山蜿蜒向东,终于把一渠清水护送到林州时,当林州人民为水而欢腾时,我们平顺人民的笑也是发自内心的。

  我们对红旗渠产生情感纠结,是后来的事。客观上说,有了水的林州从此“换了人间”,趁着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他们快步奔走,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远远超过了平顺。当我们也攒足劲,想方设法追赶的时候,发现红旗渠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掣肘”。于是,各种矛盾就产生了。无论是石城村干部的努力,还是林州领导借助人民日报的呼吁,都是这种抗争的表现。今天,我们应该记录这些纷争,但难以评判是非对错。站在渠首和渠尾,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好在,这番纷争已经由上一辈人完成了,随着时代车轮向前,平顺和林州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是一个已经变化了的时代。从林州看,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其他水源的发现,红旗渠供水的决定性意义已经大大减弱;从平顺看,我们赶上了脱贫攻坚大潮,经济社会都获得巨大发展,块头虽然赶不上林州,但发展的落差正在渐渐拉平。红旗渠分流的河水对沿岸村庄的意义,也已经“今非昔比”。拉紧皮筋的两头都不像从前那样使劲,红旗渠在两地之间便没有了那么大矛盾。

  自打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几乎是一个甲子60年的时间,我们与红旗渠这项伟大工程走过了几个螺旋。从修渠时期的合作到后来的纷争,今天又走到一个合作的时代;当年“精神变物质”,两地人民凭着团结协作和艰苦奋斗精神修成这项伟大工程。今天,又逢“物质变精神”,我们走到新的时代节点,大张旗鼓地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历史的螺旋总是这样奇妙,站在螺旋的这头,看到的几乎是与起点相似的风景。

  换句话说,平顺与林州有关红旗渠的故事,六十多年又走回了起点。两地仍然需要携手合作,共同传承那份修建红旗渠的先辈创造的、历经变迁而不衰的团结协作精神。我们都知道,林州正和平顺合作,在为红旗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努力。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团结协作传承红旗渠精神的具体抓手和现实着眼点。盼着这项工作能有更快进展,能有更好结果。相信这项工作的完成,必将福泽平顺和林州两地人民。

  申树凤老师这本《红旗渠源头的故事》引述了许多档案资料,更可贵的是记录了很多作者亲自采访到的民间记忆。这些当事人散落在漳河沿岸各个村落里,他们像黄土一样赋予这片土地以丰厚,而他们每个个体又像一粒微尘,很少得到足够重视。每个人都在参与创造历史,但不是谁都有机会被历史所记载。

  申老师不辞辛劳地访问,让这些历史创造者的“源头故事”重新“活”起来,“活”在文字里,更将活在时光的记忆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旗渠源头的故事》有着独特价值。这些没有写入正式档案的“民间记忆”,更加生动地勾勒出时代的画卷,更加质朴地展示出普通人的贡献。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将会越来越认识到这些记录的宝贵。

  红旗渠改变了林州,其实也是平顺的精神之“源”。漳河水从上游流淌而至,在我们这里第一次以人工形式输出到缺水的林州;当林州修渠的民工队伍走上太行山时,我们的先辈第一次以有组织的集体行动,迎接那么多外地人来这片土地上劳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平顺人第一次把眼光集体移到层层叠叠的大山外边,展现出无私奉献和真诚协作的胸怀。祖祖辈辈的山间生活,炼成了我们勤劳吃苦的精神特质。而有了与林州的合作,有了红旗渠的修建,平顺人豪迈地在自己的精神底色上大大地写下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平顺人的精神风貌有了新的时代内容。因此,也可以说,修建红旗渠也是平顺人新精神形成的“源头”。

  当高铁在我们不远的地方设站,当高速公路从眼前的山间穿过,当互联网把我们和世界实时链接在一起,要在这样一个相融相通的时代争取更大发展,我们平顺人就一刻也离不开那种从红旗渠源头起始的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精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读一读先辈们厚重感人的“源头故事”,我们不去寻找“恩赐”的自信,因为河水不是某个地方的“私产”;我们不替上辈人算亏欠的“细账”,因为那不是他们无私奉献帮助修渠的“初衷”;我们更不是站在这项伟大工程面前“论功”,因为我们这辈人没有为工程修建搬过一块石头、挑过一担土。

  红旗渠是我们的先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筑起的“人工天河”,更是留给我们的一份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遗产。我们一代代平顺人和林州人只有守护和传承好这份遗产的责任,没有撕裂和亵渎这份遗产的权力!今天,我们重新感悟“源头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情感表达,对前辈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表达崇敬之情;也是一种决心的宣示,宣示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决心。红旗渠像太行山间跃动的红飘带,漳河水如丛山峻岭中奏鸣的和弦。固“源”而长“流”。发扬好红旗渠精神,是历史赋予平顺和林州一代代人的共同使命。我们都应该以自己的努力,为平顺人的精神底色涂上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