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分析我国古代印章的发展演变

时间:2022-09-14 16:47:02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分析我国古代印章的发展演变

  [摘 要]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关键词]春秋;秦汉;唐宋;明清;西泠印社;吴昌硕;现代印风

  1。从春秋时期到唐宋时期印章的特点

  1。1风格质朴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各种思想、学说自然地会渗透到各种领域,印章也从最初作为手工业与商业在人际间交往的凭证,逐步登上政治的舞台。各行其是,是这个时期的印章的主要特点。从现存的官私印章实物来看,无论书体(各国通行的文字)、材质(金、银、铜、玛瑙、牛角等),还是尺寸、形状,均无特殊定制。其文字之奇诡难辨、章法之参差错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印人不受某些条框的束缚,自由地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注入创作之中,使印章呈现出一种自然、率真、质朴的艺术风格。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家来楚生先生就是从其风格中得到启发,用古玺的章法表现小篆的内容,而开现代篆刻的先河[1]。

  战国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之后,终于被秦始皇的强大武力所吞并,从而奠定了秦王朝的统治地位。为了体现王权的尊贵,只有皇帝所用的印章称“玺”,以玉制作;臣民使用的印章称“印”,用金、银、铜等制作。入印的文字是秦书八体中的“摹印篆”(秦小篆的一种),印章风格趋于古朴平整。

  汉朝基本沿袭秦制[2],但儒家治国思想逐步形成,封建王朝的典章制度更加完善。为了体现统治者的权威及公私间交往的便利,专门创造了一种用于印章的文字:“缪篆”(小篆与汉隶之间的一种字体)。缪篆简便、易识,笔画横平竖直,方中带圆。其特点在印章的章法中极易体现出伸缩挪让、顾盼呼应的艺术效果,迎合了儒家谦和恭让、端庄典雅的中庸哲理。应该说,汉代印章中所蕴含的这种美学思想,奠定了其在中国印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成为历代文人篆刻家学习的楷模。

  1。3印章衰退的唐宋时期

  唐宋是书法、绘画的鼎盛时期,但印章却远不如古朴典雅的两汉时期[3]。尤其到了宋代,七叠篆、九叠篆被官印广泛使用,而且印面硕大(汉印精巧别致,规格在2。5公分左右。唐宋官印在5—10公分左右),印章风格也由汉代的白文印变为边宽厚重的细朱文印。钤于官防文告上的大红印章,彰显出森严威猛的官府气派。从另一方面讲,“九叠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标记。叠而用九,有指为约数,旨在形容折叠之多的形象,故而取九为数之终的含义。但也有指‘乾元用九’,以形容皇权至高无上之意。作为一种伦理纲常的寓示,它反映出明显的封建社会的文化心态。”

  唐宋的民间印章,虽存汉印遗风,但毕竟受社会大文化的影响,气韵已不及前人。左盘右绕的叠文篆,虽不足效仿,却为明清文人刻印提供了某种启示,可谓柳暗花明[4]。

  2。辉煌的明清时期

  2。1文人刻印的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促进了艺术思想的碰撞、渗透和衍生,也促进了印章艺术的繁荣和转型。在社会文化环境适合的土壤中及石质印材的大量发现和使用下,将印章艺术从一个高峰推向另一个高峰。

  2。1。1明清文人对印章艺术的贡献:

  一、把印章从过去单纯实用的藩篱中解放出来,使它不但能实用,而且又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种供人赏析;二、打破前人印章模式化的束缚,引入“印从书出”的理论,达到刀笔互见的艺术效果[5];三、将古玺、汉印的残缺美(古代金属印章因风剥雨蚀出现的笔画残缺,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引入创作之中,增强了印章的艺术感染力;四、以印材为载体,输入对人生的感悟、志向,增加了印章内容的文化含金量;五、提升了石质印材的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现在市场上,一块较好的田黄石、鸡血石,售价在几万元至数十万元之间)。

  客观地讲,“印章”一词已不能涵盖其全新内容,而应该称“篆刻”艺术。

  2。2明清时风格各异的流派和代表篆刻家

  在漫长的篆刻发展过程中,各种风格各异的流派以及为数众多的篆刻家层出不穷。

  2。2。1文彭、何震

  文彭,字寿承。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善书画尤精于隶书,篆刻娟丽清雅。何震,字主臣,是文彭的学生,精于文字学,治印,变文彭之风呈现古朴苍劲的风貌。[6]宋元以来的印材大多为牙章由文人篆印,工匠雕刻。传说至文、何开始以“灯光冻石”(青田石一类)治印,风靡印坛。印材的改革对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彭、何震努力扬篆刻艺术被尊为篆刻之祖,作品在明代被奉为典范。何震的风格名重一时、后人推之为皖派(也称“黄山派”、“微派”)的开创者,与文彭合称“文何”。(文彭印)

  2。2。2皖派、徽派

  开创者为明代何震,继何震之后,首先有苏宜、程朴、朱简等专学秦汉,风格苍古朴茂。到明未,汪关父子一变何震之法,专攻汉铸印,以工整流利为其特点。[7]至清初,安微县人程邃、巴尉祖、胡唐、汪肇龙努力改变当交的习气,在篆法布局上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人称“歙中四子”。这一发时期的诸家由于他们几乎都是安徽籍人,故历史上一般总称为“皖派”(或徽派),并宗立派的邓石如(另行介绍)因为是安徽怀宁人,也有称其为“皖派”的。这种注重籍贯忽略艺术风格的划分方法,常常缺乏严密的科学性。故往往同属皖派,风格却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应当注意的。“皖派”在清代影响广泛,浙江山阴的董洵、王声、江阴的沈风,甚至浙派创始人丁敬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2。3[浙派]

  浙派是与皖派同时盛行的著名篆刻流派。[8]兴起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由丁敬创始,继起的有蒋仁、黄易、奚冈等人。黄易是丁敬的学生,蒋仁和奚冈也都师法丁敬,四人的篆刻风格比较接近,但又各具特色,蒋仁以朴拙取胜,黄易和奚冈则以秀逸著称。因为他们都是杭州人,所以后世合称为“西冷四家”。又有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继之而起,由于他们都是浙江杭州人,因此后人就把他们连同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总称为“浙派”。丁敬等八人各具成就,合称“西冷八家”。浙派与皖派一样,都崇尚秦汉玺印,刀法上成功地应用涩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皖派诸家的柔美流畅,所以有“歙(皖派)阴柔而浙(派)阳刚”[9]的评论。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这一个多世纪,影响极深远。   2。2。4邓石如

  邓石如,原名琰,他是清代最杰出的篆刻家之一。早年曾刻苦研究秦汉金石碑刻,篆、隶、真、草被认为清代第一。他把深厚的篆书功力用之于篆刻,突破了以秦汉玺印为唯一的取法对象的狭隘天地,扩大了篆刻的表现范围。作品苍劲庄严、流利清新,开创了一代印风。极大地影响了稍后的吴熙载、赵之谦、黄杜甫和吴昌硕,从而为万紫千红的晚清印坛奠定了基础。邓石如虽然也列为“皖派”,但由于影响深远,一般专称为“邓派”。[10](邓石如印)

  3。近代西泠印社对中国印学的贡献

  3。1西泠印社的成立

  1904年,杭州的金石家丁仁、王福庵、叶为铭、吴隐等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发起组织,成立了一个研究金石书画的艺术团体,得到许多学者、书画家的赞同。经过10年的集资规划和苦心经营,于1913年在西湖小孤山成立了“西泠印社”,并推荐当时名扬海内外的书画、篆刻家吴昌硕为首任社长;日本著名的篆刻家河井仙郎、长尾雨山也远涉重洋,赶来入社。从此,揭开了中国印学史上的重要一页。它标志着中国的印学文化不再是个体的盲目探索,而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两千多年的中国印学史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现在,西泠印社已经有了自己的出版机构,并不断推出新人。[11](吴昌硕印)

  3。2首任社长的巨大贡献

  3。3首座印学博物馆的成立

  1999年9月,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印学博物馆在西泠印社旁边落成开幕,这又是中国印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西泠印社真正成了“中国印学研究中心”。它的建成,为印学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更可引申到古文字学、古文献、金石学、碑帖学等领域。

  4。推陈出新的当代篆刻与个性张扬的现代印风

  现代印风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期至今,由一批中青年印人和爱好者兴起的流行印风。这批中青年人敢想、敢干,个性张扬,但缺少传统的印学功底和必备的文化素养,缺少驾驭古文字和书法的能力,入印文字生编硬造,入印内容浅陋平庸,书体扭曲造作,章法布局支离破碎,是现代印风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这也反映了当前市场经济下,一些作者急功近利、浮躁不安、难耐寂寞的心态。现代社会是中外思想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的时代,也是个性解放的时代。改革开放的形势,为现代篆刻家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但是,掐断传统的源头,空中盖楼,篆刻这门古老的民族艺术之花就要枯萎了。

  篆刻艺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以一种中国独有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就是作者以古代肖形印的写意风格为题材,向世界传递的信息:伸臂奔跑的中国人,用诚信、友善的热情欢迎各国朋友相聚北京。

【分析我国古代印章的发展演变】相关文章:

古代印章介绍10-04

我国书法的演变过程03-03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10-21

六种古代印章的简介08-02

我国部分古代文人别号08-20

漫说我国古代的感恩文化05-12

古代商业的发展说课稿07-03

关于我国现存的最大古代铁锅11-03

盘点近年来出土的中国古代印章02-02

我国古代铁器的社会地位及用途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