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约客》教案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7-11-16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九年级语文《约客》教案及反思】

  教学要求:

  1、吟诵、背诵课文。能读出诗歌的语调和节奏。

  2、掌握7个生字:约、梅、塘、蛙、敲、棋、灯。

  3、了解诗歌大意,赏析诗歌意境。

  4、精彩诗句的探究,诗人情绪及心情的领悟。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了解诗歌大意和重点语句的释义。

  教学难点:

  1、吟诵课文,能读出诗歌的语调和节奏。

  2、精彩诗句的探究,诗人情绪及心情的领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让学习委员领头回忆、背诵已学古诗,在一片书声琅琅中开始今天的课程。

  2、介绍作者(板书“赵师秀”):

  同学们,赵师秀是南宋诗人。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他同徐照、徐玑和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有《赵师秀集》二卷、《天乐堂集》一卷,已佚。仅有《清苑斋集》传世

  今天,我们来学习赵师秀写的诗《约客》。

  二.吟诵诗文。

  1.初读诗文。

  (1)、学生逐一认读卡片上的生字:约、梅、塘、蛙、敲、棋、灯。

  (2)、学生自由练习读诗文,勾画出生僻及不理解的字和词。

  (3)、学生同桌互相读,合作指出对方问题,共同解决字词疑惑。

  (4)、指名学生读诗文,教师正音,指出重点字词读音。

  2.吟诵诗文。

  ⑴.教师有节奏、有语调地配乐范读,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吟诵兴趣。

  ⑵.学生小声自由练习吟诵诗文。

  ⑶.指名吟诵诗文。(多次进行,表扬读得正确、读得有感情的同学。)

  ⑷.分各种形式吟诵诗文。

  ⑸.集体吟诵诗文,并配上古筝音乐。

  3.简单理解诗文。

  老师、学生相互交流合作,逐行简单讲解。诗意学生只须了解,不须理解。

  诗歌注释:

  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④处处蛙:到处是蛙跳蛙鸣。

  ⑤有约:即邀约友人。

  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黄梅时节家家雨”:黄梅时节家家听到雨声滴答,

  “青草池塘处处蛙”:青草池塘处处是鼓噪的青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朋友有约不来已经过半夜了,

  “闲敲棋子落灯花”:我闲坐轻敲棋子震落了灯花。

  古诗今译: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烛芯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截……

  4、分析评赏诗文。

  1、重点释义和分析“落灯花”的情景,解决诗文最大理解障碍。

  2、提问:前二句交待当时的环境和时令,它的具体字词表现有哪些?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3、问题: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有谁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觉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着怎样的变化?“闲敲棋子”时诗人沉静在一个怎样的心境之中?

  回答: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我看主要不是或根本就没有什么焦躁和烦闷的情绪,而更可能是一种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也许曾有那么一会儿焦躁过(这种焦躁情绪怎么会持续到“过夜半”呢?),但现在,诗人被眼前江南夏夜之情之景感染了:多情的梅雨,欢快的哇鸣,闪烁的灯火,清脆的棋子敲击声……这是一幅既热闹又冷清、既凝重又飘逸的画面。也许诗人已经忘了他是在等友人,而完全沉浸到内心的激荡和静谧中。应该感谢友人的失约,让诗人享受到了这样一个独处的美妙的不眠之夜。)

  4、诗歌的总体评述: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4.背诵诗文。

  ⑴.教师领背。

  ⑵.学生分各种形式论着领背。

  ⑶.学生集体配乐背诵诗文。

  5、本课小结。

  教学反思

  一、从古诗教学到语文教学

  古诗的教学究竟要设定一个怎样的目标才比较合适呢?仅仅让学生会读会背,知道诗人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还是应该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引着他们在字里行间尽情的想象,创造自己感觉到的诗境呢?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本意”重要么?正是这节课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想法。

  在听这堂课的时候,我完全忘记了手里还有一张表,只是记录了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精彩语句,感觉自己不时的被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所震撼。在我眼前仿佛有一群小野马快活的自由驰骋于蓝天白云掩映下的辽阔草原之上,我自己也跟着他们一起走进了那幅美好的图景之中。我感觉那样的课堂正是我所向往的。

  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在说些什么吧(而不是只让他们记住诗人要表达什么)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他们的想象中是怎样的呢?这里的“雨”是又是怎样的呢?

  1:倾盆大雨……

  2:毛毛细雨……

  3:淅淅沥沥的小雨……

  4:我觉得既不是倾盆大雨也不是毛毛细雨,雨应该是一滴一滴的打在草叶上,像露珠一样滚落下来,把草都润绿了……反正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

  “有约不来过夜半”时诗人的心情会怎样?

  1:焦急----都已经半夜了,客人怎么还不来?雨还不停,东西都发霉了怎么办,这可是我一年的粮食啊!

  2:忧愁----客人该不会出什么事了吧?他带伞了么?雨天路滑,他会不会摔倒啊,还是生病卧床在家所以不能来……

  3:无聊----诗人闲得无事可做只好敲起了棋子。

  4:失望----在门口望了一遍又一遍,等来的却是一场空。

  ----诗人敲棋子的动作是怎么样的?是轻还是重?

  1:轻---他很悠闲/他在想别的事情,没在意棋子。

  2:重----他等得不耐烦了。

  3:先轻后重(感受到了诗人的情绪变化)

  4:有轻有重

  5:一个劲儿不停的敲(情绪的复杂)

  试想,如果按照所谓的诗的本意,只为了突现一个“闲”字,“敲”是否就只能是轻敲了呢?如果以“闲”定死了全诗的基调,是否“雨”也只该是毛毛细雨了呢?可是谁能说“倾盆大雨”里就一定听不到蛙声,就有损“闲”的雅致呢?对一个安静的头脑,一颗闲适的心来说,即使是在嘈杂的街市中也能听到蟋蟀的叫声不是么?所以“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对于古诗教学的目标定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不过分拘泥于文本好。即使知道了诗人原来的用意又怎么样呢?换了另一首,这些东西还有用么?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不是么?

  不仅是对古诗,语文的教学同样也有一个“教什么”的问题。上次课堂交流时有人说的很好,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而不单是让学生知道文本中包含的具体知识或是它本来要表达的东西)。知道别人在说什么,怎么说的是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我看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想说什么,怎么说”。

  二、从语文教学到学科教学

  这一课教学目标的定位,除了上面说到的“对文本的超越”,还有另一个让我最初有些疑惑后来又比较认同的地方,那就是它“对学科的超越”。

  在这一课中老师把“落灯花”定位为本诗理解中的一个难点,而且提前布置了学生在下面自己寻找相关的资料,在课上还花了许多时间讲煤油灯是怎么回事-----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工作原理是这样的---要有煤油、灯座、灯芯,灯芯是麻绳做的,浸在油里才能持久的发光、发热。这些听起来感觉像是自然/科学课上才有的片段怎么会出现在语文课上?有必要么?从后来学生的反应,我终于感受到了这样做的价值。

  正是因为老师细致的通过图画讲解,学生才不会再把“灯花”想象为电灯的光,而且有个同学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

  ---师:为什么会有灯花呢?

  生:因为做灯芯的麻绳是一股一股的线撮成的,烧着了就散开了,像一朵盛开的火花。

  如果没有“外来”知识的引入,学生恐怕很难想象到这些吧。由此看来,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时,适当“超越学科”界限是必要的,这样不但加深了本学科知识的理解,还能间接的增进学生对其他相关学科的兴趣,让知识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渗透融合,这样的教学才更有价值。

  情境一:师:“由梅我们能联想到倒霉的霉……”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诗意时离不开霉)

  生:“下雨了,诗人在草地上散步,想着下雨了,庄稼会发霉,心情不好……”

  情境二:(老师点了一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诗,他发音似乎有先天的缺陷,很不标准,但很努力的读了。)

  师:“大家说说他那些地方读的不好?”

  情境三:

  我的问题:

  1:由梅引出霉的目的是什么?

  2:面对本身有能力缺陷的学生,面对他们的勇气,我们是不是该给予更多的鼓励?

  归因分析:

  1:老师说她只是想轻轻的带一下。

  2:或许由老师的性格决定。或许老师只是想让其他同学注意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所以问同学他什么地方读得不好,忽略了对学生的正面评价。

  假如我来教

  情境一:我不会由梅引出倒霉的霉。

  情境二:我首先会肯定这个学生读得很用心很有感情,并鼓励他以后多读,相信他会读得更好。同时提醒他要注意“处处”等字词的发音,平时多加练习,以后肯定会读得更棒。并谢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