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园冶读后感

时间:2021-03-20 12:09: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园冶读后感范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园冶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园冶读后感范文

  园冶读后感1

  崇祯四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部伟大的造园著作,刚完成时名为《园牧》,他的通行名称《园冶》的由来得于一位关键人物—曹元甫。《园冶》在中国园艺理论方面可谓是首部有体系的著作。

  《园冶》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探讨如何设计一个适合居住的生活环境。中国文化向来以儒家思想为主,虽然有时候涉及儒、释、道,墨等多家,但是儒家思想相一直是主流,所以这一建筑理论中包含的丰厚的儒家思想不足为奇。《园冶》中表明了主人的精神意志对园林的整体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而不单倚靠技工的设计与建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源远流长,天人合一是说客观事物和主观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和谐关系,就建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物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情怀。如果建筑仅仅是富丽堂皇,但是主人的品行格调不高,那么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完美的建筑,建筑的主人会影响一个建筑的整体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是很好的例证。儒家思想中“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体现的就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它是主体和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稳定和谐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形神的交汇。只有真正懂得天人合一的关系之人,才能体会园林之景的美好。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情形,其中道家一直是和儒家相互对立而存,道家强调的无为与儒家的功利存在很大的差异,《园冶》中以老庄的思想贯穿下來,以一种无为的心态来进行建筑设计,丝毫看不出有雕琢的痕迹,如同天造地设一般。中国的园林建筑向来以神为主,其中所蕴含的无疑是老庄自然淡泊的哲学,计成指出“假山依水为妙”则体现了借景的想法,以自然的山水为背景,体现一种宁静致远的心智。老庄逍遥的哲学也充分的体现在这本著作中,逍遥提倡的是物我合一的自然状态,而园林设计也要达到物我合一,自然而不露痕迹,在一定程度上经过人工设计的美景反而以自然为主,将自然与美景融为一体,宛如天成。

  时代在进步,不同阶层的人的审美观也有变化,体现在文学、绘画、建筑等各个方面,而尤其体现在建筑方面。建筑上的审美在《园冶》中主要体现的是士大夫进步的审美观,它反映了特定时代状态背景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一个人的审美不仅与自己的审美素养有关,与整体社会水平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文化中向来以雅为上,士大夫崇尚典雅而排斥世俗,所以在文章中则充分体现了典雅的设计美感,使得园林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突出表现了士大夫的文人情趣和他们对诗情画意的追求。审美观也代表了一定的思想水平,《园冶》对建筑雅的追求,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了道家无为的思想,庄子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点,在《园冶》中也充分的表现了出来,不追求刻意雕琢而造成的富丽堂皇,而追求惨淡经营、匠心独运。同时在建筑中强调空,强调的是实中之虚,就像亭台楼阁一样,以其间的空来面向外面的世界,使得主人足不出园,就能与自然交流,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充分的体现了道家空的思想特征。所以我们说园林设计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园冶》有“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观点,其中“因”是凭借的意思,是指设计者充分利用园林周围的景色,“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借景,是指园内外景物之间的联系,因借能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达到一种天然之致。通过借景使景色与建筑构成浑然一体的形式,可能比这一自然之景独立存在更能发挥景色的内蕴和趣味。有的设计专以自然之景为背景,比如园林中背后倚靠大山,园林之中围绕自然湖建造,以自然树木为屏障都是借景,符合传统的建筑设计原则,体现出气韵生动,韵律和谐的景致。虽然位于一墙之内,追求的是一墙之外的景致,就如同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在《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布置则充分体现了这一设计原则,如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就是以竹子作为整体背景,体现了住所主人的心智品格。“得景则无拘远近”,通过借景可以将园外的景色与园内之景相映衬,通过园内之景可以看到所借之景,而借景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园内之景相融合,不用远行千里就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在古代,传统士大夫都追求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他们向往那种安贫乐道,消闲自然的生活状态。这种躬耕田园的生活范式也引起了设计者的重视,设计者将田园与建筑相结合,构造出一种独特的园林风格。当时士大夫可以凭借一定的经济条件,与工匠探讨自己的想法,建造出一所自己所满意的田园。因为受时间、生活、空间的限制,传统的士大夫一般不能直接隐居田园,他们只能借园林之景想来达到自己心中对理想田园的向往。总的看来士大夫的园林设计都符合两个审美原则,一是可居住性,二是可游览性,只有满足了的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才能发挥其作用。可居住性就是实用性,不能设计出来单单是为了观赏。游览性就是观赏性,这是园林设计的重要原则。这两个原则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游览性一般表现在园林主人在闲暇时刻邀请好友来欣赏园林之景,达到放松心情的作用。

  园林设计很重要的是园林的选址,计成在《园冶》中强调“以偏为胜”,所以这种园林一般建在中心之内的僻静之处,达到闹中取静,使得士大夫在繁忙的公务生活中能够得到放松,享受自然之美,这是园林不同于一般建筑的地方。建造园林的主人非富即贵,所以他们对生活水平的追求较高,所以它们有实力,也有心力去建造一个舒适的园林,同时园林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彰显他们的地位,体现他们的审美趣味。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出名的园林建筑构成了一幅田园画,有山、有水、有石、有鸟、有鱼,达到一种动静相结合的状态,使生活富有诗情画意,体现文人雅士的情怀。园林之趣包含在这幅田园之画之中,其中声色的配合也使这一建筑生趣盎然,是声、画、意三合一的造化。《园冶》有很多这样的设计,如“夜雨芭蕉,”就是一种唯美的景致,“移竹当窗,分梨为院”体现的就是借景的设计,沉静的月色,萧索的风声,袅袅的秋水更体现了诗画的结合。“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描写的是一幅田园之景,门外有花,门前有水,还有一片翠竹,同时也能听到滔滔的浪声,极尽田园之意。园林设计田园化是很重要的设计方向,通过田园化,使得建筑能够不落俗套,别具一番风味。

  《园冶》意境美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与时代相关,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而时代也能造就一批杰出的建筑者,因为社会的动乱使得他们产生了隐蔽的心态,所以在建筑方面更能体现曲径通幽的情致,远离世俗动乱,追求内心平衡。园林的意境美往往体现出设计者的隐士情怀,他们希望通过建筑表达自己的心境,使主人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寄情山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体现的就是这一意境给主人带来的舒适之感,是一种豁达的情怀。这正是《园冶》意境的美学本质。许多许多文人雅士心向往之。

  《园冶》是一部园林理论,但是其中也包含了美学,使得整个著作更能够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其中的美学理论就很好的体现了中国特色,如道家的隐逸情怀,儒家的经世致意之精神,其中最主要表现的是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空和借景都是中国美学的内在理论,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精神境界。而意境之美也打破了建筑本身的局限,对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今时代,园林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要学习这门学科必定要学习《园冶》,因为这部书中的理论和设计对后世的园林设计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园冶读后感2

  读完这本书后,被作者的精神所感动,处在战乱时代怀才不遇,但是他的人生我感觉还是蛮精彩的,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写下这本著作。对后世的影响很深远,作为一名初涉入到景观专业的我帮助还是特别的大的,我个人认为计成是一个优雅的造园家,他的文学修养以及艺术修养都很高,他有他独特的审美观点和清新脱俗的人物个性。这本书是文言文读起来是有些困难但结合着翻译文来读就很上口了,文章中的句子很优美,书写的不枯燥,读着读着就能自己也开始顺着作者的思想开始想象这个场景会是什么样的。

  《园冶》中不仅仅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观摩,学习思考的造园手法,还有他的思想和灵魂在这本书中,他把他对自然的挚爱融入书中,对后人的生活态度也有一定的启示,现代人生活速度很快而忽视了园居生活的乐趣。这本书全面的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的综合性的著作,分别从造园的指导思想,园址选择,园林布局(包括建筑、门窗、栏杆、墙垣等的构造和形式),掇山、理水、置石、择木、铺地、借景等,都配有图片加以系统阐述还有作者工作经验以及一些铺装栏杆门窗的设计样式。无论对我国造园史、建筑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造园设计和景观艺术的实践,都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书中的兴造论是全书的总纲,提出了营园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是“三分匠,七分主人”也就是说造园的成败并不取决于一般的工匠和园主人,而是取决于能够主持其事的,内行的造园家,主持造园的人

  与工人的区别在于他是有心窍之人,对基地有所规划,会把建筑体形与庭院组合的恰到好处,对我的启示就是既不能拘泥于型制只顾得体,也非不顾法式只追求合宜。造园不能死板,只要合宜就自然相称而雅致,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园说中又提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景到随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也要做到造景要适应园址的地貌和地形特点,并尽量发挥它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我们在创造山水环境时要给人一种天造地设的感觉,建筑要从属于山水环境。作者在相地中说道要想如陶渊明乘轿子一样游山玩水远观山川之体势,何不效仿谢灵运穿着木屐登山陡壑,近赏山林之形质,这点体现了作者亲近自然思想,这也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正是我们所要改变的地方。 书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出园林与中国山水画异曲同工,中国园林之偏爱借景实源于中国画之动点透视法,也就是在时光流逝,移步换景的观赏方式中去体会时空流与生命流的意义。作者通过自己的笔为我们所描绘的场所是我所向往的,构建的园林不论是在偏僻处,还是喧闹的城市地都把山水画的意境融入其中,既能闹处寻幽,何必去舍近求远,随兴可以携游。计成的《园冶》虽然通篇贯穿天人合一理想,却并不具有天人感应的迷信。我感觉他是很随意但又不失科学性的。在他的因借体宜理论中,反复强调天然之趣,却并不让人们去盲从堪舆形势的说教。因此,中国园林在利用地形,改造自然方面,表现了相当程度的主动性。中国园林是对自然的浓缩与提炼,在遵从大自然的前提下实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理念。事实上,全书重神轻

  形,重意轻技的特点非常显明。所以,一开篇,就强调“能主之人”,“妙在得乎一人”,并反复露出“构园无格”的观点。他还一再强调“更入深情”,“意在笔先”,认为即使顽夯粗拙之石一旦到了高明造园家手中,也可化腐朽为神奇。高明的作者能创作千古绝唱,完全是纵情任性的自然结果。这里体现出作者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

  《园冶》中的造园理论、艺术与技法,包括古典宜居环境理念及其实施手法,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联姻,与“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新的时代精神恰相暗合,给当下方兴未艾的造园实践提供关照古今的健全精义,有助于防止悖天逆理做法的泛滥,指引景观规划设计走向合情入理的正途,实有教意;对于今人营造宜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都可以提供精神资源。

  《园冶》更多的是使我领悟到作者的造园的精神,自己也会像作者学习,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造园风格。

  园冶读后感3

  《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园林史第一本艺术理论的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其中园说又分为、立基、相地、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借景、选石10篇。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书中既有实践的总结,也有他对这个方面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

  《园冶》一书的精髓,可归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两句话。这两句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计成生活在封建时期的后期,所以在《园冶》中,属于那个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闲情逸趣的内容很多。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例如在园林中叠山,就“最忌居中,更宜散漫”。亭子是园林中不可少的建筑,但“安亭有式,基立无凭”。建造在什么地方,如何建造,要依周围的环境来决定,使之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使环境显得更丰富自然。例如在厅堂前置山,“耸起高高三峰,排列于前”,那就是败笔。长廊是游览的路线,“宜曲宜长则胜”。要“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楼阁必须建在厅堂之后,可“立半山半水之间”,“下望上是楼,山半拟为平屋,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因”是讲园内,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园冶》说:“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谢,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古寺凌空的。胜景,绿油油的田野之趣,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为我所用。这样,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在中国文化与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命题是一个硬核。计成的《园冶》虽然通篇贯穿天人合一理想,却并不具有天人感应的迷信。“切要四时,何关八宅”,表明他是反对风水术的。所以,在他的因借体宜理论中,反复强调天然之趣,却并不让人们去盲从堪舆形势的说教。因此,中国园林在利用地形,改造自然方面,表现了相当程度的主动性。它既不同于英国纯自然的草地牧场式的风景园,也有别于日本抽象自然的枯山水园,中国园林是对自然的浓缩与提炼,在遵从大自然的前提下实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理念。《园冶》一书,与其说是一本造

  园学,不如说是一篇新离骚,充满着古代骚人迁客的悲壮情怀与委婉叹息,这就是计成高出张岱、文震亨、李渔、沈复的原因,也是《园冶》成为奇书的条件。计成决不是一般舞文弄墨、故弄玄虚的俗士,这一点对理解《园冶》至为紧要。从篇幅上看,全书讲了不少法式制度,画了不少图样,但重点并不在此。事实上,全书重神轻形,重意轻技的特点非常显明。所以,一开篇,就强调“能主之人”,“妙在得乎一人”,并反复露出“构园无格”的观点。他还一再强调“更入深情”,“意在笔先”,认为即使顽夯粗拙之石一旦到了高明造园家手中,也可化腐朽为神奇。中国古代有“文如其人”的箴言,他自称“性好搜奇”,“想出意外”,其人之奇决定了其书之奇。我认为,只有理解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理解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出入儒、道、佛、玄的实质,理解了他们那种由老、庄、易、禅,诗、书、礼、乐,琴、棋、书、画,诗肠酒胆所陶冶出来的狂狷人格和无所不在的“书卷气”,我们才能理解计成和他的《园冶》。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计成对于古典园林中的各个组成成分都进行了高度概括的指导。自己总结概括一下就是:

  建设原则是: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因地制宜,同时结合主人的艺术观、哲学观。)

  要达到的大体效果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古的自然);

  意趣:一勺则江湖万里多方胜境,咫尺山林。(言有尽而意无穷)。 景物搭配要:山嵌水饱、因山就水、高低错落。

  人和园:泉石松竹养心怡情,地于尘相远,人于境共出。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晨至夕,应接不暇、总之住着:;一宿体宁,二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塔然,不知其然而然。

  无论是居住还是观赏,要有《道德经》里为而不侍,主而不宰的感觉。 景物布局要懂得留白:精而造疏,简而意足。

  小至园林一角的经营,要有纳千顷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妙趣。

  大到整体布局,要懂得远山借景,搭配出千山环翠,万壑流青的气象。 在种种搭配和因导中,创造出歩移景异的效果。

  要雅致则片山小房,别有小致。

  要逸拔则;阶前扫雪,岭上锄月。

  要清新则;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塌琴书,动涵半轮秋月。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

  要生趣则隔林鸠唤雨,断岸马嘶风。

  要宁谧则两三间曲尽春躲,一二处堪为暑避。

  要灵动则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往,送鹤声之自来。

  总之要可行可看可居可游。

【园冶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数学家李冶的故事11-24

《刷新》读后感范文07-25

读后感感恩范文02-12

《纸婚》读后感范文12-18

关于科学读后感范文09-07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08-05

朱自清《冬天》读后感范文07-31

哈姆雷特名著读后感范文07-24

高中《呐喊》读后感范文04-03

学生读后感优秀范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