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育学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4-03-04 19:07:13 春鹏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学苦旅》读后感(精选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学苦旅》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学苦旅》读后感(精选5篇)

  《教育学苦旅》读后感 1

  《教育学苦旅》这本书,几天读下来,掩卷沉思,感慨万千,本书的作者是陈桂生先生,他是中国建国以来首屈一指的教育学家之一,多年来主要从事教育基本原理方向的研究,以擅长精密的逻辑思维和对教育细致的审视著称,著述颇丰,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学派的教育科学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著作还有《教育原理》、《普通教育学纲要》、《学校实话》等等,都是我迫不及待想要拜读的大作。

  而这本《教育学苦旅》则更是汇集了陈桂生教授历年重要著作的序跋、感悟和讲座记录,关于“遭遇教育学”,“做了过河卒子,只得拼命向前”的教育学专业生涯,回顾了他在教育原理、教育研究领域探索的心路历程以及对教育现实的透视和剖析。

  其中有关教育叙事的`观点更是让我倍加关注,陈桂生先生曾这样说过“教育叙事研究自律:……每一个有教育经历的人都有别人代替不了的特殊经历和实际体会。通过叙事可以使个人的精神财富,供社会分享。至于某种教育叙事的价值,既同对所叙之事真实程度及完备程度有关,更取决于为什么叙事——是为了如实地反映以往教育的本来面貌,还是出于其他什么目的。” 这使我更加明确了研究教育叙事的目的和初衷。并且更加坚定了“叙事研究”是教师成长非常重要的途径,是中国教育研究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研究取向。

  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镜像”纪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获得的经验,是创意和灵感的碰撞,是善于思考的人从身边的平常事中也会发现的真理。

  总之,教育叙事是发掘或揭示内藏于具体事件和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它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能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以参与教育研究。此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许多当年在做一线教师时所经历的教育教学故事,可惜没能一一记录、反思、感悟,而现在身为校长的我,是不是也可以同我的老师们共同开始记录自己关于教育教学的点滴故事呢?

  《教育学苦旅》读后感 2

  正如余秋雨所说,一个真正的文明人都会过着许多与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了这种生活,生命就很容易风干和脆折。

  ——题记

  我想从敦煌刮过来的黄沙是不会被埋没的,它会一直不停的刮,不停的刮,直到风化了文化史上那个千古的罪证。

  莫高窟,千佛洞,多么响亮的名字,萦绕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古代艺术家们的心血,在那坚实的墙壁上凝结成一幅幅震撼千古的生命,那立体的生命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咆哮,翻腾,在文化的征途上深深印刻,以至饱受千余年风霜的它,依然屹立,向下一代人诉说着奇迹的.诞生。

  然而,这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终究还是毁在了中国人手上。哪个王道士,为了少得可怜的几枚银元,恭敬地让人从中国大批大批地运向国外。只有国家的强盛,才能让文化强盛,仔细想想,也许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错,因为中国的文化,并不是靠个人的力量来维护的。

  莫高窟,是整个民族的伤口,千百年来,鲜血汩汩流淌。

  中国人的文化苦旅啊。

  白发苏州,二千五百年的岁月没有使它衰老,跟那些江南小镇一样,反而更显清闲、幽静。这一份鱼水之乡的环境,赢得了许多文人墨客的青睐,但大多只是进来小憩却不愿长久居住,因为这里太过安逸,缺少了一份金陵王气。

  正是因为这里的水,才养育出了江南人的朴实与清丽,才筑造了江南的园林瑰宝,正是这里的洒脱,才让唐寅、金圣叹、仇英大肆挥毫,谱写了非官方文化的潇洒与悠扬,在沉重的中国文化里添上了几笔艳丽。

  也许,只有在江南的小巷里游走,才更能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渊远流长,这里的静,韵量出了文化的内涵,这里,是中国文化宁静的后院。

  中国人的文化苦旅啊。

  一个民族的灵魂,是靠文字这一条坚硬的览锁紧紧串连,漫长的历史被它凝聚。而天一阁,正是为断残零落的`文化史提供了栖脚之地。它,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固守的梦。

  天一阁,圣洁、崇高,神圣不可亵渎,因此,钱锈芸的命运注定要成为悲剧,哪怕庄严面前仍飘浮着那幽怨的眼神。天一阁,在漫长的岁月里被打磨的光滑,它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驻足欣赏了一下文化的瑰丽,但这一看,却看了整整几百年。

  一代一代的不断传承,我们可以说,天一阁是成功了,它不仅将中国文化四处翻腾的火星珍藏,更将中国人努力维护文化的投影剪辑,这是一个极端艰难的过程,而天一阁,成了这个伟大过程的见证者。

  中国人,甚至连外国人都对中国文字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因为中国的文字,能描绘出其他语言所不能表达出的美,像清雅,像悠悠,像脱俗,这种美,征服了每一个人,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中国的文化旅途是一条充满坎坷的路,几经磨难,大起大伏,但最终,中国文化坚强的站起来了,更多了几分锐利与气魄。像天一阁、青云谱、庐山、白莲洞,还有很长的路,如今,我们只是拾起了历史的截头,中国人的文化苦旅仍然要继续走下去。

  《教育学苦旅》读后感 3

  一直想看看余秋雨的《苦旅》。

  昨天,从书店抱来一摞书。归家,便迫不及待地从书堆中抽出《文化苦旅》,嗅着那醉人的墨香,翻开了第一页。

  听人说,《文化苦旅》,是要带着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感觉去读的。毕竟疑惑,但我看完第一篇,才一抬头,眼眶里已满是泪水。

  是感动吗?

  是悲伤吗?

  是我感受到了余秋雨的文字中对敦煌文献惨遭掠夺所饱含的深深的无奈!

  便觉得,每个人都是这样,心底或多或少地隐藏着一份对文化的凄苦与无奈。当这些悲怆的感情被激发的时候,仿佛深渊里的岩浆,便不顾一切冲将上来了。

  当我沉浸在《沙原隐泉》带给我的震撼,《夜雨诗意》带给我的惬意,《道士塔》带给我的酸辛,《藏书忧》带给我的风趣……仿佛在依稀中看见,余秋雨——一位披蓑衣、戴斗笠的.老翁,整日行走在那些细细密密的古老民族的文化当中,抚摸着那透着沧桑与无奈的残垣断壁,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像是在聆听它的心声,又像是品尝古老文化的痛楚——不觉哑然惊了。

  有时也曾想过,这样深厚的古老文化,对于一个年过六旬的老翁来说,是不是太凝重了?是不是,太过沉闷了?

  然而,看着,看着,这个困扰我多时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书中,尽管大多数是在渲染一种苍凉,寂寥的古文化氛围,但不难看出,他并没有普通老人的日暮沉沉、行将就木的老气,而是跳脱着一种小小的调皮,小小的愉悦,使人在深刻反省为何会遗失诸多古老文化的同时,也不禁哑然一笑了。

  在这部浸透着古老气息的沉甸甸的书中埋下头去,顿觉心中被什么沉重、苍凉而又无奈的东西压住了。那是文化的呼喊;文化的凄泣与一位老人的沉痛的话语;每一句话,都透着古文化的辛酸泪,一滴,一滴,滴在余秋雨的`心上,也滴在我们的心上。

  但《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令人眼前一亮了。余秋雨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生动形象,我仿佛沉浸在江南小镇的凄美柔婉之中,久久无法自拔。

  阅毕,掩卷,珍重而搁之。它毕竟不同于其他,它拥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一份珍藏,一份古韵,一份沉重,一份丰厚的文化馈赠,是要仔细地读三五遍的,方能更深地了解,更深地领悟其中的酸辛与无奈,柔婉与凄迷。《文化苦旅》,不仅仅是一次空间与稿纸的双旅行,更是一次考验人心与在一片漆黑中探寻、摸索古文化的心灵旅程。在黑暗中探索,在思考中沉淀,在心灵中挖掘,在空白中书写,《文化苦旅》便是完美地诠释了它们的意义。

  在文化中苦苦跋涉,风餐露宿,只为找寻那些被遗失的古文化,只为唤醒那尘封在人们记忆中的古老的民族精神——或许,这便是《文化苦旅》的精粹之所在了吧!

  《教育学苦旅》读后感 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人对于做学问的学者的要求。读万卷书,是让学者博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行万里路,是让学者将学问与实践结合,“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现代,有一个人用他的行动践行了这句话。他就是余秋雨。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绝的古文明。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这里积蓄了数不尽的文化财富。作者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开始了他的苦旅。第一站自然是他的家乡。

  中国人总是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不管走到哪里,总讲究“落叶归根”。由此,灞河的柳也沾染了游子的热泪,血红的残阳也浸润了游子的惆怅。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的人在科举的作用下,逐渐分散到各地。这是历史的必然。恰巧,农耕文明使得人员的流动性不至于太大,使人最终能荣归故里。因此,故乡也成为无数游子魂牵梦绕、朝思暮想的“理想国”。故乡的范围随时间扩大了,不再局限于那一间房舍,一座小桥,一株杨柳,一种乡音,而变成了一个国家。如今,故乡仍然是海外游子最痛切的盼望。

  第二站,是祖国的边疆。这里,是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地方。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作者说,这里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看似很重要的朝代更迭。长城,恰好是这两种文明的分界线。游牧文明比农耕文明更具侵略性。但是,游牧文明的本质就决定了它的落后。在数千年的战争中,中原文明没有消磨殆尽,而是日趋完善,都源于农耕文明的先进性。但是,正如孟子所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没有游牧文明,中华文明就会“江郎才尽”,最终导致灭亡。就中国的情况来说,冲突的结果,是双赢。

  作者又去其他古文明的诞生地,将中华文化与其他文明对比,最终分析了这几种文化的异同,调查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感到骄傲。因为当中华文化在辽阔江河中熠熠生辉时,其他古文明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风尘里,只有废墟知晓。文明形态的.不同,造成民族性格的不同。农耕文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以和为贵的中华儿女,强调集体的力量,强调团结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逐渐推进,现在的年轻人却逐渐迷失了这个优良传统。这不是一个好兆头。所以,作者提倡回归自然,以水为道,回归中华文明的本真。我认为这是极有道理的。

  总之,《文化苦旅》这部书,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华文明的探求,体现了中国人对本国文化的反思,体现了现代中国对于古代文化的思索与融合。这部书,是我们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典籍。

  《教育学苦旅》读后感 5

  打开书的扉页,看到的是这么一句话:“文化的旅程是苦、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这句话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一种迫切的好奇,恨不得一股脑的把它全部塞进脑袋里。但是我做不到也不能这么做,一本好书值得我去细细地品读,而不是囫囵吞枣。

  我是一个没有真正旅行过的人,什么名胜古迹、文化风景、生态花园等等我都没有真正的体会过,熟悉这些美丽风景也只是影视屏幕上的一刹那。模糊、虚幻、没有方向感。这些华丽的华丽都显得那么没有真实感。从《文化苦旅》这本书的扉页到尾页就像是在作者的带领下旅游了一番。西湖、天一阁、道士塔的莫高窟等等景象一幕幕在我脑海中划过,是那么的清晰、真实。有质感。就像作者初游西湖时的感受,如临故地,我也像是曾经去过这些地方看过、玩过、感受过。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而这其中所受的波折也跟其历史长度成正比,几经波折,不断改变。文化遗产的几经磨难后有的还屹立于世,有的销声匿迹,有的破烂不堪,有的失去原来的本色,没有了以前的原貌,有的保存稍好。文化,不只是只有物质文化这一种,还有一种非物质文化的精神文化。各国各民族,各地的风俗人情,传统习俗都可以被称为非物质文化。

  第一次看《文化苦旅》,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无所适从地在书架上翻着书,这本书就来到了我的.眼前。从风沙缭绕的莽莽大漠到小家碧玉的江南小巷,作者用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走遍大江南北,也带着一个个读者,去感受那华夏五千年历史的兴衰与悲凉。他的语言就如同她所说的莫高窟壁画一般细腻,每一笔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

  在三峡畔,绿意唤醒了倦意,湖上飞卷着曼舞的白云,湖明如镜,山青如洗,残阳喷射出的金光从浮云的指缝中溜走却难逃水的千手、山的族群,它融化在水里,隐匿在山里。湖底有许多小鱼追逐着,倏的,雾悄然地弥漫了,过了一会,风也轻快地来了,吹皱了一湖春水,雾便也顺从地退开了。她泛舟湖上,似乎想抚平那湖面,想抚平他悸动的心。此风此景,为停伫在荣华上的世人,招魂。

  檐角如悬崖,风铃似沧海,他无言地扭身看了看柳侯祠中的树,花被夕阳燃烧,而那一片片输液早已泛黄,看着那一片片泛黄的树叶如他的心一般直坠向地面。在造虹的小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雨下一整夜,他的愁溢出就像雨水,他的思念如园中的落叶厚厚一叠。天空中惨白的日儿勾住了哀伤,夜似乎太长被你的心凝成了冰霜。晨曦的光风干了最后的一丝哀愁,雨洗净了挂满思念的高墙。

  这本书,很苦。写书的人,更苦。

  随心所欲地慢慢翻阅,与耳边的喧嚣隔绝,留下一片心灵净土,啜饮着文化的甘泉,印刻着行旅的记忆。只要顺从着他的牵引,闹哄便是紊然不乱的条理。只需跟随他的脚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绝伦的风景:枝干虬曲苍劲的腊梅,飘渺冷艳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庐山瀑布……余秋雨鄙弃陈词滥调,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下描写着一幅苍劲浑厚的山水画,书写着一首抑扬顿挫的诗歌,哼唱着一支轻柔婉约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沏人心的历史感怀,用悠长的歌谣谱写出心中的悸动。这如同一块天然的璞玉,把瑕疵与光泽一并展现,一切都未经雕琢,一切都回归它本来的面目。我领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创造的神话般的都江堰,三峡那翻滚咆哮的长江水,见识了中国华丽的文化瑰宝之地莫高窟与天一阁,拜访了清新婉约的江南小镇、精致的苏州园林。

  山重水复,无言地大地上,总有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的留驻都将是新的出发。无需华丽的辞藻来凸显文章的深度,听他娓娓道来,感受到那深邃苍凉的历史命运和对中华大地深深的眷恋。总有无尽的柔情,总有磅礴的气势,总有那份身临其境。四壁的文字间,可以让我受到怎样咆哮的狂风在我指尖游走,怎样绵长的细雨带给旅人无尽的乡愁,怎样回旋的流水唱着抑扬有致的去掉。的确,余秋雨陛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走,不为那终点,只为这已经划下的曲线;走,不管能抵达哪里,只为已经耗下的生命。我愿一直走下去,为了在文化旅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了寻找那一份美的本源。

【《教育学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风尘苦旅04-21

文化苦旅作文04-03

[经典]《文化苦旅》读后感11-18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10-17

文化苦旅读后感07-31

文化苦旅读后感09-08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05-19

《文化苦旅》读后感07-29

小读《文化苦旅》06-14

苦旅作文(精选24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