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文言文翻译有什么技巧?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7-05-05

一 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释:“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 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

(一)针对实词

(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a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d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 译。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c 以旌其所为

d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3) 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a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d 振长策而御宇内。

(二)针对虚词

(4) 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a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 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d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三)针对实词和虚词

(5) 换。在翻译时应把文言词换成现代词,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例如:

a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b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6)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

ⅰ 谢:①拒绝 ②感谢 ③凋谢 ④告诉 ⑤道歉 ⑥告别

a、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 )

b、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 )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

d、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

e、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

f、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之主人矣 ( )

ⅱ 何 ①表反问语气 ②形容词词尾 ③表揣测语气 ④表比较 ⑤表疑问语气 ⑥介词

a 儿寒乎?欲食乎? ( )

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c 日食饮得无衰乎 ( )

d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e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

(四)针对文言句式

(7) 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主要是省略句式、内容缺省、例如:

a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 幸陛下哀怜,与奴俱行,妾即死无恨!

c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8) 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主要针对倒装句式: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

a 古之人不余欺也。

b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也?

c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9) 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例如:

a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b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实践小训练:

把下面的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

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二)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page]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扩展资料

文言文翻译技巧:

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是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翻译时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确。“雅”,就是文字简明、优美。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对原文词语的保留、替换、增补、删除、调整,下面简介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 、保留专有名词

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

二、 替换差异词语

文言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例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为:安闲文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

2、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通“智”。

3、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有的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有的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今指语言行为等恶劣、不道德。

三、增补省略成份

文言文语言简洁常有省略,如不补出来会影响语意或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补出省略的主语。如“未至,道渴而死”(《夸父追日》)译为:(夸父)还没到,半路上因口渴而死了。

2、补出省略的'谓语。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译为:环绕滁洲城四周的都(是)山。

3、补出省略的宾语。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他。

4、补出省略的量词。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译为: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5、补出省略的介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译为:天下的人苦(于)秦王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四、删除无义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可删去不译。主要有以下情况:

1、删掉句首句尾的语气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又如“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译为:技艺也真神奇啊!

2、删掉句中表顺接的连词。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3、删掉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译为:我惟独喜爱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污染。

五、 调整特殊语序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尽相同,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主要有以下情况:

1、调整主谓倒装的语序。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调整宾语前置的语序。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调整定语后置的语序。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为: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4、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译为: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