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时间:2021-02-16 14:13: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有三十年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共谈了100条建议。手捧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们面前,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答疑解惑,指点迷津。逐条细读,感觉有三条特别受益: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篇

  百条建议之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就在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我认为,教师自觉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默默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教师只有亲近书本,喜爱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学生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从而师生共同拥有诗意的人生。

  百条建议之第93条: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教育——就在于使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我们最崇拜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百条建议之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我们都知道,教育日记让我们留下平时的教育教学足迹,能促进教师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教训。把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多方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办法,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赶快多读书,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高度。阅读和写作是教师快速成长的两翼。

  捧读《给教师的建议》,膜拜苏霍姆林斯基的为师之道,就感觉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仰望教育的美丽星空,感觉是如此美好。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感触很深,也深深感到自己以前的不足之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老师要不断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教好学生。以前自己没有阅读习惯,后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对于老师的每一条建议,都是充满教育智慧的,我经常细细品读,仔细琢磨,从中领悟到许多,也总结了许多。

  对我触动最深刻的是,终于理解小学教师身上所承载的使命和责任是多么的重大!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息息相关,打好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在任何一个年级掉链子,都会影响后面的继续学习。书中提到“学生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能否顺利地学习,还有赖于他在低年级时,在多大程度上学会了迅速而有理解地书写,以及这种技能怎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小学教师提出一个努力的目标,到四年级结束时,一定要使儿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能力。那么这就要求作为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理解学习不是灌输式的,不是死记硬背用来应付考试的,小学的重要性,小学是普及中等教育的牢固基地,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到后面就会出现很多所谓的“差生”,因为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思考。平时我在学校与家长沟通时,一定给家长强调学生回家课外多阅读,多看书,多读书,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时学习时,低年级教师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使阅读能够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学习上能够达到自我思考的行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就要设法使每一个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的”。这应该就是小学教师最应该学习的地方,小学的孩子在活泼开朗的年龄阶段,充满童趣,同时,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所以作为一名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孩子学习,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度,也应该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趣的课堂孩子的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高,参与度高,能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可以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更好的理解课堂知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学习也更加轻松,还可以让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3

  这本书是由有了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的B.A.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里面的一百多条对于中小学生教师的建议,有实践故事和理论性。对于我们教师的影响是非同凡响的!

  从开始对孩子的解读和教师的意义到教育的工作以及教育的引进,这是有着真正教育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做出的。

  书中的一些的事情写得非常的详细。是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定型都与家长,老师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家长和老师之间应该保证的一种良好的关系,两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应该好好的商量解决。

  每天的时间只有24小时,教师的时间除了为孩子们上课,还要许多的时间为孩子们的课程、未来而努力着,我们教师的时间应该就如鲁迅说的这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是我们为了教育事业的付出。

  对于学习,要让孩子们学得快乐学得心甘情愿。要做到这样首先得让课堂丰富起来,让孩子从学习中早到快乐,一旦这样,孩子们就会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现在的学习当中,不要让孩子只从课本上得到知识,比起课本上的知识,一下课外可能会让孩子懂得更多,我们要让孩子得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一切都必须从小做起。

  小学老师的责任是相对来说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更加的懂得教育工作的内容,可以从书中,前辈那里获得相对的知识,但我们也应该好好的让自己对孩子们负责!

  这是我对于《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所明白的,我们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本书对于教师来说实在是意义颇大。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4

  本学期学校为每位老师发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以前常听说这本书,但一直没有看过,这学期能好好读这本书,确实收获很大。

  苏霍林姆斯基在书中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和经验,为教师提出了100条建议,课上的、课下的、数学的、语文的等等,包含了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其中不论针对学困生还是程度号的学生,他都在多处提到了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的问题。

  在第89条建议中,提到:教师应当怎样布置家庭作业的问题。课外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应当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自然界的智力需要,不要把课外作业当成课内作业的量的追加,对家庭作业的个别化应当予以特别的重视。如果教师不给某些布置一些个别性的作业,那就说明他没有研究过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布置作业时,我们布置的作业,绝大部分都是针对全体学生,并没有差异化的布置,其实,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在学习上并不是一样,有时甚至会相差甚远,越是到了高年级,这样的情况就越发的明显,也就是我们说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在作业的布置中,布置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针对中等左右的学生,并没有对于两头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或差异化布置作业,导致“吃不饱”、“吃不了”的两极现象,很多老都应该会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不能“一视同仁”,那又如何差异化对待呢?

  1、 简单化

  基本布置作业方法不变,只针对“吃不了”的个别学生差异化布置作业,降低作业难度,巩固基础知识,慢慢提高。

  这种方法实行起来容易,老师任务量相对较小一些,只需要针对个别学生布置作业就好,缺点是差异化还不够精准。

  2、 复杂化

  根据学生程度分三类作业:“吃不饱”“刚刚好”“吃不了”,再根据着三类差异化布置作业,达到每一类都“吃的饱”“吃的好”。

  这种方法实行起来复杂的多,老师的任务量也大的多,首先要先根据孩子程度分类,再布置差异化的作业,批改也会更费时。不过差异化的作业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提高会更有效。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对于孩子的作业,不能“一视同仁”,应该注意个性化、差异化的对待。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

  记得在我小时候,人们把叫幼儿教师为孩子王、擦屁股老师,幼儿教师在教师这个群体中的地位是很低的。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在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的时代里,幼儿教师开始慢慢的被人关注,慢慢的被人重视。“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年青一代的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幼教与人生发展的关系、幼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开始有清醒的认识,形成如此广泛的重视。也因此,幼儿教师的队伍竞争日益激烈,幼儿教师面临着生活、工作上的压力,如何给自己减压,做个幸福的幼儿教师呢?读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做个美丽的幼儿教师一文,我深感一个美丽的幼儿教师应该既有语言、行为、仪表等外在美,更应该具备有涵养的内在美。

  1.幼儿教师的外在美

  语言美,幼儿教师的语言要童趣,迎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教师的行为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教师的仪表,主要指一个人的容貌、姿态和衣着服饰。幼儿教师的服饰端正、健康而不娇艳,朴素大方而不奢侈小气,整洁高雅而不拖拉。教师不是服装模特儿切忌过分时髦;教师不是舞台演员切忌化浓妆……总之,幼儿教师外在美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自我形象,时时处处都要考虑自己给孩子们的影响。自觉的以自己的言行使孩子们具体感受到美的存在。

  2.幼儿教师的内在美

  罗丹说:“我们在人体中敬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形象,更是那种能使人透明发亮的内在的光芒。”作为一个幼儿园的教师,作为一个党员老师我觉得内在美就是应该热爱幼教事业,一颗爱孩子的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提高文化水平,为人师表,终于职责。幼儿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教师,它繁琐而细小,不仅需要保证教育还要关注幼儿的保育;不仅需要搞好班级常规工作还要进行环境的创设……如何从这些琐碎的事情中解脱出来,带着轻松心情去开始每天的工作。正因为幼儿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教师,她才可以在聆听孩子的童言无忌中开怀大笑,在欣赏孩子的稚嫩舞蹈中放松释怀……这就是幼儿教师特有的优待,是其他教师群体所享受不到的。真因为有了这样的优待所以我们更应该爱每一个孩子,爱他们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就像有人说:爱是江河,浇灌着今天,滋润着未来!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关爱的。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一给孩子,使孩子们能够真心的喜欢我。愿意和我玩。或许有时,他们需要我们适时的提醒或批评,让他们浮躁的心沉淀下来;而有时侯他们也需要我们的表扬肯定,让他们失落的心变得自信起来。孩子们都是天真无邪的,只要我们用心关爱他们,他们一定可以感受得到,也一定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回报你。

  不记得哪位诗人曾这样评价过女人,他说:“女人如花,美丽娇艳;女人似水,悠远绵长;女人如钢,坚韧挺拔;女人如针,缝进去的是点点细心,缝出来的是悄无声息……”是啊,美丽的女人,坚毅的女人,体贴的女人,宽厚的女人,该是怎样的让人欣赏至极,向往至极的美丽风景啊?我喜欢这样的女人,并努力做这样的女人。这并不代表我只关注漂亮的外表,我更期望自己在大家心目中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孩子工作认真负责的好老师!虽然,我已经三十多岁了。不再年轻不在貌美,但岁月的沉淀又给了我另一种美:走过十年幼教生涯的我对工作充满自信,这个时期的我也更加成熟稳重了。不是吗,今天我还能站在幼教这条战壕里,和许多比我年轻许多的同事们共同竞争,你能说我不美吗?哈哈!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6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对于自身的素质提高,能力提升,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人以前说过,人生就是不断的沉淀,完成自我底蕴的转化,教师的底蕴是靠书籍堆起来的,教师平时对于知识的积累会反映在课堂上,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同时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志。教育日记能促进教师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教训。把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多方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办法,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赶快多读书,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高度。教育日记的确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回顾几年的教育工作,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发现自身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今后,我会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在不懈的追求中完善自我,一定会把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作为奋斗的目标,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7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

  《教师的建议》让我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8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九有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九“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有感

  我们现在正值期末复习,每回到办公室,老师们可谓感慨良多。上课时讲得很细致,当时学生们看起来掌握的也很不错,可如今复习了,仍有不少的同学对曾经学过的东西显得很陌生,一番探讨后,老师们得出结论:忘得这么快,是因为当时西红柿没有理解而死背出来的。

  苏氏第九条建议中,就提到了这一点,学生为什么会死记硬背呢?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防止这种现象呢?苏氏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必须用越来越多的新事实让学生多次思考这个知识点,这样经过多次的思考之后,他会真正理解这个知识点。

  教学多年的我们,不该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结论,而是让他学会把熟记和思考统一起来,如此以来他就会养成思考的习惯,那么他把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就越强,学以致用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啊!

  这习惯的养成就要从小做起,如果学生在小学时就能在思考事实、在现象的过程中抽象出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我们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做到在第一次学教材时就不犯错误,并且使他熟记规则并能准确的表述出来。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9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学主导者必须具备优良的师德、师智、师能。教师可以也应该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那么,教师在读书中聆听前人的教诲,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灵感,也是情感与意志的洗礼。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告诫“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是激活教学与科研的最重要的源头“活水”之一。经常走进大师的心灵,与圣贤对话,能够体悟教育真谛,更好守望道德,人文和科学领域,进而探索教育理想及职业生涯,最终超越昨天之自我,完满地实现教师明天的人生梦想。

  不仅是科学,教育更是艺术,要求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阅读无非是与智者、经验和大师分享,而不是孤芳自赏和惟我独尊。分享是双向沟通、彼此给予、共同拥有,教育其实也就是老师和学生分享人类的精神财富,就是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传递,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自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要在求实、求新、求活、求精上多下功夫,勇于和善于挑战自我,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尽管外界的诱惑很多,但是有益的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大家适当投入一些时间、精力和情感,去与书共舞,与时俱进,使教师、学生与社会一起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会让教师更加深沉,远离肤浅。。真正的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享受,使你体会到如坐春风之中,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旅行。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也是心灵的涤荡与素养的提升。当然,读书有时也劳累、孤寂和清贫,但其中的乐趣你体验了吗?伴随着心领会神,豁然开朗,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进取的心态。只有这样教育才是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成长过程。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山文海,有些不知所措,很重要的要精选,如培根所言:“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读书不仅要多读,还要“奇文共与赏,疑义相与析 ”,同时千万别把书读死,沾染“唯书唯上”积习。同时,还有注意和教学的结合,把阅读、思考和反思有机结合起来。

  “处处留心皆学问”,更新、充实、优化自己已时不我待,因为假如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必然缺乏文化积淀,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尽管目前学风还是比较功利和浮躁,只得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切忌怨天尤人,让我们为中学教育教学默默耕耘,相信明天会更好!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使我大开眼界,收获匪浅。

  例如:他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但有几个又能做到。

  苏霍姆林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善于利用一切小事鼓励孩子们善良的念头,帮助孩子们体验正义的思想取得胜利的心情,耐心地培养着孩子们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和道德信念,始终坚持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他的教育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服务的。从他的文字中,我随时感到他的道德、信念教育是与情感培养、美育乃至智育非常和谐地统一起来的。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可取的。

  感悟:

  通读全书,感悟很多,我也深信“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仍然是当代教师学习的重要的教育思想。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感觉自己仿佛和伟大的教育大师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警醒自己一定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用心、钻研。用心回顾从教十三年来的得失,用心和学生在课内外交流,用心观察和引导学生,用心设计课堂上的各个环节,用心在课堂上进行教学;钻研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钻研数学学科的专业知识,钻研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钻研当下的各类热点知识……我想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学习仍然是我生活的主旋律。

  一、做幸福的教师,培养幸福的学生

  在《给教师的建议》全书中,无不自然的流淌着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就是一种教育幸福。它包括教师的幸福感和作为一名学生的幸福感。作为一名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是幸福的。作为一名学生,能成为他的学生也是幸福的。可见做为一名教师,或者说能否做好一名教师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心理和生理上健康,这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心理和生理上都能产生愉悦的感觉,他就是一名幸福的教师,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读书中受到的启迪和震撼让我总是会心潮澎湃,让我崇拜。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一群教师,也有这样的一群学生,他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让我钦佩。崇拜与钦佩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也在跃跃欲试。反思自己的工作,觉得自己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名负责的教师,但是相比之下,觉得自己距离幸福的教师,还有差距。

  从读书中感悟到要“做幸福的教师,培养幸福的学生”,就要把教师的幸福当做教育幸福来做:1.追求精神的幸福。师生之间在知识授受和道德人生上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其他的职业所难以得到的享受。充分认识这一精神性质最终包装自己的诗意人生。2.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标。在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带给自己很多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体验必然会给自己带来一种“累并快乐着”的幸福感。而因为自己工作目标的追求卓越,必然让学生的各个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学生也是幸福的。3.追求合作的幸福。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至少直接存在这样四种合作关系,即: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教师个体与教师集体之间、教师个体与学生集体、教师集体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一个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说是某某老师的学生,也可以说是某某学校、某某班级的学生。合作中幸福,共享中幸福,超越中幸福。一个集体中的成员都可以享用同一个幸福。

  二、做公正的教师,培养公正的'学生

  做公正的教师一直是社会、家庭、学生关注最多的一个师德问题。教师的公正决定着教育的公正。教师公正既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公正,也表现在公正对待同事、领导及学生家长等方面,更表现在正确对待学生身上。

  “做公正的教师,培养公正的学生”当成是塑造教师光辉形象,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学生的道德成长,而最终实现教育的公正。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要公正。它包括对教师自尊、荣誉以及合理的经济利益等等合法权益的要求和维护。教师对自己的公正不仅是“我与我”关系,也涉及到教师与社会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教师的职业期望较高,一方面社会在舆论上普遍赞同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但另一方面人们包括教师本身往往又认为教师应当羞于言利,只做蜡烛,只问耕耘。要求教师做苦行僧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本身,都是一种不公正。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个体要公正。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感觉朴实而真切,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因为这种爱真挚而深沉且负有社会使命感,成为推动作者不断自觉反思教学各个环节的不竭动力,成为作者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的源泉,这种爱和社会使命感时刻感染着我,同

  时我深信也感染着每一位拜读这本书籍的我的同行们。

  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作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尤其不以家长的社会地位为标准。承诺作到:A.平等地对待学生;B.爱无差等,一视同仁;C. 实事求是,赏罚分明;D. 长善救失、因材施教;E. 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评价要公正。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他带着孩子们到自然界“旅行”,上思维课,做“环球旅行”,建议我们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告诫我们“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他认为,只评价学习的最终成果,而忽视学生的勤奋、努力程度,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评价变成威胁人的东西,任何时候评价都不可变为贬低个性的手段。“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领域成为主宰者……那么,所谓的人就是不可思议的。”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的,对照素质教育,这不就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吗?可我们在这方面到底做了多少呢?恐怕还是说得多,认识的多,但实际上孩子们还是挣扎在学海题海中难以自拔,或是在老师设计的学习程序中机械地完成着记忆的训练。

  三、做美丽的教师,培养美丽的学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足以说明了美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人都希望自己是美丽的,而这种美丽不仅表现在一个人的外表上,更重要的人格上。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美丽的代言人和传播着。只有在外表和人格上双重美丽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同样美丽的学生。

  教师的人格修养只有高于一般人的时候,才具有教育的资格,只有高于一般人,才能为别人提高可效仿的模型。也只有具有较高人格品位的教师才可能获得教育对象的尊重,为学生所景仰,从而获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反思自己差距犹在。

  古语有“师者,人之模范也”。而“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随时指点,即衣冠瞻视,亦须道貌岸然。” 既要为人模范,为人作样子,教师自己总要有一个外在形象供人观摩与效法。教师自身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得体,有一定的品位,举手投足中始终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教师的人格美就是教师的精神之美。教师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人格高尚的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着重阐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人格修养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于是我开始用审视的目光看我和周围的人,但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就是——大多数老师整天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几乎可以说从没有看见谁煞有其事的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难怪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大声呼吁:要构建一个书香社会。冷静下来一想,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老本"够用吗?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吗?我们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什么?我们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我们要用阅读来启迪自己和学生的智慧,用阅读提升自己和学生的修养。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有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会成为专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教学上,那我们也会成为专家。”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们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结束语:

  总之,教育,应当深入到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教育目光,去捕捉每个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细节,与学生一起,淋浴教育的春雨,清洗心灵的尘垢,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样的教育,才是公正的教育,才是美丽动人的教育,才是令人幸福无比的教育。

  一个优秀的教师,教育应该是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生活中处处皆有教育。惟其如此,他才能真正领悟教育的精髓,才能深爱教育,为之享受快乐。

  我读到了迷人的教育风景,体验了动人的教育情感,彻悟了一个教师所应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教育需要经验更需要技巧,还需要为人师者付出爱心与真心进行“人文”教育……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篇】相关文章:

读《给母亲梳头发》有感04-06

读《给心灵洗个澡》有感01-21

读《父亲》有感08-31

读逃离有感07-29

读《蝶恋花》有感04-06

读《寒号鸟》有感04-06

读《争论》有感12-24

最新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2-15

读《永远的琥珀》有感10-26

读《执着的力量》有感,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