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月光启蒙》的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1-01-13 11:19:18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月光启蒙》的语文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是五年级第十册中的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作者c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及为好的童年生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用民间文学给我启蒙,引领“我”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月光启蒙》的语文教学反思

  我抓住启蒙展开教学,当让孩子们谈到母亲是怎样给作者启蒙的时候,几个孩子说到母亲说神话故事这个片段,说得真棒啊!

  一位孩子说道:“原来,估计作者和我们大家一样,到了晚上,仰望天空的时候,只是看见星星和月亮,但是在受过母亲启蒙后,在作者的眼中,天空已变成了高深莫测的世界,满是神话故事,天空变得神奇起来。”

  另一位孩子说道:“作者在这里把母亲比作一尊玉石雕像,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那时,月光洒满了小院,也洒在了母亲的身上,作者被母亲搂着,抬头看母亲的时候,已被那些神话故事所深深陶醉,母亲,仿佛就变成了知识的使者,带着作者飞向诗歌的王国。”

  最后我注意拓展情感,当孩子本以为课文已经结束了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其实,文章还有段结尾呢,多年后,作者回到了离别已久的故乡,再一次看到了母亲……配上音乐,我出示了下面一段文字: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我范读的时候,我注意到孩子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他们也在感受着啊,当我让他们来齐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分明见到他们眼中的泪花!

  我接着又说道,虽然母亲现在什么都不知道了,不知道眼前站的是谁,不知道他来干什么,更不知道那些好听的民谣了,但是那些民谣却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心里……说完便出示课文中所有的民谣,我指名让孩子去读他们认为最能打动他们的民谣,于是一个孩子站起来,用低沉的声音,缓缓地,读起了本应该轻快活泼的民谣。一个接一个,孩子们体会着每一个民谣,他们说:如果我是作者,那么回忆这些民谣,念一念这些民谣,将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

  趁感情还在激荡,我又出示了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范读着,孩子很快也加入了我的队伍,和我一起读起来: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最后,快结束课文了,我让孩子们谈谈对这篇文章有着什么样的感受时,孩子感受到了母爱。

  另外《月光启蒙》也让我进一步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1.“对话”问题。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问题。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其实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更应该是充当“引路人”和“排雷兵”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对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2.“评价”问题。在课堂上适时的评价是推动教学,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办法。我在评价上做得总欠火候,表现在:用重复学生的话代替评价;评价的时机把握不够自然,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发言或朗读都需要用一长串的话语去评价,有时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适时的示范都是评价,往往“无声胜有声”;评价的到位率不够。学生是否从评价中获益,并有所提高,是评价有效与否的标准。在本课的教学中,对朗读的评价是重点,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从评价中理解课文应该怎么读好,读出味道。如对歌谣的朗读第一次我是意图让孩子在理解第四节的基础上读得柔美、深情。第二次则是让孩子在理解歌谣含义的基础上读出文字蕴涵的意韵。但在教学中,因为评价的意向性不够明确,孩子没有读到位就急于推进教学,而使读的层次体现得并不分明

【《月光启蒙》的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月光启蒙 》教学反思汇总04-25

《月光启蒙》教学实录附反思07-09

《月光启蒙》教后反思汇编04-12

《月光启蒙》名师教学实录07-09

《月光启蒙》教学片段03-20

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教学反思04-22

小学课文《月光启蒙》优质教学设计07-09

《月光启蒙》优质说课稿04-30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05-16

苏教版《月光启蒙》教学设计(两教时)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