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三上册《醉翁亭记》教后反思

时间:2021-08-13 18:07:38 九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初三上册《醉翁亭记》教后反思

  《醉翁亭记》教后反思一

  这是《醉翁亭记》第二课时。预设是这样的:

初三上册《醉翁亭记》教后反思

  1.作者到底“乐”些什么呢?画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意在赏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与民同乐”

  2.如果有机会,你愿意跟这位太守一道出游吗?

  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欧阳修”。

  然而两个班前后两节课上,效果迥异。

  第一堂在6班,这是一个基础非常好的班级,但是今天不知什么原因,学生有些打不起精神,因为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课堂没有及时调整,只是按照教学设计,往前赶,一节课下来,只有一半学生跟上了课堂思维,另一半只是在抄笔记,缺少思维的碰撞。

  第二堂课在2班,这个班级的语文基础稍差一些,因吸取了第一堂的教训,我并没有急着要得到所谓的思维结果,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走。结合学生的体验,交流“翼然、杂然、蔚然、杂然、颓然”的理解,以“题画”为游戏,给“朝暮之景”“四时之景”画图并命名。教师结合文本,拓展了王维诗中有画和李自健画里有诗的相关内容,将古典语文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兴趣盎然。一堂课不仅按时完成的教学内容,而且大部分同学能完成了三个精彩段落的背诵。

  作为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不能将文言文教死了,哪怕一个字词也能摸到它从远古传递而来的温度。

  其次,语文课堂一定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千万别急急忙忙,生拖硬拽,这样与其是完成教学任务,不如说是浪费课堂。

  《醉翁亭记》教后反思二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重点、难点)

  2、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正确对待挫折。

  3、赏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做既是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分段,学生们在对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强化了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归纳能力。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

  《醉翁亭记》教后反思三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而我对它的精巧结构觉得实在是感叹再三。

  散文要散,但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画卷,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也不乱。原因是其中有一条线,即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文章的起承转和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围绕个“乐”而展开,构成统一的整体。真是“散”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真是值得后人好好学习。

【初三上册《醉翁亭记》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所见》教后反思06-13

语文《船长》教后反思01-11

《“闪光的金子”》教后反思精选04-05

《问银河》教后反思精选04-05

《剪枝的学问》教后反思04-05

精选《放飞蜻蜓》教后反思04-05

《推敲》教后反思汇编06-15

《an en in》教后反思汇编06-22

《安塞腰鼓》教后反思精选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