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与天人之辩

时间:2023-08-17 10:22:16 满全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与天人之辩

  “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与天人之辩,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 与 天人之辩

  “天人合一”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 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 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 明清之际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但强调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 天人合一各说,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

  天人之辩,即关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论争。 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天人之辩”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 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又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 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 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

  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

  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简单质实的消费方式和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生态调节手段,在当代都是十分珍贵的生态价值观的基础。天人合一文化价值观的要义是尊重自然,同时也尊重人。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老子》),在肯定人与自然统一的同时,又区分了自然超越人的伦理标准的一面。“天地不仁”、“天道无亲”,肯定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按自然规律办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在探索自然的同时尊重和热爱自然。儒家讲“天人合德”,《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大自然是“生生”、“日新”,不断地产生和更新万物,这是天道之仁。圣人遵循天道,与天地合德,所以能够“崇德广业”。张载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自然造就了我的形体与精神,整个人类是我的兄弟姐妹,自然万物也都是我的伙伴。

  剔去其落后于时代的封建意识,则这种“天人合一”论体现的世界一体性,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思维方式的非线性,在当代是极富理论与实践意义的。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与天人之辩】相关文章:

成语天人合一的意思01-14

《两小儿辩日》说课08-04

强弱之辩文言文翻译03-29

鱼乐之辩文言文翻译03-12

语文阅读训练之猴年说猴01-17

辩字的组词11-21

名人智辩故事11-11

两小儿辩日03-21

宋玉《九辩》原文02-27

两小儿辩日作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