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这些四字成语的由来与解释

时间:2021-04-16 15:11:32 成语 我要投稿

这些四字成语的由来与解释

  折五鹿角

  典出《汉书.朱云传》。

  汉代自武帝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的地位至高无上,儒家文献被称为经书,为不刊之论。为了研读儒家经典,设立五经博士,即由专人讲解、传授《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又招收博士弟子以跟从博士读经。由于不同人对经书的理解不同,甚至经书的版本都不一样,就形成了众多的派别,各派之间论辩不休,以争正统。当然,皇帝喜欢哪一派,哪一派就占上风。

  元帝时,五鹿充宗传梁丘氏《易》。早在宣帝时,宣帝就喜欢梁丘氏《易》,元帝则尤有过之,因此,对五鹿充宗宠幸有加。元帝喜梁丘氏《易》的同时,也想了解其他各家《易》的状况,比较各家《易》的异同,他号召天下儒士与五鹿充宗论辩,藉此达到了解的目的。可是,五鹿充宗受皇帝的宠信,其人又能言善辩,无人能驳倒他。

  当时有一个县令名朱云,性格耿直,体形魁梧。他原本是一介武夫,曾杀人获罪,但后来潜心经学,对《易》尤下功夫,学识渊博。他见无人能驳倒五鹿充宗,便自告奋勇前来应战。朱云器宇轩昂,撩衣登堂入室,向五鹿充宗昂首发问,声若洪钟,旁征博引,步步进匾,直至五鹿充宗无言以对。

  朱云驳倒了五鹿充宗,在儒士中震动很大,互相传诵说:“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五鹿的犄角又大又长,但被朱云折断了。)朱云由此被任为博士。

  后来,“折五鹿角”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很有辩才,驳倒对手。

  杯水车薪

  典出《孟子·告子上》。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械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从前,有个樵夫砍柴回家,天气炎热,他推了满满的一车柴草来到一家茶馆门前。在屋里刚坐下喝了一会茶,就听见外面有人高喊:“不好了,救火啊!柴车着火了!”樵夫立即起身,端起茶杯就冲了出去。他把茶杯里的水向燃烧的柴车泼去,然后再跑回去,盛了满满一杯水,想要灭火,但再跑出去时,柴草已化成灰烬。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后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丹霞烧佛

  典出宋·道原《景德传灯录》。

  唐朝宪宗元和年间,天然禅师云游四方。“天然”是丹霞的法名,当初他投奔马祖时,还未参礼,便骑坐在圣僧塑像颈上,马祖说:“我子天然。”由此丹霞也称为“天然法师”。

  有一年冬天,天然法师来到了洛阳城南的龙门香山惠林寺,认识了寺里的伏牛和尚。两人一起诵经参禅,修行悟道,十分融治。

  一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丹霞和伏牛两人一起坐禅。坐禅完毕,手足都已冻僵了。

  丹霞想,天这么冷,该找点木头来烤火。

  但庙宇中没别的木头,只有木佛。于是,丹霞搬出一尊木佛来,点上火,与伏牛二人相对而坐,烤火取暖。

  庙宇的院主闻到异常的烟火味,寻找过来,见两个和尚竟在烧木佛烤火,便大声呵斥:“为什么烧我的木佛?”

  丹霞一边用小棍子拨着火,一边说:“我是在烧佛骨取舍利子呢!”

  院主说:“木佛哪来舍利子?”

  丹霞说:“既然没有舍利子,再取两尊来烧。”

  院主气得无话可说。在一般佛教徒眼里,烧木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但在丹霞看来,烧的只是木头,并无过错。

  高僧烧佛像,可见得道之人,不拘泥于形式。只要佛在心中,率真地依照本性行事,并不违反佛教教义。

  后来,“丹霞烧佛”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蔑视成法,行为放纵。

  公车上书

  典出《史记·滑稽列传》。

  汉武帝时的东方朔,遍观博览,见多识广,天文地理无不通晓,而且为人幽默风趣,行为不拘礼节。武帝召他谈论古今,他旁征博引,令武帝非常满意。到了吃饭时间,武帝与他一同进餐,吃完之后他把所剩酒肉全部带走,以致弄得衣服脏污不堪。武帝赐他丝帛,他也毫不推辞地接受下来。

  东方朔用巨财娶长安美女为妻,而且不到一年就更换一个,当时人都称他为“狂人”。但东方朔说:“我是在朝廷中避世,聪明人避世于朝廷,而不必都隐居于深山之中。”东方朔以此作为自己持身处世的策略,反映了他的智慧。伴君如伴虎,帝王身边为是非之地,稍有不慎就会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罹上大祸。东方朔以“狂人”的形象处武帝之侧,表现出他对世事、形势的洞若观火,与孔子所讲的“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市”的处世哲学也相一致。

  当初,东方朔入长安以博取武帝的注意,就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方式。按照当时的规定,上书朝延要经公车(官名)转交。东方朔初 到长安上书,用了三千块奏牍(木板) ,公车派两名精壮之士才能勉强搬动,武帝连续读了两个月才读完。此举果然引起武帝的注意,并委任其为郎官。

  后来,“公车上书”这一典故,用来指向帝王上书,以求得任用。

  二竖为虐

  春秋时鲁成公十年(前581年),在位十九年的.晋国国君晋景公突然得了重病。宫中的御医看到病势很凶,又吃不准是什么病,一个个束手无策,没人敢下药。晋景公的太子、后妃、文武群臣都十分着急。

  这时,大夫魏锜的儿子魏相来见景公,说:“我知道秦国有位名医名叫高缓。他是神医扁鹊的门徒,对各种疾病都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医治各种疑难杂症,现在是秦国的宫廷御医。要想治好大王的毛病,非此人不可,大王为什么不派人去请他呢?”

  在场的几个文武官员听了,十分惊讶,说:“现在秦晋不和,秦国成了我们的敌国,怎么会肯派良医来给大王治病呢?”

  魏相回答说:“体恤彼此间的灾患,可以改善邻国之问的关系,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睦起来。我愿意凭三寸不烂之舌,前往秦国,说服秦桓公派高缓前来为大王治病。”

  晋景公听了十分高兴,立即派魏相前往秦国,请秦桓公派高缓前来为自己治病。于是,魏相当日便收拾行装,星夜赶往秦国。

  几天后,魏相来到秦都咸阳,向秦桓公说明来意。秦桓公起初不答应,魏相便给秦桓公分析利弊,说明秦晋和好的重要性,并指出晋国派他前来求医,正表示晋国愿意和秦国和好。秦国也正可利用这一契机,和晋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秦桓公见魏相言辞恳切,句句在理,便同意了,并吩咐高缓星夜随魏相赶赴晋国。

  魏相和高缓还未到达晋国,一天晚上,晋景公突然做了一个怪梦。在梦中,他见到两个竖子(小孩)从鼻孔中跳出来,一个说:“高缓是当今最有名的医生,他用药很有一套,我俩必然会受到伤害,我们怎样才能逃过这场灾难呢?”

  另一个小孩不以为然地说:“怕什么,我们只要躲到盲的上面,膏的下面(我国古代医学把心尖瓣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育,认为这是药力无法达到之处),他就奈何不了我们了。”

  两个小孩商量了一会,又从鼻孔中钻了进去。顿时,晋景公觉得胸中一阵剧痛,不由醒了过来,但梦中的情景仍宛然在目。

  第二天,魏相带着高缓来到宫中。高缓给晋景公诊脉作了检查,说:“大王的病灶在育之上,膏之下,针灸达不到,药力不能及,没法治了,请大王谅解。”

  晋景公听了,叹了口气说:“你所诊断的情况,正和我昨夜的梦境相同,你真是名不虚传!”

  于是,晋景公下令送给高缓一笔厚礼,派人把他送回秦国。过了不久,晋景公果然不治而亡。

  后来,“二竖为虐”这一典故,用来形容病情危重,不可救治;用“二竖”来指代病魔。

  箕山之节

  箕山是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节:名节,节操。指归隐以保全节操。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山之操”。

  典出《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后因“箕山之节”谓隐居不仕的节操。

  西汉末年,小有才气的薛方一度担任郡椽祭酒,朝廷多次想起用他,他都不愿离开。

  后来,王莽用豪华大车高标准去迎接薛方。薛方客气地谢绝使者说:“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节也。”

【这些四字成语的由来与解释】相关文章:

这些成语的由来05-10

四字成语解释02-24

四字成语及解释01-01

四字的成语及解释01-02

先斩后奏的成语解释由来03-15

四字成语大全及解释05-07

四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12-25

四字汉语成语解释07-01

颜色四字成语及解释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