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如何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水平?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04-11

  如何真正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这一直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所迷惑的问题,更是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多次考试之后,总有不尽人意之处。老师们也往往苦不堪言,劳动与所得不成比例,学生也大失所望,怨天载道。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呢? 通过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地阅读,充分调动他们读的积极性,真正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对于这个“例子”广大教师要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具体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去领悟问题,达到释疑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矛盾”之处着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抓住文章开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来分析,提出问题:为什么既用“似乎”又要运用“确凿”,从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掌握从课文“矛盾”之处产生疑问,从分析课文,感知课文,回顾课文中释疑的方法。这样,围绕“疑”有的放矢地阅读就能逐渐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从而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指导,阅读课文时,针对阅读内容,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因地制宜创设情境,搭桥铺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而启发引导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在讲解课文时,结合教材,循循善诱地推荐,介绍一些与课文中内容上或形式上相似的作品学生阅读。例如,我们学习了《背影》,可以推荐学生读一些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月色》等,也可组织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读书会、读书讨论,开展书评等,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要注意充分运用教材,更新教学观念,改革陈旧教法,强化阅读训练 现行教材现代文文体齐备,范文较多,结构合理,语言准确、生动、鲜明,是我们进行阅读训练的极好的材料,关键在于改变那种仅着眼于课文内容的死板的教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作为准则,因文制宜地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回答问题,有计划地把一些讲授课上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基本规律的新型课。这样,至少避免了“碗外讨米”,另觅阅读材料进行训练的麻烦。省时、省力,既减轻学生理解的负担,又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要注意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不必急于解答,首先浏览一下所有的问题,带着问题针对性的阅读。同时,注意阅读材料所属文体的有关知识,并以其引导学生的思维,争取理解这些题目,全面认识,理解材料,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教给学生预习、复习、使用工具书的方法等等。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把阅读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学课文与学生活、学做人结合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阅读和应用实践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诚然,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勤于总结,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定会找到更好的方法、途径,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扩展资料

  如何做到通过体验感悟“因文悟道”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一句话,说:“教室里一片安静,孩子们在专心致志地阅读和思考,我们应当珍视这样的思考。”为什么要珍视?因为专心致志地思考、阅读和思考,它本身当然隐含着能力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是习惯和品质,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体验,真正地感悟和真正地因文悟道。还想强调一点:就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因文悟道”实际上就是学会学习的一个主要重要的途径。学会学习的核心是什么?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阅读。现在我们很多学生是不会读的。离开教师,教材不会读,语文教材不会读,数学教材不会读,理化教材也不会读。怎么叫因文学习呢?课堂是学生学会阅读的主要阵地,文本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材料。两个修饰语“主要”,不是“唯一”。

  课堂是主要的阵地,但不是唯一阵地,还有课外图书馆。文本是主要的,但还有超文本。当然有些老师担心说,课堂里面如果要花比较多的,或者大量时间来让学生阅读,他不会读,不愿意读,阅读的质量不高,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怎么办?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对感悟和体验要做进一步的思考。如果仅仅停留在体验感悟上面,老师很难把握,学生也不知道怎么办。所以进一步来思考,两个方面:第一个问题,感悟什么?体验什么?也就是说,要把感悟和体验具体化、操作化。如果学生明确了感悟什么,体验什么,那么他的阅读就会有指向,他就会沿着这个方向深入地思考,深入地思考和深究。这是用教学目标来引领体验感悟的问题。第二个问题,要思考学生感悟了没有,体验了没有,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新课标提出体验感悟,其实是有一个现实的针对性。它这个针对性是在什么地方呢?就是针对着我们现在这个语文教学中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这个倾向就是比较重视概括,比较重视抽象的趋势,而忽视体验,其实也就是忽视情感的投入,心灵的沟通,跟文本的深入的对话。所以强调体验呀,就是对过去一种教学现状的适当的一种调适和纠正。

  其实,读语文文本,还是应该关注概括。概括是一种什么本领呢?概括是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抽象一点,抓住最根本的特征。而作为阅读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比方概括提炼,归纳归纳段落大意,提炼文章的主旨,我觉得还是需要的。但是,问题我们现在语文教学的现状,比较普遍存在的是,抽象的概括很多,情感的投入,心灵的一种共振,在阅读中比较少。因此,新课标就把体验这个问题,把它突出来了。强调体验,实际上是发挥我们语文课程的自身的优势和魅力。这个优势和魅力就是说,特别是文学性的文本,本身就美,它非常有感染力,它有生动的形象,它有丰富的情感,它能够以心来换取心,以自己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相沟通。所以语文课如果上得没有情感,没有形象,这个语文课就枯燥乏味。这也是很多学生经过了阅读教学,但是调动不起他的.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因文悟道”并不奥妙。把心放进去,把情感投入进去,真正地体验,我觉得完全能够实现。所以我们的课程标准就比较多地强调体验,就希望通过文本阅读,把德育的、智育的、美育的目标融合起来。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三维目标的交融。这样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是在体验上面的一种体现。

  


  因文悟道,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来明白读文章的一般道理,放在现代文的阅读之中,就是通过对某一篇文章的解析,让学生掌握多数文章的理解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容易,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常常确是学生离开老师的指导就无法阅读。主要就是我们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明白“授之以渔”的道理,以为我只要把这篇文章的问题说明白,告诉学生答案就可以了。但是我们下次考试遇到这片文章的几率几乎为零。那么,我们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与阅读方法,分析方法,切入点等。这就是我们因文悟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何时,我们的学生不依靠老师就能自己把文章分析的头头是道。我们的功德才算圆满。

  其实,我们最头疼的作文,也可以从这里切入。那就是悟道解文。古代的文人想要考取功名,写出合格的八股文章,那是建立在我们无法想象的大量阅读基础上的。到了现在,我们还幻想学生一夜之间文采斐然,是不可能实现的。那就要悟道解文。从分析好文章,到理解好文章的意图和写法,再到自己作出好文章。那么,我们的学生无论从阅读还是写作,是不是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提高呢?章艳老师的《安塞腰鼓》,在阅读指导上注意到了这一点,相信学生通这节课学到的东西是以后的阅读中能想到的,是今后的写作中能用上的。

  老师们,如我们尝试着去开始“因文悟道,悟道解文”的训练,也许我们的学生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