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古代史的战争

时间:2024-03-05 17:57:20 偲颖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史的战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史包括三个阶段:原始社会阶段(距今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阶段(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和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史的战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古代史的战争

  战争:

  1、巨鹿之战

  公元前208年,章邯击败赵军,赵王退守巨鹿城。章邯以王离部20万人包围巨鹿,巨鹿守军兵疲食少,危在旦夕。楚怀王派兵北上救赵。次年,楚军兵抵安阳,宋义驻兵46日不进,下令军中,不从命者皆斩,项羽出于义愤,斩杀宋义,亲率主力渡过漳水,下令烧毁军营,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三日粮,以示誓死决战的决心。至巨鹿城外,将王离军围困。章邯率军迎救,被楚军击退。项羽身先士卒,率楚军连续攻击,九战九捷。诸侯军及城内赵军,亦乘楚军之威,进攻秦军,俘秦大将王离,杀副将苏角,涉间自焚。义军破王离,解巨鹿之围。诸侯共尊项羽为上将军。巨鹿之战是灭秦战争中决定性的一战。其优秀作战指导艺术和勇猛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的称颂和借鉴。

  2、秦晋攻郑之战

  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30年),晋文公、秦穆公率军进攻郑国(今河南中部)的作战。

  二十一年,晋于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军,成为中原诸侯盟主。原追随楚的郑国遂转而附晋。但时隔不久,郑又暗中与楚修好。晋文公为巩固其霸权,于二十三年春对郑发动试探性进攻,以观察其防御状况。九月,晋文公、秦穆公分率两国军队入郑。晋军驻函陵(今河南新郑北),秦军驻泛南(今河南中牟南)。郑文公采用离间策略,遣大夫烛之武夜缒出城,赴秦军中进见秦穆公,向其指出:秦、郑两国相距甚远,郑若亡国仅利于晋而无益于秦,而晋国实力增强必将对秦构成威胁。秦穆公认为烛之武言之有理,遂与其结盟后领兵回国。秦将杞子、逢孙、杨孙奉命率一部秦军驻新郑,助郑加强防务。晋将狐偃怒秦军背叛,建议晋文公攻击秦军。晋文公为维护秦晋联盟,未予采纳,亦撤兵回国。

  3、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4、楚复郢之战

  周敬王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楚、秦联军击败吴军,收复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的作战。

  十四年,吴大举出兵攻楚,占楚都郢。楚昭王逃至随(今湖北随州),一面整顿军队,一面派大夫申包胥赴秦求援。次年,秦哀公以大夫子蒲、子虎为将,率战车500乘援楚。六月,秦军与楚大夫子期部会师于稷(今河南桐柏),大败吴王弟夫概军于沂(今河南正阳)。楚大夫子西又在军祥(今湖北随州西)击败吴军。同时,申包胥、王孙圉等又发动楚人不断袭击吴军。七月,为解除南下进军的后顾之忧,秦、楚联军灭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城镇)。楚军初遇吴军于雍澨(今湖北京山),为吴所败。待秦军赶到后又击败吴军。接着,秦、楚联军又先后在麇和公壻之溪(今湖南岳阳东)大败吴军。吴王磕闾弟夫概自沂失败后,趁机归吴自立为王。越国也乘吴长年暴兵于外,国内空虚之机,进攻吴国。吴王阖闾只得退兵回国。九月,楚昭王自随返回郢都。

  5、赵破匈奴之战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奴匈(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的重要围歼战。

  赵惠文王末年,北方匈奴部落逐渐强大起来,时常南下赵境骚扰,成为赵国大患。赵孝成王即位后任命李牧驻守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和雁门(今山西右玉南),防备匈奴入侵。李牧到任后,按边防需要调整官吏,使适于战备;将地方收入用为军费,改善官兵生活;加强训练,“日习骑射”,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烽火报警、通讯联络设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并派出大批谍报人员,深入边外,以及时掌握匈奴动态。在作战上,改变以往敌军来犯即出军迎击战法,采用坚壁自守,示弱避战,养精蓄锐,伺机反击的作战方针。发现匈奴军队,即退入营寨城堡,坚壁清野避免接战。匈奴骑兵既无攻坚兵器及手段,又难掠到牲畜食粮,每次均毫无所获,被迫退去。如此数年边境地区损失极少。

  但李牧的措施,被匈奴及赵王认为是怯战。赵王召回李牧,另选将军驻守。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匈奴每次来犯,赵军即出城交战。由于赵军分散戍守,仓促集中出战,对机动性极强的匈奴军,多陷于被动。屡次失利,伤亡很多,边境地带变成了战场,百姓无法耕作放牧,举目一片荒凉,民不聊生。赵王只好再命李牧出任原职。李牧托病推辞,赵王再三下令。李牧提出如果用我,请允许用以前的作战方针。赵王应允。

  按以往的方针施行,边境局势又得到控制,相对稳定下来。又经过几年的经营、训练,赵军战斗力大为提高,求战愿望日趋强烈,而匈奴则误认为李牧怯战,益发轻敌。李牧认为歼灭匈奴机会已经成熟,便于赵悼襄王元年,进行战斗编组,选拔人员,组建一支由各兵种编成的出击兵团。精选战车1300辆,骑兵1.3万人,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总兵力约20万人,将其控制于待机地域,并加紧临战前的战斗训练及准备。

  就绪之后,放出牛羊和牧人,布满山野。匈奴部落小队侵入。李牧即佯装失败,故意丢弃人畜让匈奴抢掠。匈奴单于得到赵军“溃逃”的消息,亲率骑兵约l0万人深入赵境。李牧开始采取守势作战,以车阵从正面迎战,利用战车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以弓弩兵轮番发射;而将骑兵及精锐步兵控制于军阵侧后。当匈奴军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将控制的机动精锐部队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匈奴军于战场。经激烈格斗战后,除单于率少量亲卫部队突围逃走外,进犯的10万骑兵全部被歼。李牧在歼灭匈奴主力后,又乘胜前进,灭?褴(今河北蔚县北),破东胡(今内蒙古东部)、降林胡(今山西北部),声威大振。此后10多年,匈奴不敢进扰赵国边境。点评:此战,李牧针对匈奴军骑兵机动性、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是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关资料:

  在中国古代史学的研究中,包含着史实之真与道义之真两个方面,史实之真是反映历史本来的面目,道义之真是基于一种道德伦理的判断,这就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二重性。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要求一方面追求历史事实真实性,好让后人总结经验和教训,探求其中的道理和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就是追求道义的真,从合法合理性出发,发挥历史学的道德教学功能。

  1.先秦史家求真精神的产生

  在先秦史家的史文撰写中,大都是比较真的,首先是真实的记载,像《左转》、《春秋》中,很多史实都是真实的记载,君臣之间的争权夺位、父子之间的君臣关系,都是清楚的记载的。

  2.两汉史学实录精神的显现

  司马迁的《史记》,是以实录著称的,《史记》的史学求真思想首先表现在对史料的搜集与考辨上,《史记》中的文献资料和口碑资料,都是司马迁游历各地的实地调查,访古问今得来的,此外还运用了很多诗歌理谚、文物图像等材料,这些都是搜集得来的。

  3.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求真思想的逐渐成熟

  魏晋南北朝的史学思想,一是采取史料的汇集与考辨,这是史学家采用史注的形式对前史进行资料的补充和思辨研究,二是强调史文表述的准确恰当,这就是历史的严谨性和求实性。

  4.宋元明清时期史学实证风气的兴盛

  这一时期,史学的研究主要是重视新史料的运用,还有就是重视史料的考证。新史料的运用,是对考证过的历史的补充和深入的研究,历史的考证,更是表明史学家对历史真伪性的研究的重视。

【中国古代史的战争】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史学求真09-13

中国古代史书法的简介09-12

中国古代史先秦知识点09-13

《如何教好中国古代史》听课心得09-13

中国古代史五条线索汇总09-13

三大板块理清中国古代史09-13

中国古代史上学期教学步骤09-14

中国战争故事《虎牢关战役》05-25

中国战争故事:富平之战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