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创造宣言》有感

时间:2022-03-30 15:02: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创造宣言》有感(精选7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创造宣言》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创造宣言》有感 篇1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一位以提倡“生活教育”、鼓励社会实践而名垂于我国教育史的教育家。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学做真人”等至理名言一直激励、鼓舞着我们广大教师为教育这一崇高的事业无私耕耘、默默奉献着。今天我随手翻开《教师人文读本》认真阅读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一文,文章虽短却使我收获不小。它使我进一步认识了陶行知先生的有一伟大的一面。

  他在文中这样说道:“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虽然我们没有陶行知先生认识那样深刻,但作为老师我们都有同感,老师的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是“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如何创造?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创造其教育思想、内容、过程、方法等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循循善诱,刻苦专研,常教常新,深受学生喜欢,很有成就感;有的人不思进取,好抱怨,消极等待,一潭死水,谈不上成就感。为何如此?我觉得陶行知先生说的好,他说:“教育者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就告诉我们:要创造需要有准备,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来武装,来指导;要学习教育技术,更好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一名教师,心中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不思进取,不与时俱进,不在实践中探索,那么,在当今时代里,是不可能有什么创造,也很难有其立足之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方法改革、教育创新、教育理念的更新等都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多方面、多维度地进行创造。通过我们的创造,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拿陶行知先生的话说也就是“所谓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总之,陶行知先生不愧是教育实践家也应该是教育理论家。他的思想和理论对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创造方向。

  读《创造宣言》有感 篇2

  当我第一次看到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仅仅只是读了这个题目,就勾起了我的无限兴趣。

  首先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1862年9月22日美国总统林肯发表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言的意思是:扬言,宣扬。谓故意散布某种言论。那么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是什么呢?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是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的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并在《创造宣言》中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陶行知先生的这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与今天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也在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要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思想,在做中学,在做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我在科学教学中,不会轻易否定一个孩子的突发奇想。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功”,在科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关注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如果在科学课上,我们能充分培养学生边动手边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定能使学生思维在深刻性、严密性、批判性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下坚实的基础。

  读《创造宣言》有感 篇3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知识渊博,他用她的才华和毕生精力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肺腑之言反映了他的一生无私奉献于中国的教育的精神,感化和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在21世纪的今天,他创造的教育理论思想和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直对陶行知先生拥有敬仰的情感,在中国,他悉心全力的推广平民教育,倡导乡村教育运动。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至今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

  熏读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彼感良深!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培养。他有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五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要保持创造的源泉,就要求教育过程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不可或缺。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内容。

  在《创造宣言》中,他指出,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才是我们的神。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由此,要成功地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育者就要拥有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他深刻地评判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而不能创造之人,举例深刻地指出“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而说:我太无能,不能创造。这些都是不想创造之人的借口。在生活中,拥有创造之心,就要有创造的恒心,要有探险的勇气,面对困难的毅力,拥有创造的智慧。在穷途末路、山穷水尽的时候,不是消极地等待而陷入绝境,绝望只是懦夫的幻想,在此时此刻,生路只是拥有勇气者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在此绝境中,就要有“穷则变,变则通”的创造精神,面对困难的气魄!在创造中不能轻视小而不为!在生活中,一切的困难都只是创造过程中暂时的绊脚石,跨越继续做创造之人。拥有创造之心,行动起来,在磨砺中将拥有更辉丽的创造之果。

  在《创造宣言》中,他总结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

  在创造中总会遇到风雨礁石的,没有一帆平川,我们要正确认识到,懦夫的路永远是在找借口停滞不前。

  在《创造宣言》此文中,陶先生举例了割茅草的东山樵夫因没有创造之心,在他眼中、心里,只有茅草的价值。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狭隘的思想与追求,固定不能拥有高品位的'欣赏,固定不能探究到创造的机会!那泰山也只能是他心中的一座平凡的山而已了!

  而幼小心灵下的泰山树苗,没有正确的路的指导,固然不能在如此幼小的情况下认识到自己扎根的竟是创造土壤!

  由此,教育者和引路者,务必拥有创造之理论和创造之技术呀!有慧眼识之的能力,要拥有统领和不狭隘的思想,追求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能力!才能让幼小的心灵正确认识到自己所扎根的就是磨砺下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土壤!东山樵夫者,哀哉!

  最后,作者渴望创造,热情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一一都献给你。”

  作者如此急切地呼唤“创造之神”的回来,因为幼苗在它的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和生命的灌溉、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如此热切的渴望幼苗的成长,奉献出自己的一生,不正是陶先生的真实写照吗?他对幼苗的成长多么地关切,多么害怕东山樵夫者在引领着这些幼苗呀!这些幼苗就是引领下一代的创造之神呀!自己创造之心已泯灭,何以造就创造之活人!

  陶行知秉承一颗爱国之心,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他深知,教育才能使国富强,使人民脱离愚昧!他呼唤着创造之神的回来,监护着幼苗!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过雄于地球。”陶行知先生的一生不就追求着这么?他用他的一生阐述了!

  我怎么还能以自己的卑微为借口,以自己的碌碌无知所日为理由,而不尽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呢!我现在会相信,拥有了方向,拥有了一颗炙热的永恒的追求的心,我就会在创造之神的监护下成长,成长为一颗有用的树。

  读《创造宣言》有感 篇4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先生的这番话使我更深刻地感觉到“创造”就在每个教师的身边,其实,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帷幄创造的主渠道。现代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积极地创造条件,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思维互动,产生创造的火花。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充分发挥。

  好的师生互动尤其是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教学中师生间和谐、友好的互动是学生个性心理得以发展的重要背景和条件,学生不仅受到情感的熏陶,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对于老师来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教”,而是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扩展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创造新的自我;而对学生来说这种互动的氛围更益于他们接受新知识。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有了更多对话和商谈的机会,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教师也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感受教学带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新型的课堂必须强调课堂互动,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生生互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习的自主性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相比,学习伙伴间的相互作用更紧密、更亲切、更认真、更丰富多变。而且,学生能更直接地从同伴那里获得行为和方式和思想上的交流,并且获得从教师那里得不到的信息,通过与学习伙伴的相互作用,学生得到各种机会,慢慢地培养起自己沟通、合作的技巧。

  说到教师的成功,这不禁使我网络上颇为流行的《做教师的22条军规》的部分条款,分成运筹职业:三尺讲台与你一生有约,决胜课堂:让你的教学充满激情与诗意,倾情心田:让爱做主,剑指未来:让你的教师生涯遍洒阳光四个部分,共二十二条,即明确自己的职业特点;保持一颗平常心;抛弃浮躁,立即行动;策划自己的未来;永远不要说校长的坏话;用笑声感染每一个人;做一个受欢迎的教师;着眼细节,造就专业;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注;引导学生快乐地思考;让学生学会自己“捕鱼”;在课堂教学中彰显你的个性;做一个用心倾听者;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艺术地表扬与批评学生;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永远保持求知者的姿态;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教学创新;走可持续专业发展之路;致力于成为一名研究者;做健康快乐的教师。我想,做到了这些,具备了这些素质,教师应该就能成功地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了。

  最后,引用大家非常熟悉的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让我们一起做个有心人吧,“创造”就在你我身边!

  读《创造宣言》有感 篇5

  青春,因为不甘于平庸,不轻言放弃,不止步于现实而激情洋溢,精彩纷呈。90后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却不争气地沦为了大人们口中“垮掉的一代”、“宠坏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让我找到了令青春蒙羞的罪魁——于逆境中书写传奇的创新勇气的缺失。

  有同学整天抱怨:我“出身”不好,经济贫困,亲情缺失,生活很不安逸,我不能创造。

  安逸莫过于独生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打着游戏吃着零食,还有长辈不时前来端茶递水倒垃圾,你却还可以对他们吆五喝六。这样的生活倒是安逸了,可创造出来的往往是一个人的懒惰、任性与自私。相比之下,那些单亲、留守、经济贫困、未被“娇惯”的孩子,他们在生活中面临比同龄人更多的挑战,很多时候得靠自食其力解决。结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的不安逸创造了他们自立自强的品质与打败挫折的勇气。

  有同学每天埋怨:“三点一线”式的校园生活本来就很无聊了,而且规矩又多,自由遭到极大的限制,我不能创造。

  自由遭限制,莫过于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和语言障碍的“旗袍先生”崔万志,以及被高压电夺取双臂的“东方维纳斯”杨佩。他们生理与心理上的自由同时遭遇不同程度的限制,可依然坚持搞创造,一个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一个以脚代手绣出无数“惊艳”的十字绣。相比之下,我们充其量是在“打闹嬉戏”的'时间与场合上被限制了点自由而已,其他从事创造的基本条件都具备,怎么就不能创造?

  有同学时常哀叹:我就不是读书的料,各科目无一强项,成绩时常倒数,我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创造。

  读书不行,成绩倒数莫过于马云小时候数学只考1分,俞洪敏上学时“学习成绩也挺差的”。但二人都没有在成绩这棵树上吊死,而是转变观念,另辟蹊径,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努力,找到了最能让自身发光的载体,创造出足以令同行们羡慕嫉妒恨的事业,成为响当当的人物。

  莎士比亚说过:明智的人决不坐下来为灾难而哀号,他们一定乐观地寻找办法来加以挽救。恰同学少年的我们,正是缺少了这种在挫折面前站起来找寻出路的勇气,所以才会招致恶名。而具备这种勇气是创新的第一步,也是一种最“接地气”的创新。

  所以,要为我们的青春正名,我们必须做到在逆境面前多一份思考,多一秒坚持,多一点乐观。唯有如此,才能打破逆境,于山重水复中创造柳暗花明。

  读《创造宣言》有感 篇6

  陶行知先生在文章开头,开宗明义,指明我们需要“继续创造”。

  先生首先从教育者的角度提出两点:

  1、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2、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理论和创造技术。

  从而指出教育者需要创新,需要创造。

  然后先生针对几种不能或认为没必要创造的借口进行了强烈且生动的批判:

  对于平凡单调不能创造的说辞,先生指出,我们是要在平凡上创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中创造不单调。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一切都充满了机遇,去创造,去创新,一切并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高深莫测,作为学生——-被教育者,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创造与创新的心。

  在批判有人因为自己无能,因为客观环境的恶劣而放弃创造时,先生指出我们不能自暴自弃。既然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需要一些有意义的贡献,指出创新创造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需要有勇气,有智慧,要有信念和意志去变通,去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去突破生命的限定,即去创造。

  由此我们应该明白,生活中处处可以创造,时时可以创造。不论现实是如何的残酷,不论外界的环境有多艰难,我们都需要去创造,哪怕我们牺牲一点。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进行创造时,我们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处理好创造过程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切不可因为部分比不上整体而忽略部分,也不可以主次不分,把握不住重点。

  上述是我从先生的文章中得到的有关于创造和如何创造的启发。

  但就个人而言,关于如何创造,我想首先要有自信,要有创新和创造的心态,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正如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其实当时有很多人观看到这一现象,但为唯独他由此启发并提出了电流的磁效应原理,因为他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第二,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多问几个问什么,大学课本上的知识并不是总是正确的,我们不可全盘接受,我们要有自己想法和观点,不要拘泥和局限于课本和当前已有的知识。

  第三,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尽可能的.多学知识,当然这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我们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作为工科生的而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为只有知识丰富了,在面对一些现象时才可以更加广泛和有深度的思考,而不是局限于单方面。关于这一点,启明学院做的很好,邀请了很多大师为我们讲授各方面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

  这就是我读先生的创造宣言所得到的启发,我想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读一读,收获更多的启发,在创造之路上做的更远。——-控制系自动化理工交叉创新实验班韩梅

  读《创造宣言》有感 篇7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菲荻亚斯、米开朗基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了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需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可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的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象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石岩。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以上均摘自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创造宣言》,本想简单摘引,无奈实在出彩处太多,不忍割舍,索性将我以为精彩处全都摘引。印象里这是我许久都没有阅读到的精彩文章了,喜爱它的淳朴洒脱,钦佩先生的博学多知和文章中多处恰如其分的引用比喻。此刻才真正体会到文章使得作者和读者产生的`共鸣为何意,真正感受到文章对心灵的震撼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先生仅此一文就达到了一箭三雕之功效。教育大家的名号真可谓名逊其实!

  年代虽已不同,但问题依旧存在并将继续存在。心比天高、眼高手低、心浮气躁、自暴自弃、埋天怨地都代表了问题的各式表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往往空有鸿鹄之志却无实干精神,埋天怨地终堕入平庸之流。环境单调,生活平凡,仍是当今不少人学习、工作、生活缺乏创造性的冠冕堂皇之理由。孰不知早在几十年前,先生就用的事例驳斥了此种借口的软弱无力。“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揭露的何等入木三分!人一生中最强劲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一直是在和自身的惰性相抗争。惰性是每个具有正常生理自然人所固有的,生而具之。惰性的威力是巨大的,与之抗争是辛苦的。具有惰性的自我总会编造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侵蚀积极进取的自我。通过长期的侵蚀,以达到操纵大脑,使整个自我变得消沉懒散的目的。

  这样的结果是可怕的,对学习、生活、工作失去了热情、失去了创造性很容易让人变得消沉焦虑。最终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患得身心疾病。

  某前辈在跟我谈论如何工作时,对当今社会上很多人在工作岗位上混日子的现象痛心疾首。“缺乏工作热情,消极怠工之人无异于坐牢拿钱,最终归结为两个字‘等死’!”听起来好象有些过激极端,但其中的感情、道理不难理解。

  “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这是先生给我们提供的抵抗惰性的最好利器。拥有了强大的意志力,也就拥有了战胜惰性的可能。战胜了惰性,热情和创造性的力量即会发挥能量。“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拥有了创造性,成功不远矣!

  同样,无能也不能成为不能创造的理由。我虽信奉马列主义,但是有神论者所说的“上帝对他的每个子民都是公平的,对你关了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人无完人,但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长处所在,这就需要我们自己要善于不断对发现自己,发掘自身的潜能。自暴自弃是懦弱者的表现,乐观自信是成功者的基石。滴水穿石,坚持不懈总会有成功!

  人是有思维的高级动物,拥有逻辑思考能力也是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征。思考使人明智,人脑亦如机器,长久不用同样会生锈,反应迟钝。而思考就如同润滑剂,越用越灵光。创造性的灵感来自不断的思考。成功人士在与人分享成功经验时大多会说,要善于做个有心人,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身边的人和事。这对于提高人的创造性也有不小的作用。

  以上为读陶行知先生所作《创造宣言》后的一些感想,以此自勉!

【读《创造宣言》有感】相关文章:

读《创造机会》有感04-14

读《创造机会》有感06-20

读《创造机会》有感11-19

读《创造知识的企业》有感05-15

读《创造机会》有感范文11-29

读《奇迹是怎样创造的》有感01-16

读创造机会有感04-05

读《西雅图酋长的宣言》有感04-23

读《意志可以创造奇迹》有感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