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品人录读后感

时间:2021-02-11 10:12: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品人录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品人录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品人录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品人录读后感1

  书名深深的吸引着我的目光,印在我的脑海里时常不能离去,以至于我时常会想起那书应该不错,事隔多日,才向我的同事借来这本书《品人录》一览。

  在写这部书读后感之前,我想写写我以前对学习的感受,以前对书没有感觉,看全的书没有一本,想来也挺惭愧的,都不知乱费多少光阴,儿时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也抛于脑后,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除悲伤”也没把它放在心上,一心只顾着玩,满脑子的是那部电视剧里的打斗场面,有时也蛮让人讨厌的,专门制造桃色新闻,说某某同学花前月下谈论着什么,时不时的搞搞恶做剧,让人哭笑不得。自从踏入社会的好长些时日也在虚度光阴,根本也没想到自已以后的发展路程,更没有想到知识的重要性,一心想着的是她,想到怎么讨好她,怎样才能让她开心,怎样才能让她接受我……等等,日复一日,年复

  一年,也就这样过罢,反证自已还年轻,从来没有时间的紧迫感。想来这跟当时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又加上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不知不觉中溜过。

  如今我换了个环境,看到我与别人的差距,我虽然说什么也是大专生,可是在我的同事眼里我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从谈吐里我知道我的知识面非常的狭窄,我也是人啊!怎么就不如他们呢?当然我不能就这样自甘堕落,现在悔时还不晚,我现在只要把过去的补回来,跟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才有资格同他们谈古论今,所以啊我必须得学会看书,并且还得爱上看书,只能这样才能让自已进步;只能这样才会缩短与人的差距。

  顾名思义《品人录》是写关于古人的故事,通过作者的理解和诠释,鲜明的刻划了古人,从全面的历史资料加上作者的分析,从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我相信很多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见解,当然了,仁都见仁,智者见智。

  品人录读后感2

  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历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为历史的事实真相总是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录》才豁然开朗。有人说易中天的《品人录》缺乏历史的严肃,但在我看来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品人录》之品项羽中,写了当时项羽、刘邦、韩信等人的性格与特点。当时楚霸王项羽最后自刎乌江,刘邦就这样一举夺得天下。许多人奇怪,向项羽这样的贵族为什么最后竟输给了一个小痞子?因为项羽是贵族,不免有几分贵族气,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而刘邦一文不值,可他会用人,韩信、张良,若不是刘邦也不会有今天了。

  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太骄傲,认为自己最有能耐。项羽就是摆在这一点。“骄兵必败!”

  我们有学习刘邦能忍的精神,当时韩信有谋反之心,刘邦忍着,反而对他有利。做事不能骄傲,不能冲动。只有这样,才能笑到最后。

  品人录读后感3

  易中天的品人录里写了五个人,我看了一下出版日期,是1999,那时易中天品三国尚未红火,所以这时学者的看法是可以采纳的。

  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和雍正。

  说雍正,这些日子以来,穿越剧实在是红得发紫。偏偏是没什么演技含量的演员来几段狗血的情节,就如火如荼了。这也不是不可理解,如今娱乐圈都爱搞噱头这玩意。雍正貌似和穿越剧结下了很大的渊源。穿越剧大多选定清朝,因为那特殊的后宫。像康熙下来的皇位之争在历史上也是迷雾重重,穿越剧的编剧正好可以为此定一个自己的说法。然而电视剧终究是电视剧,不是历史,顶多有三分史实。我一个很喜欢看电视剧的室友总是喜欢拿电视剧的人物来说事,可见电视剧的威力,也见其可恶可悲。

  说雍正吧,和曹操武则天一样,是一个矛盾。抛开传统的历史观,雍正是歹毒又仁慈,残忍又布恩泽。反正这事儿如果你顺着他的意,那么他是一个好皇帝,如果意见相左,那么臣子难过了。

  清有康乾盛世。康熙是雍正他爹,乾隆是他儿。他夹在两个历史评价都比较高的帝王中间就显得平庸。其实创业容易守业难,雍正能够收得住康熙的江山,留到弘历来大红大紫实在不容易。何况,他也不是无所作为。只不过在群体意识的中国人眼里,渴望独裁的君主却无法长久。尽管他们最终的路是对的。而做到这个份上,评价已经不是高度的问题,而是空缺的钻研。然而无论如何,历史记住了你。你并未因好言好语而升天,也为因歹言毒语下地狱。

  李世民同样是夺来的江山,因为唐朝大度,加上气数正好,大家都可以轻描淡写他的篡位。武则天因为有了明显可挑剔的错,何况她做的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雍正的皇位有争议,因为明清不如唐宋,西方的资本主义已经试图入侵中国,这是时代的遗憾,也是雍正的遗憾。

  品人录读后感4

  最近刚读完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品人录》,当我合上最后一页,细细地回想着读过的每一个章节。其实人们总是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这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谱化了。《品人录》从文化的角度品评了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独具风格。易中天先生新颖的评说以及生动的文笔都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人物内心世界。品评人物是中国文化诗性智慧的一种表现,而《品人录》则生动有趣地为我诠释了诗性智慧的真正含义,《品人录》真的是一本滋味十足,令人百读不厌的好书,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读书感受与心得吧!

  读完这本书,其实最多的感受是有关制度的问题。人们都成为了权力斗争的工具和道具,《品人录》通过对特定历史环境的分析,发现有些帝王的“喜怒无常”也是有章可循的。比方说,曹操爱才有妒才,容人有整人;武则天打心底里讨厌酷吏,但出自政治上的需要又不得不与“小人”搅在一起,这种两难的境地都促使他们做出了不明智的选择。同时专制政治还使人们对人格追求的热情度大大下降,但是,在口头上却要信誓旦旦,小人必须全部得而诛之,结果却留下许多高尚的记录。这些记录为后人提供了发问的机会,然而,追问有时却徒然。比如说:不懂政治、意气用事的海瑞除了作为清官和硬汉名垂史册外,并没有实现什么。再不可能做到限制权力的专制体制下,他清除腐败重振道德注定是不现实的。还有就是不想做“等闲之帝”的雍正费尽心力聚敛起来的江山财富,到头来还不过是为了子孙的挥霍和的贪墨做了基础。

  对于以上阐述人物们的悲剧,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们身处在如此一个专制体制的社会,身处在如此一个文化传流时代,尽管他们个个才华出众、胆识过人,但凭单枪匹马,是终究不能战胜文化与制度的。

  品完那一个个历史人物,我发现中国历史就是一个大戏台,可不知何时戏台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白脸和白鼻子,也不知何时会出现红脸和黑脸,因为我们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何方神圣。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和等待,却不肯承认每一次的“善报”,往往也意味着下一次“厄运”的降临。

  品人录读后感5

  从公元前两百余年的项羽至清朝雍正年间。——《品人录》。

  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这五个都是中华三千多年历史记载中的名人,他们的故事世代传说,他们的魅力至今犹存。然而,他们又无一例外地都是悲剧性人物。

  这五个人究竟哪一个有好运气或者或好结局呢?不是身败,就是名裂,不是生前受打击,就是死后背骂名,没有一个功德圆满。就连与他们有关的一些人,比如韩信、允禗,也都没有好下场。不可否认,悲剧结局的造成,与他们的性格和为人不无关系。项羽失之头脑简单,曹操失之奸诈狡猾,武则天失之手段狠毒,海瑞失之迂阔偏执,雍正失之猜忌刻薄。

  但这些正是我们要品评这些人物的目的,我们既要发现他们的价值,又要避免他们的错误。为古人正名,就是为今人正名。只有客观评价古人的功过得失,今人才有一种激励去为自己正名,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在身前活的端正,那就不必担心自己的身后名。

  品,不光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价值。

  品人录读后感6

  最近在读,易中天《品人录》。品说了历史上几个焦点人物,当然文章值得一读,毕竟在众多“百家讲坛”露脸的教授中,他是受批最少的,尽管网上最近也有颇多微词的,但我个人还是欣赏他的学者风度的。

  之所以引出易中天,也不单单对书作妄加评价,最终还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观点——品人易品己难。这几年文化界真正的好作品没出几件,倒是涌出一大批所谓的知名评论家。只要有些须作家或者非作家稍稍振臂,要么会被这层人浪捧向天际如履云端要么就是被死死地卷入海底不得超生。这些所谓的评论家们,品作品的同时,总要见缝插针的评下作品背后的东西。当然文学评论要对作品作者有至深的理解渗透,还要有独到的见解,也许是这个队伍太庞大了,当你刚理好思路写下所谓的"独到见解"的时候,不经意发现这些东西已经炒的烂熟,诚然“狼多肉少”,要出彩你就要会挖掘,用个新新字眼就叫做“暴料”。于是普天下涌现一堆堆的“猛料”,让人找不到北。

  这些文化界的批评人事,挥动着判官的大笔行走于江河草涧之中,一面仰头抱怨着“文化的萧条”“文学的坠落”,一面摸索着路边刚刚萌生的嫩芽,瞪着眼屏着气作千钧一发状,观察之细致无人能及。“品一翻评一翻拼一翻”,每一次的出击不致命则死不罢休,誓有打落水狗的气势,却不知“品人易品己难”,若何先品说下自己,在去振作精神去品别人呢?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要反驳我说,“品品古人但不妨吧?!”当然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决不会从故纸堆里爬将出来和你争辩个是非曲直,古人的后人们也不会拿着尖刀厉刃和你拼命。但我们能不能做到基本的尊重,即使不作为智人也要做为先人来对待一翻吧!

  品人易,品己难!这句话不单单对于上述的广大的评论家们,之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先品己,再评己,而后品人再之评人。不妄为一次恶语,不吝惜一句善言!

  品人录读后感7

  我们总习惯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域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而无一例外的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一个大戏台。《品人录》从品评人方面来解读时代造就的必然。

  《品人录》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作品,有人说易中天把严肃的学术变成了低俗、庸俗的胡诌。在我看来,其实不然,他的《品人录》尊重史学的真实性,只是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对人物的品格、心理加以揣测,用现代人的观点加以解读,这在学术界应属常见吧!并且,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才是现如今精神文明建设之所需。文化反作用政治,要有健全的制度,就要有健全的文化。

  我认为《品人录》的开创,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引入大学改革,因为在大学里不管是文学系、艺术系,还是哲学系、历史系都离不开人物品评课。报刊和刊物也只有文物品评、艺术批评而没有人物品评。或者只有人物传记、人物故事,没有人物鉴赏。其实,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有鉴赏价值的。品酒、品茶、品画、品诗,何如品人?

  《品人录》,品自己,我属于实用主义者,也属于性情中人,我也追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君子之勇。

  经典句子:一、成为人物,素质必然;处于何世,则是运气。

  二、要网罗人才,首先要以诚待人,其次要以信待人,第三要以宽容人。

  三、在一个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说实话。

  四、柔弱的人往往倔强,正如刚毅的人往往豁达。

  五、人最珍惜的,就是在孤立时得到支持,哪怕这种支持微不足道,哪怕这种支持来自非常卑微的人。不!正因为支持者是那样的卑微,这种支持才更加弥足珍贵。

  六、小人的作用无非四种:帮忙、帮闲、帮腔、帮凶。

  七、人之为人,就在于有道德。

  品人录读后感8

  书名深深的吸引着我的目光,印在我的脑海里时常不能离去,以至于我时常会想起那书应该不错,事隔多日,才向我的同事借来这本书《品人录》一览。

  在写这部书读后感之前,我想写写我以前对学习的感受,以前对书没有感觉,看全的书没有一本,想来也挺惭愧的,都不知乱费多少光阴,儿时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也抛于脑后,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除悲伤”也没把它放在心上,一心只顾着玩,满脑子的是那部电视剧里的打斗场面,有时也蛮让人讨厌的,专门制造桃色新闻,说某某同学花前月下谈论着什么,时不时的搞搞恶做剧,让人哭笑不得。自从踏入社会的`好长些时日也在虚度光阴,根本也没想到自已以后的发展路程,更没有想到知识的重要性,一心想着的是她,想到怎么讨好她,怎样才能让她开心,怎样才能让她接受我……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就这样过罢,反证自已还年轻,从来没有时间的紧迫感。想来这跟当时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又加上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不知不觉中溜过。

  如今我换了个环境,看到我与别人的差距,我虽然说什么也是大专生,可是在我的同事眼里我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从谈吐里我知道我的知识面非常的狭窄,我也是人啊!怎么就不如他们呢?当然我不能就这样自甘堕落,现在悔时还不晚,我现在只要把过去的补回来,跟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才有资格同他们谈古论今,所以啊我必须得学会看书,并且还得爱上看书,只能这样才能让自已进步;只能这样才会缩短与人的差距。

  顾名思义《品人录》是写关于古人的故事,通过作者的理解和诠释,鲜明的刻划了古人,从全面的历史资料加上作者的分析,从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作。我相信很多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见解,当然了,仁都见仁,智者见智。

  说说我读完此书之后的感觉吧,前车之鉴,也许是我最大的收获,当我看到武则天这一节时,从中不能不提到李治,没有李治也就没有武则天的今天,在书中作者把他刻划得淋漓尽致,怕老婆是他最大的破绽,故此武则天才会凌架于皇帝之上,也许历史也是盟盟之中自有天数,其中的奥秘无人知晓。然而古人玩弄政治的手段真让人目瞪口呆,为了自已的一已私欲,而不故亲人,朋友……不达目的誓不罢修,真所谓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想必他们活在一个仇恨之间,也不知他们累不累,如今我们看来是无法想象他们的生活领域。虽然如今没有战火连绵,但是如今的生活也是到处洋溢着血腥味,少了几分和谐和感情,这也许是人类进化论吧!俗话说得好,“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社会向前迈进时人类也跟着社会的进步随之进化,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再此我就不做太多的论述。说到底只有一句话:“通过本书让我明白的很多,但是只能意授不能言传。”

  品人录读后感9

  《品人录》令人不由佩服易中天先生站得高看得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剖析丝丝入扣,对古代官场伦理洞察秋毫分明,读易中天先生《品人录》有感。曹操的才与情,或许社会的变迁,更多年后人们会给他更高的评价。我私下喜欢曹操与喜欢苏东坡的豁达、李白的诗意浪漫一样炽热。曹操诗作文学水平极高,意象清晰、襟怀开阔一挥而就,帝王口气、超人文采一气呵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唇齿留香,“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警人心弦,“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叹惜时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道尽心志。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功名利禄真的在他心里重要吗?一个人临终牵挂或许就是自己视为最珍贵的东西。曹操临终正有人性的光辉,幼子孤儿托付曹丕,言语哀切,安排妾妇分香卖履,眷恋亲情。书中高度评价曹操,富有真性情,是个可爱的奸雄,生前做完了自己想做的事。唯是智慧超群,爱才用才不计德行与出身,挑战了中国传统用人制度,得罪了中国文化对人才的评价系统,一生以周公自诩,却落得“篡汉”罪名,“乱世奸雄”为其批注,文学成就也难帮他洗脱一分一毫。

  另一个品评人物是海瑞,得罪的却是整个古代官场操作机制,几次罢官,几番启用,次次都以失败收场。幸亏海瑞自始至终为官清廉,人品才得以保全。曹操可爱,海瑞可怜,一生坎坷,早年丧父、晚年丧子,中年丧气妻还惹来同僚弹劾。

  海瑞以身作则倡导道德清除积弊失败了,书中还提到张居正的考成法革新法令力图振作也失败了、申时行妥协调和安抚团结和稀泥充老好人也失败了,那么怎样的人物做怎样的事才能成功呢?看来集团操作机制与利益不可挑战不可得罪,每一个风气形成的小团体不也是如此吗?在这样的团体里待人处事水深着呢,或许无为而治就是最好的办法,不是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吗?

  自幼认为海瑞是官场标榜人物,必定是优秀的,青史记录的定是褒扬之词,。记得儿时常陪奶奶看戏,戏里的海瑞多么睿智多么无畏,常常一袭青衣,微服私访,调察民意,洗刷冤情,最后的胜利都是属于他的,善恶有报,快意恩仇,演员与观众的情感都抒发得淋漓尽致、舒畅张扬。看易中天如此无情批判人物性格与事情成败,内心震撼,悲怆苍凉夹带丝丝失落,在酷夏里竟是心凉!

  《品人录》对刘邦项羽的评价看得我心灰意冷,刘邦的影子永远存在于人群之中,项羽贵族式的教育败给了地痞流氓般的刘邦的权术,刘邦的成功增加了教育者的难度,刘邦对人性功利的透彻理解是其成功的原因,此时想起《道德经》对水的特性、对有与无的阐释,在此不是一次契合吗?知识才学再多有时不如善于争斗的人,使人不得不承认争斗更是非凡的学问与才能。

  书中对武则天的品度全面,武氏九死一生,宫廷争斗中获得胜利。最精彩是书中对武氏革命成功后后继何人的心理阐述部分,赋予侄子身后无人祭祀于己无利,赋予儿子还位李家心有不甘,赋予女儿权归异姓更是荒谬,革命成功之后迷惘为何革命?于是退了帝位,归称皇后,立下无字碑,任人评说。无字之碑,彰显武氏性格特征,时也、运也、命也,管了他人说些什么。

  书中详细分析了项羽性格特点,李治性格弱点,性格决定命运。当一个人认命时,命运是否能安然妥当把他安放在适当的位置。武氏由唐太宗才人到帝位,是命运使然,还是宫廷争斗使然,或者两者混合使然。

  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谋其政,多么不易,常见和稀泥的老好人,总是圆滑溜过去,无为而治。若不在其位被逼要谋其政,唯有怀柔与铁腕兼施,寻求中间道路行走,或许能把事情做好。人心多功利,自古使然。所以刘邦封赏手下,让出生入死的下属封妻荫子颇得人心。徐敬业的“凡诸爵赏,同指山河”却以失败告终,还让武氏赏识洛宾王的文采留下爱才佳话。

  读书中就这样边读边思,给了读书人无穷的乐趣!

  品人录读后感10

  到书店,购得易中天先生所着的《品人录》一本。想看看历史中的一些名人,和他们一生的成败得失。

  《品人录》中举有五大历史名人,有头脑简单的项羽;奸诈狡猾的曹操;手段狠毒的武则天;迂阔偏执的海瑞;猜忌刻薄的雍正。这五大名人中有万人之上的君主,有清廉俭朴的大臣,也有名震一时的英雄。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我们姑且只看最先登场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

  项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但项羽却是一个心有鸿鹄之志的人,早在秦始皇游会嵇时,项羽便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话,但最终没有成功。他输给了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刘邦。

  刘邦是混混,而项羽是贵族;项羽有盖世武功,而刘邦是无力村夫;项羽有几时上百万的雄兵良将,而刘邦却只有为数极少的士兵,这么一比,论身份,论实力。项羽都应该是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刘邦他由弱到强

  品人录读后感11

  顾名思义《品人录》是写关于古人的故事,通过作者的理解和诠释,鲜明的刻划了古人,从全面的历史资料加上作者的分析,从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我相信很多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见解,当然了,仁都见仁,智者见智。

  说说我读完此书之后的感觉吧,前车之鉴,也许是我最大的收获,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历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为历史的事实真相总是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录》才豁然开朗。有人说易中天的《品人录》缺乏历史的严肃,但在我看来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品人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品述几个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邦、项羽、曹操。

  刘邦,也许是小时候对刘邦的了解不够深入,总觉得刘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因为他害死了曾经亲如兄弟的项羽,惨死在乌江里。后来才逐渐懂得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刘邦是一个心高志远的将相之才,虽然有很多行为不雅,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刘邦与项羽相比更加的冷静理智,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杀死自己的敌人也无可厚非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当上了汉高祖,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项羽,从小耳熟能详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项羽总是抱着一颗怜悯、惋惜的心情,感觉他的江山被他的结拜兄弟夺取,最后被逼得乌江自刎,《品人录》却告诉我,项羽之所以失败,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项羽的性格原因,鸿门宴上有机会除掉刘邦,却有着与刘邦的“妇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刘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汉朝王国,一个冷静、有大智慧,一个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妇人之仁,什么样的人才能成王,也就显而易见了。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家,他拥有极大的度量,拥有自己的雄才伟略,精力旺盛、才智过人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谨慎又仔细、小心,虽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尽是骂声相比,很多人对于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发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干在当时的年代几乎无人能及,就连诸葛亮也忌惮三分。所以后人评价才曹操是三国乱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国乱世时代中的枭雄。

  历史的真相总是充满着复杂和神秘,《品人录》揭开历史真相,使我对三大人物的了解更加深。虽然他们最终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但正如书中所写的,不管是刘邦、项羽、曹操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刘邦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则是具有雄才伟略的“枭雄”。人们对于英雄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关于品人录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09-19

《品悟》读后感1000字09-01

关于科学读后感范文(精选50篇)02-10

关于生活启示录经典台词03-06

关于《泰戈尔诗选》读后感范文(精选17篇)02-22

初中摆渡人读后感范文1000字02-11

思品教研工作计划【精选】03-26

关于科学读后感范文09-07

关于《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02-08

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的创业故事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