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12-06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一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有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教学中主要以读为主,训练语感悟并举。

  一、读中感知 ,读中感悟。

  以自然景观揭示作者观点。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重点词语“接连不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等进行品析,体会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内涵,从而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揭示作者的观点。

  二、训练和感悟并举。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一点,抓住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理解,然后学习三位名人的事例来理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通过朗读训练来加强对三位名人事例的理解,让学生懂得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并引导思考三个名人事例是否能少写一个或多写一个,体会作者举例论证的精当、全面。在学生学习三个事例后,能仿照课文所举事例的介绍顺序体会介绍时是先介绍名人国籍、朝代、身份,接着介绍他的主要经历,最后所取得的成就。从而成为学生语言训练的载体,学习表达方法。

  一堂课下来,仔细反思一下,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在学习三个名人事例,抓关键词体会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时,因为我未能将人物精神与水滴精神联系上,所以学生在后,让学生交流具有水滴精神的人物时,因为时间紧凑,匆匆结束。

  在本文初次接触读后感的读写结合的训练,应给学生建立概念,并给于适当指导写读后感的方法。同时对于设问与反问的认识与感悟也应建立概念,体会这种句式的表达作用。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二

  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上好一堂课虽很辛苦,但课后的我感触却颇多: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这是我初次尝试,但是多媒体教学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比方在教学“滴水穿石”的成因时,让学生听一听水滴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水滴那微缺乏道的力量,再让学生耳闻目睹那大雨倾盆的景象,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大雨的猛烈,通过对比学生加深了对“滴水穿石”的理解。课件的辅助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不应有烦琐的文字分析,而要让学生自身通过朗读去感悟。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他们在朗读中感悟。如对“锲而不舍”、“锲而不舍”、“目标专一”的理解,如通过朗读来加强体会对三个名人事例的理解,如对“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理解等。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可圈可点之处也是很多的,最明显的就是时间没有掌握好。由于对三个名人事例的教学花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后面的几个环节都“滑”过去了。如对“古今中外,所有成绩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胜利的吗?”这句话的理解原来是想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来加深理解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一带而过了。再如设计的练习,让学生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自身的座右铭做成书签。个人认为是很不错的,因为这书签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协助学生积累,但终因时间的关系,学生没有来得和交流,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精心设计教学设计,认真制作课件,要上好一堂精品课真的很不容易!这是我一堂课后最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