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的语文阅读题怎样拿高分?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09-05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扩展资料

这些大多是老师帮我们整理的,特别有用

1 【字词】

(1)解释词语的字面义。可采用同义法、反义法、拆解法、形容法等对词语的字面做简要、通俗的解释。

(2)分析词语的语境义。结合词语的关涉对象,分析词语在句中表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及其原因(为什么)。

(3)有些词语还需分析其指代性、凝练性、修辞性等特点。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需在本句、本段跨段、甚至全文筛选信息确定其指代内容。高度概括的词语,常常需结合所在句子的内容、手法、地位、内蕴的思想情感等进行理解。使用了比喻、双关、象征、反语等手法的词语,可抓住修辞特点领悟其深意。

2. 【解题策略】

(1)明确词语的修辞特点,包括词语所在句子使用的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个别还需要注意词语的语法功能、感情色彩、语体色彩、适用对象等。

(2)解释词语的具体含义,包括字面义和语境义。

(3)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包括词语所表现对象的特征,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或表现对象的)观点、情感、态度等。

3. 【解题策略】

(1)解释原词语的具体含义。(参见《(一)理解词语的含义·【解题策略】·1、2》)

(2)分析原词语的表达效果。(参见《(二)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解题策略】·3》)

(3)点明替换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的不足。

4. 【解题策略】

(1) 抓住关键词,用直白的语言解释句子的言外之意。

(2) 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及其原因。

(3)分析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或表现对象的)观点、情感、态度等。

5. 【解题策略】

(1)明确句子的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或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手法。

(2)结合句内关键词语(怎么写)概括本句所表现对象(写什么)的特征(怎么样),并结合上下文分析本句内容产生的原因(为什么)。

(3)分析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或表现对象的)观点、情感、态度等。

2,(句子)

(1)给出自己的评判或选择。

(2)比较不同句子在句式特点(常式句、变式句<省略、倒装>,整句<排比>、散句,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双重否定>,不同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不同语体<口语、书面语>)、修辞手法、标点使用、词语选择等方面的差异。

(3)结合内容分析差异对表达效果的影响。

说明文:

1. 题目的作用

点明文章说明对象或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用……(如打比方)的方法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 第一段的作用

从……(如身边事例)写起,指出(或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 加点词可否换或去掉

不能。(1)解释词义,带入文中(在文章中是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或严谨性)

(2)解释词义,用了….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拟人),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

4. 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的'说明了***的***特点。(举例子——具体真实;打比方——生动形象;列数字——具体准确;作比较——突出说明)

5. 给划线处填上一句话

承上启下的或是一段的中心句

6. 语序能否调换

考的是说明顺序。(1)和前文是对应关系,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2)用了***顺序(如时间顺序,由现象到本质、有主到此、有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等)

7. 某一段的作用

(1) 承上启下 (2)用了举例子(或其他)的说明方法,说明上一段的主要内容

8. 指代性词语

一般都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

记叙文:

1. 题目的含义

双关意,表面是…..深层是指……

2. 概括文章内容

(1) 仿写式:注意给出的句式

(2) 自己概括:人物+事件+结果

3. 题目的作用

本文通过记叙……..表达了……,以此为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双关意,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线索,用了….方法,吸引读者兴趣。

4. 某一段的作用

(1)开头:开门见山,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交代背景,欲扬先抑、奠定感情基调

(2)中间段:承上启下

插叙:插叙了….丰富了文章内容,写出了……原因(或与….对比),使文章结构起伏,避免平铺直叙。

(3)结尾:结构上与开头或题目呼应,是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画龙点睛(写出文章具体中心)

(4)单独一段:突出强调(如反复出现还是线索)

5. 文章主要写A,却先写(或大量写)B,为什么?

衬托或是形成对比,突出A

6. 赏析加点词

解释+定性(修辞或描写方法、特殊用法(褒义贬用、化虚为实))+带入文中+写出了….+表达了…..

7. 赏析句子(或与改句相比)

(1)定性+写出了….+表达了….

(2)(改句)不能换,找区别(如原句有修辞、是短句、是倒装句),说作用(如比喻形象生动,倒装句突出强调),改句平淡

8. 某一个句子的理解

结合句意靠近中心,现说表面意思再结合中心

9. 构思或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插叙、借物喻人、对比、象征、语言朴实饱含真情或语言幽默

小说:

1开头作用:(1)写景式: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2)悬念式: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2.结尾作用:

(1)出乎意料:情节曲折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前文照应,突出主题

(2)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深思

(3)写景式:渲染(悲伤、静谧、幽静、欢乐、紧张、凄凉)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