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心灵病房观后感:心的救赎

发布时间:2017-05-09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心灵病房》是一部反映一位知名英国文学博士记录自己“死亡进行时”的电影。她是一位48岁、对英国文学和教育有卓越贡献的英诗博士,充满自信、坚毅果决、执着苛求、不容妥协、从不轻易放弃挑战之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6心灵病房观后感:心的救赎,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6心灵病房观后感:心的救赎1】

  在一片泪眼朦胧中,我看完了电影《心灵病房》,心情是异常沉重的。跟随着薇薇安的内心起伏,感受到那份对生命的坚持与勇敢。 影片中的薇薇安是一位研究17世纪英诗的文学博士,她把自己的毕生都献给了文学,对英国文学的教学方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她从柯医生那得知自己罹患卵巢癌末期,不服输的她决定接受八个月的全剂量且杀伤力强的化疗,从此她的整个人生扭曲变化。

  面对一次次痛苦的化疗,她始终不屈不挠,正因为生命中所遭受到的苦痛,更加能思考生命真实存在的意义,人生真的就是这样短短的,因为也许自己死前会回忆的也许就是那几刻的时光,但是追求自己的理想是每个人一生的愿望,薇薇安连死前都还在那?十七世纪形而上诗人约翰但恩的十四行诗‘死亡’?中思考、体会,与现实中一点一点接近的死亡相互对照,从最初回忆中钻研那艰涩的文字与句读,而后亲身体会它意涵的真实,最后师生再聚,神圣的文字已被抛弃,读的却是?逃家的小白兔?如此简单天真却暗含深意的寓言。我想薇薇安最后在恩师的怀抱中明白了人生,生命,死亡的内涵,她必然是安详而满足地离去。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感受着薇薇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同时,也看到了剧中医务人员很多的不足:从医师问诊到照X光,以及医师教学查房时,受尽了被医生及技术人员冰冷待遇的委屈.柯医师与杰森说服薇薇安接受新的抗癌药,而且以高剂量注射,认为是难得的实验机会,他们密切注意并记录掉发,恶吐,肾功能变化等负作用,随时用超音波追踪肿瘤的大小,却无视於薇薇安因药药物负作用所引起的煎熬.他们也没有告知化疗药是否确切有效等等。他们缺乏人文关怀,缺乏与病人的沟通,这都给我们以警示:我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要关怀患者的内心,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只是只看到疾病。所幸我所看到的医务人员并非如此,他们不仅致力于解决患者的身体病痛,也耐心用心地和病人及家属沟通,用心地为病人服务。

  好在还有护士长苏西,她是薇薇安人生最后阶段一抹温暖的阳光。她照顾呕吐的薇薇安,给以安慰,主动问及她的家人朋友,与薇薇安谈心,掌握她的病情,积极为她争取患者的权利。从苏西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用心细致地观察病人,站在病人的立场,为他们争取权益。更重要的是与病人用心去交流。联想到我日常的工作,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面对的几乎都是紧张焦虑的病人,更需要我们的关怀来帮助他们战胜对手术的恐惧、解除对手术效果的担忧。不仅要向病人展现我们严谨的工作作风,精湛的技术,更要贴心地与病人交流。耐心解答病人疑虑,教他们放松的小技巧,安置体位重视病人的感受,树立信心,鼓励积极配合手术,使他们无所顾虑地接受手术。

  影片看完了,但它的警示意义常在,有很多地方仍值得去深思。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看过很多饱受疾病折磨的病患,深知生命的可贵和脆弱。作为人们生命与健康的守护神,我们有责任解除病患的病痛折磨,更重要的是注重人文关怀,用技术更要用心去治疗病患。

  【2016心灵病房观后感:心的救赎2】

  《心灵病房》如同一碗鸡汤,至于你能不能品尝到这碗鸡汤的美味与暖心之处,就需要你用心,用你的感官,透视到医护工作中,细细地品味。

  作为一名实习生,初来乍到不到2个月,也只轮到第二个科室,也算是有一些临床经历。看了这部影片之后,也有热泪盈眶的那么一瞬间,但是更多的是内心深处一种难于言表的感触。让人很想书写出内心的感受但又无法一言尽矣。

  很简单,影片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原本对自己充满信心和成就感的身患癌症的患者,在同意接受全剂量化疗药物治疗的试验后,她的内心世界的一个变化的历程,同时也主要以她的视角展现了让身为病人的她内心无比失望的许多方面。当然也有让她充满温暖的时刻。伴随她的这样一个心路历程的是她之前的一切,她是个学术界的佼佼者,可是她只热爱于她的学术,却忽略了与人之间的交往。她无法感同身受地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如同患病的她现在在医院被试验一样。所以在她治疗的期间,那些曾经自己的一些经历也如同放电影般呈现在脑海里,她开始去感受别人的内心,但是这样的感同身受让她越来越惶恐,不仅仅是因为疾病,死亡,还包含了她内心的成就感在逐渐崩解,以至于她内心越来越孤独,她开始畏惧,甚至在坚强面前失控。而医师杰森,她的学生,似乎是她的一个缩影。好几次薇薇安想和他说话,但都没法进行下去,因为她看到脸上透视出当初她也曾表现过的冷漠。

  影片最后薇薇安导师的出现或许是上帝对她的一丝垂怜,也只有她,只有诗,只有那么充满寓意的死亡教育能够让薇薇安平静地离开人世。

  我记得还在医大读书时,似乎是李红教授说过,优质护理是将护士的时间还给病人。那么这些时间,我们做什么呢?在护理发展过程中,从19世纪60年代“以疾病为中心”到20世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临床护理应兼顾患者生理及社会心理的整体性。但是作为一个实习生的我,发现这一点的实施,颇具艰辛。

  也正是因为作为实习生我更有时间去接触病人,所以有一些感受或者拙见可予以分享。可能就是在测血压的时候记住帮病人再测一下体温的要求,对于病人和家属对你也是由衷的感谢!知道37床的奶奶中午房颤很厉害,特地过去跟她聊聊天,问问她现在的情况,她不仅会告诉你房颤是怎样的感受而且还很感谢你。当然病人对医护工作者友善,那么作为照顾者的我们也同样会喜欢和他们相处,会很乐意或者更主动去关心他们。因为他们真心地为我们考虑过。就像37床和35床的奶奶,她们觉得我们工作很忙很辛苦,总是尽量不给我们添负担。如果没有和她们聊天,你根本就不会知道她们也在关心我们。

  我觉得在过道遇到病人或者做治疗的时候,只是简单地点个头,微笑,即便是带着口罩,病人也是感受得到的。这是我在胃肠外科1区的感受。那时候有个定期来化疗的伯伯就说:“你这小丫头片子真懂事,每次都笑着对病人。”在心脏中心内科2区,55床的家属说:“你真是个好护士。”虽然摘掉口罩,脱掉护士服后,这些赞扬过我的人,感谢过我的人,他们都认不出我。但是在那时候心里那份高兴,或许几年之后,都是一种激励。

  待之以心,馈之以情,愿每个人都被善待。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