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13 10:41:14 五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2017年《黄山奇松》教学反思汇编三则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之一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本课的训练重点及难点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今天上午,我在五(6)班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颇有收获。

2017年《黄山奇松》教学反思汇编三则

  教学伊始,我以和学生聊天的形式导入新课,问学生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又想去哪些地方?然后出示这样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由此引出黄山,接着让学生说说对黄山的了解。以轻松的气氛开始对课文的学习。

  学习第一节,我让学生自由读第一节,说说你能从中获取哪些关于黄山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用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图片,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在学生说出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后,指读、质疑课题。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

  我认为教学《黄山奇松》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松树的“奇”。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在引导学生领悟迎客松“奇”时,我突出重点,防止教学程式化。悟其情,就要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因此,在学生看完迎客松的图片,读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之后,我就安排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想法,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侧重领悟迎客松的“奇”。

  另外,我在教学中还重视图文结合。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可是,过去我们经常会忽略插图的存在,而不好好利用这一资源,这是非常可惜的。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教学中,我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写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写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之二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课文第一节“情有独钟”,道出我写黄山奇松的原因,进一步引发读者阅读愿望,形成阅读期待。余下的文字,均围绕“奇”字着笔。何谓奇?特殊、稀罕,别处所没有。作者如何写黄山奇松的奇?其一: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其二由面到点写了三种最能代表黄山奇松奇的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大名松奇在何处?奇在它不同于其他松树的特殊姿态。姿态又奇在何处?奇在枝干。迎客松——枝干遒劲,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陪客松——如同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送客松——枝干蟠曲,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正因为黄山松枝干不同的姿态,人们才会为它们起出颇为形象的名字: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其三最后一节再由点回到面,一个千姿百态,道尽黄山松奇在何处。以一个省略号,让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在读者心中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再回黄山,再去观赏潇洒、挺秀的黄山松,尤显意味悠长。其四,课文最后一句“它们装点着黄山,使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回应第一节我对黄山奇松的情有独钟,首尾为之呼应,结构愈显完整。

  本课的训练重点及难点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由复习词语引出黄山“四绝”,在学生说出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后,指读、质疑课题。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

  学习第二节,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喜欢哪棵松,就多读几遍,品味品味,要把喜欢的理由说充分,要把这棵松何奇之有说清楚。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在书的空白处写一写。在交流收获的时候,我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象,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并想象三大名松面对游客,分别会说些什么。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并展开想象根据每棵松的特点,说出了不同的话语,其实也就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在这三大名松中呢,又对迎客松做了重点的品读,对 “饱经风霜”这个词做了重点的理解。在老师介绍完迎客松的生长环境后,让学生想象迎客松都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对迎客松旺盛的生命力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学生理解三大名松奇特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反映出它的奇。

  在第三节的教学中,我通过一句过渡:黄山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除了三大名松外,黑虎松、凤凰松、双龙探海松、蟠龙松……都各领风骚,让我们齐声赞叹这神奇的黄山松吧!生齐读第三节。对于这一节,我不作过多的渲染,只让学生在齐读中感受:正是由于黄山松的装点,黄山才“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我随即激励学生放飞想象,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棵松仿照三大名松的写法,用好象或如同的句式,说出它的奇特,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了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当然教学中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例如饱经风霜的造句,在教学迎客松时由于预设不是很充分,教学节奏拖沓。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之三

  (一)再现原有认知,激活新的体验。

  板书“誉”请学生说说怎么理解这个字,由字会意,由言悟情,用“誉”趋动学生趣探黄山松的神、奇、美,升腾起观松的欲望。再以名家名句“黄山景物知多少,至好应推不老松。”引发观赏奇松的欲望。

  (二)研读重点词语,感受“三大名松”。

  读句子感知,品词语感受。读课文和作者反复对话,由表及里地交流,迎客松的外奇外美,读到它的背后内奇内美。水道渠成与作者共鸣: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黄山三大名松的奇、美,在学生细读、记诵、赏析、赞美中,加深体验黄山神奇魅力,黄山松的外美内蕴。它的神韵、情感,作者的情怀是从优美的语言文字、恰当形象的比喻的体验而得以感悟的。至此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大名松已深深地留在孩子们的心里了。

  在学生感受了三大“奇”松之后激发记诵课文,积累词语用心体验,辅之以多媒体鲜活的课件,伴随轻快舒畅的音乐旋律,做导游进入情境。加深理解作者描写的黄山松奇、丽的句子和表达的方式,领悟祖国山河之奇丽,大自然风光之美妙。

  (三) 借用课件想象,感悟“千姿百态”。

  因学生生活经历、地域之限,用课件充分展示“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图景,加上优美轻盈的旋律,引发联想想象。历经读课文,赏景象,谈感受,写体会,将文化精神、心灵智慧、言语生命得以传承。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将课程资源、课外拓展有机结合。学生在和谐、充满美、趣的氛围中赞赏着一幅幅黄山奇松,在课文陶冶引领下,自然放飞想象,在课尾的省略号处启动思维的闸门,喷涌浓浓的情意。

  (四)整合“黄山名片”,浓厚“黄山”情感。

  引进中外游人、名家的赞叹,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冯·德罗斯特主任曾说:“黄山是中国的名片,黄山松是中国名片上的点睛之笔,我为她骄傲!”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再赞再赏黄山奇松时,深刻领悟黄山奇松的无价之宝,此刻祖国锦绣山河在我们面前豁然开朗。

  (五)夯实语文基础,走向更大课堂。

  学习语文的渠道是广泛的,但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依托教材,用好教材,再以作业为基点导向社会的大语文课堂。课后作业必做题:A.摘记喜欢的词句,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B.请回去向亲人朋友介绍黄山的奇松。选做题:C.推荐阅读《黄山游记》。逐步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

  作为教者必须将教材解读,把握住。只有下功夫,走进教材里,学生才能深切感受、体验。对课文的处理即教案设计上,既要详明又要简约。在教案流程上先学文后解读,师引上路,让学生走。基本训练操作,除了读、说外,更多的是训练与思考的交互、渗透、融合,使学生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这样尽力走进去,才会轻松跳出来,也就是说,研读、品味、合作,把语文的真功夫一步步学到手。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1-07

语文《黄山奇松》教学反思04-24

《黄山奇松》优质教学设计(附反思)06-29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06-27

苏教版五上《16黄山奇松》教学反思05-28

《黄山奇松》语文教后反思01-30

《黄山奇松》说课稿02-22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01-13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