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语文版)

发布时间:2017-01-18  编辑:舒文 手机版

  【必修一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语文版)】

  6 、鸿门宴

  【课文简介】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项羽和刘邦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斗争。本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交代鸿门宴的由来;第二部分是写鸿门宴上的斗争;第三部分是叙述鸿门宴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壁而范增破斗;刘邦至军诛杀曹无伤。作者通过这次宴会的全过程,生动的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应攻伐而有“妇人之仁”。

  【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 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 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一词多义】

  1、为

  (1)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 动词,是, (2)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担当,

  (3)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4)谁为大王为此计 动词,出,制定,

  (5)且为之奈何 动词,对付, (6)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呢,

  (7)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2、故

  (1)故听之 连词,所以) (2)君安与项伯有故 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3)故遣将守关者 副词,特意)

  3、辞

  (1)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2)未辞也(告辞,辞别)

  (3)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4、幸

  (1)妇女无所幸(宠幸) (2)故幸来告良(幸而)

  【古今词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2、省略句:

  (1)沛公军(于)霸上。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为(吾)击破沛公军。 (4)具告(之)以事。

  (5)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7)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8)还军(于)霸上。

  (9)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 (10)竖子不足与(之)谋。

  (1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12)如彘肩上

  3、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4、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5、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文言实词、虚词】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5.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6.若:你。若入前为寿 若:如果。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若:像。 讵能若是乎

  7.然:认为正确。沛公默然

  然而。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这样:不然,籍何以至此

  8.于:向,对:贪于财货

  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 就此:不如因而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

  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处理对付:为之奈何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11.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12.且 将:若属皆且为所虏

  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况且:且焉置土石?

  【固定结构】

  无所:没有……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 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谁更……)?表示比较。 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

  为……所:被……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用来……的。 如“军中无以为乐”。

  有以:有用来……的。 如“项王未有以应”。

  何……为:表反问。 如“何辞为?”

  【重点句翻译】

  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刘邦)现在进了关,没有掠取财物,没有宠幸妇女,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2.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这个时候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从(刘邦)一起死。”

  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5.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6.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给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鱼肉,为什么告辞呢?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文学知识】

  1、时代背景

  楚汉之争简介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与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司马迁简介(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人(现在陕西韩城南)。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监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大江遍及南北。初任郎中,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公元前104年,曾与唐度、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制定“太初历”。

  约在公元前103年,开始撰写《史记》,其时因替李广孙大将军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太史公书》,即《史记》。

  2、《史记》简介

  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共130篇,本纪12篇,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30篇,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70篇,记述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10篇,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8篇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共526500字。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鸿门宴人物注释

  (1)范增(前277一前204)项羽谋士.居鄛(今安徽桐城南)人。秦末农民战争时,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以他为末将。后属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他曾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他忿而离去,途中病死。

  (2)张良(?一前186)汉初大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王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那(今江苏唯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成为项羽所杀,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

  4、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

  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5、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秋毫无犯:秋毫,秋天鸟兽新长的毛;原指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

  (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劳苦功高:指勤劳辛苦,立下大功。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不责备小的过错。大行:大的作为。细谨:小的谨慎。不辞:不怕。让:责备。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