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数学家李冶的故事

时间:2024-01-22 12:01:45 赛赛 故事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家李冶的故事

  李冶在数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天元术(设未知数并列方程的方法),用以研究直角三角形内切圆和旁切圆的性质。与杨辉、秦九韶、朱世杰并称为“宋元数学四大家”。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数学家李冶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家李冶的故事

  数学家李冶的故事

  1251年,史天泽驻守真定,他兴教育,劝农桑,广纳贤士。在秋高气爽的暮色中,一位59岁的儒士在学子们的簇拥下踏上了真定路栾城县的故土,他就是金元之际最伟大的数学家李冶。

  李冶家学深厚,博览群书,兼修文学、史学、数学、经学。时人称赞他“经为通儒,文为名家”。

  李冶(1192~1279),字仁卿,号敬斋,元代真定路栾城县(今石家庄市栾城区)人。他出生的年代,正是金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时期。李冶父亲李?是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在大兴府尹胡沙虎手下任推官,母亲姓王。

  泰和八年(1208年),蒙古成吉思汗的军队开始向金朝进攻。李冶的上司胡沙虎是金朝臭名昭著的大权奸,“声势炎炎,人莫敢仰视”,动辄打骂同僚,甚至“虐杀不辜”。李?常据理力争,置个人生死祸福于度外。但行走于虎狼之室,不得不小心。他为防不测,把妻儿送回故乡栾城。少年李冶,就到栾城邻县元氏封龙书院求学。

  至宁元年(1213年)胡沙虎篡权乱政,李?被迫辞职,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从此不再过问政事。吟诗作画,颇有名声。父亲的正直为人及好学精神对李冶深有影响。

  李冶儿时本名李治,为什么改名李冶?后世有两种解读。一说李冶成年后熟读史书,感慨唐高宗李治助长武则天专权,导致大唐沦为武周,耻与李治同名,故改名李冶。一说金朝曾推崇儒学,禁止平民和古代帝王同名,李冶就把李治减去一点,改名叫李冶。

  李冶自幼聪敏,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对文学、史学、数学、经学都很感兴趣。《元朝名臣事略》中说:“公(指李冶)幼读书,手不释卷,性颖悟,有成人之风。”李冶常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又说:“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他年轻时曾与好友元好问一起外出求学,拜文学家赵秉文、杨文献为师。

  正大七年(1230年),李冶赴洛阳应试,被录取为词赋科进士,一举成名,时人称赞他“经为通儒,文为名家”。

  李冶生平

  李冶,又名李治,字仁卿,号敬斋,真定栾城(今石家庄东藁(gao)城县)人。金元时期数学家、文学家、诗人,与杨辉、秦九韶、朱世杰并称为“宋元数学四大家”。著有《测圆海镜》、《益古演段》,对中国古代代数方法天元术(中国古代建立数学高次方程的方法)有重要贡献,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天元术著作。此外,李冶还发明了负号,他的负号不同,是数字上画一条斜线。而在国外,德国人是在15世纪才引入负号的。李冶还发明了一套相当简明的小数记法,完全用数码表示小数,这种记法在当时算是最先进的。直到17世纪,英国数学家J·纳普尔(1550—1617)发明小数点后,小数才有了更好的记法。 李冶自幼聪敏,喜爱读书,曾在元氏县(今河北省元氏县)求学,对数学和文学都很感兴趣。《元朝名臣事略》中说:“公(指李冶)幼读书,手不释卷,性颖悟,有成人之风。” 1230年,李冶在洛阳考中词赋科进士,后曾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的知县,为官清廉、正直。 公元1232年,钧州为蒙古军攻陷,李冶逃亡山西,在这里过了十九年的流浪生活。这时,他已经五十九岁了。人老思乡,落叶归根,他终于回到老家附近的封龙山定居。此时,他家境清贫,只有几间草屋,办了个学堂,靠讲学维生。 李冶在封龙山一面努力讲学,宣传科学普及工作,一面刻苦钻研,精心研究“天元术”。什么是“天元术”?大家知道,方程在实际中的用处很大。“天元术”就是专门研究如何设未知数,布列方程的学问。李冶所写的《测圆海镜》是他研究“天元之”的结晶,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专著。原来,在此之前,虽然已有人会列方程,但都是用语言文字来叙述的,难懂且繁琐,解起来很吃力。自从有了“天元术”,方程的表达及解的过程就大为简化。国外,直到十六世纪下半叶,法国数学家韦达(Viéte)才开始使用符号代表方程中的未知数,比“天元术”至少要晚三百年。 李冶研究数学,比较注意联系实际。在他所著的这本书中,共搜集了一百七十个应用题,都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他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遭到一些文人的讥笑和攻击。宋朝理学家朱熹公开宣传数学是神创造的。另一个代表人物邵雍还叫嚷要建立一套所谓“先天象数学”。他们嘲笑李冶研究的是“九九贱技”,耸人听闻地要人们“不要玩物丧志”。李冶痛斥了这些错误的观点。在《测圆海镜》的“序言”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可说是对当时那些对立面文人的一篇战斗檄文。 公元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登位后,用高官厚禄为饵,聘他为官,被婉言拒绝。1264年,元朝为编写辽、金、元的历史,设立了翰林院。1265年,李冶被召为翰林学士,但他仅任职一年,又以老病为由辞去了官职,回封龙山继续隐居讲学,直至辞世。 《测圆海镜》是李冶的代表作,“天元术”是他最得意的研究成果。他十分珍惜自己的心血结晶。1279年,八十八岁高龄的李冶病重了,他把儿子李克修叫到床边,说:“我一生写了很多书,等我死后,都可以烧去,唯独那本被人骂为‘九九贱技’的《测圆海镜》,是我心血的结晶,你要好好保存,日后必有用处。”李冶死后,元朝著名数学家朱世杰等人在认真钻研“天元术”的基础上,把它发展为“四元术”,推广到解多元高次方程和方程组方面去。

  人们对李冶这种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科学精神极为赞赏。元朝耶律铸在《双溪醉隐集》这本书的卷三中,有一首《送李敬斋行》的诗,高度赞扬了李冶。这首诗写道:

  “一代文章老,李东归故山。浓露山月净,荷花野塘寒。茅屋已知是,布衣甘分闲。世人学不得,须信古今难。” 1992年,李冶诞辰八百周年之际,人们为了纪念他,办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展览会,开展了纪念活动。李冶的数学成就,治学精神和高尚品格将永远为后人所敬仰。

  生平故事

  早年生活

  李冶进士出身,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晚年居元氏封龙山,从学者甚众。著有《测圆海镜》、《益古演段》,对中国古代代数方法天元术(中国古代建立数学高次方程的方法)有重要贡献,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天元术著作。父亲李遹为大兴府推官。李遹是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曾在大兴府尹胡沙虎手下任推官,母亲姓王。李冶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兄,兄名澈,刘氏所生;弟名滋,崔氏所生;还有两个同胞姐妹。李冶原名叫李治,因为朝廷禁止平民和古代帝王同名,而他的名字又和唐高宗的名字相同,于是就减去了一个点,改名叫李冶。

  李冶自幼聪敏,喜爱读书,曾在元氏县(今河北省元氏县)求学,对数学和文学都很感兴趣。《元朝名臣事略》中说:“公(指李冶)幼读书,手不释卷,性颖悟,有成人之风。”

  李冶出生的时候,金朝正由盛而衰。章宗即位(1190年)后,官僚政治日趋腐败。由于管理不善,酿成了连年水灾。再加上对外战争及任意挥霍,金朝出现了财政危机,于是滥发纸币,致使物价飞涨,国虚民穷。泰和八年(1208),金章宗病死,卫绍王允济即皇帝位。这时蒙古军队加紧向金朝进攻,腐朽的金朝内已潜伏着亡国的危机。李遹的上司胡沙虎是一个深得朝廷宠信的奸臣,“声势炎炎,人莫敢仰视”,动辄打骂同僚,欺压百姓,甚至“虐杀不辜”。李遹见他无恶不作,常常据理力争,置个人生死祸福于度外。只因为官谨慎,才免遭毒手。李遹为了防备不测,便把老小送回故乡栾城。这时李冶正是童年,他没有随家人回乡而独自到栾城的邻县元氏求学去了。至宁元年(1213),由于胡沙虎篡权乱政,李遹被迫辞职,隐居阳翟,从此不再过问政事。

  父亲的正直为人及好学精神对李冶深有影响。在李冶看来,学问比财富更可贵。他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又说:“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蓄。学问藏之身,身在即有余。”他在青少年时期,对文学、史学、数学、经学都感兴趣,曾与好友元好问外出求学,拜文学家赵秉文、杨云翼为师,不久便名声大振。

  北渡避难

  1232年,钧州城被蒙古军队攻破。李冶不愿投降,只好换上平民服装,北渡黄河避难。这是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将近50年的学术生涯便由此开始了。

  李冶北渡后流落于山西的忻县、崞县之间,过着“饥寒不能自存”的生活。一年以后(1233),汴京(今河南开封)陷落,元好问也弃官出京,到山西避难。1234年初,金朝终于为蒙古所灭,李冶与元好问都感到政事已无可为,于是潜心学问。李冶经过一段时间的颠沛流离之后,定居于崞山(今山西崞县)的桐川。金朝的灭亡给李冶生活带来不幸,但由于他不再为官,这在客观上使他的科学研究有了充分的时间。他在桐川的研究工作是多方面的,包括数学、文学、历史、天文、哲学、医学。其中最有价值的工作是对天元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写成数学史上的不朽名著——《测圆海镜》。他的工作条件是十分艰苦的,不仅居室狭小,而且常常不得温饱,要为衣食而奔波。但他却以著书为乐,从不间断自己的写作。据《真定府志》记载,李冶“聚书环堵,人所不堪”,但却“处之裕如也”。他的学生焦养直说他:“虽饥寒不能自存,亦不恤也”,在“流离顿挫”中“亦未尝一日废其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李冶的《测圆海镜》终于在1248年完稿。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讲述天元术的著作。

  定居讲学

  1251年,李冶的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他结束了在山西的避难生活,回元氏县封龙山定居,并收徒讲学。李冶的学生越来越多,家里逐渐容纳不下了,于是师生共同努力,在北宋李遹读书堂故基上建起封龙书院。李冶在书院不仅讲数学,也讲文学和其他知识。他呕心沥血,培养出大批人才,并常在工作之余与元好问、张德辉一起游封龙山,被称为“龙山三老”。1257年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与金朝遗老窦默、姚枢、李俊民等多人接受忽必烈召见,又派董文用专程去请李冶,说:“素闻仁卿学优才赡,潜德不耀,久欲一见,其勿他辞。”同年五月,李冶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见忽必烈,陈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为治之道,不过立法度、正纪纲而已。纪纲者,上下相维持;法度者,赏罚示惩劝。”在谈到人才问题时,他说:“天下未尝乏材,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理势然耳。”最后,他向忽必烈提出“辨奸邪、去女谒、屏馋慝、减刑罚、止征伐”五条政治建议,得到忽必烈的赞赏。

  李冶会见忽必烈之后,回封龙山继续讲学著书,于1259年写成另一部数学著作——《益古演段》。1260年,忽必烈即皇帝位,是为元世祖。第二年七月建翰林国史院于开平,聘请李冶担任清高而显要的工作——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但李冶却以老病为辞,婉言谢绝了。从时代背景及李冶思想分析,他拒绝应聘的原因有二。第一,蒙古统治者没有接受李冶“止征伐”的建议,而是大举攻宋,从而引起李冶不满;第二,忽必烈初登帝位,其弟阿里不哥不服,起兵反抗,蒙古统治区陷入连年内战。李冶是不愿在这种动荡的局势下作官的。他说:“世道相违,则君子隐而不仕。”

  忽必烈降服阿里不哥、平定蒙古内乱后,再召李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李冶于至元二年(1265)来到燕京(今北京),勉强就职,参加修史工作。但他不久便感到翰林院里思想不自由,处处都要秉承统治者的旨意而不能畅所欲言。因此,他在这里工作一年之后便以老病辞职了。李冶是个追求思想自由的人,尤其不愿在学术上唯命是从。他说:“翰林视草,唯天子命之;史馆秉笔,以宰相监之。特书佐之流,有司之事,非作者所敢自专而非非是是也。今者犹以翰林、史馆为高选,是工谀誉而善缘饰者为高选也。吾恐识者羞之。”

  李冶辞职后一直在封龙山下讲学著书。他在晚年完成的《敬斋古今黈(音tǒu)》与《泛说》是两部内容丰富的著作。《泛说》一书今已不存,据《元朝名臣事略》中引文及书名判断,《泛说》是记录李冶对各种事物见解的随感录。《敬斋古今黈》则是李冶的读书笔记,“上下千古,博极群书”,在文史方面颇有独到见解。另外,李冶作过不少诗,其中有五首保存在《元诗选癸集》中。从这些诗来看,李冶的文学造诣相当深。李冶还著有《文集》40卷与《璧书丛削》12卷,均已失传。1279年,李冶病逝于元氏。李冶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总结并完善了天元术,使之成为中国独特的半符号代数。这种半符号代数的产生,要比欧洲早三百年左右。他的《测圆海镜》是天元术的代表作,而《益古演段》则是普及天元术的著作。

  随着高次方程数值求解技术的发展,列方程的方法也相应产生,这就是所谓“开元术”。在传世的宋元数学著作中,首先系统阐述开元术的是李冶的《测圆海镜》。李冶一生著作虽多,但他最得意的还是《测圆海镜》。他在弥留之际对儿子克修说:“吾平生著述,死后可尽燔去。独《测圆海镜》一书,虽九九小数,吾常精思致力焉,后世必有知者。庶可布广垂永乎?”

  李冶的数学研究是以天元术为主攻方向的。这时天元术虽已产生,但还不成熟,就像一棵小树一样,需要人精心培植。李冶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使它成长为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

  人物影响

  天元术并非李冶的独创,而是从金代起便在中国北方开始萌芽。据祖颐在《四元玉鉴后序》中的记载,李冶以前研究天元术的学者至少有蒋周、李文一、石信道、刘汝谐、李德载等等,但并未提到李冶。而除李冶之外,其它早期天元术的著作也已经失传。1303年朱世杰的《四元玉鉴》问世,其中将天元术扩展为含有天元、地元、人元和物元的“四元术”,即四元高次方程组的解法,将天元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代算学比起宋元时期并没有什么进展,尤其是天元术因为艰深难懂而少人研究,几近失传。明代顾应祥曾经撰写《测圆海镜分类释术》,在序中称“细考《测圆海镜》,如求城径即以二百四十为天元,半径则以一百二十为天元,既知其数,何用算为?似不必立可也。……每条下细草,虽径立天元一,反复合之,而无下手之处,使后学之士茫然无门路之可入。……每章去其细草,立一算术,……各以类分之,语义稍繁者,略加芟损,名曰《测圆海镜分类释术》。(仔细考查《测圆海镜》,求直径时就令二百四十为天元,求半径的话则令一百二十为天元,既然已经知道了天元的大小,为什么还要设天元呢?似乎没有必要”,完全没有明白天元术中天元为未知数的含义。他认为书中“每道题的演算中,虽然设立天元,但反复查看,觉得无从下手,后来的学习者茫然摸不到门道)”,因而将《测圆海镜》中关于立天元列方程的演算全部删去,只留下用开方术解方程的过程,以方便后人学习。李俨认为宋金元发展起来的天元术至此已被遗忘。

  十八世纪时,随着西洋算学传入中国,李冶等人的天元术著作才被后来的数学家重新发现。清朝梅瑴成(梅文鼎之孙)曾经研读顾应祥的《测圆海镜分类释术》,对其中的天元之术感到不解,后来在研习西方的“借根方”法时发现所谓的“借根”就是“立天元”(都是设未知数),方才重新开始认识天元术。之后,《四元玉鉴》等其它天元术著作也被重新认识。后来的《四库全书》中收录了李潢家藏本的《测圆海镜》。1798年,清代大藏书家鲍廷博刊印的《知不足斋丛书》中收录了李锐校勘的《测圆海镜细草》十二卷。之后又有焦循和李锐在研究了《测圆海镜》、《益古演段》和《术数九章》后写的《天元一释》和《开方通释》两书,用较为明白的语言详细解释了李冶的天元术和秦九韶的正负开方术。至此,天元术和现代的方程论逐渐融合,而十八世纪末期以后方程论的研究也开始蓬勃发展。之后的相关作品包括1861年朝鲜数学家南秉哲著的《海镜细草解》、1873年张楚钟的《测圆海镜识别详解》、1896年刘岳云出版的《测圆海镜通释》、1898年叶耀元《测圆海镜解》,还有李善兰的《测圆海镜解》等等。

【数学家李冶的故事】相关文章:

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04-26

数学家高斯故事04-24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02-08

刘徽的数学家名人故事03-31

关于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08-26

外国数学家的阿基米德的故事08-08

外国数学家韦达的故事05-16

中国数学家的励志小故事08-08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名人故事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