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反思2篇

发布时间:2017-02-07  编辑:飞艺 手机版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反思1

  今天刚上完,有课的样子了,但还是不尽如人意,主要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导入的时候注重了趣味性,却占用了太长的时间,导致后面重要的词语分析部分不能讲完。其次是语言的分析,我给了学生整段话,一个点一个点去找,可是有些地方是没有停留的必要的,比如把时间去掉,让学生分析。谁都知道,有时间更精确。所以,找分析点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集中。集中在学生看似知道,其实不明白的地方。比如“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所以总体上教学设计还是偏粗,偏散,偏飘,没有一下子击中学生未知地带的要害。当然,选了一大段让他们一个一个对比,实在很蠢,找适合他们的典型就好了。

  不过还好,我不会像以前那样因为一堂课上不好而抑郁半天了。因为抑郁也没有用,改变不了任何事情,我必须诚实地面对当下的自己。对,我水平就是这样,目前。我只要尽可能地对自我有所超越,就心满意足了。所以,现在我选择反思。反思好处,反思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下是今天上课所得,我觉得把它写成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物种起源>绪论——证明题般的语言》,以下先记录一些思维的片段。

  苗德岁教授在他翻译的《物种起源》的序言中对达尔文的语言有过这样的评价:

  本书是科学写作的经典范本。达尔文构思之巧妙、立论之缜密、举证之充分、争辩之有力、治学之严谨、行文之流畅、用词之精确,令人称叹。(大致记忆,需核实原文)

  达尔文真是证明题狂热爱好者。任何可能性都要穷尽才能放心。

  1.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

  ——要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所有的条件都不能少。一态度,要耐心,二要有材料,有思考,材料要翔实,尽可能涉及到所有类别。这些条件下,有漏洞也是不可避免的,意外也是常有的,所以只是“也许”能了解,只是能了解“一些”而已。

  2.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达尔文的语言,抽离出来都是条件abcd,结论e。比如讲私事容易推出这个人不严谨,但我讲的私事是有原因的,我是为了说明我没有轻率的下结论,所以达尔文的私事等于严谨,不等于胡扯。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反思2

  反思缘由:

  今天上《<物种起源>绪论》。

  这篇文章我从来没有读过,要上这篇文章,我怎么上,还真没有把握。因为读过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的那篇《略说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我一定不会敷衍地上这一课。我必须认真准备,教出自己的理解。

  备课准备:

  我读课文,一遍不行,就来第二遍,再来第三遍。这篇文章读了几遍?我自己记不得了。读着读着,我渐渐地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原来读懂文章不是想象的那么艰难,平时是因为没有多读多思,所以才惧怕阅读。

  文章9节,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写《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发表原因,表达谢意;另一部分是写书中的主要观点,各章内容和体例。第一部分是书外知识,第二部分是书内知识。每一节都有关键性句子。所以我给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筛选信息,找出每节关键性句子和阐发的主要观点;从文本里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我制定好学习目标,找来教参对照,和教材编写者设定的目标不谋而合。我庆幸,我没有照抄别人的,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准备比较充分之后,上课。因为我有阅读的体会,所以不急着涉及文章内容,而让学生阅读。一遍不行就让学生再读。学生读过之后,我就问学生,有没有看懂内容?学生回答基本读懂了,我才开始上课。

  课堂程序:

  两个学生课前演讲,之后学生评价;

  导入课文,出示两个字:胚和槲,让学生掌握这两个字的读音;

  学生自读课文,读懂大意;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内容(学生回答,大家补充,完善);

  学生分组找寻每节的关键句(三大组学生,每组概括三节,以节省时间);

  学生个人回答,集体斟酌,关键句正确与否。(在学生找关键句之前,我做了适当的指导,怎么找关键句: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

  由于学生读课文的时间比较长,还有部分内容没有上完,那只好下节课完成。

  教后反思:

  反思今天的课堂,我基本上满意,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是我自己动脑思考挖掘出来的,按照我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的。我读懂了课文,理出了思路,把握了课文的重点,教起来心中有数,环节自然,也遵循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的表现看,学生投入始终积极,不论个人解决问题,还是同位讨论,都能以较佳的状态进行。形式上有自学自读,有讨论回答纠错。我想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

  这节课我自己有所得,学生有所得。

  怎么上好一节课?标准很多。从自己的课堂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自己必须钻研文本,读懂文本,读透文本,从自己的阅读感受中,体会学生的阅读体验,制定出学生能够跳一跳就能实现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以前没有这么深入地阅读文本,往往是粗糙地读一遍课文,然后复制粘贴别人的东西,走进课堂,自己都没有自信。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而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是一项基本功,一种基本能力。走过这么多年,我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地认识到,解读文本是何等重要。没有深厚的解读文本的涵养,没有点石成金的功夫,成不了一个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上有突破,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就得把时间和功夫放在在钻研教材上,从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支撑点和突破口。

  挑战自我,需要勇气,当别人把时间放在了业余爱好上,放在了休闲上,放在放松上,自己还在一丝不苟而执着地钻研上,能坚挺得住吗?为了自己更好更快地发展,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前辈期待的目光,我会努力,我会坚守,我会一如既往,因为我找到了打开教学大门的一把钥匙,找到了钥匙,我还愁找不到出路吗?抬头见天,周身有阳,心中存方,脚下是路。

  这是这一节反思带给我的动力。


相关推荐

最热文章榜Hot  Top