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常识》读后感

时间:2021-05-10 19:48: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常识》读后感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常识》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常识》读后感范文

《常识》读后感范文1

  一日,在网路上闲逛看了一段关于梁文道先生的专访视频——他出版了一本书《常识》。书名很有意思,似乎很大胆,可我觉得又合乎作者的风格及见识。通过文道先生的节目,我对他形成这样的印象,即:看事情独有自己的见地,谈观点思维清晰连贯,做主持自然洒脱地到别的人学不来。是不是有点铁杆粉丝的痴迷劲?呵呵,这点要澄清,我从来不做任何人的粉丝---那样挺是傻乎乎的,欣赏一下倒还可以。知道他老人家也常写时评专栏的,略读过几篇,感觉还行,不免地惦记着要买本《常识》来看看到底梁先生要讲的是些怎样的常识!

  又一日,周末晚饭后和俺家先生在外语学院闲转,路过一小书摊。一眼看去,尽是些盗版的经典书——像什么《国富论》、《现代汉语字典》,独独得除去这本封面设计之简洁素净的《常识》,绝对地正版,纯纯的白色扉面上赫然地印着“常识”两字。于是第二天偷懒不做家务有了理直气壮的理由——要看书赛。

  还没读完《常识》,大致知道了梁要讲的常识。反正,我这样理解的:集结成册的正是之前作者陆陆续续发表于各报各刊的时评文章;其关注的不止于中国的两岸三地,不止于文化、民生;其透露出的不仅有对当今中国社会尚存的死角暗处的担忧,也饱含着很恰如其分的民族自豪感;其理智地引导读者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明白大家之前看问题的偏颇及原因——归总来看正是我们正在步步缺失掉的常识。这里的我们包括了普通的大众、政府以及又导向性话语权的媒体;而常识呢包含了得当的民族自信心、正确的分辨事物的能力等等吧。

  还没读完,要接着读了。推荐一下,挺好的一本书,我觉得。语文没学好,字句都干瘪得厉害,汗颜。

《常识》读后感范文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安全知识教育对于他们非常重要。通过安全知识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树立安全意识,了解安全常识,学会自我保护,提高应变能力,尽可能减少和杜绝各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通过阅读本书我了解到学生在校园安全、交通安全、实训安全、社会安全以及自然灾害防范等各方面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这些安全问题的防范、处理方法;另外,还学习了人体伤害与急救常识。

  学生人身安全是关系稳定社会、稳定家庭,发展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学生的安全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重视。国家教育部就此多次召开专门会议、下达文件,指导安全教育的实施。那么,在教育岗位上的我,如何先做好对身边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呢?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对此作了以下关于安全教育的总结:

  一、校内的安全教育

  1.在学校里不能进入绿化带,不能攀爬树木、栏杆、围墙;上下楼梯、走廊通道不能追逐打闹及奔跑;雷雨天不要触摸防雷引线;经常注意检查班里的门窗是否完好,经常注意检查班里的墙体是否有裂缝、倾斜的现象。

  2.在校期间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服从学校老师的教育和门卫的管理;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走,不追逐不打闹,有同学摔倒要立即停止脚步,不惊慌、不尖叫;不要从事危及自身或者其他同学人身安全的活动,特别是上体育课和课间活动,不能做危险游戏,不得擅自离开校园(班级),严格执行点名制度,有事确需外出必须征得老师的同意后方可离校(班)。

  3.不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学校;不触摸教室里走廊上的电线、网线、电话线、开关、用电器;不砸不敲走廊上的消防栓。

  4.不到幼儿园滑滑梯,在体育器械场活动时要有老师的指导,不能独自在场内做危险运动。

  5.各班明确学生紧急撤离教室的要求。

  二、校外的安全教育

  1.上放学路上不要把路边的公共设施、人文景观当玩具玩或当马骑;不要靠近建筑工地,更不要在工地下行走;注意预防周边树木的倒下;等候汽车时不要追着汽车跑。

  2.放学回家时,要排队离开学校,过马路时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上学放学直接到校或回家,不要在马路上游玩嬉戏,不到工地玩耍,不在路边摊点滞留玩耍、不攀爬路上建筑物、围墙等,以免摔伤。不要在学校门口或者宾馆门口等路面平滑的地方做溜冰动作;不要在专业溜冰场所以外的地方溜冰或穿溜冰鞋到学校;下雨天,不能到有积水的地方、水流湍急的道路河道去玩耍嬉戏。

  3.学校严禁同学们私自或结伴去溪、潭、池塘、蓄水池戏水。

  4.不满12周岁的学生不能骑车上学。

  5.注意个人防范安全,教育学生遇到恐吓和抢劫事件要镇定自救,不贪小便宜,不要随便接触陌生人,不要听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不吃不拿陌生人的物品。

  三、其他要求

  1.教育学生自觉阅读关于交通安全、食品卫生、预防流行性传染病、用电用火安全等方面的书籍,加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关心爱护学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2.加强游泳安全教育,严格做到“五个不”、“八个避免”的游泳纪律。

  3.拒绝乘坐报废车、无证车辆、超载车辆以及货运车、机动三轮车、农用车等非客运车辆。

  遵章守纪,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当我们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重视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这文明之花,让我们远离伤痛,珍爱彼此的生命吧。

  大地苏醒,春风又绿。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自己的心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宁。

《常识》读后感范文3

  为了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老师布置了一项有意义的作业,9月8日早上我妈妈共同观看了小学生安全教育第一课,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公司的副司长杜玮和国家督学郑增仪给我们讲了许多安全注意常识,这让我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

  地震时,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老师的指挥下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离开,离开时不要拥挤。如果是在家里,可以躲到墙角或者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厨房等处。发生火灾时,要迅速逃生,不要留恋室内的东西,出去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弓着腰或者爬行逃跑,身上着火,一定要就地打滚,学会火灾防范自救能挽救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游泳时,没有家长带领,小孩不要自己下水游泳。每年暑假新闻中都会提到今年有多少人溺水,因为有些小学生贪凉、好玩,在没有大人的陪同下到河边玩水,而不幸溺水,留给家人永远的悲痛,如果想玩水,可以到游泳錧,也可以在大人的陪同下到安全的浅水区玩一玩,这些也是不错的建议。

  这些都是对我们小学生都是非常有用的知识,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常识》读后感范文4

  今天我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书叫做《小学生必备安全知识》我刚刚开始时觉得很无聊,都快六年级了,还看这种幼稚的书,我爸说:“只要你看了之后,就肯定会有

  许多的知识知道了的。”我在无奈之中只好答应了我爸,可后来我看了之后受益匪浅,里面比如说:小明在家中听到了门外的声音,他想是坏人,可是声音很像他爸爸的朋友,那该怎么办呢?如果你一个人在外面,回家,你就得小心翼翼了,要时不时的往后看,如果差不多每一次都有一个同一个人在你的后面的话,就有可能是强盗或者是土匪,你就加快步伐,后周围的人说一下,一些好心的群众会来帮你的,如果没有人的话,尽量去人多一点的你知道的闹市区,那那个人就找不到你了,你就安全了,然后你就马上跟你的爸爸妈妈那里,那里还有一件事和我遇到的事情几乎发生一样,但处理方法都也一样,就是在20xx年的时候,我们一起去天安门广场去,因为是跟旅游团的时间紧迫不等人,那是我想上厕所,上完厕所之后,我回到了刚刚那个地方可是旅游团已经不在原位了,我就站在那里不动,我妈妈也马上找到我了,可以说是有惊无险啊,还有那本书上说:“小李因为吃饭时常常狼吞虎咽的,导致消化不良,住进了医院我也这样,所以以后我要细嚼慢咽的吃,可以更好的吸收营养。(.)

  今后,我要正确的利用这本书上的知识来防身。

《常识》读后感范文5

  (一)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

  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

  对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谓必修;出世者则与老庄相伴。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儒道两家亦颇有渊源,孔子多次问礼于老聃。而在百家争鸣后,唯有儒道两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缘,大有说头。

  两者既有对立,也有互补。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历史起过很大的作用。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实施正是对道家之学的借鉴。而武帝时期,重用儒生也是国家要强盛的一种思想需要,正所谓不立不破。

  对于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立伟业,道家之学养天年。两家之学为中国读书之人提供了两条可以选择的路,此路不通还有一条,众人又何乐不为呢?

  当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总是很宏伟的。在现实的打击下,理想破灭了,心灵需要慰藉。这就找到道家之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仍可存在发展。当然也和起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有关。

  (二)

  读《国学常识》,学经典知识,对我个人来说,有不少收获和体会。一方面,从国学经典中获得了许多新知识,提高了自身素养,特别是书中的管理理念,可以学以致用,对于我做好车间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确实有用;另一方面,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要学。《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通过不断交流、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可以使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长足提高。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作为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暴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踏实。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他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特别想感受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古汉语文学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经典拿出来细细品品,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我一直认为学习掌握一些我国的传统文化,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三)

  《国学常识》一书并没有看完,里面的东西太多,包含的知识太杂,可以说是中国的一本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书中讲到了很多典故,习俗的来源,每个里面都包含这中国上下五千年中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它包含了职官典制、法律文化、民生礼俗、衣食住行、体育娱乐、哲学宗教、语言文学、书画艺术、戏曲曲艺、建筑园林、中华医药等方面,可以说涵盖了生活中得方方面面,好多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在其中找到答案。

  但是,我想说的却是,这些文化,现在知道的人又有几个呢,有几个人会关注呢,社会是进步了,我们的知识面再不断扩展,不断的在接受新的知识,可是对于我们的传统,我们却一直在忽视,茶道起源于中国,而现在却流行于日本,韩国也在申请中秋节,而中国人在干什么,在过圣诞,过2.14,我并不反对洋节,但是在过洋节的时候,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难道就要丢掉吗,你问问现在的80,90后,100%知道2月14情人节,但对于七夕知道的就估计不多了吧。

《常识》读后感范文6

  这本1776年1月由署名“一个英国人”托马斯.潘恩的小册子《常识》号称世界上第一本畅销书,虽然全文很短,但却写的铿锵有力、以无法辩驳的坚定语气告诉读者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愚蠢所在,北美大陆的独立之意义。潘恩号召大家摆脱和解的想法,尽快动起来,因为北美的情况独立再合适不过了,一定要和英国脱离关系。他通过分析英国的政体、英国对殖民地的态度、英国的军事能力、北美的军事能力和资源,来论证:

  北美不需要国王,法律才是北美的国王;

  英国是不可能让北美拥有自己的海军,英国国王会否决一切让北美强大起来的法律;

  英国也不会真的庇护北美,只是为了贸易利益而为之;

  英国的军事能力让人望而生畏,但实际并未如此;

  北美人少地广,纵使负债进行独立战争,也可以通过卖地偿还贷款;

  北美有逶迤的海岸线,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做军火生意完全可行;

  北美人口正正好,这些人口好团结,也足够军事武装。

  以上结论均指向“现在独立是最适宜的时候”这样的结论。

  当然潘恩还设计了北美的政体,并始终强调政府的作用是“自由和安全”,如果一种机制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感,那它就会带来灾难,应该摒弃。英国之所以存在君主立宪,不是因为君主立宪制多么的先进,更多的是英国人的民族自傲感,英国人对君主立宪的自豪感来自于下议院的共和制度,而不是来自他们的国王。他的很多说法都是来自圣经,把圣经的故事加以解读,告知人民国王是人们自作自受的结果。还有世袭制,更是愚蠢之极。

《常识》读后感范文7

  托玛斯.潘恩这个名字,我最早是在高中的历史书上见到的,以 前对他写的《常识》这本书也只是从历史书上了解个大概意思,当时 的我,对《常识》这本书的理解就只有:美国人在这本书的激励下, 向英国发起独立的宣言。至于书本上的内容就一点都不了解。现在我 要去看这本书, 所以先上网搜一下托马斯· 潘恩这个学者的背景资料。

  虽然有不少人并不知道托马斯·潘恩《常识》这本书,不过他的这本 著作在 18 世纪在北美可是热极一时。

  而我记得之前高中的历史书写, 当时在北美几乎人手一本《常识》的。哈哈,我想这有可能是过于夸 张了。不过,对于当时北美的现状来说,人们怎么样去建立一个没有 国王的国家、如何建立一个把人的基本权利尽量维护好的国家, 这本 小册子的普及实在是太重要了。

  这次因为要写论文,我需要去看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借这 次看书的机会, 正好把我在心里面一直思考的问题给解决了。

  《常 他在 识》 中把人民为什么要建立政府, 以及如果不对政府加以小心的戒备, 就会对人民的基本权利进行践踏, 还有人的自然权利与政府的恶的本 质进行了说明。在里面,我最记得的是“客观的需要像一种吸引力似 的,马上会把我们这些刚到的移民组织社会,而彼此从社会生活中所 得的幸福就会确立起来,并且只要人们始终互以真诚相待,就不必有 法律和政府的约束。

  这一句就很深刻的说出人们可以自己管理自己, ” 并不一定需要政府。

  我要说的是, 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种种公民权利, 在 200 多年前的中国,还只是皇帝让你有才能有的。所以说在 18 世 纪的那个年代,潘恩产生这样思想火苗,就真的可以说是伟大的。

  虽然我对潘恩的文学描写习惯不是很适应,加上看的又是翻译 本,所以难免对中间的意思理解出现偏差, 但还是可以看的出潘恩是 有冷静地把人类从出现开始起认真思考过的。

  书中较为详细的描述了 人怎样适宜群居,群居后产生的利益冲突,法律的产生,以及公共事 务的维持, 当族群扩大时, 公共事务不可避免的需要有专门人员来做, 这样就产生的政府, 还有以后政府逐渐会因为恶的本性而对公民权利 产生威胁、以及会把手中的职权滥用而为自己谋利。

  ···议会成 “··· 员们由于对国家事务已积有经验,将成为干练而发挥作用的议员,而 整个会议既经人民授权,就具有真正法定的权力。

  ”潘恩多次强调说, 要把政府的权力真正用到人民身上,不能滥用职权,来为自己谋私。

  不可否认,这本书的普及使得北美的大陆广大居民意识到,他们有权 独立,且独立后要小心的设计一种制度,使之不至于在长年累月的运 转之后, 慢慢从为公民公共事务进行服务的机构转变成一个随处可见 的冷脸的办事效率低下的利用职权贪污受贿的大事小情均以机密不 可外泄的理由进行搪塞人民的一只由纳税人来供养的怪物。从这,我 相信而且潘恩在《常识》中也说明了, 《独立宣言》的作者们,以及 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绝大多数都是《常识》的读者,而这本身就是 一件很幸运的事。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想起 09 年的高考作文, “常识”这个词表达出 来的意思仿佛应该是大家不用看什么书或者别的资料就能知道的事 情或道理,可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却能让 09 年的考生想到头 晕了,也有多少人甚至一辈子都不曾想过或者有机会去接触过, 他们 总以为自己由一个看起来很伟大的领导人领导着, 却不知道一个信息 流动性很差或只有单向信息流动的社会下可以把任何一个资质平庸 的人塑造成有史以来最聪明、最有道德、最有同情心的人,所以潘恩 在《常识》中强调:

  “只有公开地和断然地宣布独立,才能很快地解 决我们的问题; 决定北美的命运要依靠人民在议会中的合法呼声,依 靠军事力量,或者依靠平民的起义。

  ”独立是维系和团结北美的唯一 纽带,就是说明人权的重要性。说起人权,这是人生来就有的,不过 首先还是得自己尊重自己,要不然就说不上别的啦。就像现在社会上 出现这么多的有毒食品,这是不理别人的健康,连最基本的道德都没 有了, 还说的上什么人权呢?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有机会去看看 这本书,也能从中有所获益吧。

《常识》读后感范文8

  打算写几篇关于自己读书的感悟,算是工作之余的一点消遣。其实算不上读后感,也难以称其为书评,只是一些闲言碎语,因为在翻看评论书籍或者浏览网页时,我总是羡慕那些评论家,他们总是可以用华丽的词语构造出一篇哲理深刻的文章,总有许多新的原理我不曾听过,总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我未能想到。诸如现在火热的罗玉凤事件,可以挖掘到国人阶级意识形态作祟;李宇春、曾轶可、刘著现象,是因为社会分工导致人类进化趋同,此类种种,而我愚钝,却只能看到罗玉凤背后的故意炒作,媒体的推波助澜,只看到了李、曾、刘不过是社会中早就存在的人群,被现代媒体的放大的缘故,好像专家们忘了中国戏曲里面旦角大多是有男的扮演,有的演的比女的还像的这类传统文化元素了。

  “看不懂”这样的评价,许多作者看来是一句褒奖的话,一来是他会认识是读者文化素养不够,二来他会觉得确实是自己的思想深刻,不会有伯牙子期似的知音,我也暗暗地下定决心,把“看不懂”作为我写文章追求的最高目标,然而当我读完梁文道的《常识》时,一种内心蠕动了许久不可名状的感受突然立体而清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具有价值,何必苦苦效仿那些看似深奥的东西呢?

  梁文道的这本《常识》是他一段时期时事评论的集册,书名是他效仿美国奠基文档之一——托马斯·潘恩的《常识》(Thomas Paine)。书中每一个社会热点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与一些评论不同的是,他的观点里鲜有晦涩难懂的深刻道理,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常识”。诸如他说“明明在点评志愿者的救灾行动,却不满足于民间集体动员的逻辑,硬要是扯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高度,然后再结穴于华夏爱文化的基因本质。”看到这儿,你也就大概明白我文章一开头的牢骚了。

  “常识”在今天不知为何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明明遵守最基本的学术道德是常识,各种学术造假却屡禁不止;明明各行各业遵守自己的行业规范是常识,各种内幕却曝光不尽;明明人人遵守法律是常识,各种“潜规则”“关系”不胜枚举。文章也是一样,需要深的则深,需要浅显的则浅显,一味地追求深奥,怕又是偏离常识了,正如古诗中有白居易易懂的诗句,也有李商隐难懂的诗篇才相得益彰。

  写不出深奥的东西,即使简单的东西也难敢称其为有价值。因为除非你能够像鲁迅一样有一支如矛似箭的笔;除非你像钱钟书一样的智慧;或者像现在的韩寒或是梁文道一样的聪明;或者你是在媒体上左右逢源的名人,怕是许多的评论只是自己孤芳自赏的东西罢了。现在如此多的报纸,如此多的博客,如此多的妙语,谁又会在乎你写的所谓的评论呢。正是没有人在乎,激发了我不断写的勇气,因为没有人会出来嘲笑你的简单,嘲笑你“粪土之墙不可圬”,所以就写下去吧。

《常识》读后感范文9

  初选此书,仅是被其素裹的外表和无华的`名目所吸引,它宛如超脱于繁杂尘世,而今犹在的一缕醒世清风,一杯救世茗茶,一曲警世小调。

  常识,顾名思义,即最普通的知识。若是人尽皆知,则此书有何意义。然而如今社会,人们总是忘记常识,甚至连常识也算不上的常识。所以,总是出现一些欺昧人性良知,触及道德底线的事。海子早就写下了这样的话:“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所以梁文道先生在开篇就写道:“《常识》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乃因此为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在我看来,常识并非修订于书目中的人性三纲,行事五常。也非通往圣人之路的人生公式。只是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做符合人情,符合时代潮流的事而已。

  常识对我们来说有何作用。说得好听些就是有利于人格的塑造。说白了就是做个好人,至少不做丢人的事。在共和国的土地上,我们从来不缺少冠冕堂皇的信仰,少的往往是毫不起眼的常识和那审视良心自我反省的过程。我们只在一味的博学,而从不参省乎己。也难怪无法知名而行有过矣了。我们不至于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只需在行事之前用最起码的常识去审视自己的行为,不陶醉于自我,足矣。若是国家领导人这样,则不会有十年文革、大跃进的错误。若是企业家这样,则不会有山西黑煤窑、三鹿毒奶粉的后果。若是执法者这样,则不会有躲猫猫、俯卧撑事件的发生。常识,可谓是人生在世的一个尺度吧。

  不仅如此,常识也为我们诠释了大国民小世界中的千姿百态。可以说中国人很爱谈论政治,街道中,晚饭后,论坛上,无处不充塞着政治的身影。然而,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看清时事,做到旁观者清呢。也许在通往共产主义大道上的我们,听得更多的是新闻联播中对社会主义的赞美,对领导人活动日程的播送。很少听到中日形式,中美动态,世界多极化的深刻剖析,难道只有在香港凤凰卫视这种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地方才能有这种意识形态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共产主义社会更应该对人民讲实话,做实事。

  近几年,中国在对外传媒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最明显的就是每年国家的灾难增多了,其实不是这些年中国走背运,而只是以前我们市井百姓没有权利知道而已。国家有着一定的国家机密绝不为错,否则你也绝不可能在世界上立足。然而,有些冠名为国家机密的事件最终纸里包不住火,还是曝光了出来,结果比事件本身更令人唾弃。

  在马哲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然而中国社会意识的独立性似乎有着人为因素。每当我们学习近代世界历史时,教材总是对当时中国与世界的背景分析透彻,对事件发生的实质深层剖析,让我们看清了原委始末。可为什么我们总是能给人们呈现出一个深刻的历史而不是一场清晰的时局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固然不错,“但防患于未然”岂不更好。也许时局太紧太突然,可堂堂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就没有一个能看清的人吗,还是什么堵住了他们的嘴。有人说是政府的抑制,于是大骂中国政府的人权问题。可回过头来想想,有着铁血硬汉传统的中国人是不是容易头脑发热,在搞不清实质的情况下随意游行,盲目排外。从而发起了一股抵制日货,抵制家乐福的热潮。梁文道先生在《日本:搞清楚你要反对的对象》中,这样写道:“反日从一开始就反错了对象,把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日本意图加入联合国安理会、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和美国军事联防和钓鱼岛一股脑地混成一团,并且连接各种各样的‘日本人论’,本质化成了对日本的整体否定。”他又引用南方朔的一篇文章说道:“南方朔在其专栏就指出了要反的其实不是日本,而是罪恶,可谓非常精准。”由此看来,中国政府的做法也不无道理,除了要维护国家形象,更是怕愤青们用局部代替整体的思维发起一股所谓的爱国势力,像当年义和团一样用拿石块去砸外国使馆的玻璃的野蛮手法振我国威,从而给八国联军侵华找到了借口。可悲之中自我反省,还是中国人民对常识的缺乏啊。

  自从《常识》上市以来很是畅销,真是既可悲又可喜。可喜的是,中国人民终于选对了一本看清自我的书。可悲的是,偌大中国居然对一本再普通不过的常识趋之若鹜,可见我们知识的匮乏。

  《常识》虽不华丽,但很丰富。它少了几分明刀明枪的硬朗,多了几分朦胧曲折的蕴藉。借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杂志的评价:似当头一棒,如半夜鸣钟,来给予《常识》这本书。虽然时代变了,但沉睡的中国人犹在。

《常识》读后感范文10

  我一直自诩比较喜欢杂七杂八的东西,对喜欢的东西也从来不深挖,最多在最爱它的时候做一点了解,因此了解的多半是一些浮光掠影式的东西,豆瓣网,知乎网和果壳网是我经常逛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在不间断更新一些零碎的小知识,这非常合的我口味。初看到梁文道先生的这本名为《常识》的著作时,我以为它是各种生活冷知识、普及各种科学常识的书,但是看了简介才发现,这本书刊载的内容是梁文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整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诸多方面,因此是一本时评集之类的文章。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非常催人深省,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那什么是常识呢?梁文道反复说过,比如说三聚氰胺的时候,人人都在大谈造成奶粉业丑闻的是“企业责任”,这是很荒唐的。因为我们不能下毒嘛!不能下毒,不能去害人,这本来就是一个极其基本的常识嘛,怎么把这些基本的都忽视了,而去对莫名其妙的“企业责任”大谈特谈呢?

  梁文道说,这就是缺乏常识的表现。他把他的这本文集命名为“常识”,是因为世上的荒唐事,多是由于常识稀缺。一切似乎都有了一个既定答案,便不去多想,便理所当然。然而可贵恰恰在于对一件事的反复思考,甚至挖掘其本质,尽量减少认识盲点,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愚昧,而不是一旦认识,便欣然接受。这一再需要挖掘的东西,其实就是常识本身,说简单,也并不简单。因为最真实的东西总要被层层迷雾笼罩,就像《革命之路》里所说:“人们从来没有忘记真相,只是更好地学会撒谎。”当撒谎成为习惯,即使知道真相,也很难把它们拎出来,认真地当回事。

  常识之后应该提倡什么?大概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吧?两者谁应该在前,谁应该在后,这也是个问题。我们要仔细那些总是热心地想把他的“常识”(其实也包含着他的价值观)兜售给我们的人,他们往往是想让我们变成跟他一样的人。因为常识很快会变成共识。有了这样的共识,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人群很容易就被割裂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圈子,彼此诋毁,老死不相往来,最终走向自恋的尽头。

【《常识》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管理的常识》的读后感范文09-28

最新《管理的常识》的读后感范文09-28

秋季安全行车常识黑板报范文03-05

立秋养生小常识01-17

国学常识选题05-17

圣经读后感范文04-16

读后感感恩范文02-12

《纸婚》读后感范文12-18

夏天防中暑小常识11-23

关羽之死国学常识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